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岁月推理杂志 青春岁月杂志 青春岁月杂志社 青春岁月杂志版面费多少 青春岁月是学术期刊吗 青春岁月投稿 青春岁月杂志社网站 青春岁月杂志怎么样 青春岁月属于什么类别的期刊

关于岁月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岁月沧桑:抗战以来陕北姜新庄文化生态的变迁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岁月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2

岁月沧桑:抗战以来陕北姜新庄文化生态的变迁,该文是岁月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岁月沧桑和抗战和新庄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党晓红,马光华,段小虎,梁 晶,王文莉

摘 要 地处吕梁山区的陕北米脂县姜新庄村在抗战时期曾是文化名村,如今却成为普通的贫困村落.文章以陕甘宁革命老区为背景,以姜新庄人文化生活为主线,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人物访谈,再现姜新庄“农民图书馆”、戏台子、村庄小学的变迁过程,认为乡村治理结构、乡村“文明生长点”和人口结构对村落文化生态的构建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文化扶贫 乡村治理 文明生长点 文化生态 人口结构 姜新庄

引用本文格式 党晓红,马光华,段小虎,等. 岁月沧桑:抗战以来陕北姜新庄文化生态的变迁[J].图书馆论坛,2017(10):48-53.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Changes of Jiangxinzhuang Village since the Anti-Japanese War

DANG Xiao-hong, MA Guang-hua,DUAN Xiao-hu,LIANG Jing,WANG Wen-li

地处中原黄土农耕文明与北方大漠游牧文明结合地带的陕北米脂,古称银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谷物命名的县.据康熙年间的《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地名源自“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1].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016年8月,课题组一行在米脂县斌丞图书馆馆长和乡扶贫专干的帮助下,考察了米脂县姜新庄村的文化生态和公共文化建设情况.选择米脂县姜新庄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有3个原因:(1)米脂属于吕梁山区贫困县,早在1935年就成立了“米西苏维埃政府”.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米脂划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米脂的贫困山区与革命老区双重身份在西部集中贫困地区具有代表性.(2)米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时修建的李自成行宫,有陕北大财主姜耀祖于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姜氏庄园、杨家沟马氏庄园,还有中国同盟早期领导人杜斌丞倡议、支持兴办的一批大众教育机构……(3)1944年姜新庄成立了中国领导下的第一个有记载的“农民图书馆”,当年延安的《解放日报》[2]和重庆的《新华日报》[3]都做了报道.

姜新庄位于米脂县城以西,无定河以东.村中有一条河横穿而过,据河边的一块牌子介绍,该河叫“*河”:“*河水洗脸手,细皮嫩肉光溜溜......李德胜()转战陕北时步行*河之路,夜宿*村,决战沙家店,实现战略大转折.”课题组来到姜新庄时,河水已经干涸,河上并行建有新老两座桥,新桥上有一个汽车站,候车长凳上和河边几颗大树下三三两两地坐着聊天的老年男女.过桥后左边是一个新建的戏台子,右边一条坡道尽头是村委会大院,里面有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河的两边依山而建的各式窑洞彰显着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风情.我们坐在长凳上与村民攀谈起来.

据村支书介绍,全村有150户676人,其中留守常住的只有241人,有31名党员......村里原来有个戏台子,1990年代垮塌了,新戏台子上个月刚刚建好.好久没看过戏的村民集资请晋剧团连演三天,有《清风亭》《杨门女将》……平时大家主要是看电视,去农家书屋看书的人不多.

1 “农民图书馆”的沧桑岁月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先后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学院等教育机构,以及鲁迅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延安边区医院、延安医院等文化、医疗卫生机构.

1944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在延安召开,450位代表出席,除工人、农民、士兵、文教工作者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之外,还有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宗教团体代表和热心文化建设的绅商、国际友人等.罗迈作了题为《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报告[4],教育、卫生、文艺、报纸各组代表分别对文教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检讨,通过了《关于发展群众读报办报与通讯工作的决议》《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等7项决议.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会后指出:“(边区文教会议)在边区、在全国都是空前的一页……要求执行的指示……依靠群众的需要与自愿,于五年至十年之内消灭可怕的死亡率,消灭大量文盲,普及新主义文化……”[5]

姜新庄的“文教大会”先于“边区文教大会”,一个重要成果是成立了中国领导下的第一个有记载的“农民图书馆”.延安的《解放日报》以题为《米脂县姜新庄农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报道了这个过程:

民丰区姜新庄村四百一十八人中,识字的占一百四十九个……于是在九月七日召开的全村文教会议上,姜崇杰等人就提议在本村成立一个图书馆,大家都愿意,决定由农民合作社会计姜线禄负责,书籍一面向外募捐,一面由庄里人自动捐助.合作社帮助整修窑洞,冬天带烧火炉.现在已经募捐了七千元,四十五本书,自己又买了十八册.图书馆地址就设在农民合作社隔壁的窑洞里,新修的窗壁上贴着地图和画报,中间摆放着书架,农民一闲下来就含着烟锅,笑嘻嘻地到那里看书,读报,谈时事.[2]

同年12月16日,重庆的《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农民有了图书馆》的署名文章:

常常阴天落雨,他们闲下来没书看,感觉到怪苦闷的.那么,等到九月七日这一天,召开的全村文教会议上,姜崇杰几个人就提议成立一个图书馆,这个提议一提到会上都举起自己的手臂来了.这个著名的第一个图书馆就决定交给了农民合作社会计姜线禄负责去办了.

冬天来了,农民们劳动之后,就踏着雪纷纷到图书馆去了……寒冷的风在窗外打着呼啸,合作社里早早就代烧出一炉红红的炭火来了,火光照耀着含笑的农民的脸,把人影投在墙壁上,新泥的墙壁上贴着地图和好看的报纸,地中间放着书架.农民们噙着烟袋,看过书,又笑嘻嘻地谈起时事来了,他们自己劳动建立好生活,他们的农村改变了面貌——从窗口上望出去,那里是民办学校,那里是合作社,那里是自己的家.[3]

姜新庄“农民图书馆”的成立是边区文教会议“民办公助”“需要与自愿”原则的具体实践.“民办公助的实质是依靠群众的自觉,发动群众的力量,根据群众的需要通过群众最易接受的形式,以达到文教运动的推广与普及.”[5]567

据92岁的姜老同志回忆:姜崇杰抗战末期参加革命,姜线禄后来担任姜新庄小学的负责人……关于“农民图书馆”存续了多长时间,老人说当时村里识字的人大多参加革命去了,留下来的老人识字的不多,对“图书馆”也没太注意……村支书补充说,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人口以老年人和妇女为多,最喜欢看戏,平时看电视、听广播,能看书的不多.

2 “小戏台”言说“大历史”

戏台子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娱生活中,戏台建筑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台建筑自唐宋以来,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形制,因为大多数与宗教活动及庙宇建筑相关联,故而遍布全国各地.即使在一些穷乡僻壤,也都曾有过规模不同的戏场建筑……”[6]据《米脂县志》记载:“旧时,农村的公共建筑设施除水井、桥梁外,最多见的就是庙宇、祠堂,由本村农民集资投工自建,少数庙宇配有戏台,是农民仅有的所.”[7]257米脂县有俗语:“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但姜新庄的戏台子既是人们看戏、娱乐和发泄情感的地方,也是“大历史”的“见证者”.

村里的老人回忆:红军、八路军来之前,这个戏台子演过《十五贯》《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名剧,也唱过《远照米脂一座城》《十二杯酒》等民间歌曲,还经常有“秧歌表演”.秧歌在米脂是一个久传不衰的特色文化.“立春前一日,迎春乡民扮杂剧唱春词(秧歌).”“清代以来,米脂人新春闹秧歌已成习俗.”[7]540

一位从姜新庄出来的退休女教师回忆:“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剧团曾来姜新庄演过《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等,也在这个戏台合唱过《红军天心顺》《山那边啊好地方》《边区政府好主张》《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歌曲……当然,这个戏台子还具有维护宗法和实施乡村治理的功能.”“在来之前,庄主或族长曾利用戏台子代替祠堂惩罚那些犯了族规、庄规的村民.特别是做了男女勾当之事的人,通常会示众惩罚……我小时候曾亲眼目睹过这种场面:男女分场分时分别惩罚,执行惩罚和围观的人也是男女分场分时.我清楚记得,一位年轻的小学女老师悄悄参加革命,没走多远就被族人抓了回来,以‘不孝公婆欲出走’的罪名,被族人中三个强壮女子按在长板凳上惩罚……受惩罚的女老师之后又跑了,抗战末期率宣传队来村里进行抗日文艺宣传演出时已经是八路军文艺宣传队副队长了,惩罚她的那几个女子和族长都吓坏了!抗日政权建立后,这个戏台子还曾批斗过不肯交军粮的地主、宣判过汉奸……解放后又批斗过地、富、反、坏、右……”“戏台子上的牌匾更能说明问题.之前的记不清了,米脂县(19)40年全境解放后,砸了旧的横匾与竖匾,换上了新牌匾,上面写着‘军民团结,抗战必胜’.解放初期我回到村里,竖匾换成了‘翻身不忘,幸福不忘’.(19)64年四清时,又换成‘永不忘阶级斗争,狠斗地富反坏右’.时期竖匾分别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永保江山万代红’.”

从解放初期到时期,戏台子上演过《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年轻的一代》《扬鞭催马运粮忙》《我爱祖国的大草原》,以及革命样板戏等.据《米脂县志》记载:“50年代初,(米脂)县内无职业剧团.1951年,再次成立业余晋剧团……1954年,米中文艺队排演过大型歌剧《赤叶河》和话剧《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年11月,绥德群众剧团二队交米脂管理,一批年轻演员来县.……两个月内演出《法门寺》《三滴血》等传统剧……1958年佳、米两县剧团合并为米脂剧团,下设秦腔、晋剧队轮流巡回演出.1968年下放官庄劳动锻炼的县文工团(原县剧团)奉令和该村青年排演歌剧《红色娘子军》、秦腔《智取威虎山》.1970年秋,从西安学回秦腔《红灯记》.此后相继排演《沙家浜》《龙江颂》等样板戏和《红扁担》《高西沟人民学大寨》等小戏……1974年米中排演眉户剧《雷锋》《风华正茂》……1978年古典传统剧‘解冻’,县剧团重新排练《十五贯》《逼上梁山》等剧目……”[7]546大时代的每一个变化都在姜新庄“小戏台”上有着真实反映,见表1.

3 百年“文明生长点”的消失

米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也重视教育.据《米脂县志》记载:民国2年(1913)办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堂(学生10多人,仅办2年),民国8年(1919)开办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堂(简称“米脂女校”)[7]511,后改称“北街小学”.曾于抗战末期就读于米脂女校的退修教师回忆:女校位于县城北部的石坡,专门接收女孩子读书,另一小学只收男生,当时女孩子上学会受到村民非议.

据《米脂县志》记载,民国6年(1917)办县立第二初小、区立第三小学(姜兴庄)、驼耳巷初小,1945年姜新庄和卧羊寺两个中心小学按照边区文教大会确定的需要与自愿原则,“由公办转为民办公助,师资就地解决”[7]511.1944年姜新庄成立“农民图书馆”时全村有149人识字,与姜新庄小学设立有很大关系.

文教大会后,边区民办小学创造性地适合了抗战形势与农村特点,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类型.学制有大娃娃的半日制,小娃娃的全日制,妇女及变工队员轮流的隔日制.教学内容主要有识字、开路条、记账、写约、算术、读报、讲劳动英雄的故事等.1938年初,为了使学生对抗战形势和抗战工作有简单的了解,边区教育厅要求小学课程应注意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的教育,应开设防空、防毒、反歼等课程[4]268.

退休女教师回忆:“由于战争等原因,我们女子小学、中学先后迁移过多次,当时没有课本,仅有粗糙的讲义,内容记得不十分清楚了,《国语》课大概有汉语拼音、课文阅读,课文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朱德总司令与战士们同开荒》《窑洞前的灯光》《到前线去》《胡宗南打败了!彭德怀司令员打胜了》等.”“那时陕甘宁边区实行一样的教材,姜新庄小学的课程也应该是一样的.”

村民姜凤保说:从姜新庄小学毕业的人,有的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自已便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些人上了中学、大学.

关于姜新庄小学何时撤销的问题,村民姜光前告诉我们:“我大约在初期的1967年上小学,当时小学叫姜新庄完小.语文第一课是《万岁》、第二课是《中国万岁》,还有《东方亮起启明星》《工农兵谈斗私批修》《小英雄戴碧蓉》,每天早上要朗读‘老三篇’.”他女儿1986年出生,就在姜新庄上小学,按照小学六年制计算,姜新庄小学1999年应该还在,如未撤销,今年正好百年.

4 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变迁

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医疗卫生与公共文化一样,经历了从“城乡二元格局”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变[8].

抗战期间,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除了陕甘宁边区文教会议通过《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的决议》外,还提出“依靠群众的需要与自愿,于五年至十年之内消灭可怕的死亡率”的目标[5]215.

退修女教师回忆:“我那时小,记得八路军卫生队的女医生护士来村里打预防针,村里的婆姨都跑进山里躲起来了.军队卫生队及县卫生所的医生、护士也常来我们村里宣传卫生常识,要求老乡们勤洗手、天天洗脸,经常洗澡,勤换衣服.但由于缺水、缺衣和思想保守,多数老乡做不到.”

解放后农村主要通过互助互济式合作医疗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这被称为“群众自己举办的福利事业”[9].1965年6月26日主席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也称“626”指示),各级政府组织大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上山下乡,农村出现“赤脚医生”这个特殊群体.几位姜新庄老乡都记得时常来村里的一位漂亮“赤脚医生”:“她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实行‘家庭派饭’‘家庭轮住’方式.赤脚医生经常询问我们的健康情况,讲解预防疾病的知识,治病主要发点‘四环素’‘地霉素’‘糖浆’等药,与群众(公社社员)关系十分融洽.”可见当时的“赤脚医生”是乡村文明的重要部分,处于乡村社会秩序中受人尊崇的位置.

5 总结与思考

早在抗战时期的1942年,时任长的张闻天曾主持成立“延安农村调查团”,针对陕甘宁边区及吕梁山地区开展“晋陕农村调查工作”,撰写了《米脂县杨家沟调查》《村政权及其他》等报告,提出“兴办农民内部的文化教育事业”的主张[10].时隔75年后,当课题组来到该地区调研时,姜新庄原有的“农民图书馆”消失了、小学撤并了、“戏台子”垮塌了.尽管随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多轮扶贫开发的推进,姜新庄重修了“戏台子”、重建了农家书屋,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以及村民的经济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均有了较大改善,但教育资源、人口结构和乡村治理结构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改变,姜新庄文化生态出现一系列新的“结构性矛盾”.

一是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抗战以前,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好的教育资源,姜新庄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知识分子;抗战时期,各地知识青年陆续来到陕北,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口结构.解放战争时期,姜新庄的知识青年大都因参加革命或工作而离开.解放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格局以及曾经的“政权中心”地位的丧失让姜新庄回归为普通的贫困村落.改革开放后,姜新庄的年轻人大量外流,留守人口结构,特别是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识字人数甚至还没有抗战时多,导致村民的闲暇消费结构、信息形式结构、信息内容结构出现消极性变化.

二是百年“文明生长点”的消失.73年前的抗战时期,姜新庄之所以能够“开风气之先”,创办领导下的第一家“农民图书馆”,和它“识字人多”、有文化消费需求关系极大.而识字人多一方面得益于姜新庄小学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灵活、务实的文教政策直接相关.但是,随着公共文化、教育城乡二元体制的强化,随同姜新庄小学一起消失的绝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建制,而是乡村文化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文明生长点”.

三是集体经济的衰落.73年前姜新庄建立“农民图书馆”,一靠“农民合作社”发挥了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二靠边区政府“民办公助”“需要与自愿”的灵活原则;三靠姜新庄人内在的文化消费潜力.尽管姜新庄现在有农家书屋,但支撑姜新庄文化“内生性重构”[11]的三大优势已荡然无存……

参考文献

[1] 王东茜. 汉语地名的文化特征[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米脂县姜新庄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N]. 解放日报,1944-10-25(4).

[3] 农民有了图书馆[N]. 新华日报,1944-12-16(4).

[4] 刘宪曾,刘端.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66.

[5]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15.

[6] 薛林平,王季卿. 山西传统戏场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7] 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米脂县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8] 段小虎,谭发祥,赵正良,等. 西部贫困县图书馆“跨越式”发展的财政保障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 (1):1-9,41.

[9] 杨念群.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政治空间(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8.

[10] 陕西、山西党史研究室. 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M].北京:党史版社,1994:310-317.

[11] 李晶. 贫困地区文化“内生性重构”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6):27-33.

作者简介 党晓红,西北大学地质系资料室馆员;马光华,西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段小虎,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梁晶,陕西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王文莉,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7-06-15

(责任编辑:刘洪)

综上所述: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岁月沧桑和抗战和新庄方面的岁月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岁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驻马店:打造驿站文旅新名片 喊出“千年古驿站,全国文明城”的口号,近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提出将驿站文化旅游古镇项目打造成为驻马店旅游新名片、新引擎 占地3300亩、总投资80亿元的驿站文化旅游古镇项目,位于.

2、 张业遂:外交老将的发言人新角色 3月4日上午11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接棒傅莹的第八位大会新闻发言人张业遂首次亮相 张业遂在外交领域深耕42年,现任外交部党委书记,此前还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第9任.

3、 吞星暴露黑洞的吃相:科学家发现观察黑洞新视角 由于奇点巨大的引力,就算是光也难以逃脱黑洞,因此黑洞通常难以被观测和研究 此前,人们观测它们的方法有三一是通过“监听”宇宙中由黑洞碰撞引发的引力波;二是通过制作庞大的星系地图,.

4、 遵义汇川区: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遵义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遵义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 2010 年6 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汇川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拥有优越的区位条.

5、 跨界融合:图书馆文创工作 新常态 高 兵(1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包头 014109)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设计下,文创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新内容 整个文创产业成功的跨界融合实践,对图书馆文创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