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学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摄影作品投稿 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 摄影作品投稿网站 广州政治小论文作品 当代声乐作品文献综述 原创作品投稿 公共艺术作品论文

作品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洋为中用中为中用和中为洋用《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评述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作品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4

洋为中用中为中用和中为洋用《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评述,该文是作品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和洋为中用和评述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钢琴约在17世纪传入,在中国的真正发展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开始的.虽然中国钢琴的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短短的一百年多中,我们的钢琴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方面,《中国钢琴作品经典》一书的问世,就是对中国钢琴发展最好的见证.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经典》共七卷,收录了47位作曲家创作的104首钢琴独奏作品,整套曲集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作品的排序采用编年体.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中国钢琴作品按照作曲家和作品为主线的编排方式,有利于集中展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个性与历史共性,从而全面呈现了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二是选曲标准和范围有新的突破.作品集收录了从1913年赵元任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到2014年张朝创作的《中国之梦》百年中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特点、演奏频率高并且为大众接受的代表作品,也收录了由于历史原因虽未广泛流传但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创新性的作品;三是104首钢琴作品都配有音响,这些音响的录制,或由作曲家本人演奏、或经作曲家指导演奏,在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尽可能符合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四是对每一位作曲家、代表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创作特点进行了简洁而精辟的概述.

《中国钢琴作品经典》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以创作的时间和创作的特点,将近百年中国钢琴的创作发展归纳为四个时期,即1913—1948年,以模仿和借鉴西方钢琴作曲技法、以西方乐器钢琴为载体来融入中国元素为主的“洋为中用”时期;1949—1976年中国钢琴创作相对稳定和成熟,能够以钢琴为载体,以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调式、和声来表现中国人民思想和情感的“中为中用”时期;1966—1976年的特殊创作时期;1977—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作曲家们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尝试和运用现代创作技法、形成了创作多元化的空前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无论是从创作理念和思维上,还是创作技法,不但相对成熟,而且也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中国风格.中国的钢琴创作理念和技法,通过一些中国作曲家在国外的教学途径得以传播,同时,一些应外国音乐家邀请而创作的钢琴作品、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或者指定的演奏作品,在国际音乐界得到了展示,开启了中国钢琴初步与世界钢琴音乐接轨的历程,进入到融入世界钢琴音乐、影响世界钢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中为洋用”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经典》的出版,为系统研究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历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洋为中用”(1913—1948)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钢琴亦不例外.虽然钢琴在公元1601年已传入中国,但中国钢琴作品的真正创作,却是以1913年赵元任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以借鉴西方功能和声与钢琴织体以及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结合进行的作品创作为标志的.自此到1948年丁善德创作《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时,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在《中国钢琴作品经典》第一卷中,收录了赵元任、萧友梅、黄自、江定仙、贺绿汀、江文也、瞿维、桑桐、丁善德九位作曲家的13首作品.这些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主要体现了以西方作曲技法为主要手段与中国音乐元素的结合,尤其是在早期的作品中,西方作曲理论、技法以及传统功能和声的印记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与作曲家都有早期出国留学,系统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经历有关,尤其是具有中国钢琴音乐先驱身份的赵元任、萧友梅和黄自.

赵元任1909年留学美国,主修数学、物理和哲学,选修音乐(作曲、和声、钢琴),但自幼受家庭影响,接受了昆曲和民族音乐的熏陶,并曾到各地进行采风,收集了大量的民歌,为其从事、探索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元素的结合奠定了基础.《花八板与湘江浪》(1913),是根据江南丝竹《老八板》和民歌《湘江浪》而改编而成的,首次运用低音线条和声手法,结合中国民间音乐中多见的装饰音与“加花”变奏;《和平进行曲》(1915)则尝试运用大小调功能和声与进行曲风格进行结合;《偶成》(1917)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五声调式旋律进行结合,来模仿中国三弦演奏天津的时调.

萧友梅1901年留学日本,是我国第一位出国专修音乐的留学生,1912年留学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与作曲.《新霓裳羽衣舞》(1923)在作曲家对白居易的长诗《新霓裳羽衣舞》的结构进行系统调整之后,将唐代曲式结构“十二段与尾声”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中,除了序外,全部采用四三拍圆舞曲的节奏型为背景,全曲的旋律与和声中也体现了五声调式的特点,并且在调性、节奏上寓于对比和变化,也是我国第一首单独出版的钢琴曲.

黄自1926年留学美国,分别在奥伯林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成为我国最早全面系统讲授音乐作曲理论的中国音乐教育家,并且培养了江定仙、贺绿汀等大批音乐家.在其《二部创意曲二首》中,模仿欧洲巴洛克的风格,尝试采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

在其他的作曲家:如江定仙、江文也、桑桐、丁善德等人作品中,既体现了对西方作曲技法,尤其是曲式结构和体裁(如三段体、小夜曲、变奏曲、序曲)、复调等方面的借鉴.又在民族民间音乐运用、民族调式和声的探索方面取得相当的成绩,同时在作品的表现力有一定的突破,具有代表性的如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之钢琴曲”比赛中获奖的江定仙的《摇篮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与《摇篮曲》以及表现民间风土人情的江文也的《北京万华集》,瞿维的《花鼓》以及更加注重体现民歌色彩的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广大中国音乐家较早的确立“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文化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作曲家们在寻求和体现民族风格最基础、最直接、最核心的表现因素——“民族调式和声”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且运用到钢琴曲的创作中(其中也包含那一时期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

二、 “中为中用” (1949—1976)

《中国钢琴作品经典》第二至第四卷共收录了从1949年到1976年创作的钢琴作品44首,并且根据创作的特点,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1949年至1965年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相对自由,在继承前一时期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民间音乐的运用而创作的11位作曲家的16首钢琴作品:如丁善德根据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的主题旋律进行呈示和创作新主题,并且加以和声变奏改编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陈培勋以广东卖货郎唱的小调为素材,以对比性三部曲式为结构,运用卡农手法创作的《卖杂货》(1952)和以“玉女思春”、广东小曲“寄生草”主题音乐素材,用带有再现、变奏手法的三部曲式结构创作的《思春》(1952)以及取材于广东小调“双飞蝴蝶”“水仙花”“柳青娘”,以变奏曲式结构结合民间传统的联奏、加花等手法创作的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1953)等三部钢琴作品;桑桐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基础,在调式、和声、织体手法上进行变化而改编创作独具民族风格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1953)和以半音阶和声与五声旋律结合,运用复合和弦的手法体现民歌旋律与无调性和声结合的《序曲三首》(1954);汪立三根据陕北民歌《蓝花花》结合变奏曲与奏鸣曲特性而创作的《蓝花花》(1953)和采用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多种曲式结构,A宫、A羽调式叠置、民间器乐固定音型手法、变换拍子交替等手法创作的三乐章《小奏鸣曲》(1957);罗忠镕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旋律,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运用大量民族调式和声与近关系转调,采用奏鸣曲曲式和变奏曲式创作的两个乐章构成的《第二小奏鸣曲》(1954);朱践耳根据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以和声、织体变奏并加以调性发展,主题以五声性旋律结构为基础运用大量五声调式综合和弦以及同宫、异宫系统转调等手法创作的序曲一号《告诉你……》(1955).此外,还有刘庄的《变奏曲》(1956)、徐振民的《变奏曲》(1956)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第十首《新春》(1956)和序曲与赋格第二首《山歌与村舞》(1956).

第二阶段:是指1958—1965年重新强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文艺方针后,以民歌素材、深入生活的创作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如反映民俗的黄虎威的《巴蜀之画》(1958)、王建中的《云南民歌》(1958)、孙以强反映知识分子下乡参加劳动的《谷粒飞舞》(1962)、储望华反映解放区新风貌的《解放区的天》(1963)和新中国成立后新农村生活的《翻身的日子》(1964)等.

第三阶段:是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被封杀,“样板戏”成为创作的“模板”,如杜鸣心根据芭蕾舞剧改编《红色娘子军》(1975);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崔世光的《松花江上》(1967)和王建中的《大路歌》(1972);周广仁根据民歌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1972);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1972)、王建中的《梅花三弄》(1973)和《百鸟朝凤》(1973);黎英海的《夕阳箫鼓》(1975)和陈培勋的《平湖秋月》(1975)等.

从这一阶段的创作来看,除了民间音乐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外,在创作手法和曲式结构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赋格、转调等开始大量的运用,作品的篇幅、内涵和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加注重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材料和民族调式和声的有机结合,来表现民族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用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和中国的作曲技法、中国的民族调式和声等为中国钢琴进行创作的、为中国人服务的“中为中用”时期.

三、“中为洋用”(1977—2013)

在《中国钢琴作品经典》第五至第七卷中,共收录了从1977年到2013年创作的钢琴作品47首.从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看,创作的技法更加成熟,现代创作技法和民族音乐的结合更加完美,作品的创作不仅仅只是在满足国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而是通过钢琴这种“媒质”,让中国的音乐艺术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钢琴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创作的新作品,也就是说,中国钢琴创作不仅走向世界,其作曲的理念和技法也将会对世界钢琴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即“中为洋用”.

在这些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作曲技法.如:权吉浩的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1984)运用了“揉音为根、吟咏为本”的理念和“单音化、线性化、色彩化、东方化”的创作思想;周龙《五魁》(1982)中段主题中,运用了卡农、二声部对位、点描式对位、纵向可动对位加和声的手法和在演奏中用手在钢琴内部按住弦的根部并保持延音踏板后弹奏,低音区获得空谷回荡的效果,高音区模仿笛、箫的飘荡;赵晓生的《太极》(1987)中运用了其独创的“太极作曲系统”作曲技法,旨在“调式音阶”“大小调”与“十二音”之间寻找必然的联系,并在《周易》六十四卦逻辑系统基础上运用“音集运动”技法,以音集内涵变易法则结构新的音高组织关系;张朝的《皮黄》(1995)中借鉴京剧音乐素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哲学思想构成作品发展的基本理念等等.

二是创作作品成为国际音乐演出或比赛作品.如:陈怡的《多耶》(1984),在1994年被列为“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指定曲目之一;谭盾(1978—1979)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2003年首演于肯尼迪中心;黄安伦的《舞诗第三号》(1987)为以色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选曲目;权吉浩的《宴乐》(1987)和赵晓生的《太极》(1987)在“中西杯”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邹向平的《即兴曲—侗乡鼓楼》(1987)在1995年获“喜马拉雅杯”中国风格国际钢琴作曲比赛一等奖;陈怡的《八板》(1999),2000年在纽约首演.

三是作曲家在国外音乐学院任教或活跃于国际音乐界.如:孙以强1980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从事钢琴教学和演奏;陈怡1993年博士毕业,成为美国密苏里大学作曲教授,并且获得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颁发的艾夫斯作曲家大奖;谭盾,以作曲家、指挥家身份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获得多项世界最具有影响的音乐大奖;黄安伦曾经任三届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音乐协会主席,2004年获得加拿大“先锋艺术奖”;储望华1987年成为澳大利亚音乐中心终身常任代表;郭豫椿1980年赴美国留学,获作曲硕士和作曲博士并且旅居洛杉矶;周龙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作客座讲学,并经常应邀为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美国音乐中心和ASCAP等基金会担任评审;盛宗亮1982年移居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和多项大奖,1995年至今成为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终身教授和杰出大学教授荣誉称号,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演出.

从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中,不难看出,很多作曲家们有出国留学和创作的经历,但和那些早期留学的作曲家,目标上具有了本质性的区别,而且很多作曲家都有在国外音乐学院任教的经历,凭借他们骨子里带有的炎黄子孙音乐素养和系统的作曲理论功底,也必然会将中国钢琴创作的理念、思想、技法等用于在国外的教学与教学实践中,更有一些作曲家长期活跃于国际舞台并且取得骄人成就;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国际钢琴比赛中使用,同时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演出,这些都为中国钢琴作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知中国的钢琴以及钢琴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结 语

《中国钢琴作品经典》是中国钢琴百年发展的见证和缩影,对于系统研究中国钢琴的发展轨迹、推动中国钢琴创作进一步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但是,要使中国钢琴作品和创作真正的成为世界音乐艺术、让世界完全认知,并且将中国的钢琴创作理念和技法真正成为世界音乐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很多的路要走:如中国钢琴创作对中国音乐文化深层次体现问题、中国化钢琴教育的问题、传统美学思想的渗透等等,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发展、总结、研究的浩大工程.就《中国钢琴作品经典》的104首钢琴作品看,一部分钢琴创作是对民族民间音乐借鉴,而另一部分是追求现代作曲技法和奇特的音响与色彩.尤其是后期创作的钢琴作品,在表现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思想、思维方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体现民族生活和情感等方面仍然大有磨合和拓展的空间.特别是作为钢琴作品创作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民族调式和声”,其中包括“和弦的结构与色彩”“民族调式旋律特征”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等等问题,以往的音乐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王震亚的《五声音阶及其和声》(1949)、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1959)、张肖虎的《五声调式及其和声》(1987)、刘学严的《中国五声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1995)、赵汝德的《民族调式与和声》(1992)等等,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化的体系.

中国钢琴、中国钢琴作品形成“中国钢琴风格”并要成功地走向世界,仍然需要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延格《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

[2] 陈旭《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启示》[J],《音乐研究》2001年第4期.

[3] 储望华《建立中国钢琴学派》[J],《人民音乐》2012年第5期.

[4]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5]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6] 赵汝德《民族调式与和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新思路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6083)]

郝建平 集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和洋为中用和评述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作品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海淘洋奶粉适合中国婴儿吗? 文段梅红 图桃金娘为了给宝宝提供最健康的食粮,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都对洋奶粉格外青睐与信赖 然而,用网络“海淘”(海外淘宝)购买洋奶粉真的那么安全,那么适合我国婴儿吗2016年.

2、 被沙门氏菌污染的洋奶粉 近日,因旗下婴幼儿奶粉涉嫌沙门氏菌污染,世界第三大乳品集团兰特黎斯在全球范围预防性召回约625批次奶粉 其中,流入我国的有喜丽雅、妈咪爱“护”系列、赐多利3个品牌共43批次 对.

3、 洋桔梗叶盘组织培养技术 洋桔梗,又名草原龙胆,为草原龙胆属12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国、墨西哥,因其花型优美,花色各异,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用于生产栽培的洋桔梗种苗主要从日本……国进口,成本高,风险大,受制于人,进而影响了我国.

4、 那棵老洋槐树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透露了一股生机,我漫步在小区公园的石路上,欣赏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柔和的太阳光直射下来,穿过密集的树叶,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光斑,我踩着那些光斑发出了“咯咯&rdqu.

5、 杭州话中的洋泾浜语词 上海的延安东路,一百七十年前,有一条能通得舟楫的叫“洋泾浜”的潺潺流水 它与苏州河平行,与黄浦江相通 按第一次战争后清廷与英、法签订的开埠条约,此“浜”.

6、 杨威洋:从来没觉得自己成为明星了 杨威洋喜欢跳街舞,工作时、走路时、吃饭时、睡觉时都在琢磨那些高难度动作 杨威洋话不多,害羞得像个女孩,但一到训练场上,他就活力四射 他说,是街舞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变得自信 杨威洋的父母是上世纪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