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我的父亲母亲艺术论文 今日说法母亲的呼救写800字论文

母亲类论文范例 跟《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母亲形象的教学方面论文怎么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母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9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母亲形象的教学,该文是关于母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礼拜二午睡时刻》和母亲形象和教学有关论文怎么写.

徐美珍 杨根增

摘 要:学生对《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母亲形象的解读存在困难,鉴于此,本文提出“比较解读”的策略,即拿《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母亲形象与本文母亲形象进行比较,以达到深刻解读《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母亲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礼拜二午睡时刻;母亲形象;情感的克制;祥林嫂;比较

一、问题描述

教学《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我发现学生在准确深刻地解读母亲形象方面是有困难的.比如,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母亲情感的克制表现,因为这些克制在文本层面大多具有标签,却难以参透克制背后的人物心理动机和精神内涵,不少同学还出现了肤浅错误的解读.比如,把母亲情感的克制看成是贫穷处境下的麻木与无奈,或者身陷重围寡不敌众的逃避与妥协等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对母亲形象进行了各种细致的解读探索,但效果总不理想.困惑之余,想起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们通过把《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本文母亲作比较,很好地解决了单独解读不易深刻的难题.

二、课堂教学

师: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所以,要想认识本文的母亲,我们可以把她和其它母亲作比较.我们学过一篇小说,那里面也有一位母亲,也失去了儿子……

生:祥林嫂!(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

师:对,“失去儿子”会带给母亲怎样的打击呢?

生:悲痛.

师:悲痛?(故作怀疑)祥林嫂失去阿毛,我读出了悲痛,可是本文我好像没有读出来,请赐教?(教师明知故问,学生会心一笑)

生:本文母亲的悲痛毋庸置疑,文本为证:“那是我的独生子”“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

生:还有间接写的.比如,她向神父这样描述对儿子做拳击手被打的感受,“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十指连心!儿子受苦娘心疼,更何况死了呢?

师:说得太好了,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子的母亲呢?其实,表面不“悲”不等于内心不“痛”,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可能掩藏着更大的悲楚.只是本文母亲的情感表现方式跟祥林嫂不一样罢了,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本文母亲几乎没有把悲痛表现出来,也不会主动把不幸说与他人,而祥林嫂则将悲痛写在脸上,并且喜欢向人倾诉.

师:对,在情感表现方面,本文母亲更多的是“克制”,而祥林嫂是“宣泄”,怎么“宣泄”的呢?

生:她逢人就讲阿毛的故事,倾诉自己的疏忽与痛苦.

师:有人愿意听吗?人们的反应如何?

生:一开始人们还是愿意听的,并给予一定的同情.比如,“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再后来,只要她一张口,人们就“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师:祥林嫂表现如何?

生:一说阿毛,祥林嫂就会“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直到人们听腻了她的倾诉,打断她的话,走开,她似乎还不死心,“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师:从这些表现我们能窥探到祥林嫂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生命之无法承受之痛!她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同情与安慰,但当她发现人们并不能持久地给予她同情与安慰,而只是在消费她的不幸时,她感到很失望,但仍然想方设法乞求别人的理解与同情.

师:没错,这说明祥林嫂在情感上对周围人物有强烈的依附性,这种依附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大家说说看.

生:物质生活方面,她依附丈夫、族长、鲁四老爷.

生:精神信仰方面,她把幸福寄托于死后的灵魂.

生:对于“灵魂的有无”问题,她盲目相信“我”.

师:这些依附给祥林嫂带来什么?

生:伤害与毁灭!

师:好!理解了祥林嫂的依附性也就从一个角度理解了她的悲剧根源.再来看本文母亲,她对周围人物有没有依附性呢?先来说对神父.(分组讨论,稍后选代表发言)

代表: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认为这位母亲对神父没有依附性,她对神父无所求,仅仅需要他提供一把钥匙,提供钥匙是神父的职责,应该的.

代表:在情感方面,我们认为这位母亲对神父也没有依附性,她把苦痛埋在心里,从不主动跟神父讲自己的不幸,即使讲也是淡然克制的,不像祥林嫂那样声泪俱下.

师:很好!那么,在精神信仰方面呢?请参考这样一个“知识支架”来回答.

(出示多媒体)

“我”与“神父”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我:知识分子、新青年、旧观念的掘墓人、新思想的开拓者,被祥林嫂之类的迷惘者视为“救命稻草”与“精神导师”.

神父:教会内有神权的人,不仅管理着本辖区的宗教活动,而且被人们奉为灵魂的“父亲”,主导着世俗的道德判断.

(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跃跃欲试)

代表:我们认为在精神信仰方面母亲对神父没有依附性,这位母亲在神父面前非常平静,不卑不亢,她把自己看得跟神父完全平等.当神父想不起死者名字,逼她说出“小偷”这一身份标签时,她竟“直直地盯住神父”,以示斥责与质疑.

师:斥责什么?又质疑什么?

代表:斥责他没有尽到神父的职责,质疑他对儿子道德审判的公正性.

师:很好,还有哪个小组要发言?

代表:对于“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位母亲有自己的信念,格外清醒与坚定.比如,她并不接受神父对儿子的“道德审判”.当神父问她“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这位母亲的回答是“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可以说,在狭隘世俗的神父面前,这位母亲从容淡定地守护了自己和儿子的尊严.而祥林嫂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对柳妈将信将疑,对于“到底有没有灵魂”,她矛盾、纠结、痛苦、迷惘,希望“我”能指点迷津,可是一旦“我”这根稻草断掉,就彻底毁灭.

师:这个小组的发言既有理论概括,又有文本依据,很值得大家学习.那么,除了神父之外,本文还有哪些人跟母亲发生着联系?

生:神父的妹妹.

生: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的孩子.

生:杏树下聚集着的一群群大人.

师:神父的妹妹与本文母亲构成怎样的关系?

生:“同情者”与“不幸者”的关系.

师:同情表现在哪里?

生:看到那么多人前来围观,神父的妹妹对这位母亲的处境表现出忧虑;母女俩离开时,她提出借给她们一把阳伞.

师:这位母亲有表现出忧虑吗?

生:没有,作为一位“被围观者”,这位母亲对周围环境并没有神父妹妹那么敏感,或者说她对小镇的世俗人群压根儿就没设防.当她看到围观的人群时,也没有像神父的妹妹那样忧虑与慌乱,而是果敢坚定地走出去.

师:这能表现出母亲的什么?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生:自尊、坚定、勇敢.

师:这位母亲为什么要拒绝神父妹妹的帮助?

生: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与周围人物对抗,表明立场,维护尊严.

师:什么立场?

生:我儿子不是小偷,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你们心存偏见,我不需要你们廉价的同情.

师:看来,这位母亲在精神、人格上非常独立,对神父的妹妹也没有任何的依附.拒绝阳伞的细节很耐人寻味,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抽取四位同学动情朗读)

师:大家能不能点评一下他们的朗读?

生:我觉得“甲”的“谢谢”读得太重、太狠、太硬,尽管这位母亲没有接受神父妹妹的帮助,但好意还是心领了,“甲”这样读显得不近人情,不符合母亲的性格与心理.

师:那能不能读得非常柔和?

生:不行,这样也不符合母亲的性格和心理.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母亲的性格和当时的心理吗?

生:自尊、独立、坚强、感激.

师:评得真好!谁接着点评?

生:“丙”的“我们这样很好”读得棒,温和中透着坚定,读出了这位母亲的独立、自尊与坚强,符合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师:英雄所见略同!那前来围观的小孩和大人与母亲构成怎样的关系呢?

生:“看客”与“不幸者”的关系.

师:说得好,《祝福》里有没有“看客”?

生:有,听祥林嫂讲阿毛的人就是“看客”.

师:如何评价这些“看客”?

生:他们像一群苍蝇,贪婪恣意地咂吮祥林嫂的伤口,给她带来伤害.

师:这个比喻很恰当,当然,“看客”们之所以能够对祥林嫂造成伤害,还在于祥林嫂自身的不清醒,还有她情感上对“看客”们的依附性.相比之下,本文母亲在情感上对“看客”就没有任何的依附性,“看客”们也就没能把母亲怎么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位母亲根本就不“鸟”那些看客!视他们如空气!(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哇!你火眼金睛啊!从哪里看出来的?(老师微笑着扮惊讶状)

生:“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面对“看客”,神父和其妹妹都表现出了忧虑与慌乱,而这位母亲作为一位“被围观者”却出奇地淡定与义无反顾,我认为正是这份自尊、从容、勇敢与坚定让她不容侮辱,不可战胜.

师:我给你“出彩”!(老师两手竖起拇指,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

师:通过这样一番比较,大家应该对这两位母亲有了深刻的认识,一定发现了她们在行为、情感、气质、精神、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对立特征,下面让我们试着用反义词的形式来概括这些特征.(同学们列出一对对反义词,当然不全是严格的反义词,教师择要板书,边板书边总结)

板书设计:

母亲:克制、独立、自尊、清醒、坚定、淡定……走向新生→南美大陆的希望

祥林嫂:宣泄、依附、自怜、麻木、犹疑、惊恐……走向毁灭→急需救赎的灵魂

师:可以说,在《祝福》中,“看客”是“隐形杀手”,祥林嫂在他们的嘲弄与喧嚣中,日渐衰颓,终至毁灭.至于祥林嫂,我们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应该“怒其不争”,因为她正代表着那千千万万急需唤醒与救赎的底层灵魂;而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看客”则是“失败者”,母亲才是以一敌百的“勇者”与“英雄”,难怪马尔克斯把她视为“南美大陆的希望”,即使在灾难中,这样的母亲也必将走向新生.

三、教学反思

宽泛地讲,任何两个对象之间都可以展开比较.但是,那些拥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同类事物则更适合拿来比较,比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异同点,从而达到对比较对象的深刻认识.本文“母亲”与“祥林嫂”就是两个非常适合比较的对象,她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都遭受着“看客”的围观.不过,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认识这些共同点,而是立足共同点,挖掘不同点、对立点,从而达到对被比较对象——本文“母亲”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比较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宜为了比较而比较,而应是本着需要而比较,焦点应该是那些单独解读存在难度、不易深入的内容或问题.此外,用比较法来解读文本,还可以避免因拘泥于篇内文本而造成的心在此篇,难识“庐山”的弊端.总而言之,深刻源自比较,我们应该把它看做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教学中不断提高运用它的意识,不断提升运用它的艺术和水平,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责编 潘务正]

归纳上述:本文是一篇关于《礼拜二午睡时刻》和母亲形象和教学方面的母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母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李京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安魂曲是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作品,哭子是其中重要的主题 诗中的母亲形象一层层深入,从个体的母亲到俄罗斯的母亲,再上升到宗教层面的母亲 从而使母亲形象从个人狭窄的范.

2、 让各层次学生都有课堂出彩成长的机会《一朵午荷》课例品评 于红秋一、案例描述这节课分作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以学定教 在小学段两周时间里,学生自主学习一朵午荷中关于人与自然的15篇文章,完成两篇读书笔记 教师借此了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写作的现有水平,发现学.

3、 文化和兴趣是书法教学的两翼杭群燕老师《两个耳朵不一样》的观课 书法技能训练,需要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常常是枯燥、单调的,但是融入了字源文化,教学就有了深度和温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练字就有了乐趣和效果 文化和兴趣犹如书法教学的两翼,有了这两翼,书法教学就生动活泼.

4、 《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课程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对运输枢纽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平台建设的作用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索,使之更好地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研究生教学需要,更符合课程理论实践结合性强、更新变化快……特点,.

5、 后殖民理论和华语语系文学评吴娱玉《西方理论中的中国》 “西方理论”,从广义上而言,指的是近40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观念;从狭义上来说,则指西方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 虽然进入中国的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