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贝太厨房杂志订阅 毕业论文重复率太高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章太炎和近代中国学术会论文集 论文理论太多 论文题目太长格式 法学论文题目太大

关于形迹隐太虚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郭英培:形迹隐太虚,清气满乾坤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形迹隐太虚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0

郭英培:形迹隐太虚,清气满乾坤,本文是关于形迹隐太虚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形迹隐太虚和郭英培和清气满乾坤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文/ 张立民

近些年,北方的冬天,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天气:雾霾.济南更是霾灾“重地”,每到这个时节,天地连成灰蒙蒙的一片,形成了一道别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奇景.好在前几天济南大风起兮,将霾气一扫而光,拨开云雾见日明,三九寒冬,阳光却越发热烈,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重现于今.

正是在这样一个晴天朗日的上午,我们敲开了当代花鸟画大家郭英培老师画室的门.郭老师热情地邀我们进屋,忙着为我们洗盏沏茶,他中等偏上身材,相貌朴实宽厚,全然一副自家伯父的温和长者气象,让我初识他的拘谨和忐忑一扫而光.环顾画室四周,正一张硕大的案台摆满纸笔书卷,砚台里墨迹未干,便于郭老师灵感来临随时进行创作,书架上一摞摞厚厚的书画论著和传统文化典籍,又让我见识了郭老师功夫在画外的深厚素养.主客寒暄片刻,在袅袅茶香中,开始了我们的访谈.

画史:此中多奇崛,一一纵览过

谈起中国花鸟画史,并不善言辞的郭老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作为中国画三大门类之一的花鸟画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雕塑绘画不分时期,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器材的装饰美观.花鸟画发展至两汉六朝已初具规模,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于史册的花鸟画家.到了唐代,以边鸾的成就为最高,他长于写生,画法工笔重彩,赋彩鲜明,形象生动逼真,花鸟画勃兴的条件要素已逐渐成熟,终于在五代时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高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二人出身背景、生活环境皆迥异,分别形成了宫廷和民间的不同画风,共同将花鸟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门类,还是工笔、写意等不同风格,皆成为迄今不可轻易逾越的高峰.北宋的《圣朝名画评》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标志着花鸟画的独立成科.尤其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花鸟小品,“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深为郭老师激赏和喜爱.

元代统治者马上得天下,对文化缺乏重视,文人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门路一时堵塞,社会地位远远不及宋代的文人,便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借书画以自娱.元人偏爱绘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成了一种人格与情感的独特载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元代花鸟画在继承宋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挥,以柯九思、顾安、倪瓒、吴镇、王冕为代表,一改宋代谨严法度之风而为疏放旷逸.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辞成为他们的创作理论和宗旨.

面对前人花鸟画领域的一座座高山巨峰,明代画家不遑多让,继续开疆拓土,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以沈周、文征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将元代以来的文人写意花鸟画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之后,“青藤白阳”横空出世,将自五代时已有的写意画,向前迈出一大步,完成了从“勾花点叶”到泼墨写意的巨大变革,使绘画真正成为表现画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二人的区别在于陈淳虽挥洒生动仍不失文人蕴藉之美,徐渭则汪洋恣肆,大有*一切的气势,其创造之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清易代之际,则有八大、石涛,二人身世特殊,以血泪和笔墨,将其浓烈的个人情感一并写入画中,正所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说到他们俩,郭老师着重提到:要学其思想境界,不可徒摹其形.“扬州八怪”成就最高者为金农.近代花鸟大家则有齐白石、黄宾虹,二老不同处在于齐在世时已名满天下,黄生前却籍籍无名.黄老曾道:“我的画,三十年后,或许为人所知.”说到这里,郭老师感慨良久,从古至今,人不称名者或名不称人者皆大有人在,但历史终究会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郭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完中国花鸟画史,犹如为笔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画史课,他说:“以上提到的各代名家,正是我画风脉络所走的路子.”这番话对于我们准确解读郭老师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画格:笔墨师造化,真境得心源

郭老师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品位和格调是中国画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画格?用石涛的话说,就是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楚辞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与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以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将白云,清风与归’,或以画论画,或可以诗喻画,皆涉及品格的问题.”

古人作画,为了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接触往来,得外师造化之功,多有移居山川林壑之间者,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有生命有性情的,想描绘出它们的蕙质兰心绝非易事.古人每天行走于山水之中,观察晨夕云雨变化,呼吸山林平野清气,揣摩其意境高致,中得心源,故随意挥洒皆成妙品.不尔,天下熙熙攘攘,很容易被世俗的名利所蒙蔽羁绊,身为物役,心为形使,下笔难免落入尘俗一格,品格不高,笔墨焉附?

梅、兰、竹、菊“四君子”,深得历代画家的喜爱.临摹描绘“四君子”更是画家的基本功,几乎相伴其画艺生涯始终.“画‘四君子’是一辈子的功夫,其实哪里是描摹它们的形貌?而是时刻提醒画者学习‘四君子’的精神品格,笔墨中多一点儿玉洁冰清之气,少一点儿功名利禄之心.”郭老师一语道破天机.

有画者谈及书画艺术,往往讲佛论道,这本来没有什么,怕的是天天挂在嘴上,则成了光华其表,附庸风雅.南怀瑾就说过他最害怕碰见信佛的.讲佛论道,关键在心,关键在行,就是要把五脏六腑洗干净.慧能主张不论你做什么,哪怕是担水劈柴,顿悟了,心里干净、清净了,照样能够成佛.我们离太古那么久远,原始、奴隶、封建、半封建几个社会形态下来,经济发展了,科学发达了,人们机心也多了,空气换了,野菜、野果子没有了,踏雪寻梅不再骑着小毛驴,饮酒赋诗也不会坐上一叶扁舟,画者在各种热度下讨生活.这就更要修身静心,超越虚假的真实存在,由真实变为虚无,由虚无又成为真实,如此交替,由人眼入法眼,将绘画作为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把内心的小宇宙汇入大宇宙之流,附会大道,脱去尘俗,清新可人,品格则自然流露出来.

谈到儒家,郭老师说,年轻时对孔子可谓误会深矣,认为儒家的那套法度规矩,和其入世致用的理念,与天马行空的艺术格格不入,直到近些年才渐渐体会到儒家的精髓所在.实际上,孔子本人即才艺过人,明诗礼晓声律,然而他生当战乱年代,却没有选择逃避出世,做后人揄扬的高蹈隐士,而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学说,不惜数次身处危难之中,始终不改其志,弦歌不辍.这种境界颇与大乘佛教相合.佛道如药,儒家如粮,其可一日无乎?

画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石涛天性颖悟,精研书画,通晓画理画法,借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动法则为绘画创作的法则.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生一,由一生多,由多复归于一.他的画风与他的理论基本一致,因此画面上表现的多是一片虚无缥缈,不着色相的格调.郭老师不但喜欢石涛的画,从中获益良多,并且对其论著《石涛画语录》有着精深的研究,他说,此书看似满纸谈玄,实则画外论画,有常温常新之效.郭老师分别从法、品、技三方面对《石涛画语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首先是法.语录第一段讲“太朴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几句提纲挈领,点破了中国绘画的根和源,把绘画理论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观点实质上排除了法即技法以及绘画者均可以主观造法的浅释,以极具老庄式智者的睿识揭示出传统绘画背后深藏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天道.混沌开了,人们有了最初的意识,这个意识就像太古中的自然一样朴素无华,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这种最朴素的状态是太古开后带有的那种浑化、纯真的自然气象,没有烟火味的生命状态.这种自然气象就是绘画的源头,就是法,而且是至法.我们看历代经典画作,研究历代绘画大家,无一不是将法视为自然,用笔墨体现心中的天地.如此,才能元气淋漓,气韵生动,千古流传.由此看来,人们对待绘画的态度,与自然和社会主观意识有直接关系.时代越久远,越自然,越原始,人们的意识越天真,越淳朴,越不容易沾染尘俗.我们学习古法,回归传统,不仅要学习传统笔墨、传统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吸收混沌之法,体味远古的朴素状态,完成生命状态的超越,如此方能画者从于心,尽收鸿蒙,笔透意明.

其次是品.语录第十五、十六两章谈远尘和脱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品位和格调.这是中国画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远尘、脱俗?石涛说,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是说画家若被物欲蒙蔽,就会落入尘俗,走入江湖,心就会狭隘和劳累,笔下自然就拘束小气,得不到一画之气,谈不上脱俗入格.物与物随,尘与尘交,不论物质诱惑多大,都要一切随心,不受干扰.如石涛所说,不为物使,画出高格,就要接近古人所处环境、不为物使的原始心态.像古人那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生看明白.

最后是技.语录第十七兼字章中石涛说:“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人或弃法以伐功,人或离画以务变.是天之不在于人,虽有字画亦不传焉.”这些话极具辩证法观点,把法和技结合起来了.一方面讲法和格可以从天那里得到,但功夫、技法还得自己去练;另一方面是说法和技要有机结合,法虽是根本,但要用后天的功夫去体现.只重法不练技不行,只有技没有一画之法更不行,那样就画不好画,更不会流传千载.这就告诉我们,技近于道,但毕竟不是道,道也不可能代替技,君子不仅动口,还得动手,在得法的同时,还得把手上的功夫练好.这里有个重要问题,就是先练好了技再求法,还是有了法再练技,还是法技同时、交替出现.其实二者不可分割,几乎是同时、交替进行的.高僧授徒既要讲经释法,还得棒喝顿悟.格调高的画家,重技重道,在技上也会达到一定的高度.

鉴赏:淡雅人如菊,画卷留清气

在与郭老师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一个词:境界.从中可以看出郭老师对画境的执着追求和体悟.他直言无境界徒具笔墨者最等而下.学古人绝非只限于描摹其形,重在学习其思想、其精神、其境界.以八大画风而论,他所绘的鱼鸟往往寥寥几笔即跃然纸上,心无挂碍,下笔全无尘俗气,如空谷足音,令人砉然顿悟,这种境界放之历代名家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郭老师谈及此,神采奕奕,对八大的高妙画境忍不住击节赞叹.实际上,我们在观看了郭老师的画作后,也能于细微之处感受到八大对他的深刻影响.

且看郭老师的《悠游》图,画中的鱼儿嘴巴微翘,眸子黑白分明,张鳍鼓腹,一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扬扬自得姿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鱼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格化色彩,同八大的鱼鸟一样,他以青白眼示人,似乎嘲讽着名利场中奔忙的芸芸众生,名为万物之灵长,哪有我们鱼儿活得自在呢?郭老师作为当代花鸟名家,在学八大之余,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毕竟与八大所处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他没有采用八大的传统水墨画法,大片留白的构图方式,以营造出那种孤高冷寂之美,而是略施颜色,画面亦加以充实饱满,别有一种冲和淡雅之机趣.

郭老师的多幅纸本水墨,深得青藤白阳真传,淋漓泼洒,以花鸟抒性情,借笔墨浇块垒,重新诠释了传统水墨大写意技法的现代意义.

郭老师转益多师,不但悉心向古人学习,还先后师从于当代著名书画家于太昌、吴悦石、梅墨生等先生.谈起几位恩师,郭老师感念之情溢于言表,在向他们学习书画技巧之外,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纯粹心境和匠人风范.

据笔者看来,郭老师作品中有一点在当代花鸟画家中最为匠心独运,带有浓厚的郭氏画法特点.那就是他的花朵,皆以水墨晕染成形,淋漓挥洒,花瓣不细笔勾勒却层次有致,若隐若现,一片华滋生气,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半透明效果,柔嫩到仿佛一触即破,如同齐白石笔下半透明的虾身,如梦似幻,令人叹为观止.就此点而论,在当代花鸟画家中,郭老师可谓独得风流.

郭老师作画,似乎不喜运用过分浓烈的色彩,而唯独钟情于淡色水墨.“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整幅画面充溢着一股淡雅之气.对此,郭老师意味深长地表示,虽有淡雅之说,但绝不能简单地以色彩浓烈与否判定作品高下,至于画作的水平如何,其中妙理,仍在于一个“境”字.透过郭老师朴素的话语,我们也分明看到了他的境界.

郭老师自幼喜爱书画,在那个没有字帖的年代,他最早是从临摹和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启蒙的.1976年,郭老师应征入伍至省城济南.从此他有了稳定的收入,除了贴补家用之外,每月总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购置书画资料和用品,利用业余时间苦练基本功,几十年如一日,笔墨不辍,耕耘画坛.

也许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儿时的梦想终究只是儿时的,长大后有长大要面对的现实,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却不知古往今来名垂史册的人物,其开创的伟业恰多是儿时埋下的种子.这是大家和普通人的区别所在.我想年轻时的郭老师自己也未必相信日后能够成为国内知名的花鸟画家,但他在多年公务缠身之时仍始终不忘手中的画笔,正是对梦想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成就了郭老师今天在中国花鸟画上的地位.

(编辑 李征光)

郭英培

1957 年生于山东新泰,别署杞人草堂、新甫山人.早年师从著名书画家于太昌先生学习书法,后入国家画院吴悦石、梅墨生先生工作室.现任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家(书画专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花鸟创作院院长,山东中国画学会理事,芥英社成员.

本文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形迹隐太虚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形迹隐太虚和郭英培和清气满乾坤相关形迹隐太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郭润芝:用剪刀讲故事的民间艺人 一张红纸透着喜庆祥和,一双巧手如行云流水,在青光闪闪的刀剪下,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展现 在孝义,剪纸题材广泛,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 有以寓意、谐音、象征意义的福、禄、寿、喜、如意、连年有余、岁寒三友、竹.

2、 郭德强:价值营销见成效 本刊记者 张敏郭德强体验到了幸福时刻 20177年,—汽马自达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24,237辆,同比增长35 7,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12万辆年销目标 相对于销量上屡创佳绩,更令一汽马自达兴.

3、 论英培安的身体书写 新加坡张松建摘要有关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叙事技艺、现代主义实验与杂文写作的鲁迅风 本文把他的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杂文和评论在内的全部作品,视为一个完整开放的结构和系统,展开&ldq.

4、 兰小草隐善15年:行如微尘,大爱无疆 2002年1 1月1 7日,一位男青年给温州晚报送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2万元,并留下一封信“这2万元是我们辛苦挣来的,捐给急需帮助的人……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

5、 蔡元培:两次向旧我辞职 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 他一生公开的辞职高达24次之多,其中为了北大辞职7次 原因多种多样,有反对政府不给经费的,有反对政府干涉北大行政的,有因为五四运动抓学生的,甚至还有一次是因为学生闹事的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