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土木工程进程与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题报告简报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人才培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4

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本文是人才培养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法学专业和人才培养和优化类毕业论文范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并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其重大战略部署呼唤更多法学人才提供知识基础.这项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决策为推动法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法学专业功效,需要高度认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缺憾和现状不足,从差距中转变思想,健全完整的法学体系,激发法学学者的创新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法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法制教育为依法治国、立法建设提供了基本支持,但这些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这就需要法学教育的创新,其创新需要面临现存的几个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存在失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和应用教育偏向性上,偏重于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法学专业教育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力.取消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如何在应试教育和应用教育中划定培养分界线,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准’与‘不准’的指向标.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目标,阻碍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把法学教育定位成职业教育才是对中国特色法制体系构建非常有利的.

第二,培养规格缺乏专业性.由于教师开发创新课程的动力不足,课程开发难度较大,我国法学创新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方面尚未系统化,缺乏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素材进行指导.合理开发配套教程,是培养法学创新人才的当务之急.法学教育成果一般为科研领域、律师、高校教师及为其他转型行业输送人才,其创新后的教育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为整个社会法制建设发挥辐射作用.目前很多法学受教育者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跨专业学习法学者居多,从业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进入司法系统从业的人员,存在不具备法律从业资格的人员,使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缺乏完美角色对接.从严格角度上来讲,这种法学基础薄弱者跨越了专业教育,走了速成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学从业者队伍的整体质量.这也是我国司法制度正在加快改革步伐的要点.

第三,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来讲,培养法学专业创新人才,亟待加强法学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仅仅是从学校中来直接进入到学校中去的法学教师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师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教师十分匮乏[1].这就需要以拥有创新经历的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深入到企业从事多年的企业的法律顾问人员、在律师行业从业的人员等实践性较强的人员加入到高等院校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启蒙开发法学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为前期创新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综合分析当前法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可知我们国家的法学人才需要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法律人才凸显的问题是结构性失衡,低端法律人才过剩,高端法律人才紧缺,何勤华曾这样定义,卓越法律人才应具备法治精神、丰富的法学知识、充足的法治实践、法律的国际化背景,即:“应用型、国际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在这样的培养路径中,需要弥补法学教育办学水平较低、人才培养定位较低、实践教学薄弱、国际化培养水平不具有竞争力等方面的不足.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构改革意见》中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文件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教育创新工作有了新的突破,2012年启动了法学专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建立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法学师资队伍、法学教育实践平台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高效解决.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在高校内建立59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4个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全面地对法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设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对于一个大学的某一个专业来说,找准定位作出科学的判断,设定真实可行的课程计划有利于稳步有序的开展培养人才的教学计划.其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的素质包含如下三个方面: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2].

在我省的黑龙江大学是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法学教育领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为法学专业和地方法律事务培养了一批批踏实肯干、维护公平正义、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黑龙江地区名列前茅的培养法学教育人才的大型基地.是地方法学专业的领头军,为地方的公、检、法等行政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推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其定位的培养目标的标准具有地方特色.

中国政法大学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积极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推进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创新科研机制体制,强化新型智库建设.表现为法大学生创建贵州民投集团,其创新方式源于理论、超越理论,得到了法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对比于名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优势,保证了法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为进一步创新搭建了深层次平台.

(二)合理规划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政治、思想品德优秀,能够较好运用法学知识,深入理解法学的应用领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实际办案的工作经历,具备语言、交流、写法律文书的从业能力,遵守法律职业道德,认同行业的规范.一名优秀的法学创新人才从入校时就应该按照双轨制的培养规格进行设定培养目标,既要遵循学校的培养方案,又要拟定个人的培养方案,在学校的大方向定位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培养方案进行合理规划,争取按时或超前完成培养目标,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时间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好学生与法学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和理论衔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庭审,了解庭审的程序,深化理解法言法语内涵的真谛,通过实践加深对实体法与程序法的领悟.这也是实施高校与政府事务部门“双千计划”的本质要求所在.通过司法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这也与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相切合,“活教育”的思想是对儿童教育的一种方法,值得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以借鉴,本质上是儿童早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案.

(三)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构建“真实庭审”的学习模式并形成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每年进行参与庭审10-20个案件,针对全年参加庭审案件的不同性质出具庭审调研报告,写明参加庭审的数量、案件性质、各类案件占比、案件胜诉比例,分析各种案件占比情况的原因及受到国内外的影响因素等情况.

通过参加“真实庭审”的新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有助于教学相长,能够尽早地拓宽学习者的法学思维,融会贯通法学领域的实务操作,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由于司法实践越来越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方向应该与国际相接轨,我们国家知名的法学专业院校均已经与国外的知名大学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拟定培养专业人才方案,在学习期间接受2-3年的异国交流学习,让法学学生通过实地了解异国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对所在国的法律适用性的理解,同时也把本国的法学精髓升华提炼,对比学习,做到在国际关系上的交流合作,解决纠纷等灵活应用.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国际关系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杰斐逊得知外甥学习法律中在信中曾这样告诫,博学多才是人的福分,建议多读历史著作[4].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律师,进修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知识面窄是无法掌握法律精髓的.在灵活掌握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展开法学教育,是美国法学教育从学徒制转变成大学制的飞越,照这样看来,扩大知识的授课范围,对边缘学科的掌握是提高法学教育理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然而在我们国家法学教育过程中,与其边缘学科的交叉学习微乎其微,界限鲜明.这样不利于法学专业创新意识的提炼.要打通法学专业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及其他相关科学之间的界限.通过选课或者竞赛等方式扩大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以促进对法学专业的知识的深度理解.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来提高法学知识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庭审中的创新思维、法务操作上的创新能力.

三、深化改革保障完善培养模式实施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协调好法学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等之间的关系,本专业选修课与非本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等改革的重中之重,划分关系的主次及课程安排的难易度是改革的方向.

(二)协调好内容的专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应用性人才进行分层次倾向性的着重培养,例如:将要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才对理论知识方面要求严格,对于将要从事律师行业的人才则要对实践方面进行练习,同时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化升格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性更强,理论功底更深,在学习方面做到拥有精准、专一、深化、强化、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强调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正迁移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法学教育中,看法制新闻、电视、媒体报道、司法判例、参与庭审等对于提高法学认识、法学教育、法学思维、法学创新力、法学实践能力等均有所有提高.隐性课程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对举一反三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学自由心证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行为规范给予纠正,使一位法学学者能够端正法学态度,提高法学水平,激发其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体上来说,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结合有利于整合立体化课程结构.

(四)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3]作为基本的理念,搭建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各个部门之间的教育培养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与需求的对接,教学与改革的推进.

扩大高校施教范围,促进深度合作,将科研优势和育人优势有效整合,通过全方位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协同育人的搭建仍以自发性为主,缺乏系统性,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不充分、不协调.伴随创新教育的深入,法学教育的实践平台要突破地区、突破学校、突破学科、突破专业上的界限,需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的建立.法学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要建立大局观、注重团队精神、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培养方案齐心协力为整体的目标努力奋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天天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地.”创新潜能人人具备,创新之路就在脚下,创新有“章”可循,有“路”可行.[5]要将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做大做强,由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需要克服失败的恐惧,要正视失败,要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转变思维,建立实践平台,提供锻炼机会,多渠道、多层面的做好宣传和准备工作.不是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空谈,而是要通过主动性、自觉性发挥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执行力.由此,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将基础教育升级为高层次的联合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

法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充分利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以及区域的法律发展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其共享师资、课程、信息、图书等教学资源,对教学、科研、实践三者进行有机协调,充分融合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学生对科研活动的深入研究,是创新人才科学性的培养方案,对于培养标准的不断优化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万建,陈建军.构建高职院校“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6(39).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

[3]杜玉波.创新高效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中国教育报,2014.

[4]【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4页.

[5]张应辉.大学生创业教育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62.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计划(省重点课题),黑龙江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BB1317025);2.2017年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XM_NEPU _201706).

作者简介:刘晓海(1983-),女,汉族,黑龙江延寿人,已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16级东北石油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该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人才培养本科人才培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法学专业和人才培养和优化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疆现状的葡萄和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摘 要】为了适应新疆本土葡萄酒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满足葡萄及葡萄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新疆葡萄及葡萄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结合我国葡萄酒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人.

2、 家政专业人才培养新双证模式案例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 中图分类号院G712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1 035摘要“双证”人才培养的概念,伴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国家大力推进.

3、 高职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8 043摘要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打破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

4、 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摘要独立学院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结合自身学院特点,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将毕业生质量、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课程体系及培养过程……作为人才.

5、 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 【摘 要】苏州高……职业技术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中进行了“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创建了“彩虹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