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随笔杂志 随笔杂志在线阅读 教育随笔投稿邮箱 教学随笔投稿 教育教学叙事随笔论文 随笔杂志投稿 幼儿园教育随笔论文

关于随笔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写随笔的梁鸿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随笔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7

写随笔的梁鸿,该文是关于随笔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梁鸿和随笔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武歆

1

在白俄罗斯作家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热度在国内再度升温.几年前在此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梁鸿也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报小刊的各路记者蜂拥而上,开始把镜头“瞄准”梁鸿;一些出版社也不甘寂寞,出版“非虚构”作品,定要把梁鸿的推荐,醒目地印在封面上.

但我知道,她是一个不愿意生活在聚焦点上的人.草率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是因为与她打过一次交道.难道一次交往,就能了解一个人吗?是的,完全有可能.这倒不是炫耀自己多么心明眼亮,而是初遇梁鸿便觉清风徐来透明如水,无论天气如何,都是波光粼粼,清澈见底.2015年夏季,梁鸿来天津做她的新书分享,同时进行一次文学讲座.本以为她所携新书是关于“非虚构作品”的,哪里想到她带来的却是一部随笔集.我能感觉出来,她似乎在有意回避“非虚构”创作,想让读者对她有多方面认识,而不仅是享受让她得以盛名的“非虚构”.

躲开轻车熟路、已经取得成绩的领域,另辟蹊径,重新构筑新的写作疆场,或是回归自己安静的学术领域,这都需要冷静的勇气,需要沉静的内心,更需要勇敢的自信.

于是,一部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就像是梁鸿在用一把地质锤,敲凿出一条通往她内心深处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中,显露出清晰的生活断层,让读者和关注她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走近,看清她的年轮.梁鸿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阅读、思考,乃至苦痛而又惊悚的童年、少年经历,真诚地铺排在读者面前,没有任何扭捏、做作,更没有装腔作势,有的只是真实呈现,有的只是诚恳、诚意的讲述.

2

因为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让中罔人民大学博士后、曾做过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的评论家梁鸿,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广大读者所熟知,成为“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翘楚.

如果辩证地看,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写非虚构的梁鸿”仿佛成为一个闪亮夺目的框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牢牢地束缚住了多姿多彩的梁鸿,遮蔽了作为评论家梁鸿的多重写作身份,甚至覆盖住了她内心与精神的多重表达和复杂色彩.

现在好了,这本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子,穿透了“写非虚构的梁鸿”,让我们认识了“写随笔的梁鸿”,认识了大学讲台下表情平静而又略带几分谨慎的梁鸿,以及这种平静和谨慎中蕴含的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

与梁鸿相邻而坐.短发、深色长裙、毫不张扬的饰品,低声而少语,偶尔还会蓦然脸红,并不主动挑起话题但也绝不回避话题,礼貌得体,安静得像是窗外“历史的天空”.

窗外是天津“五大道”英式建筑的侧影,阳光通过那些百年建筑,折射在梁鸿的脸上、身上还有她的书上.斑驳而宁静,绚烂而舒缓.窗外鸟儿啁啾,树影婆娑.在天津完成一场文学讲座后的梁鸿,像在学校一堂教学课后的样子.

这是一个相处起来令人舒服的女性.

望着她,我依旧在回想她在讲座上发出的声音——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永远在路上,应该拥有永远在突破、建构新的文学疆域的勇气.

是的,她就是一个在不断建构自己新的文学疆域的人.她就是要挣脱“写非虚构的梁鸿”,要成为“写随笔的梁鸿”,以后还要成为“写小说的梁鸿”,或是写什么的梁鸿.

在阅读梁鸿随笔集的那段口子里,中国北方始终都是秋雨淅沥,我最大的阅渎感受就是,“写随笔的梁鸿”丝毫不逊色于“写非虚构的梁鸿”.

3

首先让我震撼的是梁鸿有关家乡梁庄的“随笔书写”.她书写苦难、书写艰辛、书写苍茫,但又是通过那种“幸福的回忆”切入.其实,她对于梁庄的回忆应该是“饥饿狂欢的记忆”,谁都能读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生活的无助、疼痛,那是一种钻心的无可置放的疼痛,但在梁鸿的笔下却不可思议地“幸福、快乐”地呈现.

“吴镇的糊辣汤,尤其是街中那家吴姓老字号,那香味是收敛的,你得细细品尝,一小口,一小口,那汤慢慢滑进嘴里,羊汤的膻香、面筋的面香、粉皮的粉香、羊肉的腻香、辣末的辣香,一层层进到你心里,犹如归乡.”

美妙的“吴镇的糊辣汤”,对出生于乡村普通家庭的梁鸿来讲,当年肯定是奢侈的味觉盛宴,一定不会天天享受.但她“独出心裁”,不去写为吃上一碗糊辣汤而如何祈望、如何癫狂;面对童年、少年乡村的苦难记忆,她不诉苦,没有愤懑,更没有悲伤,她只是描写“香”,各种食物的“香”,她集结了所有的“香”,出人意料地递进为“乡”.

梁鸿用“美妙”表现苦难,用“快乐”表现艰难,但那“美妙和快乐”又绝不粉饰苦难和涂抹艰难,所有人都能读懂“香中的苦、香中的泪”,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出人意料的讲述,给随笔的写作拓宽了思想边界,使得普遍意义的“小随笔”变成意蕴深厚的“大随笔”.

区别于平庸随笔的最大标志,也就是优秀的随笔写作的标识,应该具有极强的叙事,应该拥有精准的描写,还应该持有思想的抒怀.梁鸿关于“乡土中国”的惊悚般回忆和具有思想深度的讲述,具备了以上三种元素,因此读来令人胆颤、震撼、思考,赋予了随笔写作厚重、阔远的气势.

“父亲和村支书的斗争,是童年最清晰的记忆.它是我对恐惧的最初体验.村支书那双犀利、威严的大眼控制了我好多年.每次走过他家门口,甚至是看到那个朱红大门、那座院墙,都会让我莫名颤抖.我不知道父亲的勇气从何而来,但我却看到这恐惧压倒了母亲,还有我们这些孩子的内心精神.”

最可怕的是多少年之后,当重返梁庄的梁鸿“走过老支书家已经坍塌的院墙时,仍然有莫名的紧张,这个眼大如灯的老支书和他的房屋,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直接的压力.”

这样“过去”与“当下”的跨越式对比,对当年乡村强权人物从强势走向衰败的历程,通过“威严的大眼”“朱红大门”“坍塌的院墙”几个颇具形象感的画面,看似随意但又清晰地进行了历史纵深的梳理.与此同时,她也将一些花花草草、卿卿我我的小随笔写作,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在随笔的前面写了浓浓的“大”字.读到这里时,我也蓦然明白了,她为什么能够写出“梁庄系列”,因为她有着生活的苦痛浸泡,有着痛彻的精神体验.

童年和少年的“梁庄经历”,让评论家梁鸿为后来的“非虚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最主要的是,“梁庄经历”让她拥有了写作的“资本”.作家最大的财富来自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孤独、无助、凄婉等等不好的际遇,常常会成为写作者的有机肥,并且最终酿成丰沛的养料.

当然,梁鸿的写作养料,除了“威严的大眼珠子和朱红大门”,还有“不知所措”.一个童年或是少年,最大的紧张就是“不知所措”.就像背对鞭笞,永远不知道身后的打手什么时候手起鞭落一样,这是内心最大的恐惧.

梁鸿说:“规则和惩罚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过程.我常常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表情(就好像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就是恐惧.村支书威严的大眼珠子和煊赫的朱红大门,有可能成为梁鸿永远的“写作道场”.所以梁鸿感慨地说:“当站在梁庄大地时,我似乎找到了通往历史的联节点.”

想要给自己在熟悉的评论领域之外重新开辟战场的梁鸿,在回故乡之路上得到了极大的写作援助:“这四年多的田野调查、阅读和写作给我的锻炼和启发不只是最终的那两本书.”

但并非每个写作者都能拥有这样的“人生幸运”,也并非每个拥有“童年、少年惊悚经历”的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写作者.无疑梁鸿还拥有自身的努力,这种努力就是深刻的阅读.

4

在《历史与我的瞬间》的三个章节中,我非常喜欢讲述梁庄的“历史与离去”,但内心里,其实更加喜欢的,是“文学在树上的自由”.这一章节字数虽不多,但字字精彩,可称为梁鸿的“读书笔记”.

创作谈和读书笔记,是窥见作家内心想法还有写作思考的最好的瞭望台,一个写作者只要站在这两个台子上,关于写作的思考、视角、格局、宽度、深度等等,全都会被一览无余.

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总结,梁鸿表述得极为凝练,字数不多,干脆利落,显示了她作为一个教授的职业特点.我熟悉的一位大学老师曾跟我讲,给学生讲课,必须要总结、归纳,要有一条清晰的线,而且还要凝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茫茫大海中寻找落脚的礁石.

所以,梁鸿的阅读笔记很有讲课的特点.比如她在谈到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时说:一个关于良心的问题.这一良心,并不仅仅是对尘世,更是对上帝,对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警告.还比如,在谈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时,她用了短短的一句话阐述:以发展为名的科技乌托邦的反乌托邦性——一个事物走向自己对立面的恐怖展示,对“唯科技论”的深刻反思至今仍有启发性.

如此简洁明快的读书笔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关于纳博科夫的《菲雅尔塔的春天》.梁鸿写道,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不断相遇、不断分离的爱情故事.一种沉思式的叙述,其中,恍然的情感进展及内心的叙述最为动人.

也有字数稍微长一点的,如读三岛由纪夫的四部曲《丰饶之海》、《春雪》、《奔马》和《天人五衰》之后,梁鸿讲:感受到作家与人的纯粹精神的迷恋,他所追求的乃是人的内在的纯粹性,为了这一信念,三岛由纪夫要抛弃世俗的一切细小的干扰.

这样“*47式”的阅读评述,具有强劲的“杀伤力”,“击的伤口”明显而又豁大,读来过瘾,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梁鸿的阅读笔记,惜墨如金,在用词上非常讲究.比如她对马尔克斯小说的理解:马尔克斯最深最透地理解了小说的实质.他用最大的胡言乱语说出最真的东西.他放肆地使用语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他达到了一种自由.马尔克斯是个说谎话的高手.他不对现实和读者负责,只对自己心灵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本质负责.

“放肆地使用语言”,这样的表述对于写作者来讲极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对于正在某个关卡上徘徊、犹豫、不知如何前行的写作者来说,起到的可能就是“醍醐灌顶”的作用.

5

在阅读《历史与我的瞬间》那段初秋的日子里,我整个人都是懵懂的,完全沉浸在梁鸿营造的梁庄往事,还有写作的思考中.

那天,我去了家门口一家饺子馆.出门前觉得一个人吃饺子,应该喝点酒才好.为方便携带酒瓶,出门前我把某种酒倒进“二锅头”的小酒瓶里,随后利落地揣进口袋里.

在饺子馆里,我一边吃着凉菜,一边等着饺子.擦桌子的伙计看着我桌上的“二锅头”,忽然不经意地问我,带来的?我下意识地答,是呀,怎么了?小伙计随意的样子,接着说,我们店里也有.小伙计朝我笑了笑,走了.我“哦”了一声,想着梁庄故事,继续喝酒、吃饺子.

吃完了饺子,走出小餐馆,我才猛然想起来,不对呀,满脸笑容的小伙计与我的问答,显然不是随意的,而是机智的“盘问”,他可能觉得我桌上的“小二”有些形迹可疑,从而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调查.

我站在街头,想起梁鸿讲的故事:1986年,梁庄的人们被来自南方城里人的一次集体被骗.当时梁庄所有人在南方城里人的“热情”呼吁下,全都倾家荡产买来种子,在地里种上了麦冬.南方人许诺,将来收成后要高价收购……最后南方人没有来收购,他们只是高价卖了种子.梁鸿的父亲也同乡亲们一样被欺骗.那时,梁庄的人们对于城市人,对于梁庄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怀疑,甚至是全方位的深信不疑.

可是现在好了,一个乡村小伙计可以质疑城市人的一切,尽管那天我也还算一副君子模样,但还是被小伙计机智地质疑.是的,中国千万个梁庄在对外界的质疑中不断地前进.说不定,质疑我的小伙计就是梁庄人、就是梁鸿的同乡.

不知道哪一天,写完了“非虚构”和随笔的梁鸿,是不是还会写小说.她不会离开梁庄,因为梁庄的人们需要梁鸿来书写.有机会我也一定把怀疑我的小伙计的容貌讲给梁鸿听.

真心希望看到她的小说,这样我就可以再写《写小说的梁鸿》了.

上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梁鸿和随笔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随笔本科毕业论文随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有时会写超短篇(随笔) 我有时候写短故事,也就是小小说,很多人觉得小小说这三个字档次太低,快要和“故事会”差不多了,他们就用了一些别的名字,微小说,闪小说,超短篇什么的,超短篇这个名字还真不错,能让人.

2、 梁晓声:写了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 “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个字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 写到最后,我只能用铅笔在A4纸上写了,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 ”带着新作人世间出现在上海书展,70岁的梁晓声坦言,这部新作.

3、 祖父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 梁漱溟,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被美国汉学家艾恺称作“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一生育有两子,给孩子取名培宽、培恕,因.

4、 叶大春随笔 鞋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祖士少,喜欢聚集财宝,一个叫阮遥集,喜欢收藏木屐 两种嗜好都是一种负担,但没人能分出他俩的高低来 一次,有人到祖士少家去,正好看见他在把玩财宝 祖士少见客人来了,急.

5、 制举津梁李元度《详注赋学正鹄集释》评介* 摘要在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律赋成为士子应试、练习的重要文体 同时,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 成书于同治十年的赋学正鹄是李元度编选的一部 "以为初学标准 "的家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