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参考论文 大学生网络购物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隐的相关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论文 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论文

大学生网络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和:现状、障碍与导向路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生网络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5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和:现状、障碍与导向路径,该文是大学生网络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政治参与和导向路径和障碍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摘 要:政治参与是政治的核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对政治建设影响较大.在大学生日益成为“手机控”和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背景下,“不日新者必日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政治参与集中度高而深入度低、政治责任与政治功利交织、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并存、政治冷漠与群体极化同在、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脱离等;障碍:认知、内容、行为和期望障碍等;导向路径: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实践平台、电子政务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立法监管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障碍;导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10-0190-04

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是政治的核心.同志指出,“要扩大人民,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拓展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生力军.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也逐渐兴起,对政治建设产生较大影响.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大学生日益成为“全天候手机控”和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现实情景下,把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路径,既是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1.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度上,政治参与集中度高而深入度低.“合群”是人的天性.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个性鲜明,对群体交往的渴求与日俱增,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而群体动向又会对其网络参与行为产生牵引作用.表现为:一方面,大学生强烈渴望参政议政和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政治领域、社会问题及涉及群体利益的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点,而对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动态的关注也常常令大学生群体乐此不疲.房价调控、就业形势等涉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的领域往往会引起广泛热评,而对于南海仲裁、钓鱼岛等有关国家主权的表达则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大学生又难以破除融入社会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大多存在从众化倾向,以娱乐的心态介入,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凭一时热情关注个案,缺乏对政治热点、政治问题和政治实践的深入分析、全程跟踪能力.在喧嚣的网络围观某个社会热点事件之后,很容易被另一个新的热点事件所淹没,注意力马上转移.这种不持续聚焦热点事件的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无序、茫然与肤浅.

2.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机上,政治责任与政治功利交织.大学生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并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但不管是以“旁观者”身份来看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还是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青年人渴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都会显露出一定的政治参与目的,折射出独特的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参与动机就是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情的心理上的推动力.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分为信念型、分配型及利益型等三种类型.信念型政治参与是指以人的感情活动为基础,如责任、正义、奉献等,为实现某种理想、信念而参与政治,属于较高层次的参与动机,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分配型政治参与是指服从组织要求而参与政治,属于动员型政治参与.而利益型政治参与是指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活动[2].当前,大学生普遍对民族国家的情感真诚而深厚,在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核心利益上,立场坚定,显示出高度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只注重利己的政治内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网上选举或同样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只有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才会主动在网络上发帖维权.

3.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感上,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并存.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知识、有教养的群体,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政治参与上表现出一定的政治理性.大部分大学生常常因强烈的爱国情怀、公民意识、关心时政等原因而参与网络政治讨论,如:上政府门户网站关注国内外政治动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等,从而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中呈现出整体有序性的特点.但同时,由于政治责任意识、思想道德素养、*道德观念等个体差异,难以避免地出现少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上的“随心所欲”,从而呈现个别无序性特点.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将现实中的不满情绪带到网络,任意地攻击、侮辱他人,或采取人肉搜索、公布个人隐私等方式,导致非理性参与的扩大,冲击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因而当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始终伴随着理性与感性、温和与、思考与宣泄、适度与极端的矛盾斗争,存在着政治冲动和政治冷漠、政治和政治幼稚并存的现象.

4.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态度上,政治冷漠与群体极化同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证明:青年学子广泛而深刻地政治参与,甚或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和发展命运.然而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现象,即:“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个人或群体,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在政治态度 (心理) 层面表现出漠视、冷淡、不感兴趣及厌恶逃避,在政治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参与、消极参与、被动参与及非理性参与等.”[3]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型,常常会感受到“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间的落差,使其主动或被动地回避政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不作为的特性,出现“非政治化”倾向.而与此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部分大学生网民常常链接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网站和论坛,从而进一步强化该群体本身的信念和态度,形成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群体极化”现象,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上的“喧闹”演变成“热衷政治”的假象.而一旦消极的“群体极化”掌握话语主动权,必将会影响正确的舆论导向,扭曲事实真相,对政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突破政治底线,影响社会稳定.

5.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表现上,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脱离.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群体,经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磨炼,具备较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较强的法制意识,在政治认知方面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与实际政治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矛盾和分歧,表现出一定的知行不一,进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对违背宪法法律和行为规范的现象深恶痛绝,在网络中往往会站在第三者角度强烈抨击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和不道德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显得苍白无力,有时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如考试、论文抄袭、就业失信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麻木不仁,视校园丑恶现象为理所当然.反映出他们采取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自由态度,而非遵从基本的政治认知.另一方面,作为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十分关注世界形势、国家大事、时政要闻,也会运用网络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但很少参与到政治活动实践中来,存在谈论多于实践、低层次政治参与多于高层次政治参与的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障碍分析

1.认知障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网络信息从登录到发布,由服务器自动完成.互联网的这种特性使海量信息未经审核、过滤便进入互联网并得以迅速传播.在信息容量非常庞大和网络信息具有可操纵性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即:一方面互联网能使各种信息在快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中实现信息资源无限扩大.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又使它缺少权威和公信力,加上“把关人”的缺位.这样就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既有大量反映和揭示政治真相的真实信息和深度评论,也有众多歪曲事实的假消息和假新闻;更不乏别有用心者出于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发布蛊惑人心的消息、制造政治流言,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甚至宣扬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恶意诋毁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辨认难度,提高了大学生搜集正确信息的成本.加上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因而极易被繁杂的网络信息所误导.他们或盲目、冲动且情绪化,或人云亦云、失去理性判断,或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认同西方社会的腐朽价值观,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甚或形成畸形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更有甚者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违法行为.

2.内容障碍: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的叠加,导致了大学生的围观式政治参与.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是指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播内容不再完整.“以微博为例,每条微博字数不能超过140字,这使网络中出现大量不完整的信息,信息内容日益碎片化.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是指受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缩短.”[4]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 所说,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与发散必然影响着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导致网络信息不完整,虚假信息泛滥.而由于网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加上大学生背负较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能力去梳理散乱分布的海量信息,因而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无法深刻认识某个事件的本质,进而产生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甚或产生认知偏差.因此经常利用网络围观来行使对公共事件的发言权和监督权,在实践中以“拍砖”“灌水”等方式居多.正如国内学者所说,在碎片化信息传播中,感性的表达、情绪化的发泄以及对娱乐的追求,会形成一种“娱乐的秀场”.“它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以内容空洞浅薄甚至不惜以噱头包装、粗鄙搞怪、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和行为.”[5]其实,围观式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无力和无助感,难以发挥其政治影响力.

3.行为障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的交汇,消解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在网络空间,人的身份被数字化,从而丧失了现实世界的身份感.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指出: “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6]正是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人格再造和遮蔽功能,由于网络中各种“思想藩篱”的缺失,致使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所摈弃的各种错误观念如道德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在网络世界得以肆意泛滥和蔓延,使传统社会道德的调节作用弱化甚至失灵,使大学生网民丧失在现实社会中所养成的道德良知、社会责任和政治人格.加上部分大学生对当下社会风气不满日趋增加,他们在肯定社会发展基本面的同时,对诸多社会丑恶现象流露出强烈的愤慨和冲动,从而孕育出一些浮躁、世俗,甚至庸俗的网络道德言行.在当前相关网络法规尚未健全的大背景下,具有较强叛逆和反抗心理、渴望自主选择又缺乏相应政治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可能凭借而散布一些有悖政治参与原则和规范的言论.“他们或是仅仅出于一时冲动或义愤而传播一些对领导人或政治决策的恶语中伤;或是根据无中生有、未经任何考证的‘政治谣言’来指责政府的行为;或是在热门论坛、帖吧里宣泄对学校、对教师及同学的不满情绪,甚至发布虚假消息以泄怨气.”[7]这些情绪化、片面又非理性的言论一旦经由网络传播,就可能引发成难以预计的网络舆情.

4.期望障碍: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与现实政治参与复杂性的激荡,加大了大学生的内外政治效能感落差.“政治效能感是指一定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对自身影响政治体系的能力和对政治体系就其要求作出回应的心理认知.”[8]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莱恩 (Robert?E.Lane)将其分为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参与政治过程,并能够影响政治的信念;外在政治效能感是指民众对政府机构、官员回应政治需求的信念.”[8]美国心理学家威廉·F.斯通在《政治心理学》中指出:“政治效能感是政治卷入的更好的预测器.”即政治效能感越高,民众越愿意参与政治活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网民不分身份地位,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利,可以对国内外大事自由地发表见解,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而现实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关系要比网络复杂得多,习惯于网络参与政治的大学生,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可能会因为脱离了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而变得无所适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与现实政治参与复杂性的碰撞,加大了大学生的内外政治效能感落差.当前,大学生的内在政治效能感较高,表现为:对政治知识与政治价值期望高、对网络政治参与期望高、对网络过度依赖导致表达诉求以网络为主导等方面.而大学生的外在政治效能期望较低,表现为:与大学生的网络互动不够、网络参与渠道缺失、政治参与作用不大等问题.内外政治效能感的相互抵消,使得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热情被迫“冷却”,大学生的参政自尊心受到伤害,极易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异化:政治冷漠或政治厌烦,远离甚至放弃政治;或是政治激进,甚至发展成无序的非理性的政治参与[9].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路径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仅仅需要掌握网络相关技术,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首先,充分发挥“两课”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公民意识、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列主义信仰;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健全的政治人格和高尚的政治情操,增强政治免疫力和政治定力.其次,丰富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管理,将理论内化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一种对政治信息的鉴别能力,一种正视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强化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通过对网络论坛中的重大事件及时回复、跟帖,撰写有说服力、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引导大学生透过复杂现象抓住政治运行的规律,培养政治心理和政治敏锐性,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价值观.

2.搭建政治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大学生想要获取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最根本的途径依然来自于实践.首先,鼓励大学生参加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直接参与管理.学生社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参加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活动,可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其次,采取团日活动、党校讨论课的形式,让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指导教师或辅导员要善于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表达能力、政治分析能力、政治判断能力.其三,推动大学生到一线参与政治实践.组织大学生到人大、社区学习,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企业、工厂、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实习锻炼,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认识,不断地积累政治经验,培养和提高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同志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2016年10月9日政治局集体学习)首先,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网络政务发布平台,提升政务信息公开的完整性.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说:“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管道越来越畅通,政治参与就越加便利,相应的参与也就越多,只要克服少数的障碍,便可行动,人们就去参与;遇到的障碍越大,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小.”政府作为政治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控制者,应当转变观念,及时、透明、全面地公开相关信息,“让政府公布的真相跑赢网上不实传言.”其次,重点加强网络诉求回应平台建设,提高网络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解答大学生的现实困惑,让大学生们了解事实真相、明辨是非,避免虚假信息和谣言的误导.其三,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与大学生进行及时交流,提高政府及领导人网上的回应效率,提升政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增强大学生的外在政治效能感.

4.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爱原则、交友之道、诚信观念等,对于防范和疏解网络失范大有裨益.对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价值理念、主要命题、道德基因等,作出新阐释和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必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起到重要的支配和决定作用.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自省”“慎独”等,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建设作用重大.“自省”是儒家提出的修身方法.孔子指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朱熹也指出: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集注》)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的更高境界——“慎独”.即在独自活动时,凭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之事.通过“自省”“慎独”教育,养成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5.加强网络立法监管,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网络社会没有国界,但它不是绝对自由的独立王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法制约束和有效监管.首先,完善信息发布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源头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而不良的信息源一经网络传播则很容易形成不利于政治参与的舆论,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念的正确养成.其次,对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信息传播进行过程监督.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实际是信息之间的传播与互动,但开放性不等于可以恣意妄为,自由表达不意味着能够四处骂街,信息共享更不意味着随意泄露他人隐私、到处散播谣言,要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规范、矫正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最后,制定并有效执行相应的制度和惩罚措施.对于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可以从源头到传播过程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发动网民力量消除不良信息源及其传播,引导网民关注积极健康的政治知识,丰富有助于大学生意识养成的内容[11].

(责任编辑:王兰爽)

上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政治参与和导向路径和障碍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网络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农地抵押贷款:现状、国际经验与中国机制设计以中国河南省为例 史明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451450)摘要农地金融就是将金融与农地经营开发直接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金融模式,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仅对农地流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 日本.

2、 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现状、困境与系统构建 摘 要基于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的现实困境,构建一个由生产流通子系统、分类回收子系统以及利用与处理子系统构成的快递包装回收与处理系统,为我国快递包装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快递包.

3、 中国和东盟军事外交:现状、前景与路径 摘 要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军事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其作用与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但关于军事外交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军事外交理论的研究,从东盟地区安全形势与战略格局、中国周边外.

4、 高校工会依:现状、困境与突破基于I市六所高校的调查 徐 莹(长江大学 法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摘 要高校工会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缺乏独立性、法治意识薄弱、依乏力、法律法规欠缺、教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源头参与不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工会地位独.

5、 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后果与其应略 摘要中国四省(市)与OECD国家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市)中学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略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 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和学校背景的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校园欺凌侵害不仅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