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的论文 哲学角度论文 奥赛罗的论文角度 评价理论可以从哪些角度写论文 从法律角度论大学生恋爱的论文 文献综述孟子小角度

关于角度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从叙述视角切换角度解读《海边的卡夫卡》性描写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角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1

从叙述视角切换角度解读《海边的卡夫卡》性描写,本文是角度有关论文范文集和叙述视角和《海边的卡夫卡》和描写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魏紫荆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 要:《海边的卡夫卡》中田村卡夫卡与佐伯多次交合并在梦中“奸污”樱花.但在性过程描写中,叙述视角并非从一而终,而是经过了“你”“我”的多次切换,理解叙述视角的切换对了解主人公的心理呈现与发展、性描写的内涵以及主题揭示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对小说性描写转叙位置进行分类并作原因效果探析,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关键词:《海边的卡夫卡》;叙述声音;自我意志;暴力

作者简介:魏紫荆(1997.9-),女,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100-02

叙述视角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它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的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视角的转换意味着要改变读者看世界的方式,从而营造出虚实相交的效果.[1]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田村卡夫卡线(开头章与奇数章)章中,小说内容基本以“我”第一人称叙述,以卡夫卡的视角看待身边发生着的一切.但在部分性过程描写中,叙述视角进行了切换,叙述声音发出者变得扑朔迷离.笔者认为叙述人称的切换不仅使该小说呈现出别致的艺术效果,同时影响着情节发展并有一定的主题暗示意义.

一、卡夫卡与佐伯的性过程描写

“我”对假设上的母亲女性佐伯很有好感,甚至后来深深恋上她(恋到不知自己恋的是十五岁的少女佐伯还是近五十岁的现在佐伯).但是性行为刚一开始,第一人称视角就瞬间被切换为第二人称的抒写,读者从跟着卡夫卡感知佐伯的气息,瞬间变成一个第三者从外面静静看着卡夫卡与佐伯的交合.以一种客观的从外部切入的角度观看并叙述,而不继续写卡夫卡的主观感受.为什么?

笔者认为是因为村上的这段性描写并非要表达卡夫卡对佐伯性的渴求与接受,而是表达卡夫卡与别人尤其是所爱之人建立联系时的被动性.性描写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屡次出现,但它的意义早已不单纯是性,更象征着人物与人物彼此之间的深层对话体认与理解.在《海边的卡夫卡》也一样.第一次性行为的出发点是佐伯在梦中(非清醒状态)将卡夫卡错认成自己年轻时的恋人,而发现这点的卡夫卡想要阻止,但“我无力阻止其势头.我心慌意乱,我的自身被吞入异化的时间洪流中.”[2]接下来便转成“你”的叙述,“她的梦转眼之间将你的意识包拢起来”[3] “你闭目做你自身的梦.时间的流移变得扑朔迷离”[4].交合过程中的卡夫卡没有自我意志,意识模糊(或者说被佐伯的意识裹挟),无法认清时间、梦幻与现实.第二人称从外部切入的写法突出了卡夫卡“别无选择”的被动与无能为力.交合结束后转换回“我”叙述,卡夫卡此时的主观状态仍是“我动身不得,置身于麻痹的天罗地网中”[5] “语言在时光的凹坑里沉睡”[6],是无法控制自己身体、语言与意识的无力性存在.

第二次与佐伯的交合发生于两人对画的交流之后,从“我拢住她的肩.你拢住她的肩”[7]开始,这里“你”对“我”动作的重复性叙述提示接下来的“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单纯本真的卡夫卡少年,而是一个将自己设为佐伯死去恋人试图去理解佐伯的少年.“我们都在做梦.”佐伯说.都在做梦.“你为什么死掉了呢?”(显然是将卡夫卡看作死去的恋人),“不能不死的.”你说.”[8]交合过程中体现的仍然不是卡夫卡自我的意志,甚至话语权再一次被剥离“话语已在时光的凹坑中死去”[9],此刻他是佐伯过去恋人灵魂的现实性载体,故而不用第一人称,而是第二人称的客观叙述.

这一段描写,与其说是卡夫卡与佐伯交合,不如说是卡夫卡看着佐伯与已然失去的恋人交合,从中体味佐伯对曾经恋人的深切怀恋与所受的无法弥补的巨大的伤害,进而去理解佐伯,也就是去尽可能理解曾经抛弃自己的母亲,原谅心中曾无法接受的痛,从而解脱自己.

第三次的交合与第二次相似,所谓为了“填埋失去的时光”其实就是理解接纳彼此的过去并向过去作心理成长层面上的告别,与佐伯的交合其实是卡夫卡不断接近佐伯(也就是说自己母亲)内心的象征性方式或渠道.注意这里有两次叙述的切换“我是谁?这点佐伯一定知道,你说.我是《海边的卡夫卡》,是您的恋人,是您的儿子,是叫乌鸦的少年.我们两人都无法获得自由.我们置身于巨大的漩涡中.有时置身于时间的外侧.我们曾在哪里遭遇雷击——既无声又无形的雷.”[10]回答佐伯的不是本真的卡夫卡少年,而置于漩涡之中的、遭遇着雷击(暴力、伤害)的确确实实是卡夫卡少年本身,因此这里的叙述声音从“我”切换到“你”又切换回“我”,也使这一段交合有一定虚幻性,与之后极其具体真实的性动作性过程描写形成补充,营造出一种时现实时梦幻的效果,凸显这一行为的深层隐喻意义,也让读者们去关注性描写的象征内涵而非浅层面上的感官性欲发泄.

综合以上三次性描写来看,我们发现与佐伯发生性行为时,卡夫卡是被动的、自我意志是消失的,与佐伯交合的并非本真的、清醒的卡夫卡少年,而是其身体所象征承担的另外的“什么东西”,“你在那里变成其他什么人,变成其他什么物.你在其他什么地方.”[11]村上通过改变交合过程中的叙述声音(由“我”变成“你”),暗示并非卡夫卡自身,从而提醒引导 读者思考“交合”这一过程的深层涵义.

那么卡夫卡与樱花的性过程描写为什么始终是第一人称书写呢?为何完完整整地将“我”卡夫卡的动作、心理描述了出来?

二、卡夫卡与樱花的性过程描写

因为这是“我”主动做出的行为,没有人逼迫,完全由本真的卡夫卡意志主导.在梦中樱花的,确实是卡夫卡.这也与暴力的主题息息相关,或者说是暴力主题的一个重要隐喻与反映.联系全文,“我”卡夫卡毫无疑问受着伤害(幼时妈妈的抛弃、爸爸长期施加的暴力),然而“我”在不自觉中也可能正伤害着他人(醒来发现自己满身血污),如果说无意识的伤害负责与否还存疑的话,那么当“我”有清醒意志时实施的暴力(为了摆脱诅咒在梦中不顾樱花的拒绝求而她)之责任就绝对无法推脱.存于卡夫卡身上人性的自私在此刻暴露无遗.与开头“你将双手接血.那既是你的血,又是别人的血”[12]相照应,暗示人在接受“暴力的承受者”这一角色的同时,也可能是施暴者.主客体的交互思想屡屡浮现于村上的文字背后,某一行为发出对双方的影响以及对可能受牵连之人、甚至对未知的未来的可能性影响,村上在多次隐喻中若隐若现的提及.暴力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该小说中探析了个体之恶(人性本质中存在的恶——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惜伤害他人、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与群体之恶(胁迫战争)的确定性存在,“外部世界的黑暗固然彻底消失,而心的黑暗却几乎原封不动地剩留了下来.”[13]性描写时不同叙述视角的对比也引导着读者揭示出这一残酷的现实.

三、性描写叙述视角切换的意义总结

《海边的卡夫卡》内容情节相当复杂,糅杂之物很多,村上利用视点的变化、涵蕴与张力[14],使小说增添了神秘感与解读难度.第一人称叙述使得读者既跟随卡夫卡的“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15],充分理解卡夫卡真实的心理状态,同时第二人称视角的插入又使读者在关键时刻,跳出卡夫卡这个躯体,隔开一段距离从外部去冷静审视其行为、变化.村上通过叙述人称的变化来调整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使读者切实感受“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16]另外,第二人称叙述也使文本增添了一种“对话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复调小说的特点,主客体的转换,不同思想之间的对立争吵,赋予了性描写之外巨大的思索与解读空间,也使其描摹的人性显得更为复杂与真实.

此外,叙述视角的切换还强调了一种被指导并非完全由主观意志的行为动机与想法,因为村上在这本书中想要塑造的远不同于他以往小说的主角(自成一统,有不同于他人的稳定价值观的三十岁男性),卡夫卡是一个显然在许多方面都还没有成熟的少年.如村上所说“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17]或许,村上也是想在写作该小说的过程中,探索这“可变”性存在的灵魂将被现实的波涛冲往怎样的地带吧.[18]

概括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叙述视角和《海边的卡夫卡》和描写方面的角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角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 该作品是他在20 世纪初思想转折期间的作品,此时他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创作,通过对以前生活的回忆,同时受生活中相同事情的启发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 .

2、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喜福会》 摘 要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不仅借助小说对话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且利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不同的动机制造多层意义 本文运用合作原则,结合会话含义理论与语境、隐喻的关系,以喜福会为研究语料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研.

3、 从认知视角看庞德《登金陵凤凰台》英译中的非语言要素 摘 要本文从翻译批评认知视角出发分析庞德登金陵凤凰台英译中的非语言要素 文章首先对庞德华夏集以往研究做了简单综述,然后介绍了翻译批评的认知视角,接下来进行了“登金陵凤凰台原文”.

4、 惩罚和救赎从《圣经》角度分析《洪疫之年》中的生态主义 摘要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2009年发表了洪疫之年 这部小说借用圣经意象,反映现实社会 通过人们所熟知的洪水, 诺亚方舟, 阿勒特山及亚当,夏娃……圣经故事,阿特伍德抨击了唯发展论及人类.

5、 从美学角度解读《月亮和六便士》 〗摘〓要〖HTK〗历代哲学、文学、艺术的核心之一就是对美的探索和追求,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对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进行解读,通过小说中三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