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订阅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班级管理论文 小学教师法制教育论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网 小学教师发表论文题目

关于小学教师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小学教师国际理解素养个案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小学教师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3

小学教师国际理解素养个案,本文是关于小学教师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个案研究和小学教师和素养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收稿日期:20171127

作者简介:李才静,重庆韦博语言培训学校初级教师.

张俊,重庆市巴蜀小学中级教师.

基金项目: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合作项目“加拿大中国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89520121011);项目负责人:许世静,迈克尔·康奈尔.

李 才 静1,张俊2

(1重庆韦博语言培训学校,重庆 400020;2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 400013)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关注,国际理解素养是其中一个重要关注点.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首先需要培养教师自身的国际理解素养.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访谈等搜集资料,对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的内容构成、养成的动力来源及其影响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发现:该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对国际文化的理解;该教师缘于个人情怀、海外工作经历以及参与国际项目的经历等,逐渐养成了国际理解素养;该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于教师身份定位的转变、教学和班级管理理念及机制的更新、实施班级建设顶层设计等;学生也因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教师;国际素养;内容;动力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8)03011107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全球化”快速推进,“地球村”越来越明显.有着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议题,培养“世界公民”“地球村公民”“全球公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需求.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不仅表现在政治、军事方面,也体现于经济、文化等领域.积极面对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国际理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理解”在我国的多个教育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加强多元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列为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际理解”更是成为其中重要内容.

学界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度也逐年提高.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主题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文献为例,2001年,相关文献仅有18篇,而2017年已增加至198篇(详细情况见表1).学界虽对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关注,但主题主要集中在对他国教育的借鉴、课程和教材的研究等,对教师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首先需要培养教师自身的国际理解素养.因此,笔者欲通过研究一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展现教师国际理解素养的内容、养成动力和影响的可能图景.

表1中国知网“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文献数量

时间文献数量(篇)时间文献数量(篇)

2001年182010年89

2002年242011年91

2003年262012年138

2004年272013年139

2005年262014年163

2006年382015年154

2007年412016年165

2008年192017年198

2009年51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对过程和意义解读高度重视,且在数据搜集过程中,搜集到大量描述性的资料,情境性高,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归纳分析的比例也较大,总的来说,本研究符合质性研究的典型特征:自然主义、描述性的数据、关注过程、归纳法、关注意义[1].因此,从总体上而言,本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笔者所接触的教师中,选取了一位在国际理解上较有思考和作为的教师作为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Z是重庆市某重点小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笔者与Z在“加拿大中国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以下简称“中加项目”)中相识,作为该项目的研究助理,笔者对Z所在的学校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访问.期间,笔者与Z及其他数位教师关系良好,并保持了频繁的交流.笔者与Z曾就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过多次沟通,并合作撰写了研究论文,一起参与了中加项目第三届年会.在与Z的交往过程中,笔者发现其身上体现出了很高的国际理解素养,因此根据目的性抽样的原则,选择Z作为本研究的调研对象.

Z,男,37岁,湖北人,1999年考入原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03年继续在该校攻读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Z毕业后到巴蜀小学任教,一直教授语文并担任班主任.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Z到重庆市梁平县英利育才小学支教.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Z远赴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国际学校执教汉语.目前,Z作为所在学校的中加项目负责人之一,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同加拿大中小学的各种交流活动.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Z为个案,尝试探讨以下3个问题:

(1)Z形成了怎样的国际理解素养观(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是什么)?

(2)Z是如何形成他的国际理解素养的(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的动力源是什么)?

(3)Z的国际理解素养对他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有何影响(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资料搜集

本研究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在访谈方面,对Z进行了多次半结构式的访谈,形成了对Z的访谈稿;对Z的3名同事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形成了3份同事访谈稿.在观察方面,笔者参观了Z与美国志愿者的网络课堂,形成了相应的课堂观察笔记;通过对Z与加拿大姊妹学校的Skype课堂的参与式观察,形成了多份观察笔记;对Z参与的其他活动也形成了1份观察笔记.同时,笔者还搜集了Z的教学博客及微信朋友圈内容等其他相关资料.

(四)资料分析

本研究的资料分析依据扎根理论(Glaser & Strauss 1967)[2],试图通过厘清线索,“形成一个与研究对象本身相关,可以解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模型”[3].本研究借助质性研究软件Nvivo11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整理,最后采用三角互证的方法(请其他研究者协助编码以及请Z阅读本论文),确保本论文的信效度.

二、发现与讨论

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编码、分析等,本研究基本能够回应最初的3个研究问题.在“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是什么”维度,本研究发现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是双向的,既强调对国外优秀文化的欣赏与学习,也强调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如何形成”维度,本研究发现个人情怀及相关经历以及学校氛围的熏染和学校制度的支持为Z国际理解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在“产生影响”维度,本研究探究了Z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以及学生身上可见的变化.

(一)“立足中华,放眼世界”的国际理解素养观

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立足中华,放眼世界”.正如Z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认为国际理解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互惠的”.在Z看来,要立身国际社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拥有国际化的工具,首先便是语言,二是头脑中要储备有国际化的内容,否则在交流时很难找到话题.在Z看来,国际理解的基础是掌握好一门通用的语言——英语.正是基于此,Z虽是语文老师,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国际化内容方面,Z认为,一方面要对他国的文化习俗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更重要的是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他说:“我们不可能总是说别人的东西,因为在这方面你肯定比不过别人.如果我们只是学着别人的语言,说着别人的话,不传承自己的文化,那我们就只是一个寄生虫,就会最终丧失自己的文化.这样也达不到国际理解的目的.”

Z的国际理解素养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他强调国际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互惠.但为了方便审视,在此将其机械地切割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和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二)来自自身和学校两方面的动力

简单来说,Z的国际理解素养的萌芽和发展与两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其一为该教师自身,其二则主要是该教师所在学校提供的支持.

1来自自身的动力

(1)教育情怀

Z在访谈过程中谈到:“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最普遍的指责,就是过于死板的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创造力.”无疑,Z意识到了应试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的阻碍,他“希望能够取中国基础教育及西方基础教育两者的精华,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一个更坚实、更宽广、更自由的基础”.这应该是Z国际理解素养萌芽及发展的原动力.

Z将教学视为一种事业,因此对教学拥有满腔的热情,这是Z能形成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基础.当下,教育领域的职业倦怠现象是十分严重的,Z对教学的满腔热情十分难得,正如Z的一名同事在采访过程中所说:“现在的教师职业倦怠很严重,我好多刚工作两三年的大学同学常说‘抽空去上个班’.教学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工作而已.他们没有像Z这样的情怀!Z是星期六、星期天都在做(跟教学相关的事情).”Z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也促使其不断地进行专业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想各种办法.Z的另外一名同事这样评论Z:“他一心思考教育,不把教学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管怎么说,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中,还是有很多人将教育教学仅仅当做是一种解决自己生计问题的手段.他却能够不受这些人的影响,一心扑在教育上,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

(2)海外工作经历

除此之外,Z在美国从教的经历无疑为其国际理解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Z于2011至2013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国际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汉语教学.在美期间,Z深切感受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Z还从美国教育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项目式的学习等),搜集了不少优秀的教学资源(如英文绘本、英语音频材料等),同时邀请到美国的3名志愿者为Z所在的班级长期提供英语口语课程.

(3)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的经历

自2014年起,Z所在的学校加入了中加互惠项目,Z是所在学校的负责人之一.在他看来,“这个项目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机会.通过这个项目,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也可以锻炼他们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而对于加方师生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接触、认识、欣赏中国文化的机会.这个项目是一个很好的互惠的项目”.在该项目中,Z积极为学校师生建构了与加拿大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双方师生通过网络课程以及实地互访的形式,围绕中国和加拿大的节日、数学游戏教学、教育评价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拓展了双方师生的视野,达到了互惠学习的目的.

2来自学校的支持

(1)培养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Z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Z的国际理解素养的形成.该校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Z在访谈中谈到:“这个育人目标明确地表明了学校要培养的是既重智育又重德育的新型人才,它鼓励着我大胆地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支持多元化发展

参观Z所在学校时,发现校园里多处都有“律动教育”几个字.通过访谈,方明白所谓“律动教育”,就是让教师要跟随学生的脉搏律动,这是该校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来开展教育.学校积极倡导“全人发展,立德树人”.在此理念指导下,学校大力支持各个班级多元化发展,各个班级也在学校的支持和鼓舞下,积极探索和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有的班级英语学习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有的班级一直坚持晨跑;有的班级开设了个性化课程,如“西洋乐器”等.学校对多元化发展的大力包容,为教师提供了基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土壤.

(3)科学、合理的培训及评价机制

Z所在学校的培训机制和评价机制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的培训机制属于“因材施教”型,即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对于新教师(教龄为0~5年的教师),培训主要侧重于说课、撰写教案等;对于教龄在5~10年的教师,则主要侧重于上课、上优质课;对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培训重点又有所不同.在评价机制方面,该校采用的是一种“乐评”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各种表现;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学生更容易达标,学生的应试压力得到缓解,教师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进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该校还组织承担了各种活动,有常规性的,如每个星期一上午和每个星期五下午的活动;也有安排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如元旦、国庆等的活动.除此之外,该校还积极承担了一些教育类公益活动,如教育博览会、学术讨论会等.

(4)重视团队合作和家校联系

该校还特别重视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以及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该校根据学科、年段不同以及走读、住读等,将教师分成了不同团队.因为分类很细,该校教师往往一人同时分属多种团队.如采访时遇到的一位教师,她告诉我们:“以我为例,我是四年级一班的老师,我属于语文组,也属于中高年级部,同时还属于走读部.”该校十分强调团队内以及团队间的团结合作.此外,该校还积极与家长群体建立良好关系,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来管理好班级.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会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甚至,部分家长还在学校的邀请下成为了学校的义工,如有的家长利用闲暇时间来到学校给学生分享科学知识,有的家长则在学校的重要活动中充当志愿者.

(三)Z的国际理解素养产生的影响

1教师身份定位的转变

Z国际理解素养的养成促进了其教师身份定位的转变.Z曾经跟很多中国教师一样,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是要时时处处以学生为重,哪怕是周末,只要学生出现任何情况,家长都有权找老师(班主任),并且要得到老师第一时间的回应,因此即使是在周末,老师也必须24小时让手机处于开机状态.但通过与美国和加拿大教师的交流,Z发现在他们的文化中,教师的身份其实就是一个“职业人”(professional).也就是说,教师在工作时间里需要尽职尽责,履行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职责,但在工作之余,教师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除此之外,Z还受到西方志愿者文化的很大影响.因此,Z目前的角色定位已经由“学生的‘奴仆’”转换为“职业人”+“志愿者”.他在访谈中谈到,他已经明确告知家长:“我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内会全心全意地承担起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也请各位家长理解,我们教师是职业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比如说晚上和周末,也需要有一定的私人空间,所以请各位家长在联系我们时注意一下,不要在晚上和周末一个劲儿地给我们打电话.当然,紧急情况除外.”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可谓是Z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大进步.除此之外,Z还赋予了自己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周末自愿带学生去参加课外活动,如“英语角”等.Z在讲到周末带孩子们(其所带班级的学生)去参加“英语角”时强调:“这是我自愿的,因为我自己反正也要去,带上孩子是顺道的事情.这样做其实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监督,因为答应了孩子们要去,如果迟到或者缺席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Z同时也强调,参加这些课外活动时,他是不负责接送孩子的,孩子的路途安全需要家长负责,他只是“活动现场的志愿者”.

2教学和班级管理理念及管理机制的更新

Z的国际理解素养的养成受益于其教学理念,而国际理解素养又反过来对其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影响之一是Z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增加了互惠和包容的成分.在国际理解素养影响之下,Z能够毫无保留地向别的班级介绍自己班级开展活动的经验,并鼓励和邀请其他班级的师生参与自己班级的活动.笔者在参加Z组织的与美国志愿者的视频课程时,发现上课前有几名同学拿着小板凳进入到Z所执教的班级,一问才知道是来自另外班级的同学,他们因为对美国志愿者所提供的英语口语课程感兴趣,受到Z的邀请后前来听课.课堂中的发言过程,Z也是尽量照顾到所有参与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再如与加拿大的网络课程.2015年时,Z主要向学校内部的各个班级宣传该课程,并尽量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都能参与课程活动;2016年和2017年,Z将此中加项目扩展到学校的分校以及重庆市内的其他友好学校,从而使该项目的互惠面得到进一步拓展.

Z还从其国际交往经历中学习到了优秀的管理经验,并为其所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借鉴西方大学中的校董会机制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Z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都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尽力做到群策群力.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Z还会邀请家长参与.Z的同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Z很会调动家长的力量.比如说布置教室,我们很多班级都是请外包公司,而他所在的班级,教师会和家长一同来完成,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外出的活动方面,我们一般就是找旅行社,而他们班级,家长参与得就更多.比如说上次参观污水处理厂的活动,Z的家委会从构思到实践全程都参与了.”Z与家长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正如Z的同事在评价他时说道:“Z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其他一些老师则更多局限于书本,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局限于规定的内容;Z则善于去发现机会,善于调动家长积极为班级出力.”

3实施班级建设顶层设计

Z希望将他的学生培养成“植根中华,胸怀天下”的人.结合自身逐渐形成和发展国际理解素养的经验,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掌握世界通用的语言,勇敢地去探索世界的不同文化,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达成以上目标,Z认为英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思维训练以及操作能力训练等都十分重要.基于此,Z提出了其班级建设的顶层设计构想(见表2).

表2Z的班级建设顶层设计

阶段主要任务活动

第一学段

(贯穿一、二、三学段)文化储备有限沉浸式英语教育;

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象棋

第二学段

(贯穿二、三学段)动手实做课题实践活动

第三学段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训练(小论文写作、班级辩论)

其中,“有限沉浸式英语教育”由3个板块组成,分别是与美国和加拿大的网络课程、日常英语会话学习以及英语原版著作选读.与美国和加拿大的网络课程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在线课堂累计超过100次;英语会话学习主要是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英语原著选读活动实施后,学生已经阅读完1本英语原著.除此,Z还在其班级建设顶层设计中的“文化储备”一项加入了中国历史和中国象棋.从一年级开始,“中国历史故事”课程以1周1次的频率推进.“中国象棋”课程至今不定期开展了6次.Z的班级目前已经进入第二学段即“动手实做”阶段,项目式学习是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其规划的项目主要有:(1)红绿灯设置合理性调查;(2)开办一个自己的银行*并合理使用;(3)以300元为资本金,进行1次为期1年的投资活动;(4)纸飞机飞行大赛;(5)撰写开设餐馆的可行性报告;(6)使用视频介绍自己的家庭;(7)调查研究:公交车上的座位之争(研究乘车高峰期公交车座位稀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8)田野调查:发现重庆的历史;(9)设计1份从中国重庆到美国丹佛的旅游攻略;(10)中美社会礼仪对比研究.在第三学段,班级建设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如何多角度看待同一现象、如何客观看待不同事物等.Z在接触国外友人时,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有着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而中国人则普遍缺少创造性,因此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4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得到提升

Z得益于其国际理解素养,在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都有新的认识和作为,而这种新的认识和作为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学习热情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Z的引导下,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已经购买了相关书籍开始自主学习历史.在英语学习方面,不少学生更是发展到“痴迷”的程度:自从第一次去了“英语角”后,就坚持每周都去.Z告诉我们,他在办公室休息时,经常会有一群孩子在办公室门口叫他:“老师,练英语!”他去上厕所,也有小男孩跟着,一边笑,一边说:“我也去上厕所,上厕所练英语.”

Z说:“经过3年多的坚持训练,学生们的英语已经从一年级入学时的零基础达到了现在可以运用已学知识与志愿者流利对话的水平.部分孩子还拥有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重组单词造新句,自如应对不同语速、语气等,甚至可以用英语解决在国外旅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笔者很清楚地记得,在一堂与美国志愿者的网络课程中,美国志愿者询问到“What kind of bread do you like”时,课堂上先是一片寂静,因为这个问句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但是只隔了一会儿,一个小朋友就突然举手说道:“I like freshly baked bread.”Z当时有些吃惊,因为“freshly baked bread”正是他们课外活动中遇到过的一个短语,没想到已经有学生能够将接触过的内容灵活地加以迁移了.

笔者在2015年刚开始跟进中加项目时,学生面对镜头大都会羞怯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或因为听不懂对方的内容而无法开口,因此视频交流时,常常会出现短时间的沉默,视频会议需依赖双方教师的支持和指导才能顺利进行;而现在,中方学生已经可以大方地向加方小伙伴问好,并且用熟练的英语向对方介绍重庆的特色小吃、中国的季节变化、日间玩的游戏等内容了.孩子们交流的愿望变得强烈了,对老师的依赖变少了,视频会议的氛围变得十分热烈.

三、结语

通过本个案研究,笔者发现,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的养成需要有动力,动力主要来自个人和学校两个方面.在Z这一个案中,其国际理解素养的发展受到个人情怀、海外工作经历、参与国际项目的经历以及所在学校的育人目标、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在本案中,Z的国际理解素养促进其更新了教师观,其教学、班级建设和管理理念及行为也由此得以改进,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初步的国际理解素养.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本研究对Z的国际理解素养的追踪时间仅有1年多,所关注的内容可能尚不够全面;其二,本研究只对Z进行了个案研究,还没有形成对教师“国际理解素养”这一主题的理论建构.这也是今后研究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伯特·C·波格丹,萨莉·诺普·比克伦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M]钟周,李越,赵琳,等译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

[2]GLAZER B,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

[3]BRYANT A. Grounded theo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125.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of Primary Teachers

LI Caijing1, ZHANG Jun2

(1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Bashu Primary School, Chongqing 400013, China)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has aroused attention to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n education, in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is an important one.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first in order to train their students.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adopts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studies the content, resource, and influence of a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from a primary school.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of this teach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understanding of both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The teacher develops hi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personal feelings, overseas work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 And th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has a positive effect, mainly reflecting in the new knowledge of teacher identification, the update of his class teaching management idea and mechani, active implementation in class constructions toplevel planning. And his students he also shown a positive change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primary teacher;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content; driving force; impact

责任编辑邓香蓉

此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小学教师本科小学教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个案研究和小学教师和素养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有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牛艳丽(河北省容城县容城小学,河北 容城 071700)【摘要】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关系到新时期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从改善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环境入手,寻找有效培养策略,引导他们提高能力,加强专业技能.

2、 教学实践能力导向的信阳小学教师素养 内容摘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本研究在调查信阳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总结出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学实践能.

3、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重构基于武陵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分析 摘要基于武陵山区小学美术学科师资缺乏的现实需求,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实施应以工作任务的学习为主,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课程意识 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构美术课程.

4、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实践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摘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对培养单位提出的改革要点之一,同时,实践能力也是新课改对小学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检验小学教育专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因此,承担卓越教师培养主要任务的小学教育专业.

5、 农村小学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调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课堂的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朔良镇各个小学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对农村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