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 当代政治论文 政治中学生论文王也 初四政治论文

有关政治理论课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困境和出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探析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政治理论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7

困境和出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探析,该文是政治理论课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思想政治和出路和话语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主阵地,以解读中国实践、研究和传播中国理论为使命,对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话语传播的影响力、吸引力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机制入手,剖析其传播的过程性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并试以“对话和交往”为理念的话语传播理路,以期能提升话语传播的有效性,促进话语双方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过程性困境;对话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1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083-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么,借助思想手段来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就需要通过意识形态传播,获得本阶级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同、信仰和忠诚.[2]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视角,剖析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结构和过程性难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索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效果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模式

所谓“话语”(discourse),是指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用于交流沟通和意义生成的言语符号系统,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语互动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文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理解和认同彼此的交往活动.符合互动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产生,根据不同情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运用、修改其意义.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来接收外部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理解信息的意图,从而增加了话语传达的难度和效率,即话语的“意义失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指在教育教学关系中,承载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用于话语双方进行认知、理解和再生的语言符号系统及其社会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传达方、传播意图、传播和反馈渠道、接收方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运转,经历获取教育意图、创造与传达信息、接收与再生教育意图、转换与反馈信息等阶段才得以完成的,见图1.

图1话语传播过程模式图

从话语的传播过程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由话语意图的传播需要开始,教育者(传达方)将所接收和理解的社会要求(话语意图)转换成言语或文本,经由特定的渠道传播给教育对象(接收方);教育对象按照自身的认知结构理解和接收教育者话语内容,了解传达者的话语意图,并对此做出反应——反馈或不反馈.一方面,接收方能够反馈自己所理解的教育意图,即教育对象了解教育意图后,无论认同与否,通过答题、交流等方式进行反馈,表现为一定的认知状况或态度;或者教育对象没有直接反馈,而是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通过行为反馈其所理解的教育意图.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对所传达的要求或意图无动于衷,对话语意图或信息不反馈,表现为沉默、不作为等.这使得教育者很难确证教育对象是很难获取接收状况的信息,从而使话语传播更加复杂,甚至阻断了话语传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过程性困难

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困难,不仅体现在信息源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较强的扩散性和随意性,而且源自话语传播结构的变化,传达方的权威性下降、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变革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自身困境来说,主要体现为话语传达者和接收者转化教育意图的偏差、话语内容和传播方式脱离现实、话语双方交往互动不够等.

1传达者和接收者理解与转化教育意图存在偏差

传达者与接收者是话语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理解、再生教育意图的关键.所谓传达者指的是掌控话语权和信息源头,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话语传达的一方,主要是解读、创造和传达教育意图;接收者指的是接收话语内容的一方,主要接收和理解话语内容,转换和反馈教育意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是为了促进教育参与者在话语交往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意图,向社会成员传递社会共识,提升个体的政治道德素质.根据话语传播经验可知,话语双方的生活阅历、认知体系、角色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同一个教育意图的理解也不同,信息的不均衡对形成统一的教育意图的难度增大;抑或话语双方由于知识水平和积累的经验不同,对信息的错误解读,都会影响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教育意图,将其转化为教育对象易于接受的话语,成为制约话语传播的首要难题.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方式将教育意图完整地传递给了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图式筛选和处理信息,常会出现教育对象不能完整地接受话语内容,不能完整地领悟和明确教育意图,或者教育对象对话语信息主观排斥,抑或话语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背离的状况.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看,效率优先的非逻辑性认知结构,让人们将信息量压缩到最小值,无法完整地传达教育意图;或者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或者主观认定度高的信息,而当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就产生否定情绪.由此可知,如何使教育对象能够完整接受话语内容和教育意图,并且将其内化到个体的价值体系之中,成为话语传播的又一难题.

2话语传播内容和方式脱离现实生活

话语内容,是指在信息互通和情感交往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双方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意图.话语内容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渠道和方式,主要包括“文本”形式和言语形式两种.无论是以文本形式,还是言语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都会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价值期待、社会规范,其现实性目标是为教育对象提供一种社会期待和社会规范,旨在引导个体在社会要求框架下确证自我、实现自我.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多数都是逻辑推演式的,或者基于文件精神,尤其是热衷于那些决策形成后的解读、欢呼、拥戴,或者从纯粹经典文本解读中寻求可借鉴的思想资源,缺乏深入的社会历史考察.”[3]这种“自上而下”的先验设计,使我们精心建构理论塔的同时放任经验感受力的萎缩,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高层云端、傲慢地将理论的逻辑价值与生活的逻辑之上.[4]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消极的原因分析”结果发现,44.9%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29.2%的大学生认为内容难以让人信服;[5]其中,最大问题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理论多、说教多、条条多.[6]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无益重复、抽象概念,对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状况和发展需求关照不够;同时,话语传播方式有明显的说教痕迹,让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对教育对象的个体性发展,以及对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不足.从话语传播方式看,当前大学生获取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媒体,打破了对传统媒体单向传递模式的依赖,增强了教育对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而且渴望在共同体中对话和互动、在社会互动中获得认同.这也直接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方式.在特定教育意图既定的条件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具有内容深度不足、情感表达平淡,从而使传播方式乏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如何协调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如何促进话语双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方面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3话语交往互动机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获得反馈是教育者的期待和目的,也是话语传播效果的“试金石”.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反馈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过程中,话语交往互动不充足,仍是以单向传授为主,教育对象对教学活动的回应较少,参与讨论课程中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机会不多,很难把握接收方的态度和价值观.其二,反馈的渠道有限,除了课程讨论外,学生只能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或者通过邮件等形式的间接交流,缺少共同的信息反馈措施和反馈机制.其三,反馈的方式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效果以知识考查为主,即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测验,而较少考察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行为反馈的机制尚未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的传播过程,本质内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精神生活秩序,进而在世俗生活领域形成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念与主张的认同情感和遵从态度.[7]由于缺乏话语传达反馈机制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内容、方式是否合宜,目标和功能是否实现,都只能进行整体性评估,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又一难题.

三、交往与对话:提高话语传播有效性的理路

1教育意图应兼顾社会要求和受众需要

作为话语传播的起点,教育意图不仅要为人们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而且要关注人的客观存在和现实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掌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运用严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读中国实践、整合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共识,使话语传播双方在教育意图的传播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人总是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对象性活动,又根据更高层次的需要拓展和深化这种对象性关系,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每个人在交往中观察和学习新事物,通过他人的行为或评价来了解他人、确证自我,保持与他人关系的同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要关照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的现实需求和生活经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既要重视实践理性的思想指导价值,更要重视生活经验的情绪情感感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真正的影响力,这才能真正实现其话语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既要仰望星空,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又要脚踏实际,着力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2提升话语传播双方的认知结构和转换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需要经历“两次转换”:一是传达方将思想政治教育意图转换为言语或文本;二是接收方将所接收的文本或言语转换为了解的教育意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达过程中,这两次转换是话语交往的基础,也是制约话语传播效果的关键.话语传播双方的认知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客观存在,而缩小差异的途径在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对话和交往.首先,教育者应在彻底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运用传播的方法和艺术将其转化为教育对象易于接受的言语或文本.其次,教育对象应摆脱思维定式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势思维和刻板印象,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体会和感悟教育意图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切实做到“依师”,正视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体悟”,体会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认识到个体需求与社会要求的内在统一性;“践履”,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教育意图,关系中探索自我超越的方法;“反思”,反思与沟通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实现理性的自我.最后,作为话语传播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营造良好的话语转化平台,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动力,将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到生活中,发挥经典案例、实践教学的功能,使其学以实用、学以易用,让教育对象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革新思维方式、培育价值观念、解决思想困惑中的实际作用.

3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不仅要探索话语意图的生成与传播的技术和渠道,而且应了解话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运用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易于认同的方式进行传播.[8]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关键在于“一次互动”,即话语的传达、接收方之间的传达与反馈的双向互动过程.这个互动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话语传播方式和渠道,因此确立反思性话语主题能促进话语双方的交往与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图,既是社会发展和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的普遍性需求的体现,关键在于如何在主流价值取向基础上,激发参与话语交往双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影响话语互动效果的内外因素兼具,客观的来自于文化,主观的决定于自我: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差异可能影响话语内容的再生与转化.另一方面,话语双方在生存环境、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性格等个体因素差异,也是影响话语传播的重要因素.从话语主题的设计看,教材应该是教育意图和话语内容的核心参考,而不是作为话语内容直接传播给大学生.教育者应根据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自觉内化思想政治理论意图,并将其转换为准确的语言、贴近社会生活的案例、密切关注大学生成长的事实,通过课程研讨、社会调查、网络评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反思自身发展.在网络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控制话语信息的来源,调控不良信息的侵入;同时,要保持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大学生对教育意图的认知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还可以采用网络课程、平台授课、MOOC等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主题研讨、困惑答疑、思想交流、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领会和反思.总之,反思性话语主题旨在通过沟通互动活动使教育双方在体悟社会现实中,自觉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意图,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4搭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文化中生成的自我,以及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宣扬的意识形态来统摄思想、塑造灵魂,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健康的精神生活秩序.从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看,中国人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革命思想与建设思想、中国精神与西方思潮交汇的复杂环境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受到各种社会思潮或外来文化的干扰,现代生活理念与传统行为惯习矛盾重重,迫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交往在复杂文化中转型.首先,话语交往双方应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要认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以社会历史逻辑来解读中国当前的文化格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们提供稳定的思想支持和行动逻辑.其次,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复杂环境,话语传达者更要捍卫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作用和地位.在思想与行动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和行动意识,做到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甚至是行胜于言、身教多于言传;在情感和价值观上,与教育对象平等对话,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行为特点,相信大学生的能力、尊重大学生的需求和参与;对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的大学生,应在倾听、理解中采取恰当方式疏通和开导,即通过情感共鸣进行思想引导.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实践活动,是特定的话语交往活动,实现着“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总的来说,话语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性意义,它的魅力就在严谨且轻松的互动环境中,解决现实问题、排除社会争议,在符号互动中实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揭晓.论的意识形态传播观及其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32-33.

[3]卢岚.当代中国人精神裂变的社会根源——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的生长与演绎[J].理论与改革,2015(1):171.

[4]应星.知识的争议性与面向生活的敞开性[J].读书,2003(6):131.

[5]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17-22.

[6]刘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及其应对[J].教育评论,2016(3):133-136.

[7]骆郁廷,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J].教学与研究,2014(1):74.

[8]董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66.

[责任编辑:张俊华]

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思想政治和出路和话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政治理论课本科毕业论文政治理论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变革和 姜德琪(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摘要变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话语自身发展变化的必然,是实现课程教学承载功能、调整教材话语不适的需要 教学话语具有真实性、规范性、现时性、可接受性和感染力,是思想政.

2、 专题式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邹杰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摘 要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专题式教学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师生们的认可和欢迎 文章介绍了专题式.

3、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困境与 摘 要如何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地方高校受地域环境、办学条件、师生状况以及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面临一些困境,对此加以分析并.

4、 和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形势和政策课为例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高职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创新,促进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文章从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

5、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刘泉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搭建不合理,教师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教学实效性评价方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