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课堂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教学模式论文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网络教学模式的参考文献 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教学模式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可成长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教学模式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8

可成长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本文是教学模式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教学模式和职业技术学院和艺术设计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摘 要:跳出传统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思维定式,避免单纯地以提升实践技能为研究目的,将学生的专业成长纳入研究视野,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可成长性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性,提出了“可成长式”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可成长式”理念,依据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体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框架的重构来实现对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实施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反思和调整.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艺术设计;可成长式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国际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聘用与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EIA15041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美设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818);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中美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1)

作者简介:方方,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张理晖,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2-0025-08

实践教学在当今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早已不言而喻.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更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主体内容.[1-2]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创新性非常强的应用型专业门类,其实践型特征在高职院校中愈益凸显.[3]然而,当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或单一,或流于形式, 或直接剥离自本科院校,且不同实践教学空间下的教学主体未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因此,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兼具高职特色、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规律,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对实践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评价等做出规定和规范,着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实践型导师等,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范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用主义、教学内容的狭窄视野、教学实施的僵化程式等情况依然严重,导致实践教学时效性差,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改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缺失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的实用主义

当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多以无缝就业作为目标,即适应岗位、适应企业和适应社会的需求等适应性目标.于是,具体的岗位被固化,如绘图员、助理设计师、设计营销人员等.这种对适应性的关注远超对学生未来职场发展、专业成长和人生发展的关注,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用主义趋向,即单纯地以提升实践技能为目的.一方面,这种实用主义诱导学生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养成,而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可成长性要求;另一方面,创新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本是艺术和设计的本质,一味开展适应性教育很可能导致顺从式、程式化思维的养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培养和批判精神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的狭窄视野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内容大致包括单项技能实践、综合设计实践和现场实践等活动.单项技能实践是将准设计师应具备的某一目标能力分解为各项技能,再针对基本技能进行逐项训练、强化和评价,如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摄影和写生等.综合设计实践类似演习,是一种模拟性质的实践活动,通过在虚拟情境中对前期掌握的目标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熟知基本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求,如专项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类实践内容由于实践教学目标的技术化倾向而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模式.反之,现场实践(观摩参观类的专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则浮于表象:专业认识实习大多浅尝辄止,实习结束提交报告即可,至于观察、调研的方法、手段和反思等细节则鲜有问津;顶岗实习成为“走过场”式的形式主义,其成效和评价无人关注,学生随意找企业单位盖章成为“潜规则”,从而使高职类院校的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成为一纸空谈.[4-5]对实践内容的轻重有别凸显了我国高职艺术

设计类专业在实践内容设计上的短视.学生的专业质素和专业能力不是单一实践任务简单相加形成的,因此,对于学生在专业发展甚至人生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即将经历和可能经历的实践内容, 都应精心安排.比如,设计师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如何面对设计评价和评价他人、如何建立融洽的设计团队氛围以及如何与客户交流沟通设计思路,等等.未来的岗位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丰富性, 因此,实践内容只有进行创新和拓展,才能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理想愿景.

(三)教学实施的僵化程式

实践课程过分关注实际效用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纵观现行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呈现“碎片 + 集中”的特征.

“碎片”主要体现在针对某一理论课程进行的单一技能实践课程安排,实践课程与对应的理论课程通常安排在同一学期或学年.看似理论与实践并行,实则依然是“理论→实践”的单向模式,实践课程如同理论课程的附属,阶段性总结特征明显,课程结束,学生对该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则不再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就不再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实践效果堪忧.由此,此类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更似拼盘式组合, 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

“集中”特征则主要存在于综合设计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集中式安排” 沿袭自传统的集中式强化训练,反映了“总结式” 理念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应用.以顶岗实习为例,顶岗实习长久以来是被当作理论学习的总结性环节而存在的,如果纯粹的实践训练得不到理论知识的针对性指导和支持,那么,学生就得不到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训练的感性认知,从而使顶岗实习逐步演变为自发性或盲目性的实践行为.加之前期单一技能掌握不牢,因此,顶岗实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可成长式”理念的提出

(一)“可成长式”的概念

无论是实践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特征、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短视,还是实践教学实施中的总结模式,均来自“技术技能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长期占据主导所引起的系列连锁反应.“可成长式”概念的提出,源自对实践教学理念转型的思考和探讨:从培养理念本身的进化更替看,“可成长式”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是原有实践教学理念在时间轴上的进步和生长,是对当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的承继式批判,而非全盘否定;从培育艺术设计人才角度看,技术技能仅仅是从业的基础技能,是学生走上社会得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此,而是要帮助学生获得“可成长性能力”,即初步生成一定的专业素养、设计智慧和实践潜能,并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持续释放和生发,即使面对职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依然能够以积极的从业心态汲取设计技能和艺术感悟.因此,实践教学要从关注实践技能转而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从围绕岗位需求转而围绕专业成长需求,将重心落在“发展”“成长”和“可持续性”上.

基于“可成长式”理念,有两个概念需要重新理解.(1)学校教学的阶段性界定.学校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职前阶段,而是职业发展的初期和专业成长的起步阶段,是与在职阶段形成的有机整体.在校实践阶段不再是学生被动适应的“技术化”过程,而是学生“专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 通过3 年的实践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而且要在实践体验中收获感悟和反思,积累在专业上主动发展、主动求索的潜能,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2)学生的角色界定.实践教学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向设计师转变的过程,因此, 在校的学生应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准设计师”“准工匠”.他们不能被定位成被动执行的设计操作工,而应是具有主动设计意识和艺术构思的个体.这两个概念的重新界定体现的是实践教学要从终结性走向发展性,从阶段性走向生长性,并最终走向可持续性.

(二)构建“可成长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

1“.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汇.“可成长式”理念更为关注的是专业成长和实践品格,因此,实践模式的探讨无法绕开专业特点而独立存在.艺术与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后台驱动来自文化资源.[6]艺术与设计的创新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基因的优化传承,形成中国特色设计价值观,真正实现中国创造.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地方,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的艺术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代设计理念源自西方,且艺术设计教育正呈现全球化趋势.[7]全球化的设计视野、国际化的设计竞争力将是未来艺术设计人才适应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备技能.因此,除了将基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艺术设计创新理念融入实践教学, 国际化的艺术设计过程行为培养亦必不可少.实践教学如何突破传统设计媒介的束缚和局限,面向国际交流和合作,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就成为当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紧迫诉求2. 泛在与个性化学习的综合“.可成长式”理念实质聚焦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学生是教学主体,其德性之长、气质之偏,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实践教学也概莫能外.区别于理工类专业,艺术类学生长于感性发散思维,疏于理性的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设计类学生则需兼具二者,在设计过程中方能收放自如.学生的差异不仅来自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对比,高职生源多样特性也决定了相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共处的现状——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基础参差不齐、专业兴趣不同、学习主动性各异.[8]因此,实现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和取向,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技能,又能选配适合自己的特长技能或个性技能,形成开放性、柔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3. 校企合作共生模式的建立.正是由于在校实践阶段与在职阶段的不可分割性,使实践教学在探求“可成长式”模式过程中无法忽略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企业是实践的最佳场所,为准设计师、准艺术家们创设逼真的设计情境、提供真实的设计现场和实践平台、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这些无一不是建立在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基础之上.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校企双方利益兼容性不足,导致责任共担徒有虚名,使合作层次亦无法深入.如果能够在校企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即校和企的利益共担、互为支撑、双方甚至多方共赢,那么,校企之间“只合不作”的局面必将有所好转.

基于“共生”关系展开的合作应该是紧密而平等、互为尊重且珍视的.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 为师生带来设计实践的新讯息、新技术;教师走进企业,审视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与异同,调整日常的教学方法和行为.并且,在“共生”模式中,准设计师们能够尽早地、最大限度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学习.这种同步将驱动准设计师们在实践中自主运用并检验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一致性关系给予自我认知和理解,从而成为主动型知识构建者,并迅速掌握实践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可成长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框架探索和实践

“可成长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的实践形式,是在深入分析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及区域艺术设计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厘清不同实践教学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搭建的分层次有梯度的实践能力培养架构.

本文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以下简称“专业群”,包括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试点,选取产品艺术设计与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典型,依据专业特性、能力培养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施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探索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可成长式”理念.

(一)实践教学目标:从适应性走向发展性

教学目标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还是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其制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专业群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基于“可成长式”理念,提出培养“准设计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发展性能力纳入培养视野.“准设计师”的提出,意味着培养理念的转型,意味着对培养适应型毕业生的反思.随之而来的是实践教学目标的转变——既不是培养设计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也不是直接培养设计总监或学者,而是培养具备“善技”之实践技能,拥有“研技”之专业意识,形成“乐技”之专业情意的准设计师,如图1 所示.图1 实践教学目标构成

“善技”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即针对准设计师的生存技能;“研技”要求实践教学开展专业意识和实践品格的培养,引导准设计师对专业成长有所认知并加以思考,在面对未来复杂的职场环境和设计过程时,具备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习惯;“乐技”是实践教学的高层次目标,也是实现“可成长式”理念的重要目标,它协助准设计师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理解、欣赏设计实践活动和职业特点,了解并认同作为设计师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受设计带来的满足、自豪和幸福,最终形成坚定的从业意向与态度.正是围绕“ 善”技能—“ 研”技能—“乐”技能的专业发展轨迹的思考,使专业群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基本涵盖了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两个区块.

除了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的构成,还要考虑实践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企业行业的参与性.上文提到近年来高职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艺术设计学生对专业认可度偏差较大,实践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受到挑战.因此,在现实操作中,专业课程教师与被邀请的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和大师合作,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适应 + 成长”的分层级教学目标,创设多元的实践教学情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专业迁移需要.

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实践教学目标由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构成,对应教学主体的差异化要求,如图2 所示.技能目标分两个层次:(1)注重于准设计师在设计表达、设计实践、设计信息处理和设计沟通等传统技能框架下的能力掌握,着重于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2) 在基本设计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可成长性” 设计技能的形成,如能分析目标人群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和设计方法;能有效地向客户传递设计理念和思路;能运用最新的设计手段或设计技术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能将多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应用于设计过程;能与设计各方开展协作;能使用英语进行设计沟通等.

素质目标对应“善技”,包括通过设计实践和岗位体验,对未来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职场环境等形成初步的认知;思考不同实践课程和情境对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以提高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认知和利用;理解作为设计师角色的自我发展和专业发展规律,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觉主动的求索态度;了解创新创业的途径、方法,进行自身创业意愿和可行性分析;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比较视野,构建国际竞争力.

情感目标对应“乐技”,注重培养准产品设计师的专业情感直至形成个人的设计理想和信念, 是基于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生成的内化于心的品质.从专业责任感、文化认同与自信、职业道德与操守、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增强准设计师的情感体验.

图2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从视野狭窄走向关注长远

教学内容的清晰界定是实践教学的核心.[9] 专业群跳出了传统内容范畴,关注于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以及创设多元的实践情境,在内容设计上突出“拓展”“延续”等特点.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加以分析.

[1]将所有的实践内容置于专业发展的“大视野”下,丰富传统实践教学活动,对社会、文化相关的实践内容予以拓展,如借助地缘优势补足现有实践内容在文化体验上的缺项.学校地处淮左名都扬州,地域文化特征明显、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园林、古建筑精致典雅、形态各异,漆器、玉器等工艺美术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因此,产品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与扬州工艺美术集团、金韵琴筝御工坊、设计瑰谷等企业、设计机构、研究院所进行合作联动,创建起大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室和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等,切实为学生构建起进行专业认知和文化体验的社会性互动场所.在这些实践场所中,主要开展与文化相关的各类设计实践活动,包括观摩和体验设计现场、参与或组织文化类设计竞赛和项目、策划设计展览等.如此, 不仅确保准设计师获得的文化体验直接来自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企业机构,而且也能够协助准设计师感悟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体会传统文化之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启迪和价值.

[2]采取多种取向,丰富现有实践内容,强化现场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以认识实习为例,内容选择进行多视角设计,可以从技能问题、职业信念和工匠情意等方面设置不同的认识重点.比如,以“技能问题”为中心的认识内容,可以围绕准设计师在设计制作实践过程中可能或已经碰到的各类技术难题进行组织和设计,包括“建模中的难点”“现实使用的设计尺寸、结构与书本中的差异性”以及“最新的设计规范或术语”等.通过这类认识为准设计师提供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和渠道.再如,以“工匠情意”为着眼点的专业认识,可以从“大师成长经历”“作品雕琢过程和程序”以及“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风格”等方面组织内容.通过上述渐进式、多方位的专业认识和熏陶,不仅使实践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性更加连贯且深入,也为准设计师进行顶岗实习缩短了适应期,从而减轻了他们从校园直接进入顶岗实习所带来的焦虑和困惑.

(三)实践教学实施:从阶段式走向渗透式

实践教学实施是将设计好的实践内容付诸实际,实现实践目标的过程.[10]鉴于眼下实践课程改革的束缚和困难,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基于现有教学实施基础,在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和实践,如图3 所示.

图3 “渗透式”实践课程设置示意

[1]在课程设置上借鉴美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每个学年设置阶段性综合设计实践周, 将前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串联,以突出不同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尽早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体会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之间互相作用、互为验证的关系;另一方面,保证实践训练的连贯性和逐步的深入细化,进而循序渐进地进入集中式实践训练中.此外,针对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拓展,要求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一改专业认识实习走过场式的设计,每学期均设置一次专业认识实践课程 ,课 程名称设置为专业认 识(一)、(二)、

(三)…….即通过延长课时,分步骤、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和体验,同时,在课程名称上体现实践内容的延续性和教学实施的渗透性.

[2]在具体的实践内容组织方面则采用理论与实践循环学习法.仍以顶岗实习为例,虽然还是集中式训练,但在组织形式上,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到实践的单向路径,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必须每月回校参加实践课程的讨论和分享.通过回顾和检验自己的实践行为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再将新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形成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循环交替学习路径.

[3]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体现为与境外实习基地之间的交流协作,包括参与创新workshop、设计竞赛和学生交流等形式.此外,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也在积极与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洽谈,力求为准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从独生走向共生

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体制机制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专业群中各专业本着协同共生原则, 依据专业特点及现有校内外资源,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1.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借助扬州区域产业优势以及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基础,充分利用政、园、企、校、所协同化合作优势,为实现多方共赢创建了“135 专业成长共同体”,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式”校企合作方式.“135 专业成长共同体”具体是指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政园企校所五位一体”为组成,实现面向学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职责——实践教学、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如图4 所示.“产学研用协同式”校企合作方式是指基于“135 专业成长共同体”,与学校、企业、园区和科研院所协同创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场所,进一步拓宽实践体验平台,为准设计师提供更多类型的实践教学情境和多元的文化体验情境;并且通过建立实习就业联动机制,让准设计师浸入企业的真实需求、真实项目、真实流程和真实管理中.

图4 “135 专业成长共同体”示意

2.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则另辟蹊径,着力于构建一个校企无间合作、信息互通的“朋友圈”平台, 即信息集散、互通和互动的网络联结中心.通过该平台,兄弟院校、合作的园区、企业和研究所等机构可以直接对话,即时发布和交流设计课题、设计项目和实习机会等实践信息,将零散的设计服务需求或人才需求进行打包整合;可以共享设施、人员和环境等实践资源.合作方式不拘泥于定点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对一”模式,而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比如,某院校在开展实践课程中需要企业提供实习机会或岗位时,通过网络平台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对接;当企业在某个设计项目上需要获得技术支持和帮助时,可通过网络寻找合适的一所或多所优势院校展开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不仅有益于充分发挥各机构的自我优势,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实践项目、设计实践情境以及即时生动的实践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总之,无论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式”校企合作,还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

“朋友圈”式校企合作,都是为了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成,从而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具支持性的实践环境和场所,以确保实践主体获得真实、多元的实践经验,并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园区、科研院所及政府互相促进、共生发展的目标.

四、总结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科有着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专业文化氛围,因此,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以上通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总结了“可成长式”实践教学可资借鉴的一般性经验.然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除了教学理念的转型、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实施方式的变革之外,对于教学评价的转变、认证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践型教学队伍的建设等问题,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勇军,刘涛. 高等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4): 131-136.

[2]张龙. 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与体系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58-60.

[3]张谦,陈勇军. 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5):140-143.

[4]李和平,张广红.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7):21-24.

[5]潘艾华. 对高职院校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J]. 中国成人教育,2011(3):82-83.

[6]何人可,肖狄虎,袁翔. 全球化视野下的艺术与设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

[7]朱翔,张虎.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2(33):188-189.

[8]徐耀生. 高职生源状况及化解困局的对策[J]. 职教论坛, 2011(29):94-96.

[9]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10]骆琤.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Growth Idea

——A Case Study of Art Design Major Group at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FANG Fang 1 ,ZHANG Li-hui2

(1. College of Decoration and Art Design,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 225127,China;2.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 225127,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think out of the stereotype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oid setting practical skills as the only research purpose, includ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focus on the growth and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A growth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aim, content,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 operation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framewor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art design; growth idea

[责任编辑 盛 艳]

该文汇总:该文是一篇适合教学模式和职业技术学院和艺术设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学模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学模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地方高校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地方高校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统一;将对外汉语教学与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跨文化适应结合起来,有助于缓和来华.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韦建益(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体现遵循教学大纲及时代性的原则,依托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平台,.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高……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尤其对工科类专业更为重要,高职高……数学学习效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相应专业课的学习 而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已经远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职教育步伐 因此,要.

4、 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中职教育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接受,人们对它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因为中职教育很多专业的设定越来越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发展输入了大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但从当前现状来看,中职教.

5、 基于CDIO理论的前厂后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以广西师范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 摘 要本文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引企入校,依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各实践课程构建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采用“产.

6、 农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构建 摘要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实施尚处于不断摸索和创新的阶段 本文立足于农林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际,秉承着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