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金融服务论文 金融经济期刊 国内金融期刊排名 关于金融的论文 金融经济杂志社 金融博览杂志 金融专业论文格式 郑大自考金融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 金融危机论文结语 开题报告金融 金融论文提纲模板例子 毕业论文互联网金融模式

金融方面论文范例 与建筑类央企集团金融业务认识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金融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9

建筑类央企集团金融业务认识,该文是金融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金融业务和央企和建筑类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朱海婷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22)

[摘 要]发达国家产融结合起步较早、发展成熟,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企业的产融结合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此背景下,文章对产融结合发展相对较晚的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的必要性、现实性以及发展的思路、管控模式等进行了思考与探讨,结合国际国内企业产融结合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建筑;央企集团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8.070

发达国家产融结合起步较早、发展成熟,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大都采取该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后虽有一些企业开始剥离风险高、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低的金融业务,但仍强调核心金融业务对主业的服务与支撑作用.在我国,企业产融结合近年来发展也非常快速,有资料显示超过2/3的央企涉足金融业务,包括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覆盖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租赁、保理等几乎所有相关领域,部分央企基本形成完整金融体系.相对而言,建筑类央企集团产融结合起步则相对较晚,在此背景下,对产融结合起步相对较晚的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方向以及步骤,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以更好帮助企业实现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央企金融业务发展

近年来,央企金融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统计数据显示2/3以上的央企已涉足金融业务.央企开展金融业务的首要目的是为实体经营服务,已进入财务公司、银行、信托、证券、证券投资基金、期货、保险、产业基金、租赁、保理等几乎所有领域.进入较多的是财务公司、保险、产业基金和融资租赁.总体来看,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尤其是石油石化、电力、航空航天行业以及总部位于香港的央企,金融业务开展较早、发展成熟、规模较大,进入的金融相关专业公司超过140个;其他央企金融业务开展相对时间较晚、力度较小,与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差距明显.部分央企基本形成完整金融体系,代表企业包括中石油、国网、华能、中粮、中航工业、五矿、招商局集团等.建筑央企中,因普遍资金实力薄弱,开展金融业务时间晚、领域少,集中在财务公司、产业基金、融资租赁领域,更偏重于资金集中与融资功能.

受金融业务规模、专业公司数量、发展成熟程度以及企业偏好、历史沿革、人才队伍等因素影响,央企金融业务管控模式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总部部门分散管理、归口部门管理、事业部管理以及金融管控平台管理四种模式.

2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具有充分必要性

2.1是发挥集团优势、实现公司集约化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建筑类企业的资产盘活渠道较少,资源无效配置带来成本费用增加与机会收益损失;保险等大量金融服务谈判由众多所属企业分散进行,交易成本与财务费用偏高.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可由内部金融机构提供资质许可与能力范围内服务,并负责外部金融服务的统一采购,既可实现集团资金和债务集中管理,统一配置资源,集中管控风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又能充分发挥集团体量优势,争取最优惠条件,降低交易成本和财务费用,实现企业集约化发展.

2.2是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工程公司目标的需要

与国际著名工程公司相比,建筑类企业多数历史积累薄弱,融资渠道较少,资本运作能力不强,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协同优势较弱,严重制约工程业务发展.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可利用金融资本放大效应和吸收外部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内部企业专业和信息优势,协同联动、开拓市场,实现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服务产业发展,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2.3是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公司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建筑类企业主要业务处于产业链中段,专业相对单一、劳务特征明显,业务结构亟待优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可拓宽融资渠道,集聚更多资源,大力支持高端业务、产业投资,有利于成员单位差异化竞争,助推企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由产业链中端向前后延伸,优化业务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模式由注重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双轮驱动的转变.

2.4是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公司综合盈利水平的需要建筑业属于传统行业,利润水平偏低,缺乏抵御经济与行业周期波动的手段与实力.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可依托集团产业资源和品牌优势逐步发展金融产业,一方面通过向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将资金“向外流出”转变为“内部循环”,实现外部利润内部化,增加企业收益,逐步利用协同优势开拓外部业务,获取金融产业较高利润,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有效平滑经济与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公司发展质量与效益.

3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具有现实可行性

3.1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在政策上可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未禁止产业资本参控股金融机构;国务院国资委对具备人才、资本、管理机制等条件的央企开展产融结合持相对鼓励态度;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商务部等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央企参控股金融机构实行审批制.因此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在政策上可行.

3.2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在实践中有可借鉴经验发达国家的企业产融结合案例举不胜举,部分央企在金融业务发展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可供研究借鉴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3.3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具备一定业务资源建筑类央企作为行业排头兵,企业形象良好、行业地位显著,具备一定产业资源与信息优势;自身金融服务需求量大,资金需求旺盛,又同时存在资金资产闲置现象,资金集中、信贷票据、产业基金、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商业保理等业务已有一定资金与业务来源.

同时也要看到,建筑类央企一般资金实力不强,金融相关领域从业经验欠缺,专业人才不足,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在发展金融业务方面面临一定短板.

4建筑类央企集团发展金融业务的思路与管控模式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情况,从建筑类央企资金、业务、人才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国内其他企业经验,综合来看,建筑类央企发展金融业务应坚持分步实施、稳扎稳打的发展基调,依托集团内部业务,利用内外金融资源,循序渐进、稳步实施,优先发展与建筑主业密切相关、协同效应明显的金融业务,包括财务公司、产业基金、保险服务、融资租赁等,最终形成行业特点突出、服务集团优先、对接社会资源、经营管理规范、风险控制到位、盈利支撑有力的金融业务体系,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金融业务管控模式上,起步阶段专业公司数量较少,业务相对单一,人才队伍尚未建立.可采取总部设立职能管理部门的管控模式作为过渡,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金融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专业公司数量增多,业务类型更加多样,人才储备已有基础,可考虑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管控平台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以管资本为核心,统一管理各金融相关专业公司,整合、运营、发展旗下金融业务.

综合以上分析,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有利于提升建筑类央企集团资本运作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服务产业发展,是建筑类企业集团做强做优做大的有效途径,对建筑类央企对标国际先进工程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应立足服务主营业务,分步实施,稳步开展.

[作者简介]朱海婷,现就职于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本文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金融业务和央企和建筑类方面的金融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金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央企绿色产业的经验模式和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废垃圾、生物多样化、气候变化、清洁生产、绿色能源和“城市综合病”……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近.

2、 构建新时代央企青年四位一体成长平台体系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青年一代,并提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的明确要求 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持续涌现的产业革命,青年朝气蓬勃.

3、 建筑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 方玲(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惠州516007)摘要实践教学一直是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培养合格技能型建设人才的根本途径 本文分析了建筑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构建相对独立而系.

4、 从央企高管到新农人宋会灵像照顾孩子一样种植西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所谓的诗和远方,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宋会灵看来,就是投入劳动后看到的“风景” 顶着南开大学高材生的标签,如.

5、 汉江公司践行央企责任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守卫绿水青山 汉江是我国“一江清水供北京”工程重要水源地 近年来,汉江公司始终关注汉江生态保护工作,坚持库区漂浮物及时打捞、严格执行生活污水零排放的标准、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保持物种多样性,努力.

6、 央企代表队来踢馆地方队绝不示弱 本届“振兴杯”大赛有来自全国31 个省(区、市),金融、煤炭……2 个行业以及40 个企业……共计73 支代表队参加决赛,参赛选手达到360 人,参赛人数、参赛队伍数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