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 小学生心理论文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篇 小学生作文投稿网站 小学生订什么杂志好 小学生期刊推荐 小学生四年级数学论文 小学生投稿有稿费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100字 小学生作文投稿电子邮箱一览表 小学生心理论文题目 小学生刊物

关于小学生方面论文怎么写 跟在路上小学生《论语》教学的回顾和反思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小学生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3

在路上小学生《论语》教学的回顾和反思,本文是关于小学生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在路上和《论语》和反思有关论文怎么写.

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开始带着八个小学生学《论语》.他们分别来自二年级和四年级.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带着这些孩子把《论语》基本读懂,并且全文背诵.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论语》属于上古语言系统,无论是文字,还是句法、语法,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况且,作为传统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篇章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它的文字背后,参杂着复杂的政治、*、礼法及哲学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并使孩子们有所得,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我选取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杨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这部关于《论语》的注本享誉海内外,为众多读者所认可.此外,我还参考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前者是著名的文献学家,他的本子主要从历史和文献角度切入《论语》,精彩之处颇多;后者是著名的哲学家,主要从哲学角度解读《论语》,充满了深度和高度.同时,我也重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在后期带着学生做句读时,多采用这两部书的材料.

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吸引住这些孩子,力图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把他们带入《论语》的语境中.面对枯燥的极富理性的文本,我尽量将其转化为新鲜有趣的语言,更多时候,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释文本的本义.这种转化与阐释在初期的学习中,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当讲“学而”篇第五章时,原文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一句,这是讲贵族如何治国理家,与孩子们的生活离得太远.为了讲明白什么是“敬事”,我举了解放前国民党某报纸的一个例子,由于编辑的失误,将“美国大使到上海”印成了“美国大便到上海”,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孩子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所谓“敬事”,就是做事严肃认真.更抽象的问题则需要更具体的事例进行阐释.“学而”篇记载了有若的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强调守信的同时,他们都反对毫无原则、单纯而不加思考的诚信.有若的意思是,应该讲的诚信一定要讲,但从另一角度说,由于某些特殊甚至不可抗拒原因,不讲诚信,也是正确的.我举了“尾生抱柱”的例子.尾生高为了遵守诺言,宁可被淹死也不离开,实际上是一种愚信,不值得提倡.以此回观有若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正确意思了.

《论语》内容纷繁多样、精彩纷呈.每一章有每一章的精彩,自然每一章有每一章的讲法.有的篇章偏重于字词、语法、句法的讲解;有的篇章则立足于历史与礼法;有的篇章则直指现实,千百年后的中国,并没有和孔子的时代有不可逾越的隔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背诵,孩子们基本能够走进甚至融入《论语》,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形象逐渐在孩子们的心中立起来,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彼此的立场,历史与政治语境中的话语,孩子们基本能够理解.在此基础上,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开始对《论语》进行具有思辨性质的解读.

《论语》是*性的,更是哲学性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这种哲学性的讲读与分析看似不可完成,但现实却令人惊讶.某次课,我在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颇感困难.“和”是矛盾的对立于统一,“同”则只看统一而忽视了对立.但这些抽象的哲学语词,孩子们能接受吗?这时,一个叫杨双祎的小女孩告诉我,她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磁铁,同极排斥就是“同”,异极吸引就是“和”,问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讲“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句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和”是孔子所提倡的,为什么“为了和而和”而不加节制却不对呢?一个同学说,“东施效颦”不就是“知和而和”吗,他们的例子比我的还要精彩.

在《论语》讲到第五篇以后,我加入了句读的内容.我把朱熹“四书”和刘宝楠《〈论语〉正义》中相关内容拿出来,去掉标点,让孩子们来重新断句.句读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们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于它的某种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断法的不同含义,使得孩子们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把不加标点的一长段话读下来,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学《论语》,到底有什么用?

学习《论语》能够深化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对阅读的思辨性训练,以及对作文的多维思考及材料运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某次课上,我提到了大庆2013年中考作文《付出与收获》,一个孩子立即告诉我,用《论语》可以阐释这个问题,孔子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先付出艰苦的劳动,然后再收获,不正是“付出与收获”的主旨吗?实际上,对《论语》的全文背诵,不间断地进行消化与理解,看似是浪费时间的笨功夫,实际上却是学好语文的捷径.阅读量、理解力与表达力,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得到极好的锻炼与提升.

学习《论语》更能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未来主导我们时代的,一定是那些善良、诚信与友爱的人.《论语》所强调“仁”的思想,它所宣扬的恭、宽、信、敏、惠,正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基石.我的《论语》班有一个叫刘睿昂的小男孩,他的单纯、可爱可以感染每一个人.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外出跑步,捡到了一部苹果手机.天太冷,手机冻上了,无法开机.他回到家,用自己家的充电器给手机充电,然后找到了失主,最终把手机还了回去.很久以后,他妈妈才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当我问他感受时,这个孩子想了想,引用孔子的话说,“智得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不但做了一件好事,而且知道为什么做好事是对的,这就是学习经典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学习中、生活中应用《论语》,这是学以致用的最佳方式.高德泽是我的儿子,2016年他上二年级,开始跟着我学《论语》.某一天在家,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他缠着我陪他玩拼图,我随口说我不会.他立刻脱口而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畫.”这是孔子批评冉求的话,力量不够,干到一半再停,什么没做就停了,能对吗?用的太贴切了,能够看出,孩子已经理解这句话了.侯杰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他聪明而自信,面对他妈妈对他的批评,他引用孔子批评季康子的话,“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妈妈您要正确,我当然不敢不正确.王悦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在一篇关于孝道的作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老师非常认可这种行为,觉得她的思想和眼光超越了许多同年龄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我非常支持孩子们这种实践,即使用错了,问题也不会太大,总会有一个纠偏的过程.

2015年以后,我陆续又开了几个《论语》班,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关于教学的反思也越发深刻.首先,面对《论语》这种经典的学习,只读不讲是不会有效果的.目前,仍然有很多读经班,把重点放在背诵上,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观点是不靠谱的.《论语》的文字、语法极其复杂,个别语句需要与其他篇章进行交错互见,才可能得出一个公允的结论.只靠诵读,恐怕永远也不会明了其中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或许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离了文言的体系,无论读多少遍,我们也无法体味文本深处的精髓.

其次,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内心是纯净的,成人眼中的难题在他们眼中未必难.他们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他们所暗含的对问题的判断力,有时候令人吃惊.这或许使他们这个年龄段某种能力的真实体现.他们不但能够学懂《论语》,而且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如果《论语》真正在他们心中扎根,他们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论语》班学生开始陆续毕业了,课上完了,但学习并未结束.他们需要反复背诵,不断揣摩,不断应用.当然,不只是他们,每个学习国学的人,都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在路上和《论语》和反思方面的小学生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小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向孔子学习教学语言《论语》选读有感 ■ 储美玲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献 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句、感悟孔子思想智慧的同时,不禁深为孔子的语言艺术所折服 本文将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来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ldqu.

2、 《诗》和修身术以《论语》用《诗》和解《诗》为例论孔门《诗》教之旨趣和意义 1960年,钱穆先生撰成读诗经一文,就诗经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先哲时贤的看法,其中对“孔门之诗教”问题的阐发,引人深思今果认诗经乃古代王官之学,为当时治天下之具,.

3、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逍遥游是经典,其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值得教更值得学 然而它思想独树一帜,追求超凡脱俗,语言表达汪洋诡谲,想要教好学好确实极具挑战性 我在设计教学前“裸读”课文数遍,.

4、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别样精彩李玉贵老师《分心虫》教学赏析 摘要习作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整体性观照和系统性梳理,导致训练目标模糊和训练内容随意 李玉贵老师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遵循习作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 他引领学生在&ldqu.

5、 生命的归宿是孤独解读小津安二郎《物语》 摘要日本电影物语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的解体 作为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因其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而赢得了世界性的良好口碑,体现了其所拥有的普遍性意义 解读物语,旨在以理性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