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科技小论文一千字 大学生两千字论文范文 三千字论文 三千字论文格式 二泉映月论文范文 健康和化学论文化妆品一千字 大学论文五千字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月半谈 千和开题报告 管理学千字小论文

有关千江映月星云说偈论文范文集 与《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前十偈异文疏证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千江映月星云说偈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4

《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前十偈异文疏证,本文是有关千江映月星云说偈论文范文集跟《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和偈异文疏证和疏证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罗 凌,康善喜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 要:《千江映月——星云说偈》自问世以来,在僧俗两界产生了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以书中诗偈的不同版本以及他书文献材料为研究基础,确定其诗偈文本所呈现的异文为研究对象,从版本学、校勘学的角度对《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前十首诗偈的文字进行异文疏证,并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疑窦予以考辨,一则为《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的诗偈下一脚注,一则可以补正其中一些偏差.

关键词:星云说偈;异文;校勘;疏证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332(2016)02 -0078 -08

佛教的偈颂,本来是活泼自在的诗性文字,其能指导后学直指人心,见性悟道.然而随着时空的转移,现代人在阅读这些直润心田的诗性文字时,在悟解和阐释层面会出现比较大的障碍.诚如星云法师所说:“传及后世,因时空隔阂或个人体验不足,使得初学者往往欲一窥堂奥,却不得其门而入.”一九年元月,佛光山电视弘法委员会邀请星云法师在台湾电视公司主持“每日一偈”单元,节目延续两年之久.一九九二年整理结集,这便是《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后文简称《千江映月》)成书的由来.

《千江映月》共选取诗偈一百首,这一百首诗偈皆属于古代的诗歌类文字,一方面因为不同的佛经译家的译文会有差异;一方面因为诗偈的创作者本人前后可能存在修改,以致文字出现差异;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文献在历代传抄、刊印过程中,抄刻者的失误会产生部分讹误;当然,在诗偈流传过程中,后人以己意予以擅改,也是文字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这样,造成诗偈在文字层面存在不少差异,也就是本文拟论之诗偈异文现象.异文属于校勘学术语,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包括他书文献的相同内容部分,具体文字出现差异的一种现象.文字出现差异,语义则势必存在偏差.因此,在理解层面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的解读甚至误读,这是文献细读中应该重点关注的一种文本现象.

星云法师在序言中也提到《千江映月》存在的一些不足:“唯一些诗偈的作者因年代久远而佚失,殊为可惜.幸好禅门诗偈旨在表露光明自性,不知作者,并无碍于了解参悟.”除此,星云法师所选取的诗偈,文字上亦存在一些异文,本文拟选取《千江映月》前十首诗偈的文字进行异文疏证,并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疑窦予以考辨.

一、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华严经》

《华严经》有三种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以及四十《华严》.《千江映月》这首诗偈具体的出处,我们考订是唐代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之《如来现相品第二》,为一切法胜音菩萨在了深法界生大欢喜之后所颂.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华严经·如来现相品第二》所载全首偈颂共四十句,原文如次:“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笔者按:后文还有三十二句,文繁不俱录).”

《千江映月》首偈的相应内容,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之《卢舍那佛品》亦有译文,其云:“尔时,一切诸法胜音菩萨以偈颂日:‘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应受化器悉充满,佛故处此菩提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可见,早期的《华严经》译本很有可能属于节译,本偈译文仅仅十二句.《千江映月》首偈的直接出处则应该与六十卷本《华严经》无关,此不赘述.唐代另有般若所译四十卷本《华严经》,其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见译出《千江映月》首偈的相关内容,当然,与《千江映月》首偈的直接出处亦无关联.

可见,《千江映月》首偈的原偈颂是一首长颂,有四十句,而星云法师只是选取了最前面的四句.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星云法师选取的这四句诗偈,尽管语出常见的佛教大经八十《华严》,不同的版本,却仍然出现了一些异文.

其一,首句“佛身充满于法界”,六十《华严》“于”字作“诸”字,“诸”是“之于”的合音,这一处异文,完全不影响语义.

其二,诗偈第二句“普现一切群生前”,《华严经》的通行本中,“群生”一词,皆作“众生”.“群生”,《佛学大词典》解释为“许多之众生也”.而“众生”,是梵语sattva的意译,或译为有情.“众生”义项甚多,或指众人共生于世,或指众多之法和合而生,或泛指一切人和生命等.不难见出,“群生”和“众生”并非同义词.尤其是八十《华严》的佛教大经地位,兼之六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亦作“众生”,故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最好不轻易进行置换.

其三,第三句“随缘赴感靡不周”,八十《华严》各种版本皆一致,但六十《华严》作“应受化器悉充满”,语义皆近,应该是不同译家的不同表述.第四句“而常处此菩提座”,八十卷《华严经》各种通行本中,“常”字皆作“恒”.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子佛典的检索中,“而常处此菩提座”有41条检索结果,绝大多数都是中土佛教著述,“而恒处此菩提座”有81条检索结果,其中《华严经》的不同译本以及后世的经疏本,都作“恒”字.实际上,“常”与“恒”词义相近,古典文献中经常相通.汉文帝名刘恒,因是国讳,一般改作“常”字.《华严经》不同版本的翻译工作在唐代结束,但是宋真宗名赵恒,“恒”字又一次成为国讳.为什么《华严经》的通行本一般作“恒”字?国讳的直接影响一般只能延续一个王朝,王朝覆灭后,很多避讳字可以回改.“恒”之与“常”,很有可能属于后世民间受回改之风影响出现的一种异文,是一种不规范的文字使用.而六十《华严》第四句作“佛故处此菩提树”,或涉及到原始的梵文文本都可能存在区别.

一、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一古大德

第二首偈子,星云法师界定为古大德所撰,而且在序中交代“唯一些诗偈的作者因年代久远而佚失,殊为可惜”.宋代国学进士王日休撰《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记载:“古语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41270也就是说,在宋代,这首偈子似乎就已经不知出处渊源.当今网络上有载,近代高僧德森法师于一九六二年(八十岁)在灵岩山寺关中述偈:“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人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宝山历尽空回首,一失人身万劫难.一句弥陀最方便,不费工夫不费钱;但教一念无间断,何愁难到法王前.”[51但是笔者无法找到纸质文本.不知星云法师是否径自取德森法师偈之前四句?设若如此,界定为古大德,似有不稳妥处.

《千江映月——星云说偈》次偈的雏形或者更早的渊源应该怎样追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佛经中的常用语,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阿难同学经》已经有“人生难得”‘61 874的翻译表述,西晋竺法护所译《普曜经》卷八载有“人生难得,佛世难值,明时叵遇”[7]635之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一句,姚秦厨宾三藏佛陀耶舍译《虚空藏菩萨经》卷一有云:“彼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识发大乘心,而贪利养,轻自街卖,犯重根本罪,违负三世诸佛菩萨.”[8]653唐代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破僧事》卷二十日:“今者人身难得已得,佛法难闻已闻,六根难具已具,善恶之事,已具知之.”‘91 203大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所译《大宝积经》卷九十六亦载:“或有恶友来相劝,人身难得今已得.多求财宝受娱乐,及此盛年恣嬉游.”‘101542从姚秦到在唐代,“人身难得今已得”已经逐渐从四言到六言,直至变身为七言诗偈体.

但是《千江映月》次偈整体更早的渊源,古文献中寻绎不出明确的出处.比较近似的是宋代师明所集《续古尊宿语要》卷一所收禅宗黄龙派死心悟新禅师的开示语,其云:“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什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已根脚下推穷看,是什么道理?”[111 360明代超鸣禅师编《大方禅师语录》卷一还记载:“莫忘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黄龙禅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八十翁翁入场屋,真诚不是小儿戏.’努力努力!至嘱至嘱!”830超鸣所谓“黄龙禅师”,即指禅宗黄龙派死心悟新禅师.也就是说,明代禅师认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一偈,似乎应该归诸黄龙死心禅师.

三、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一古大德

第三偈,星云法师以为古大德佚名,但是笔者检索发现,宋代延寿禅师所述《三时系念仪范》卷一所录一偈,与本偈大有相关之处,其谓:“我等自从无量劫,不知不觉染诸尘.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我今对佛法僧前,一一披陈皆忏悔.”这是一首僧众在行忏之后所颂的诗偈.当然,《三时系念仪范》所有偈颂并非延寿禅师原创.但在难以确知诗偈作者的情况下,将本偈归诸永明延寿禅师,故亦有其合理处,至少他有整理之功.

延寿禅师所述诗偈为七言八句,星云法师所选诗偈为截取中间四句,但是文字上有一定的出入.其一,诗偈第二句“佛灭度后我出生”,《三时系念仪范》作“今得人身佛灭度”,语义完全一致,但是语序以及具体词句的表达,区别度较大.明慈慧寺开山比丘蜀东普真贵述《仁王经科疏》卷四记载:“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等,据此,则法难见闻,既类于此,故知游心出世者,须此世此身闻法,以求自度可也.”‘141278这一则文献可以视作《三时系念仪范》文本的辅证材料.

其二,第三句“忏悔此身多业障”,《三时系念仪范》作“懊恼自身多业障”,一则为“忏悔”,一则为“懊恼”,语义本身有一定的区别;二则“身”的限制词分别为“此”和“自”,语义大体近似,仅有细微区别,不赘述.

除了上述异文,他书文献的记载,于第三偈文字上亦有出入.明代天台一松大师说、语溪门人灵述记《楞严经秘录》卷八云:“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是以为之可怜悯也.”[15]174又,清代通理所述《法华经指掌疏》卷一日:“又古偈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等,足证值难义也.”第二句皆作“我得人身佛灭度”,语义一致,但是表述有异.也说明在明清时期,这首偈子还甚为流行.通理禅师所谓“古偈”,言其渊源有自,其实际渊源似当为《三时系念仪范》,只是将其第四句“今得人身佛灭度”之“今”换做“我”而已.

四、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古德

第四偈主要意旨为熄灭嗔恨.嗔为佛教所戒饬的贪嗔痴三毒之一,《华严经》中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说法,故如何对治嗔恨,是佛门教义中的重要法门.从语言风格分析,通偈皆为日常俗语.而且从诗偈角度进行探讨,其押韵比较独特,且不说平仄通押,第二句作为偶句,却并无韵字,似乎产生的时间并不太早.而且笔者检索古典文献以及佛典文献多个数据库,无法找到类似的诗偈体文字,故针对其出处,只能暂付阙疑.

这首偈子的文献渊源,或可以从宗门文献见出一斑.禅宗文献中不难见到“向前三步”以及“退后三步”之类的开示语,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载:“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新罗人.问:‘如何是芭蕉水?’师日:‘冬温夏凉.’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日:‘进前三步.’僧日:‘用者如何?’师日:‘退后三步.…‘171225《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五记载郢州林鸡彻禅师开示弟子:“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进前三步.’进云:‘出匣后如何?’师云:‘退后三步.…‘181551不难见出所谓“向前三步”、“退后三步”在宗门的常用性.但是,禅宗文献中“向前三步”、“退后三步”之类的开示语,多属于以日常行事开示后学的即心即佛的宗门手段,与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四偈止嗔的主旨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五、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

——晋·跋陀罗

第五偈最早的直接文献出处是明代广贵禅师撰《莲邦诗选》卷一“苦劝回缰第二”所收“警世”诗:“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19 ]796诗偈署名为跋陀罗,跋陀罗是梵语Bhadra的音译.但是这个“跋陀罗”,不仅行事,包括时代,皆义出多门,殊为难考.《莲邦诗选》的记载中就回避了“跋陀罗”的时代.此后,清代张师诚所撰《径中径又径》卷四收录有此诗偈,文字全同,撰作者名字亦同,但是其将“跋陀罗”前添置了一个“周”字.作为朝代,这个“周”既有可能是北周,也有可能是武周,至于后周,其可能性则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张师诚增添的这个“周”,来源不明,而且事实不清,殊令人怀疑.

《千江映月》中,星云法师限定“跋陀罗”为晋代人,不知道何所为据?古代人名中含“跋陀罗”字样的来华高僧,有所谓求那跋陀罗、佛陀跋陀罗等.求那跋陀罗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狮子国抵达广州,后来宋文帝将其迎至建康从事佛经翻译,其既不属晋,也不属周,可以排除.倒是佛陀跋陀罗自后秦时期来华,东晋义熙八年( 412)赴荆州,后又到建康,住道场寺,其主要工作是创译六十《华严》,最后于刘宋元嘉六年(429)圆寂,故佛陀跋陀罗与晋代还有些关联.但是笔者检索佛陀跋陀罗唐代以前所有的文字记载,根本不见其有此诗偈.因此,径直界定跋陀罗为晋代抑或周代,皆有不稳妥之处.

笔者查阅到唐代印度高僧阁那多迦所译《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卷一“第六跋陀罗尊者”,其记载:“自本爱欲为根蒂,烦恼随身自此来.却向爱欲能断绝,自然烦恼不轮回.常将智慧照其性,不起诸般恶业心.纵发善心还不着,菩提妙果自然深.菩提般若真智慧,世人本性自有之.心迷不悟如来意,身外求时没了期.不结良因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七十年.世人但怨饥寒苦,此种皆因枉费生.若是守中常节俭,自然衣食得丰盈.汝心卧想居荣富,妓乐珠金想有余.任意想欢从所欲,人生一世亦何殊.赐汝法扇驱邪妄,赐汝法珠戒贪欲.贪妄不起诸根净,使汝法身常自足.”从以上文字,不难见出,所谓“跋陀罗”,应该并非作者,而是十六罗汉中的第六位跋陀罗尊者,这首诗偈是为颂跋陀罗尊者而作.而且《千江映月》所选四句,仅仅只是这首长颂二十八句的中间四句.

具体异文方面,首句“不结良缘与善缘”,《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中“良缘”为“良因”,避重复两“缘”字.“因缘”本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概念,故“良因与善缘”较之“良缘与善缘”的表述,应该更胜一筹.末句“借汝闲看几十年”,《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几十年”作“七十年”,七十年为人之中寿,借指人之一生,或更加具体.因此,第五偈的实际出处,应该是《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莲邦诗选》以为此诗偈与净土信仰有关,实为误读,而将此诗偈归诸跋陀罗创作,更是误上添误.

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

第六偈最早的文献出处是宋代赞宁(919 -1002)所撰之《宋高僧传》,其卷十七云:“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寻有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仅仅第三句有一点小的差异.而与《千江映月》第六偈文字完全相同的是宋初石霜楚圆(987 -1040)所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二:“李翱尚书问药山:‘如何是道?’山以手指天云:‘会么?’李云:‘不会.’师云:‘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乃述一偈上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613另外《五灯会元》卷五、明曹学俭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一以及康熙四十二年所编《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所录此偈,文字全同《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宋高僧传》与《汾阳无德禅师语录》所录此偈,异文仅一处,即一则为“相问”,一则为“问道”,语义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并不影响相同禅意的表达.

而南宋所编《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八收录此偈,其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231734改“余说”为“余话”,亦通.

七、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一唐·石头希迁

第七偈最早的出处应该是《景德传灯录》,其卷十四云:“石头以偈赞日:‘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241256《五灯会元》卷五、《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四所录,与此全同.

而这首诗偈所呈现的异文,一则为宋才良等编《法演禅师语录》卷三:“石头遂有颂云:‘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易明?…‘251664第七偈末句的三字“岂可明”,强调的是可能性;《法演禅师语录》作“岂易明”,强调的是难易程度.二则为南宋理宗时期宗镜禅师所述《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批注》卷六:“所以云:‘从来共住不知名,运用相将任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得明?…‘261 716其第二句改“任运”为“运用”,末句最后三字为“岂得明”,语义亦相近.

八、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唐·杜牧

严格意义上,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与佛教诗偈并无关系,因为其诗眼在于“恐有家书寄远人”,实际上意指鸿雁传书,强调它携带着思妇与征人或爱人之间的思念,并非真正强调“莫射南来雁”.星云法师解读为“这首偈语是劝我们发慈悲心,爱惜幼小生灵”,尽管可以循此思路进行阐释,但似乎与诗歌原旨存在一点误读.

第八偈存世文献中最早的出处在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二十六,诗题为《猎骑》,‘271 200比较有意思的是,《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四改其诗题为《赠猎骑》,加一“赠”字,而诗歌并无异文.

九、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第九偈,《千江映月》以为是唐代比丘尼无尽藏的诗偈.无尽藏,《曹溪大师别传》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其卷一称:“其年大师(指慧能)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读,大师日:‘不识文字.’尼日:‘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日:‘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28149至少在《曹溪大师别传》的记载中,无尽藏比丘尼虽然能够诵读《涅槃经》,但是,其经义尚需要并未出家见性的慧能予以解释,她并没有显现出佛法层面的造诣以及禅修层面的悟解.尤其重要的是,《曹溪大师别传》是载录无尽藏较为详细的僧传,但是,并无一语涉及无尽藏的诗偈.而且笔者检索《全唐诗》《宋全诗》等大型数据库,也不见这首诗偈的蛛丝马迹.也就是说,将此诗偈归之于无尽藏,缺乏文献依据.

佛教文献对此偈的载录,最早的文献出处是明代曾凤仪、宗通所撰《楞严经宗通》卷五:“又尼有悟道者,偈日:‘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华嗅,春在枝头已十分.…‘291 835《楞严经宗通》为明人所撰,并不是说这首诗偈必为明人撰作.明代传我等编《古雪哲禅师语录》卷十二:“问:‘四宾主还有分别也无?’师云:‘榑桑夜半日头红.’‘如何是宾中宾?’师云:‘尽日寻春不见春.’如何是宾中主?师云:‘芒鞋踏破岭头云.一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归来笑捏梅华嗅.“如何是主中主?’师云:‘春到枝头已十分.’云:‘除却宾主,还有向上事也无?’师便打.”[301 364可见,明代有尊宿以此诗偈作为开示学人的手段.清代续清禅师等编《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卷一载:“终日寻春不见春,等闲拨破岭头云.扶筇忽到荒郊外,只见枝头满十分.”‘311 979对此偈亦有收录,诗意没有改变,但是具体文字层面,似有面目全非之感.从文献的传承渊源分析,设若是唐代比丘尼所撰作的一首深富禅机相当灵动的诗偈,为什么一直到明代方有宗门文献进行收录?因此,这首诗偈,径直判定为唐代比丘尼无尽藏所作,或嫌武断.

世俗人士的文字记载中,第九偈最早可以追寻到明末清初钱谦益撰《楞严经疏解蒙钞》,其卷十载:“梅花尼偈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捻花枝嗅,春到枝头已十分.”‘321925到清代,对这首诗偈的记载逐渐多起来,如康熙四十八年所编《御选元诗》卷七十九有梅花尼《咏梅花》:“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清代陈焯编《宋元诗会》卷一百最后附见梅花尼《咏梅花》:“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33]786包括清代的诗话论著,也开始关注此诗偈,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一:“严东有选《宋人万首绝句》,采取最博.余浏览说部,嫌有遗珠;为录数十首,以补其缺.未及交付,东有已亡.乃仿王渔洋《池北偶谈》采宋绝句之例以补之.其题、其作者姓名,俱不省记也.其诗云:‘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80但是袁枚说得相当清楚,这首诗偈,乃“浏览说部”而得,本是小说家言.

过上述文献的比对,世俗人士的记载,根本没有将这首诗偈归之于唐代无尽藏比丘尼.系年最早的,当属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其收录本偈,以补严东有选《宋人万首绝句》,故袁枚界定本偈当为宋人所作.但是这首诗偈的来源乃“浏览说部”而得,如此系年,比较轻率,缺乏可信的文献依据,故不必从.钱谦益没有将此偈系年,其所谓“梅花尼”,明显并非比丘尼之名,只是因为其所撰之诗为咏梅花之作,故以诗系名.《御选元诗》和《宋元诗会》皆收录本偈,而且增加诗题为《咏梅花》.《御选元诗》所录皆限定为元代诗歌,不用过多讨论,《宋元诗会》选录本偈,置放于卷尾,故陈焯亦判定为元诗,则第九偈属于元诗的可能性或稍大.

第九偈的创作源头不清,流传有序则自明代始.因此,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异文重出,比较复杂.其一,首句“终日寻春不见春”,《古雪哲禅师语录》“终日”作“尽日”,《随园诗话》作“镇日”,意义并无差殊.《柳亭诗话》作“着意”,则语义已然发生变化. 其二,第二句“芒鞋踏破岭头云”,《楞严经宗通》作“芒鞋踏遍陇头云”,只是遣词造句方面有些许差异,而《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则作“等闲拨破岭头云”,语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其三,第三句“归来偶把梅花嗅”,《楞严经宗通》作“归来笑拈梅华嗅”,《古雪哲禅师语录》作“归来笑捏梅华嗅”,《楞严经疏解蒙钞》作“归来笑捻花枝嗅”,《柳亭诗话》作“归来笑捻梅花嗅”,主要是施用动词方面存在区别,仁者见仁,各有擅胜.而《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作“扶筇忽到荒郊外”,《随园诗话》作“归来偶过梅花下”,则语义语境变化较大,对原诗偈有较大的改动.

其四,第四句“春在枝头已十分”,《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作“只见枝头满十分”,《柳亭诗话》作“春花枝头已十分”,诗偈意境基本一致,只是后者平仄不协.

第十偈,居然寻绎不到与其文字全部一致的文献出处.较早而且文本内容最为接近的是《五灯会元》,其卷六云:“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日:‘姓张名拙.’霜日:‘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乃呈偈日:‘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畦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五灯会元》所录为七言八句,《千江映月——星云说偈》仅选取前四句.《五灯会元》诗偈的韵字分别为“沙、家、遮、邪、花”,让人费解的是,《千江映月——星云说偈》本偈第四句失韵,或者勉强可以说是换韵,故此,这首诗偈的本来面目,亦疑窦丛生.

这首诗偈为唐末张拙所撰,有文献依据,《五灯会元》所云禅月大师即诗僧贯休,石霜即石霜庆诸禅师,皆是唐末五代时期人,可以相互映证.而且宋代就已经有不少宗门文献载录本偈,如宋代行霆《圆觉经类解》卷三日:“张拙秀才参石霜悟道,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总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畦阂,涅槃生死是空华.…‘361203宋代善卿编正《祖庭事苑》卷一载:“公于言下有省,乃述悟道颂日:‘光明寂照偏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见,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总是邪.随顺众缘无墨碍,涅槃生死是空花.”南宋法应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七称:“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何姓?’日:‘姓张名拙.’霜日:‘觅巧了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呈偈日:‘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墨碍,涅槃生死等空华.…明代《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五千八百四十以及曹学俭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一亦有收录,不俱录.

上述六家的载录,实际上我们发现,皆为七言八句.具体异文方面,其一,第二句“凡圣含灵共我家”,《圆觉经类解》作“凡圣含灵总一家”,意旨一致.其二,第四句“六根才动云遮天”,这一句颇无来由,因为我们搜集到的所有文献,皆作“六根才动被云遮”.尽管两句意思并无大的差殊,但是“云遮天”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被云遮”则为一被动句,特别是“云遮天”与前韵字“沙、家”不协,影响了整首诗偈韵律的和谐.

以上仅对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前十首诗偈中能够找到的异文作简单疏证,并对相应的一些疑窦予以考辨.绠短汲深,见笑于大方之家.

上文评论:本文论述了关于千江映月星云说偈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和偈异文疏证和疏证相关千江映月星云说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自2.

2、 恨君不似江楼月 一生兜转,繁荣流离半世,未曾想过如今只剩的一把老骨,寒江独夜舟;每及日暮,霞光映红天边,秋风萧瑟枯叶飘落后满腔离愁,灯下一壶酒 ——题记星河浩瀚,寒风凛冽,江面一叶小舟上江清枫.

3、 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石涛《千山红树图》赏析 石涛本名朱若极, 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之十世孙,广西全州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 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后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

4、 《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天才少年 一、只为打动皇帝老师秋空辽远,秋容明净,中原的秋正是瓜熟鱼肥的时节,黄河滩岸又一次聚集了大量南迁的雁鹤 一队队仙鹤翱翔在黄河北岸原武镇(今属新乡)一户人家的上空时,恰好有一男婴呱呱坠地,婴儿的啼哭声伴.

5、 古诗词鉴赏《涉江采芙蓉》 沈嘉柯著名作家、评论家 湖北省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湖北省青联第十三届委员 已出版愿你从容地生活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人生是一场雅集与岁月温柔相待……50 多本各类文学作品,蝉联两届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