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图书馆论文发表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图书馆学刊 图书馆杂志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高校图书馆杂志 高校图书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工作杂志 图书馆投稿 高校师德师风论文 上海高校学术期刊提升计划

高校图书馆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和基于云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应用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相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高校图书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9

基于云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应用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该文是高校图书馆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高校图书馆和知识共享和云舟有关论文如何写.

[摘 要]从图书馆和读者两个维度对知识共享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以此引入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通过介绍云舟的基本内涵和结构框架,并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基于云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的应用模式,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云舟知识共享平台知识服务

[分类号]G250.7

高校知识共享平台是指图书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可实现资源加载、审核、发布、查阅、检索、管理、通信等多项功能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1],它是以知识管理为目的,呈交互式的网络虚拟空间[2],是高校师生存储和交流知识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构建全新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理念[3].笔者从图书馆和读者两个维度对知识共享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基于超星公司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模式,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服务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现状

在CNKI 检索平台中以SU等于“知识共享平台”*“图书馆”为检索策略,检索结果为178篇,各年度发表论文量如图1 所示(数据截至2016 年9 月29日).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始于2003年,盛小平在《知识管理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创新》一文中首先对知识共享平台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意义进行了阐述[4].随后,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1 年已上升到21 篇,之后研究趋于平缓.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讨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特点、障碍、对策、模式,以及借助泛在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知识共享平台的方法等等.而针对平台的应用、实践与反馈、图书馆、用户与平台三者间的交流互动及读者行为分析的文献则较少.笔者从云舟系统的结构框架出发,对基于云舟的知识共享平台在图书馆的运作方式、应用模式及运作保障等进行具体探讨.

2 用户需求分析

知识共享平台最终用户主要包括两类:图书馆、读者(教师、学生、校友).

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系统界面要求对用户友好、简单、易操作、导航清晰,能实现富媒体效果;(2)节约经费和人力,面向Web2.0技术,存储安全且永久保存;(3)系统支持PC端、移动端等多终端交流方式,实现用户在线交流与交互式操作;(4)系统支持资源重组并提供深度服务;(5)引入分布式云存储,能够提供对大数据的分析;(6)系统管理员与用户之间权限分明.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行业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业务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单单依靠人力已经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以满足日常的工作需求,主要包括:数据库培训网络化、馆员业务学习及时化、入馆培训、学科教育、通过大数据总结分析读者的使用行为等.

读者包括本校全部教师、学生和校友.对于教师,可以存取教学科研数据,将资料永久化保存,可以和团队成员针对某项研究自由讨论,还可以和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创作.对于学生,可以永久保留学习记录、资料,方便其查看,可以和导师自由沟通,此外,系统还可以主动推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等.对于校友,可以在离校后随时查找并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

3 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

3.1 云舟的内涵

云舟是北京超星集团提出的基于互联网+构建知识服务空间的设想,是集空间、工具、平台、资源、服务五位于一体的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利用云舟的设计构想和运行理念,可以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一个多终端数据及时同步的知识空间.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织、展现、推送资源和服务,通过筛选汇集信息、建立学术档案,记录阅读感受,从而创新思想、永久保存并动态更新[5].

云舟以域的方式重组资源,改变以往按文献载体类型搜索和组织资料的传统思维模式.读者、组织和团体组建的资料包则称之为“域”,关注域即意味着得到了一组经过过滤、组织的高度相关的资料集,从而打破了以往靠搜索算法和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资源的瓶颈.

3.2 云舟的结构框架

从图书馆应用的角度讲,图书馆员是云舟系统中资源、数据的管理者和集成者,而读者则是资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云舟为读者提供专题创建过程中产生数据和使用数据的存储、专题审核和发布、资源检索和下载等功能,为读者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同时对读者专题创建过程和创建状态进行监管,支持读者在信息整合和知识集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3.2.1 系统架构

云舟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将资源整体从物理数据上细化为图书馆资源、本地资源、网络资源、超星资源等进行使用与管理,通过资源文献进行横向关联;通过专题订阅、专题编辑等模块实现资源服务个性化;通过交流模块、分析模块等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以完善平台构建、维护与开发[6].该系统通过对底层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为用户整合信息资源.通过一站式检索,获得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图片、文档、音频、视频、电子书、概念知识);同时通过云存储方式为用户提供数据资源存储空间,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共享和利用资源.

3.2.2 功能架构

云舟平台根据图书馆和读者的功能需求被划分为存储层、操作层和应用层,其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存储层通过数据流和元数据两个模块对数字资源内容及相关元数据进行修改和存储管理,对于有潜在价值的数据,如读者上传、交流和留言的数据等,平台对其保存、整合并链接至关联数据云.操作层负责对平台提供的一系列用于读者创建、使用专题的功能进行管理,包括内容管理、存取管理和系统管理3个子模块.应用层主要负责向用户提供基于Web的操作界面,提供包括专题创建、学术交流、笔记等数字资源的提交以及对整个系统数字资源的浏览、检索和下载等信息服务[6].

4 云舟知识共享平台在图书馆的应用实践

4.1 平台运作方式

平台采用云托管形式进行部署,图书馆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与超星云舟编辑团队共同协作,将创作的内容以主题分类的形式,形成内容结构供本校师生消费和阅读.专题通过视觉化的图文样式、富媒体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以主题为核心的内容组织方式来聚合内容,以域(学术社区)为主题单位来精选内容,通过手机和PC的阅读接线,实现数字读者自由切换,无缝对接.

4.2 平台应用模式

东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依托,根据研究所、课题组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需求,而开展的多层次学科化信息服务[7].目前,图书馆针对资源与土木工程和材料两个学科分别建立了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按学科需求设置了学科馆员,对口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工作.笔者依托云舟平台,以学科课题服务为例,提出实现东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模式的具体化设想.

云舟平台作为一个基于空间的知识服务系统,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独立工作并开放编辑,读者可以自行浏览、修改、补充、创建并分享专题.图书馆可基于丰富动态的资源分别建立学科、教学、科研、参考咨询等一系列开放的专题知识域.

4.2.1 学科课题域组织结构

东大图书馆可借助云舟平台,构建学科课题服务专题域,分别由图书馆学科馆员、教师团队和学生创建完成.平台以单个课题项目为服务对象,多个课题项目集合成一个课题域.以“域”为依托,追踪对应课题项目的进展及需求,提供跟进式的、全程式的信息资源服务.按照学科分类,整合碎片化资源,建立课题域.一个学科可根据课题项目需求同时构建多个课题域.平台为学科课题服务建立的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图书馆安排资深研究馆员根据本校学科大纲建立相应的目录框架,随后分配给学科馆员进行编辑和管理.学科馆员根据课题研究状况提供数据参考,以专题组为对象,跟踪专题的构建,全程更新完善该专题的知识以满足课题进展需求,最后统一集成管理.借助平台,馆员们可并行编辑模块,实时动态了解其他人工作状态,及时发现错误或对相关知识加以添补.课题域初具规模后,吸引学生或者各学科老师投入到课题域的编写中来,以构筑一个开放的、不断成长的、充满活力的课题域.课题结题后,馆员们将课题研究成果及相关意见建议完整反馈在云舟上,为相关研究提供直观、详尽、可借鉴的参考.在后续跟进建设方面,要求馆员对各专题资源进行集成管理,从而为教学提供相关研究热点及案例支持.

教师团队在数据资料收集整合的基础上创建团队课题域,为每个课题建立对应的跟踪专题,及时记录项目相关数据资料和问题,团队成员通过平台展开小组讨论,记录项目的整个过程,为后续的项目研究提供参考性支持.同时,教师根据知识点安排测试、作业和讨论,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相关课题资源的服务推送到学生的个人空间.

学生针对所选学科课程,从自身知识内容和问题解决的需求出发,构建学生课题域,开展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社交.通过点赞、群聊、小组讨论、私信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测试,反馈学习情况[5].

4.2.2 学科课题域应用模型

云舟平台为学科课题服务的应用模型如图5所示.从课题域的构建开始,读者便可随时访问任何一个或多个专题,并在访问过程中享受到平台根据学科关联性等知识聚类功能提供的主动推荐服务.云舟支持语音对话,读者可即时交流感想,并向管理员申请帮助等等.

4.2.3 学科课题域管理模式

日趋个性化的学科服务需求对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利用云舟平台开展学科服务,是基于对知识资源的高度组织,管理员与馆员对知识的有效总结归纳和课题负责人充分配合的基础上.其管理模式如图6所示.平台依托诸多课题域的有效有序集合,实现多学科互通.通过深度拓展其知识效能,加深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读者可在后期的管理中对所有的课题域进行深度挖掘,通过管理员与学科馆员取得联系并沟通交流,了解该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状况.在课题申报、进行的过程中寻求帮助,获得资源的全方位配合与支持,在课题结题后对数据进行持续性跟进与更新等等.

4.3 平台运作保障

基于社交网络,拓展高校知识共享渠道[8].在平台运行前期,邀请东大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学生、毕业生等校园精英人士参与,吸纳他们在科研、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见解.在形成初具规模的精华专题后,将后续知识加以进一步的深化和传播.

依托激励制度,激发团队知识共享的意愿.平台建设过程中,以“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驱动知识共享.通过采取精神激励、提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激励的内在动力,使成员主动奉献自己的经验知识;通过物质激励,在评奖、评优时配合个人知识共享绩效,用利益驱动知识共享.如针对检索者和讨论者,可以根据读者的访问次数和时间进行统计,将排名靠前的读者授予优秀检索者和讨论者称号.

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知识共享的过程涵盖了数据挖掘、文档管理、知识地图、搜索引擎等知识技术,平台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运维团队进行建设和维护,同时负责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宣传推广、读者行为分析等工作,以保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云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模式的提出,是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的深化拓展,将有效提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帮助图书馆掌握每个读者的行为和资源使用的详细情况,图书馆也将成为资源的重构者和再生者.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积极运用,将有效拓展图书馆服务途径的多元化,对于提升其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群.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9):83-87,77.

[2] 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114-121.

[3] 肖国萍.基于Moodle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 盛小平.知识管理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3(9):51-56,66.

[5] 马洪丽.基于“云舟”的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7):83-84.

[6] 超星公司内部资料《知识空间服务系统可行性报告》有关章节.

[7] 东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EB/OL].http://www.lib.neu.edu.cn/page/fw/xkfw/.

[8] 韩国元.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董光芹女,1985年生.硕士,馆员,阅览部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稿日期:2017-01-05;责编:杨新宽.)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高校图书馆和知识共享和云舟方面的高校图书馆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高校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高校图书馆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 刘佩芝(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长沙410124)摘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特色馆藏资源的内涵与建设现状,指出高校图书馆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意义,研究了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模式,阐述了实.

2、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协作式学习共享空间建设 摘要介绍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理念创新和服务创新,分析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协作式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空间、资源、服务三要素,阐述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协作式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有助于拓展信息传.

3、 基于P2P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 刘方,韩海侠(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221000)关键词P2P;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摘要文章简述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将P2P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必要.

4、 高校图书馆阅读共享空间建设和服务 关键词阅读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服务摘要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及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建设阅读共享空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的性,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阅读共享空间的建设与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

5、 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网络教学资源整合 关键词知识链;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整合策略摘要高校图书馆承担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从知识链的视角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具有现实必要性 基于知识链和资源共享的视角,建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