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法制和社会杂志社 社会杂志社 社会语言学论文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心理学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法律和社会期刊 社会角色论文 人教版品德和社会教学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怎么写 社会德育论文 化学和社会的论文

有关社会发展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联动机制的探究方面论文范文集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社会发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2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联动机制的探究,该文是社会发展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粤港澳和区域经济和大湾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为更好地推进和深化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大局,通过打造全球第四大湾区城市群经济体,构建我国新时代对外经济社会发展新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作为大湾区内协助配合地方产业培养人才的高校,如何积极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保持稳定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0-0479-02

一、前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理念.2018年作为改革开放40 周年的重要日子,“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党之前提出的“京津冀区域一体”和“长江经济带”一样,一并上升到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高度.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侧重围绕“创新科技”为重点推进方向,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踏上更全面、更深层、更高水平的台阶.对于国家开启“科技兴国”的积极举措,本文将着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高校如何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发展规划的机遇和潜力,更好地制定配合国家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的教学政策和提升措施.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特点

在过往一段较长的时期,由于各地产业布局发展的差异,政府在人才引进及培养方式自主性较强,协同性较弱,珠三角9 个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的人才培养措施缺乏联动机制,各地政府更多的是从满足地区产业发展的角度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相互竞争多、共同协作少.

1.“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由于各地一直采取竞争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策略,不少城市借助高等教育改革扩招的热潮和趋势,自2000 年起,新办开设不少人才培养定位相当接近的高校.为实现生源最大化,几乎无一例外普遍开设社会上受热门追捧的专业,各高校热门专业的招生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热门专业人才出现了过剩现象,在市场新增就业岗位饱和的客观因素下,这批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变得相当不平坦,导致不少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关联性不大的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配备不合理,一定程度上耗费了国家的培育资源.

2. 高水平人才引进多,自培少

当前在大湾区内定居工作生活的高水平人才,大部分通过各地人才引进的方式从省外或国外招揽过来,本地培养的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过去广东更倾向培养经贸类人才,科技类人才培养力度相对不足;二是本地大多数人才倾向在商业领域发展,在科技研发领域发展的比例少.至于港澳地区,前者一直着重发展金融、贸易、地产、旅游等行业,在创新科技领域缺少了萌芽的土壤和基础,当地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人才也更倾向到西方发到国家从事研究工作;后者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制约,业成为其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面临着与香港类似的困惑.因此大湾区内大部分创新科技人才不得不通过外地引进方式解决.

3. 经贸人才相对充裕,创科人才略显不足

广东一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下,无论是培育本土企业,还是引入外资参与,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贸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东吸引并聚集了大批经贸人才,为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经取代传统的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成为了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重要源动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科技处于高水平的城市只有深圳,且从事创新科技的人才占劳动人口比例不足1%,整体创科力量相对单薄.因此,加大引入和培养本土高水平创科人才,是大湾区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

三、开启“四个机制的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2017 年,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先后提出了“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念和“广深创新科技走廊”布局规划,对粤港澳地区带来了多方面的利好消息.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内及周边地区的高校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有长处和优势,配合国家、省、市的发展方针和战略部署,结合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趋势,大力扶持和培养高水平创新科技型人才.

1. 构建高水平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不同地区的高校要全面掌握所在地区的产业布局发展、人才需求动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专业设置和发展侧重点,把更多的办学资源投放到重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中去.以东莞为例,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印刷、家具等一直是该城市的支柱产业,当地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办学资源应当适当向东莞的支柱产业倾斜,为东莞的支柱产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让企业持续获得高水平人才推动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广深创新科技走廊”规划布局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必须具有更加重视前瞻性和规划性.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各高校要提前做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规划.由地方政府、省教育厅,以及地方高校共同协商,部署各高校专业设置布局和招生规模:

(1) 协调同一城市不同高校的办学发展定位,明确不同高校重点专业的立足点和布局规划,避免高校间因定位接近而产生不良竞争;

(2) 减少同一城市不同高校盲目集中申报“热门专业”,避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的情况;

(3) 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必须严格控制,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合理招录不同专业的学生.

2. 构建“开放式集群教育”机制

面对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发展教育必须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缺少协作、专业设置一面倒的局面.

(1) 加强中职与高职院校、高职与本科院校之间的教学衔接层级的教育以往不同只关注本层级的办学是否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但对于学生日后提升受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安排.当前,中职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高职学生期待接受本科教育的需求都相当大,在履行好本层级教学的基础上,应当适当增加跨层级教学的班级,如开放更多的权限给予中职学生参加高考,开设高职与本科衔接的“3+2”五年制课程,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职毕业后直接前往本科院校深造学习.

(2) 加大在职技能教育的投入力度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变化一日千里,不少毕业多年的在职职工,因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职院校作为在职人士继续教育培训的战斗堡垒,有必要为这一类别人士提供恰当实用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为进一步提升在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渠道.

3. 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共享”已经成为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理想模式.当前及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我国科研资源相对紧缺,国家把科研力量集中在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其他单位、企业难以享受到国家调配的科研资源.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独立开设科研开发工作.

从高校的层面上,各高校可以借助当地政府的协助和引领下,引入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参与到科技创新的研发当中.

一是高校安排教师前往企业实践锻炼,了解掌握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相关技术的需求情况,高校科研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师可结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攻关实力,制定匹配行业需求的科研计划,确保研发的技术与功能符合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二是企业派遣科研技术人员前往高校,实地掌握高校科研资源,共同参与到科研合作中,务求以较快的速度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成应用生产力.

三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让当地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别拥有不同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把两者的优势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互助互补,强强联合,更好提高科研质量,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应用能力的步伐,促进地区经济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幅度.

四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 特别是创新科技方面的人才) 聚集在大湾区内工作,在教育、医疗、就业、生活补贴等领域适当给予优惠和倾斜,消除后顾之忧,实现安居乐业,让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促进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 构建“创新科技成果转换中心”机制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研究层面,缺乏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技术的渠道和方法.为推动创新科技更好更快地转化成生产实践成果,建议由政府牵头主导,把若干所发展定位和科研力量接近的高校联合起来,与相关企业组建创新科技成果转换中心.结合高校科研技术优势和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当研究取得成果后,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把科技研发成果迅速投入到生产实践当中.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和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能够提高高校和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地区经济保持较高幅度的稳定增长.

5. 构建“高水平人才自行培养储备中心”机制

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长期以来,大湾区内大部分高水平创新科技人才,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招揽.虽然此方式能够以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吸引了众多人才落户发展,但引进过来的人才其归属感的强弱,与地方人才扶持优惠政策的大小成正比,若其他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更有利于其发展,不排除他们会选择到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从区域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继世界三大湾区后迅速崛起的全球第四大湾区,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确保高水平人才保有量.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粤港澳大湾区有必要在统一部署协调的基础上,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湾区内的高校为平台,打造“高水平人才自行培养储备中心”,通过教育办学新举措,积极培育并留住一大批有助于推动大湾区长远发展的高水平创新科技本地人才,把大湾区从以往的“人才引进高地”,转变为今后的“人才自培要塞”.

四、结语

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各城市要善于利用区域优势和政策红利,搭建更大、更宽、更高的综合发展平台.采取“改变观念、找准定位,狠抓内涵、增强实力,构建机制、注重实效,拓展领域、转换方式”的发展思路方针.在党的统一部署规划下,进一步构建城市间“共建·共见、共想·共享、共融·共荣”( 即:共同建设、共同见证;共同构想、共同分享;共同融合、共同繁荣) 的发展协作关系,为实现大湾区更高水平发展,做出更具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和规划性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张道明, 魏梓轩北.“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J]. 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

[2] 陈爱志. 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以推动新福建建设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15(4).

[3] 原长弘, 王瑞琪, 李阳, 孙会娟. 政府支持对高校知识创新影响的实证探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

[4] 张真柱, 刘婷. 地方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困惑与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的实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4).

[5] 张人崧, 伍新德. 国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演变、模式与经验[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作者简介:1. 钟亦文(1983-),男,工程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等研究.

2. 张 烨(1981-),女,管理学学士,财经专业部讲师,主要从事人才培养、营销管理等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7 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7a16),项目负责人:钟亦文.

上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粤港澳和区域经济和大湾方面的社会发展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社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海南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全文,提出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鼓励海南与有关省区共同参与南海保护与开发,共建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区 密切与香港、澳门在海事、海警.

2、 马光远: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下一个30年看哪里6月8日,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在2018’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上表示,北关注雄安,南关注粤港澳大湾区 2018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元年 目前,大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

3、 粤港澳大湾区总体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 个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构成, 总面积5 6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6800 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

4、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酒店物业管理服务为例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是依托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着眼于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联通学业和就业,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

5、 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 摘要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 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短板明显 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

6、 吴杰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家园 2017年12月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入2018年的重点工作,成为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高峰集团主席吴杰庄认为由于这些领域发达程度较高,粤港澳大湾区对国际化人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