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关于大学生同居的论文 大学生论文检测 大学生形势和政策论文3000字 大学生时政论文1500 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论文 在校大学生怎么发表论文

大学生创新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法治信仰培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维路径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生创新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9

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法治信仰培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维路径,该文是大学生创新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信仰和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摘 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创新创业筑牢精神根基;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提高大学生实践本领,为创新创业练就真才实学;需要注重法治信仰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为创新创业进行保驾护航.

[ 关键词] 创新创业;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法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10-0072-03

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如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培育科学精神,为创新创业筑牢精神根基

创业源于创新,甚至可以说,创业在本质上就是创新.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一切创新创造的精神源泉.“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更好发扬科学精神”[2].所谓科学精神,概言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包括客观、求实的精神;不断求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3].由此可见,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必须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以筑牢创新创业的精神根基.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中,科学精神的培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教育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注点仍然局限于专业课程考试的知识点和应试方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固然可以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这种偏向于应试教育的科学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创造,不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二是过于注重现成科学结论的接受.受传统填鸭式灌输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关注的是现成的科学结论,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不太了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真理锲而不舍追求的科学精神.三是过于注重应用技能的学习.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和老师过于功利地选择应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专注于各种岗位技能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培训,忽视了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时代,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意识.专业知识传授是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转变专业课程教学观念,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其次,加强科学历史知识教育,培养科学思维,坚定科学信念.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知识结论中,更体现在科学家不断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艰辛历程中.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科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科学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科学思维、坚定科学信念,树立科学信仰.最后,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科普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知识和科普文化是科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校可以运用现代新兴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举行各种科普主题文化活动,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普文化,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科学、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在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二、培育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练就真才实学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依赖创新型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更多的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实践本领,强化实践能力,练就创新创业的真才实学.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4].然而,在“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分离、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分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仍然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以及辅导员所承担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而且课程教学主要限于理论讲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既没有能够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也没有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二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从现有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应用来看,一方面是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设备有效利用率不高、更新换代慢,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大多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又一重要原因.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首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结合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各高校需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特色鲜明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基地.最后,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积极发挥社会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作用,聘请各专业领域的业务骨干、技术权威等作为专业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委派各专业教师赴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短期培训、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丰富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创业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培育法治信仰,为创新创业进行保驾护航

从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进程来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法治教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受重人伦而轻法治的传统思想、公民法治教育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的确也还存在着不太乐观的一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法盲”现象,有的是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对某些法律知识的错误认知,导致违反了法律却不自知;有的是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受到侵害而未觉察,或者已经觉察却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法律课程开设单一.在当前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课程较为单一,主要是依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且由于很多高校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并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导致“法律基础”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大打折扣.有些高校增设了一些法律课程,但一般都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全校范围的通选课程使得受众面相对有限.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效果就变得非常有限.二是缺乏必要的法律实践教育.为了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很多学校通过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治实践教育.但是,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律实践教学活动则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必须创新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方式,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真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支持和法治保障.首先,变零散、分散的法律知识教育为切实、有效的法律知识素养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培育的基础,一些基本的、必备的法律基础知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行为准则,它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划定了不能触碰的红线,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明了可自由发挥的政策操作空间.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素养,必须变革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法律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加强统筹规划,对培养公民必备法律知识的相关法律课程、与创业紧密相关的法律课程等都应该在课程类目和数量上予以保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治教育,把零散的、分散的法律知识教育转变为切实、有效的法律知识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其次,强化法治思维,把法治变成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是“公民按照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解决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5].把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普遍的思维方式是加强法治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法治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法治思维的养成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不断进行法律实践的过程,是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毋庸置疑,法治思维的培育需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需要将法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领域,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法治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联系,与专业教育相贯通,与职业规划课程相融合,与创业创新教育相衔接.让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和方方面面的学习中感受到法治无处不在,让法治思维成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让法律成为大学生心中的“真诚信仰”.

[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EB/OL].http:// politics. people.com.cn/n/2015/1020/c1024-27720490.html,2015-10-20.

[2] 王绶琯. 创新时代更要讲科学精神[N]. 人民日报,2015-01-22.

[3] 周光召. 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的作用[J].科技导报,1996(9).

[4]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5] 蔡晓卫. 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 中国高教研究,2014(3).

(责任编辑:潇红)

此文结论,这是关于大学生创新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信仰和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关大学生创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幼儿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 要】1933 年陶行知对于什么是创造教育做出系统的阐述,与此同时对创造教育的目的、范围、方法也做出了论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以创造教育为核心内容,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本文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

2、 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突破点 摘要随着我国对实践创新的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第六届大赛参赛学生与老师进行了学科竞赛相关问题.

3、 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 刘冬冬,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应用 要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的实现,首.

4、 开展科学活动提升探究能力低年级科学探究活动的校本实践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 (221000) 杜明康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要想有效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开发校本实践活动非.

5、 古代法制文献中的食品安全保护:理论、实践和镜鉴 摘 要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15 年实施以来,中国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就健全保障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来讲,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从古代就已经开始,古人拥.

6、 大学图书馆场所精神构建实践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例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习惯发生变化,但读者对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空间的需求并未减弱,只是已不再满足其传统的功能空间形式 “知识社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