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投稿 生态建筑节能模式论文 环境生态论文 生态文化旅游论文集 关于生态经济的论文

生态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问题与类论文范文集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生态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8

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问题与,本文是生态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协同和生态和对策探讨相关论文范文集.

(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经济研究所,西安 710061)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石.十八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具有多元性、跨行政区域的共生性等特点,我国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治理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创新.当前,要注重通过打破行政区界、构建跨区域管理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发展机制等举措,切实推进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模式;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绿色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9-0088-03

基金项目:2016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十三五’期间陕西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问题研究”(2016ZDA132);2016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践行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No62).

作者简介:姚蓉(1968-),女,四川新津人,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为了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关系.生态发展是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出路.由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特征,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逾越行政区界共生共存的特点,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传统生态建设模式已然不能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必须打破行政区界限,推进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

一、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然之举

生态发展的思想源于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规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现代生态发展思想和理论出现并逐步形成.194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一书,提出了生态平衡的生态观.[1]随后,很多学者基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将生态发展视为投入要素的“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即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增殖,以及生态系统保证人类生活素质能力的提高.生态发展是优化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最佳方式,是争取人和生物圈持久生存、协同进化的根本前提.[2]生态发展是现代人类活动的目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表明生态发展是现代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指在配置资源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资源,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3]目前,我国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是对自然生态资源不合理利用所致,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有违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基础、以制度体系为保障,促使生态环境资源向生态经济的创新转变,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生态发展目标.

我国历经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已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如我国石油、铁、铜等大量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华北地区、多数城市面临资源性缺水问题,全国耕地保有量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草场退化严重,全国大范围地区遭遇雾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呈高发态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然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子系统通过人类活动耦合而成的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之间既有其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生态大系统中,大气、水等要素的自然流动性使大气圈、水圈的循环具有全球尺度,水源的上、下游或大气的上、下风向地区会因水、大气流动成为密切关联的整体,水系统或大气系统呈现出鲜明的完整性、关联性,不受制于行政区界,具有使用的多元性特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特征致使局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水流、气流等的跨行政区域空间传输,[4]继而成为全域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我国京津冀的雾霾,东深供水工程、引滦济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跨省域水源地保护问题,以及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此,我们在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上,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创新治理机制,推进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

协同是复杂系统内含的自组织能力,能够促使复杂大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产生力量强大的联合作用,产生 2 +2> 4 的集体效应.[5]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以区域生态经济体系为子系统,以生态资源共享为纽带,以绿色生态产业为抓手,以生态与经济双赢为目标,构建全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引导各区域行为主体之间相互配合与有机协作,使不同区域在全域生态发展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与协同一致,共享生态发展红利.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能够形成生态环境多元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在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沿袭着各自为战的属地治理模式,治理主体是政府、地方政府,治理资金主要来源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支出,治理内容偏重于环境污染的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应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多主体共同行动,但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治理模式偏重辖区内的利益诉求,水源地和受水区在水源地保护上缺乏有效联动,地方政府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生态治理势必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治理难以成为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更不易跨区域达成治理共识,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生态保护支付高昂成本,区域经济发展受限、滞后,恐陷入“生态破坏——经济落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此外,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属地治理模式是以政府和地方政府为治理主体,忽视了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和消除息息相关的公众、企业等社会主体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能够破除生态治理的行政区界,并以生态资源为纽带将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企业等联结,形成全域生态治理共商机制,合力治理区域生态问题,形成环境资源共享、发展成本共担的互利格局.

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内化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中,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绿色生态型产业,以绿色生态型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地方生态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生态与经济步入共生共赢的良性发展轨道.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高生态赤字,生态环境治理成为我国政府长期关注的问题,但生态环境治理多是以污染防治为内容,不重视经济发展,生态资源不能转化为经济收益,地方政府、企业、公众不能从治理中得到经济回报,生态治理缺乏主动性、持久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既不能因生态环保而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也不能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生态红线,必须在保护中发展经济,让公众受益于生态保护.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通过区域资源的再配置,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向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借助绿色生产工艺,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型产业,整合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共生,提供优质生态公共产品,实现富民增收,改善民生福祉.

二、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域水系污染、跨境用水、大气污染等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如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淮河流域的“淮河水污染联防”工作,通过区域合作共同治理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及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识.2000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相继签署出台了《海河流域水协作宣言》《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协议》《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框架协议》等区域环保合作性文件,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实施则标志着京、津、冀三省市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诸如此类文件及行动都推进了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然而,由于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涉及主体众多,以及传统治理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仍显不足.

1.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机制缺失.目前,我国欠缺权威性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发展机制缺失,难以达成协同发展共识.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以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基本前提,是不同行政区域间在责、权、利关系方面的再调整、再分配格局之下,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全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方式.该发展方式涉及多个地方政府、众多行为主体、不同产业层面等,要求涉及的各方要达成生态协同发展共识,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并依照协同发展规划共同行动,实现资源共享、成本风险共担,客观上要求有权威的组织机构牵头负责制定共同发展规划,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关系,以实现系统协同效应.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6]然而,在我国现有行政垂直管理体系之下,跨省域地方政府间因发展战略的相互独立而缺乏互动,没有协同发展规划,缺失权威性机构来协调均衡各方利益,协同发展机制缺失,致使一些跨行政区生态发展政策难以实施,跨区域协同发展不能有效落实并持续推进.

2.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主体缺位.从我国现有的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主体来看,跨区域协同发展主体缺位,制约着协同发展成效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性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7]决定了政府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作为生态系统有机组分的社会公众和企业,既是生态环境产品的享有者和消费者,又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8]因此,按照资源有偿使用付费原则,社会公众和企业在环境使用和治理中亦应分担成本.我国现行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体系主要是以政府为单一主体来推进的,企业、社会公众有效参与不足,其结果,一是不能充分考虑公众等社群意愿,甚至有违社群意愿,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合作难以有效推进;二是不能充分利用民间资源,聚集协同发展所需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发展要素,加大了政府推进合作的成本,有可能因政府支出的有限性致使系统协同不能尽快落实.因此,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事关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三大参与主体,要求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到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中,形成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合力.

3.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领域有限.从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广度、深度来看,协同发展的领域集中于污染治理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重视,未能充分考量优质生态产品提供区域的经济发展诉求,导致生态建设功能区进行生态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有限,影响生态建设投资收益.由于生态治理问题背后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对GDP的取舍,而地方产业发展和GDP又直接关系到不同地区财政收入、就业等切身利益,涉及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众多利益主体,[6] 因此,生态建设不能忽视经济发展,要确保生态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生态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资源环境资本,经济发展又能激发区域生态建设的内共动力,利于形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良性循环格局.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多是生态与经济双重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脱贫任务艰巨,生态与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双重目标,唯有考虑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保目标.区域生态建设背景要求以生态环保为前提,通过生态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及当地居民收入.在生态发展实践中,我们常常割裂生态与经济的内生联系,过分强调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地方生态建设动力不足.近些年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生态治理的投入,但生态破坏现象未能根除,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地方经济有效发展相关.

三、加快推进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我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应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本前提下,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健全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制度体系、内容形式等,加快推进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涉及不同地方政府、不同部门、不同的社会公众,各自利益追求不同,需要有各方认可的权威机构负责安排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相关事宜,建立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机制.这一权威机构只能由政府牵头会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成立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管理机构.由政府牵头设立该发展管理机构主要是为了避免地方利益对机构运行的影响,以保证该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行政关系上,该机构直接对政府负责,对区域生态发展具有管辖权.[6] 该发展管理机构组建后,要严格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统一的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制度性文件,制定跨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督促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各区域在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中出现的争端,评估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水平.由于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涉及面广,跨区域生态发展管理机构不仅要制定统一的跨区域生态环保条例、执法规则,规定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领域、发展的方式,还要建立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资金、实物、产业、市场、政策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跨区域资源性资产产权交易平台,调整资源配置,加快生态资本的快速积累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进程.

2.健全参与主体,形成发展合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需要政府全面规划和强力推进,也需要市场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中发挥效率,更需要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主动积极参与.[9] 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多个主体,要明确各主体在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中的责、权、利关系,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发展合力.出于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和提供环境公共服务的目的,政府在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中,主要负责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总体顶层设计,具体包括制定跨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发展机制,负责监管、监测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状态,出面协调地方利益等.人是生态环境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践主体.[10]在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中,要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强化生态意识,促进生活方式转型.要发挥市场对资源性资产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跨区域资源性资产的产权交易平台,促使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承担生态环保义务,共享生态发展成果、共担生态发展成本.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聚集发展要素,合力推进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

3.拓展协同领域,深化协同方式.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以跨区域生态共建共享为基础的生态经济系统在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因素影响下的演化过程,因此,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领域不仅包括生态环境治理监测,还包括区域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共建、教育培训、绿色科技等.在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中,生态产品提供地区一般经济发展、科教文化、公共基础设施都明显落后于生态产品的受益区,受益区可以通过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市场建设、共建园区等方式对生态产品提供区域以发展扶持.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应依托地缘、水缘关系,打破省域、县区行政区划,抓住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推动跨区域经济合作,主动融入西安经济圈,对接长江经济带,深化京、津、冀、豫、楚、陕合作,充分利用京、津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支持水源地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以类似“绿色认证”的方式,协助水源地打造、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品牌,提供水源地绿色农产品进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市场的通道,促进水源地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链的发展.

4.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绿色产业体系.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是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的共享.由于生态目标的要求,生态建设区在产业发展上有诸多限制,既要满足国家生态建设目标、增加生态资本存量,又要实现富民增收、增加民生福祉,唯有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因此,要通过生态建设,利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原有的传统产业,利用当地优良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养生休闲产业等,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入绿色产业发展中,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激励相容,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参考文献:

[1]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M].张子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佘正荣.生态发展:争取人和生物圈的协同进化[J].哲学研究,1993,(6).

[3]寇军.现代生态观念的理论思考[J].实事求是,2001,(2).

[4]易志斌.中国区域环境保护合作问题研究——基于主体、领域和机制的分析[J].理论学刊,2013,(2 ).

[5]Haken H. Synergetics: Introd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M]. Berlin: Springer,2004.

[6]王家庭,曹清峰.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由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引申[J].改革,2014,(5).

[7]彭向刚,向俊杰.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协同[J].天津社会科学,2015,(2).

[8]邹庆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8(5).

[9]宋俊杰.试论生态文明主体建设的协同治理[J].攀登(双月刊),2014,33(5).

[10]方世南.从生态政治学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政治学研究,2005,(2).

【责任编辑:闫生金】

括而言之: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协同和生态和对策探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生态本科毕业论文生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资产核算与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中的应用 0 前言大数据已经成为新的信息化浪潮,其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的特征,使得企业重新审视数据的地位 在肯定数据价值的同时,从会计核算.

2、 我国跨境电商对传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指导下,目前我国农产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初始阶段仍然存在不健全的物流体系、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售后.

3、 我国跨境物流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摘要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必然需要完善的跨境物流作为支撑 然而,现阶段的跨境物流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也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跨境物流面临成本高、通关能力不强、丢包率高、配送时效性慢.

4、 京津冀重污染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法律保障 摘要近几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京津冀区域的各项环境污染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最后10位的城市中,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基本上要占据6个8个席位 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

5、 财政:支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等) 财政支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今年,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 05亿元,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23 个省份建设61 个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项目 项目主要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新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