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鲁迅月刊 鲁迅文学刊物 鲁迅硕士论文 鲁迅写的论文集是 鲁迅的参考文献 文学刊物鲁迅 大学论文鲁迅的

关于鲁迅论文范文检索 和1926至1936年鲁迅在法国的传播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鲁迅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7

1926至1936年鲁迅在法国的传播,本文是鲁迅类有关论文范例跟鲁迅和1936年鲁迅和法国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梁海军

【摘 要】本文叙述了1926至1936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传播之路及主客观影响因素.1926年《阿Q正传》法语版刊于《欧罗巴》(Europe) ,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研究的第一页.此后十年,中国留法学生成为鲁迅在法国传播的主力军,引领了中国新文学进入西方研究者的视野.

[Résumé]Ce document décrit la voie de communication de Lu Xun et de ses oeuvres en France de 1926 &agre; 1936 ainsi que les facteurs objectifs et subjectifs déterminant sa réception. En 1926, la version fran?aise de la véritable histoire d’A Q qui a été publiée dans la revue Europe a ouvert la premi&egre;re page de la diffusion de Lu Xun ainsi que celle de la recherche sur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moderne en France. Ensuite, pendant?une?dizaine?d’années,les étudiants chinois en France devenaient les principaux traducteurs pour la présentation de Lu Xun et menaient la?Nouvelle littérature?chinois dans le domaine de la recherche occidentale.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罗曼·罗兰 敬隐渔 徐仲年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湘文化视域下的沈宝基著译研究”(项目编号:13CGB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1926至1936年鲁迅在法国的传播主力军是中国留法学生.20世纪初,中国一批有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他们一面努力学习西方的进步思想和先进技术,一面努力翻译输出中国的国粹与新文艺思想,虽然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只是简单的改译与介绍,却引领了中国新文学进入西方研究者的视野.

敬隐渔与鲁迅作品的法译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中国新文学开始映入西方学界视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面向法语读者的译介与传播是较为及时的,在当时“巴黎的任何刊物或出版社都没有接触过当代中国文学”的境地下[ [法]罗曼·罗兰:《鲁迅的<阿Q正传>》,罗大冈译,载《人民日报》-1982-2-24(5).],鲁迅成为了第一个进入法国读者视野的中国现代作家,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留法学生敬隐渔因将巨著《约翰·克里斯托夫》(Jean-Christophe)部分翻译成中文而结识了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5年,敬隐渔“不揣冒昧”,将《阿Q正传》试译成法文,虽然有所删减,但仍不减原文的风采.敬隐渔又一次“不揣冒昧”将《阿Q正传》的法文译稿寄给了罗曼·罗兰.这位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很快作了回复,虽然在寄给敬隐渔的信中谈及了对《阿Q正传》法译文中数处不解之处,但《阿Q正传》的现实主义魅力在敬隐渔精湛的法文翻译下深深打动了即将是花甲之年的罗曼·罗兰大师,后者对这篇“较长的短篇小说”中阿Q“可悲可笑”的人物形象和作品语言“辛辣的幽默”“依依不舍”,在当时“巴黎的任何刊物或出版社都没有接触过当代中国文学”的环境下,敏感地捕捉到刊发这篇“当前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的”《阿Q正传》的重大意义,于是1926年1月12日从他在瑞士侨居的寓所写信给当时巴黎月刊《欧罗巴》(Europe)杂志的编辑巴查尔什特(Bazalgette),请“将它发表在《欧罗巴》上罢”,并预见“中国当代小说集”的出版.[ [法]罗曼·罗兰:《鲁迅的<阿Q正传>》,罗大冈译,载《人民日报》-1982-2-24(5).]经后者的极力推荐,1926年巴黎理埃德尔(?ditions RI?DER)书局旗下的杂志《欧罗巴》 5月号和6月号连载了法语版的《阿Q正传》,从而使这部经典之作在异域他邦得以流传开来,为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研究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法国作为欧洲汉学研究中心,1814年法兰西学院汉语教授席位的设立标志着西方世界第一次将汉学研究列为大学学科.继后,法国汉学家在中国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囊括了古典文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方面.“鲁迅思想及其文学作品进入现代国外中国学后,为这一学科带来的绝不仅是研究素材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确切地说,鲁迅在现代国外中国学中出现并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是该学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王家平:《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1909-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页.]

1927年,敬隐渔用法文撰写了《文学新生与罗曼·罗兰的影响》(La Renaissance et l’influence de Romain Rolland),同年发表在《欧罗巴》的9月号,文*绍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中国新文学革命中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分析了罗兰及其所著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和启示.鲁迅率先竖起了新文学革命的大旗,创作了《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麻痹愚昧的国人,直指民族灵魂的改造.罗兰笔下的克里斯托夫“是从巴黎公社的血迹和普法战争的废墟生长起来的”,[ 胡风:《向罗曼·罗兰致敬》,载《胡风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70页.]具有较为“驯顺”的中国国民所欠缺的“力”——反抗精神,为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敬隐渔是鲁迅作品欧洲传播的第一人吗

敬隐渔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罗兰在1926年1月写给当时巴黎月刊《欧罗巴》杂志的编辑巴查尔什特的信中就提到敬接下来可能会翻译一部“中国当代小说集”.从鲁迅日记的文字记载不难发现,鲁迅曾经两次从国内给当时远在法国的敬隐渔寄过书,第一次是1926年2月鲁迅寄信给敬隐渔并附《莽原》四本,第二次是1926年7月鲁迅购买了三十三种小说寄给敬隐渔.1926年7月鲁迅曾收到敬隐渔的来信及刊载有《阿Q正传》法译文《欧罗巴》杂志一本.敬在信中可能向鲁迅表明了翻译一部“中国当代小说集”的想法,并请鲁迅推荐相关作品.鲁迅第二天便为敬购买了三十三种小说,可见鲁迅对敬的这一举措很是支持.敬隐渔自从将罗兰著的《约翰·克里斯托夫》的部分翻译成中文后,一直与罗兰保持着友好的联系,并得到了罗兰经济上的支持.这一切都为敬翻译中国当代小说创造了外部条件.1929年,敬隐渔翻译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家作品选》(Anthologie des conteurs chinois modernes)终于与观众见面了,由巴黎理埃德尔书局出版.享誉海外的《欧罗巴》是理埃德尔书局旗下的一本杂志.敬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家作品选》是做了精心挑选的,其中翻译了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和《故乡》三部早期作品,向世界文学展示了“阿Q”、“孔乙己”和“闰土”三个栩栩如生的中国底层民众的不同又相似的经典形象,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逐步步入世界文学的殿堂.“欧洲中心论”语境下的东西方文学交流格局逐渐改变,西方学界由过去单一关注中国古典文学转向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双管齐下的研究格局,由对中国王室贵族的宫廷文学、繁华瞭目的都市文学的重点研究转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市井文学、农村文学等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关注.鲁迅成为西方学界重点关注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自然是顺势而为的事情.1930年,英国译者E·米尔斯(E.H.F.Mills)慧眼识珠,将敬隐渔翻译的这部《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家作品选》选译成英文,由伦敦的G·老特利奇(G.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而且选集的名字更改为《阿Q的悲剧及其他当代中国短篇小说》(The Tragedy of Ah Q and Other Modern Chinese Stories),旗帜鲜明地竖起东方“阿Q”的悲剧形象,引领其他当代中国短篇小说进入西方研究视野.1931年这部译文集又漂洋过海来到美利坚合众国出版,将东方的阿Q再一次带到了这片新大陆.鲁迅作品译文更是多次在美国的报刊选登,如《小说杂志》(Novel magazine)、《新群众》(New mass)、《今日中国》(China?Today)、《亚洲》(Asia)等杂志曾发表过由斯诺(Edgar Snow)、王际真(Wang Chi-chen)等人翻译的鲁迅作品.在当时的欧美知识界鲁迅无可厚非地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名的小说家”,[ (美)巴特勒特(R·M·Bartlett):《新中国的思想界领袖鲁迅》,《当代历史》(美国),1927年10月第10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越来越吸引西方知识界的眼球.1931年法国著名的《新法兰西评论》(La Nouvelle Revue Fran?aise)决定开创“中国文学”(Lettres Chinoises)专题栏目,为中国留法学生译介中国新文学提供发表平台,同时,也使得法国读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学,进一步了解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新法兰西评论》是一本文学与批评月刊(revue mensuelle de littérature et de critique),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于1908年由当时著名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等人创办,1911年该杂志社与加斯东·伽利玛(Gaston Gallimard)合作创办了伽利玛出版社(Groupe Gallimard),此后该出版社成为了法国最大的文学艺术类出版社,并同时掌管法国一流期刊社墨丘里出版社(Mercure de France)和德诺埃尔出版社(Denoel).毋庸置疑,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伽利玛出版社的功劳,经该出版社出版的许多书籍及其作者获得了无数次大奖,如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等等.伽利玛出版社的名字在法国民众中如雷贯耳,宛如法国文学的代名词.由上追溯到《新法兰西评论》,该杂志社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如此著名的杂志社愿意开设“中国文学”专栏,既表明了它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和远见,也证明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阿Q正传》独特的民族性及其有异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的东方现实色彩,成为西方学界意欲瞭望东方现当代文明的第一扇窗口.鲁迅当之无愧地成为视野的聚焦点.1931年《新法兰西评论》第一期“中国文学”专栏顺势而为,刊载了徐仲年译介的鲁迅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集,经徐仲年第一次译成法语.毕业于里昂大学的文学博士徐仲年也是《新法兰西评论》当时挑中的“中国文学”专栏的主持人,中法文语言、文学功底深厚.《呐喊》中的各篇经典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特色,宛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旗,让法国读者可以多层面、多角度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为欧洲其它国家的鲁迅翻译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虽然学界公认的美籍华裔梁社乾自1925年5月已经和鲁迅通信、准备《阿Q正传》的英译之事,为《阿Q正传》的第一个英译者,1926年《阿Q正传》英文版由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印行.但从上不难看出,敬隐渔的《阿Q正传》法译本以及《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家作品选》法译本在世界的影响更大更广,E·米尔斯将敬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家作品选》选译成英文后,使得鲁迅的部分作品在欧美大陆流传开来,《阿Q正传》也逐步被译成世界各国语言,至今已被译成六十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作者鲁迅既有着“渊博深湛”的“西洋文学智识”,[ [美]史沫特莱:《鲁迅是一把剑》,凡容译,载《新文丛月刊》1940年第1期,52页.]又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特殊年代终“听将令”,发出“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声,[ 鲁迅:《自序?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页.]响彻世界云霄.

徐仲年与鲁迅作品的法译

学成归国的徐仲年为中法文化文学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用法文著译了《中国诗文选》(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1933年由巴黎德拉葛拉芙(Delagre)书局出版.这书的特点是不光有译文,还有译者对原作者的介绍和评论.书中收录了作者所翻译的《孔乙己》,以及对作者鲁迅的散文和小说创作活动的介绍与高度评价,使得欧洲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鲁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感受鲁迅“幽默的意趣、同情心、、哲理、对信仰的真诚”.[ [美]斯诺:《鲁迅——白话大师》,载《亚洲》1935年1月.]中国现当代文学因鲁迅而为世界所知.1934年,徐仲年在巴黎法文杂志《上海日报》(Journal de Changha?)的星期天增刊上开设专栏“今日中国之文学”(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aujourd’hui),专为法文读者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希冀中国新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可.鉴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欧洲读者对鲁迅已有所耳闻,“悬揣”鲁迅的作品“人间暂时还有读者”,[ 鲁迅:《自序?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页.]鲁迅的作品又成了该期刊的头鸟.徐首先挑选了鲁迅的《肥皂》精心翻译,刊发在第一期上.《肥皂》出自《彷徨》,创作手法在当时较为前卫,既有中国风格,又有外国范,即鲁迅应用当时西方较为流行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早期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创造了“四铭”这个矛盾体,这位衣冠楚楚的封建卫道士潜意识里充满了虚伪和邪恶的思想,借此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的所谓正人君子精神世界的腐朽与没落.19世纪末弗洛伊德师从法国著名的沙考教授,从对人躯体的病理学研究转向对人心理的病理学研究,鲁迅的弃医从文在认识上与其非常相似.幻灯片事件后,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自序?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页.]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20世纪初在欧洲流行开来.《肥皂》正是应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作而成的作品,创作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较为前卫的,这篇貌似地道的中国故事其实既有中国风格,还有外国范.弗洛伊德的学说为世人瞩目,2010年法国《世界报》(Le Monde)出了专栏纪念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引领了一场“心理的革命”(La révolution de l’intime)、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杰作”(une vie, une ?vre).可见法国读者对弗洛伊德的肯定与认可.

结语

此后十年,鲁迅作品在法语世界的传播没有新的进展.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战争死亡的阴影笼罩欧亚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民众在面临生命存亡问题的选择关口,其它的一切都变得次要,显得尤为渺小,对文学的关注亦然.社会秩序也是混乱不堪,如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时,宋庆龄、矛盾、蔡元培等人联名给远在法国的罗兰写了一封求助信,“请他在世界各国纪念鲁迅方面给予支持”.[ 戈宝权:《罗曼·罗兰和中国》,载《法国研究》1986年第4期,10页.]但因为当时时局动荡,这封信几经周折,在鲁迅逝世三个多月之后才送达罗兰手中.二是 “西方中心主义”使得西方学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中国新生文化,偏重中国古典文学及其思想精髓的研究,对中国新思想新文学存在隔阂与蔑视,部分偏激者“甚至不承认中国当代文学的存在”,[ 王锡荣:《鲁迅生平疑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09页.]更有甚者认为“中国文学到1911年即结束”.[ 王锡荣:《鲁迅生平疑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09页.]因而之前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的媒介者主要是中国留法学生.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使得中国文学步入了新文学时代,让这些有梦想有抱负的留学生们看到了新的曙光、民族新生的希望,渴望世界了解中国的新思想、新文艺,积极向外译介与宣扬中国新文学作品.如留法学生戴望舒、徐仲年、敬隐渔、孙伏园、沈宝基、林如稷、梁宗岱等多人试译过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只有少数译稿有幸得以面世,其余投出去的译稿因各种原因均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三是鲁迅的个人姿态使得鲁迅作品的对外传播有些“妨碍”.鲁迅的性格棱角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疾恶如仇,对待反动的政客军阀与迂腐的文人墨客剑拔弩张,写下了许多犀利的杂文,语言晦涩难懂,立意影射颇深.这给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译介造成了很大困难.在法国,部分偏激的学者甚至认为鲁迅的杂文已经不属于文学的范畴,而应被视为是一种政治行为,因为它们均已深深烙上了政治元素.虽然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但却人为地造成了鲁迅作品当时在法国未被重视、疏于译介的结果.鲁迅淡泊名利,不愿趋炎附势,也使得他的作品失去了很多对外传播的机会,主要表现在:第一,他与罗兰没有进一步有意识的交往;第二,他拒绝了好友的心意,不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罗兰“怀柔”、“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与鲁迅爱憎分明的个性难以志同道合.鲁迅很快就意识到了罗兰思想的局限性,他在1926年3月25日的《国民新报副刊》上发表的《死地》,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兰著于1924年的《爱与死的搏斗》(Le Jeu de L’Amour et La Mort》中反对暴力、主张人类之博爱的思想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现实社会:“有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在”、“在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里”,那些“‘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将“不过是压得一同沦灭的东西”.[ 鲁迅:《死地》,载吴晓明等编《鲁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220页.]此后鲁迅并未与罗兰联系密切,继而鲁迅不再回复敬隐渔的来信,这或许是连接后来敬隐渔被鲁迅冷遇的原由之一,最终导致“敬隐渔来,不见”的结局.[ 鲁迅:《鲁迅日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84页.]1927年瑞典人斯文·海定(Sven Hedin)在我国上海考察时,发现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新文学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这位来自诺贝尔故乡爱好文艺的青年找到诗人刘半农,希望能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于是刘半农就拜托台静农征求鲁迅的意见.台为鲁迅的好友,自然欣然给鲁迅写信告知此事并征求鲁迅的个人意见.鲁迅回信却婉言拒绝了此事,称“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认为“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致台静农》,载《鲁迅书信集》(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62页.]由此假设鲁迅当初若接纳了众人的建议,同意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竞选,其作品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将是别样的光景.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林木)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鲁迅和1936年鲁迅和法国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鲁迅本科毕业论文鲁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下)/ (接上一期)有学者认为从鲁迅开始,那一代人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这话不负责任 鲁迅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鲁迅在策略层面上猛烈攻打传统,但操作层面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能轻易说鲁迅割断.

2、 法国文字王子逝世:影响力超越文学范畴 人物素描1 最年轻的院士,最畅销的作家1973年10月18日,年仅48岁的端木松进入法兰西学院,成为四十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法兰西学院院士象征最高荣誉,又被称为“不朽者” 去.

3、 跟着课本去旅行到绍兴去寻找鲁迅、陆游的生活印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应该和行走很好地结合,于是便有人“跟着课本去旅行” 这一篇就让我们一起去绍兴寻找鲁迅、陆游、王羲之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记忆 对于绍.

4、 中国老人和法国女教师的旷世之恋 她是个聪明、美丽的法国女教师,在杭州执教时爱上了比自己小1岁的中国学生 随父母回国前,女孩剪下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55年 为了心爱的男人,这位曾被法国政府授予“骑士勋.

5、 法国南岸的一串明珠 法国南部除了有普罗旺斯紫色薰衣草的花海,还有好些千年古堡,蔚蓝的海岸和纯朴的村庄小镇值得游客流连 挨着地中海呼吸的四个海港马赛、戛纳、昂蒂布和尼斯,更是精彩绝伦 马赛法国第一大港我们到达马赛时,阳光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