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参考文献>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杜甫战争诗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杜甫的思想论文 写杜甫的论文 杜甫文献综述 写杜甫沉郁特色的论文小标题 写李白和杜甫的毕业论文

关于杜甫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杜甫之子杜宗武事迹新考以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为中心的考察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原创主题:杜甫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6

杜甫之子杜宗武事迹新考以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为中心的考察,本文是关于杜甫相关论文范例跟任华和《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和考察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孙 微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关键词:宗武;杜甫;任华;江陵

摘 要:除了杜诗之外,唐五代文献中关于杜甫次子宗武仅有零星记载,且不乏附会杜撰之词.然而清初田雯发现《文苑英华》中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一文,通过文献验核可以基本确认,任华所送之“杜正字”即为宗武,这为研究杜甫卒后宗武的行迹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文献材料,同时也可以平息学界长期以来的某些争论,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8)-040-06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8.01.008

一、唐五代文献中对宗武的零星记载

除了杜诗之外,唐五代文献中对宗武仅有零星记载.如樊晃《杜工部小集序》曰:

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譹?訛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曰:

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应该指出的是,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中称宗文、宗武均“漂寓江陵”,元稹于《墓系铭》中却并未言及宗文,而是单提宗武,且称之为“嗣子”,这也难免令人疑惑.因为“嗣子”即嫡长子.本来宗文才是长子,应称为“嗣子”,而宗武为次子,不应有如此称谓.因此元稹称宗武为杜甫之嗣子便意味着两种可能:一、作为长子的宗文此时尚健在的话,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乃是庶出,而只有宗武才是杨氏夫人亲生.二、若排除上面这种可能的话,则宗文于元稹撰写《墓系铭》之前已经去世,这才使得宗武成为杜甫的嗣子.

另外,五代冯贽《云仙散录》之“父斤”条也提到了宗武,其曰:

《文览》曰:杜甫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兵曹答以石斧一具,随使并诗还之,宗武曰:“斧,父斤也.兵曹使我呈父,少加斤琢也.”俄而,阮闻之,曰:“误矣!欲子斫断其手,此手若存,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譻?訛

然检杜甫之交游名单中并无名为阮兵曹者,故《云仙散录》“父斤”条出于杜撰的可能性相当大.揣其缘由,当是杜撰者因见杜诗中有“已伴老夫名”之句,于是才捕风捉影地杜撰故事加以证明.不过由于杜甫对宗武的诗才常加勉励,后人常以为宗武的诗歌应该也写得还不错,如清初何焯《义门读书记》评“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二句曰:“宗武当日,亦应有小杜之目.” 另査慎行《题宋山言学诗图二首》其一曰:“宗武学能传杜老,小坡才可继眉山.添他一卷中州集,知己无如父子间.”他将宗武与杜甫的诗名并提,或许正是受了《云仙散录》的影响.

唐五代文献中关于宗武的消息,以上几乎就是全部了.然而清初田雯又在《文苑英华》中发现了关于宗武的一篇文献,即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此序对于进一步了解宗武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田雯这个发现却少有知者,只有民国初年的姚大荣以及当代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曾予以注意.姚大荣《惜味道斋说诗》曰:“此文差足传宗武,而自来编注杜集、纂次年谱者,未经采入,特附著之,亦考子美家世者所宜知也.”?譾?訛萧涤非先生亦指出:“此为极可贵之材料.”由于未能注意到这条重要材料,学界同仁对于宗武的研究难以取得新的进展,甚或时常出现判断失误,故下面需要对任华此序及其相关问题稍加辨析.

二、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相关问题考辨

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七《杜少陵子》条曰:

钱牧斋以樊晃《杜工部小集序》证宗文无早夭之事,父殁后尚漂寓江陵,而不知宗武有官职,官盖正字,见《文苑英华》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序曰……按,叔父名观,行四,公诗“尔到江陵府”,即其人也.陇西公不知何名,记之俟考.

按,《文苑英华》所载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曰:

吾见骥子龆龀之时,爱其神清,知其才清,今果尔也.顷漂沦荆楚,既孤且贫,求食于谁,托身于谁?四海茫茫,未获所寄.及遇我陇西公,获所寄矣.公以故人之子,怜而收之.去沟壑而寄乎南山,罢转蓬而荫于桃李.君子曰陇西公,在正字为不孤已.今离叔父颇久,暂归阮家之巷;感知己厚恩,寻赴李膺之门.华与临别,抚其背曰:高门积庆,无忘乎聿修厥德;大名难继,宜其自强不息.念哉!?讁?訛

据任华《桂林送前使判官苏侍御归上都序》可知,大历七年(772),桂州刺史、桂管经略使张某辟任华为从事.至八年,李昌巙为桂州刺史、桂管经略使,任华仍为从事,后不知所终.田雯以为序中的“杜正字”即宗武,正字乃其官职,那么田雯的推断是否属实呢?考之任华《序》中所言,与宗武作为杜甫后人的身份有以下几点吻合:

第一,“吾见骥子龆龀之时”提到了“杜正字”名“骥子”,这与杜诗中称宗武为“骥子”完全吻合,则此序乃赠宗武无疑.

第二,任华《序》曰:“高门积庆,无忘乎聿修厥德;大名难继,宜其自强不息.”“高门积庆”云云如何理解呢?据杜甫《祭外祖祖母文》,其外祖母是纪王李慎之子义阳王李琮之女,外祖父为舒王李元名之外孙,因此任华所谓“高门积庆”,正与杜甫外祖父母出身李唐皇室相吻合.此外,序中所谓“大名难继”,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甫.任华在《杂言寄杜拾遗》中盛赞杜甫曰“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同时的韦迢《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亦曰“大名诗独步”,这都说明杜甫在生前名声甚著.故“大名难继,宜其自强不息”云云,与宗武作为大诗人后代的身份颇为切合.

第三,通过任华序可知,杜宗武此次是由桂林去江陵觐省叔父,这与樊晃《杜工部小集序》“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的记载亦能相合.而且宗武的叔父杜观确有可能在江陵一带定居.通过杜诗可知,大历二年(767),杜观从长安经江陵到夔州来看望滞留于此的兄长,杜甫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曰:“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乱难生有别,聚集病应瘳.”次年冬,杜观回蓝田娶妇,杜甫作《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曰:“汝迎妻子达荆州,消息真传解我忧.”又有《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诗:“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大历三年元日,杜甫有《远怀舍弟颖观等》诗:“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从诗中可见,杜甫兄弟二人似乎有过在江陵或当阳定居的打算.另外,杜甫大历三年三月到达江陵后,有《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诗题中的“舍弟”即杜观,亦可侧证其当时确在江陵.《杜甫大辞典》“杜观”条称其“后不知所终”,而由任华序可知,宗武此次从桂林前往江陵觐省叔父,则杜观似已定居于江陵,并未离开.除了樊晃《杜工部小集序》称宗文、宗武“漂寓江陵”外,元稹的《墓系铭》亦称杜嗣业“途次于荆”,而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又一次透露出宗武由桂林前往江陵投奔叔父,可见江陵这个地方与杜氏家族的关系极为密切,杜甫卒后其亲属的活动多是以江陵为中心的.

第四,任华与杜甫确实有交往.现存任华诗共三首,其中《杂言寄杜拾遗》曰:

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来已多时,何曾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前年皇帝归长安,承恩阔步青云端.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团栾.英才特达承天眷,公卿谁不相钦羡.只缘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却为掾.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寮每日相就提玉壶.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古人制礼但为防俗士,岂得为君设之乎!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曾读却无限书,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如今看之总无益,又不能崎岖傍朝市.且当事耕稼,岂得便徒尔.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中幽旷无人知,火急将书凭驿吏,为报杜拾遗.

任华在诗中对杜甫的诗才和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将此诗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对读,可以确信任华与杜甫的交往颇为密切,堪称老杜知己.

此外,关于任华《序》中提到的“陇西公”,田雯《古欢堂集》并未考出到底是谁.杜诗中唯一一次提到“陇西公”是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的《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题下原注:“陇西公,即汉中王瑀.征士,琅琊王彻.”李瑀与杜甫过从甚密,杜甫于《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序中更是许之为“海内忘形故人”,二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然考李瑀的仕履行迹与任华并无交集,故任华序中的“陇西公”尚难确定为李瑀.近人姚大荣则认为“陇西公”乃是李舟,其《惜味道斋说诗》曰:“陇西公既系少陵故人,于少陵集中求之,必李舟也.”?輥?輯?訛萧涤非先生及台湾吴天任《中国两大诗圣——李白与杜甫》一书,均对姚大荣此说未加质疑.按姚大荣之说实误,其之所以将“陇西公”误作李舟,是因为据梁肃《祭李处州文》《处州刺史李公墓志铭》,知李舟曾被封为“陇西县男”.然李舟之仕履与任华亦并无任何交集,姚大荣此说恐非.今人殷祝胜认为,任华序中的“陇西公”应为李昌巙?輥?輰?訛.这是因为序文的作者任华于大历七年(772)至大历十二年(777)在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从事.而据郁贤皓考证,李昌巙于大历八年(773)九月,自辰锦观察使迁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十二年,以陇西县男领桂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持节招讨西原贼.可见李昌巙的任职经历与任华此时恰好有交集,李昌巙任桂管防御观察使之时,任华正为其属下从事.且李昌巙和李舟一样,亦曾有过“陇西县男”之爵号,故李昌巙应即任华所谓“陇西公”.杜甫生前与李昌巙亦过从甚密,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在夔州作《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曰:“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诗中的李剑州,即李昌巙.据《旧唐书·杜鸿渐传》,永泰元年(765)十月,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乂,李昌巙时为剑州衙将,曾兴兵讨旰.又据《资治通鉴》载,代宗大历元年八月,以李昌巙为剑州刺史.其后累官辰锦观察使、桂管防御观察使等职.于建中二年(781)任江陵尹、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荆南节度等使.建中三年,为少府监.四年十月,为京畿、渭南节度使.另外通过任华的仕履情况可知,《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应作于桂管观察使从事任上,时间是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之间.

三、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的文献意义

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一文,对于研究宗文宗武的行迹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总的来看,约有以下数端:

首先,此序对于搞清杜甫卒后宗武的下落至为重要.除了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中提到宗文宗武流落江陵之外,文献中对于他俩的事迹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故此前学界一般认为他们兄弟二人最终流落湖湘而卒.今人李殿元等人甚至说:“现在学术界已基本证实,杜甫离开四川后,出川的宗武一支,早已下落不明.”?輥?輲?訛然而随着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的发现,可知事实并非如此.宗武于杜甫卒后,先是孤独地在湖南漂泊,后为李昌巙收留,随其前往桂林赴任,并被举荐为“正字”之职.大历八年至十二年之间,宗武由桂林前往江陵觐省叔父.任华在《序》中还提到,宗武表示觐省完叔父后还将由江陵返回桂林,但关于他此后的情形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能见到元稹《墓系铭》中“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的记载,知宗武当卒于元和八年(813)之前.元稹《墓系铭》中还说“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可见嗣业此时并未居于江陵.今传昌江《杜氏族谱》称杜姓始祖是杜宗武,如果所记属实的话,则宗武及嗣业极有可能为了守护先人之墓,后来又重返杜甫的卒葬之地昌江定居.

那么宗武所任“正字”是什么级别的官职呢?考《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正字为正九品下阶,散阶为将仕郎,职务是“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赖瑞和考出唐代任正字有九种方式,分别为:门荫、制举、中童子科、以进士入仕、以明经入仕、进士及第后再考制举、以博学宏词或书判拔萃科等吏部科目选入仕、上封事、累迁和累转.?輥?輳?訛以宗武孤苦无依、漂沦荆楚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其他几种形式得官的可能性不大,似乎只有通过门荫才较有可能.然杜甫最终官职是检校工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按照唐代的门荫制度,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方可除授其一子官职.不过赖瑞和还指出,中晚唐之时,正字除了上述九种入仕途径之外,还有一种地方节度使直接除授的“试正字”,因此宗武所得之正字之职,极有可能是由李昌巙的举荐才得以任命的.

第二,任华此序还有助于侧面推测宗文之卒年.宋人曾以为宗文并没有随杜甫出川,而是留在了成都,如陆游《野饭》诗:“可怜城南杜,零落依涧曲.面馀作诗瘦,趋拜亦不俗.”自注曰:“杜氏自谱.以为子美下峡,留一子守浣花旧业,其后避成都乱,徙眉州大垭,或徙大蓬云.”樊晃《杜工部小集序》已经明确记载了杜甫卒后,其二子宗文、宗武俱在江陵,已经证明宋人的说法是不可信的.黄鹤《年谱辨疑》于“大历四年”条引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二句曰:

当在是年(大历四年)冬晚作,不然,即次年春作.是年先生必有哭子之戚,故用瘗夭事.按先生在夔时,宗文宗武俱无恙.而元微之《志》止云“嗣子宗武,病不克葬”,则宗文为早世.意所谓“瘗夭”,即宗文也.耒阳县北之坟,岂非瘗宗文者?后世不考,遂因牛酒之语,从而附会,以为葬先生于此也

钱谦益仍据樊晃《杜工部小集序》斥责黄鹤之说“愚而近于妄”.如今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的重新发现,对理清这段公案亦有所帮助.我们注意到,任华在《序》中称宗武“漂沦荆楚,既孤且贫,求食于谁,托身于谁?四海茫茫,未获所寄.”其中并未提宗文的情况.同样地,元稹在《墓系铭》中称“嗣子曰宗武”,亦未提宗文.则宗文应卒于任华作序以前.而樊晃《杜工部小集序》又说杜甫卒后宗文与宗武尚一起漂寓江陵,并未亡逝.樊《序》作于大历七年,任《序》作于大历八年至十二年之间.所以将以上三种文献对读,基本可以确定宗文卒于杜甫死后不久,约为大历七年(772)至大历十二年(777)之间.杜诗中的“瘗夭”,当是指《入衡州》“犹乳女在侧”那个夭折的小女儿,而非宗文.

那么宋人又往往以宗文为祖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宋代有个杜莘老,自称为宗文的直系后裔、杜甫十三世孙.王十朋《杜殿院墓志》曰:

先生之子曰宗文、宗武,宗文之子居蜀之青神,号东山翁.东山翁生礼,僖宗时为谏官.礼生详,详生晏,景福中为侍御史.公,侍御史八世孙也.又以谏显,为宋名臣,于少陵有光矣……宕渠守石翼以师礼致之,遂自眉徙焉,家恭之江津.

另外,查龠《杜御史莘老行状》曰:

公讳莘老,字起莘,姓杜氏,其先京兆杜陵人.唐工部郎甫自蜀如衡湘,其子宗文、宗武实从.宗文子复还蜀,居眉之青神,自号东山翁.东山翁生礼,举明经,为僖宗谏官.礼生详,详生晏,景福中第进士,官至侍御史.公于御史,八世孙也.

可见宗文卒后,其子又还蜀,居眉州青神,自号东山翁.后来这支杜氏从杜莘老开始又迁居到了四川江津.杜甫《秋雨叹》“稚子无忧走风雨”中的“稚子”当系宗文,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则宗文约生于天宝十一载(752)左右.至大历五年(770)杜甫卒时,宗文约已二十三四岁,此前或已娶妻.既然宗文于杜甫卒后并未回川,且极有可能于大历十二年以前即卒于湖湘,则其子东山翁返蜀时年纪尚幼,当由其母携返青神.若果真如此的话,似乎可以推测宗文之妻或当年居蜀时娶自青神者,其于夫亡之后遂携子还乡,亦属情理之中.

第三,任华此序还可以平息杜诗学史上关于宗文、宗武谁是“熊儿”、谁是“骥子”的长期争论.杜甫《得家书》云:“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诗中提到了两个孩子的乳名,倘若按照长幼先后的次序,长子宗文名熊儿、宗武名骥子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自宋代的伪王洙注、王彦辅、赵次公、吴若以迄清代的钱谦益、仇兆鳌等注家均持此说.然而明末清初的胡夏客却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骥当是宗文,熊当是宗武.”洪业先生亦附和此说,其曰:

一直等到我翻译《得家书》那首诗,展开各本彼此比勘之时,才发现仇兆鳌于他繁琐注文中,附带一句“胡夏客曰:骥当是宗文,熊当是宗武.”记得我跳起大叫: 这说法正对,可以破千古之惑.事实大概是这样的:安禄山叛了,杜甫把家眷寄放在鄜州的羌村.因要奔赴行在,不及等候他的太太杨夫人分娩,而即出发.中途被叛贼捉住,把他带到长安去.过年夏间(757),他逃离了长安,在极危险中,达到凤翔行在.在凤翔才得家信:“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熊儿当然是上年高秋杨夫人所生的宗武,而比他大约三岁的哥哥宗文,乃最疼爱这娃娃弟弟.这是很自然的解释.宗文乃是骥子,可见杜甫并不曾偏爱次子,不爱长子.这样一想,好像多年痼疾,一旦消除,真痛快得很.

洪业先生为了证明杜甫并不偏爱宗武,将“骥子最怜渠”一句理解为哥哥宗文疼爱弟弟宗武,这样一来,“骥子”就变成了宗文,于是“熊儿”就成了宗武.其实“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这一联的主语都是杜甫,洪业将这两句割裂开来进行理解当然要出问题.况且以老杜的严谨,当不会先说弟弟,后说哥哥.另外“骥子春犹隔”一诗的题目即作“忆幼子”,则“骥子”非长子明矣.谢思炜指出,洪业“认为宗文字骥子,宗武字熊儿,缺乏坚证.胡夏客是明代人,他的说法是根据什么呢?洪先生所引又是从仇注转引,而仇注并不从胡说,这里是否有传抄之讹也很难说.”然而洪业这种说法还是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曾祥波近年所撰《杜甫二子考》亦同意胡夏客、洪业的看法?輦?輲?訛.甚至还有人说胡夏客此论“应是对杜甫之子最好的解读.”?輦?輳?訛如今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中提供的信息,对我们搞清此问题有很大帮助.虽然从逻辑上讲,通过任华此序并不能完全确定其中的“骥子”就是宗武,而非宗文.但是元稹《墓系铭》称宗武是杜甫唯一的“嗣子”,并未提宗文,而宗武则一直活到了元和八年前后.另外任华序中还称骥子“漂沦荆楚,既孤且贫”,也并未说其和兄弟一起漂泊.因此从这两种文献一致性来看,任华序中的“骥子”极有可能是宗武,而非宗文.若能确认这一前提的话,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推断,宗文此前应已经去世,当卒于大历八年左右.不然的话,就很难解释父亲死后兄弟二人为何分手,作为兄长的宗文怎么会让年仅十七岁的弟弟宗武落得孤身一人、漂泊无依的境地.而弟弟宗武此次前往江陵只是去觐省叔父而非哥哥,似乎也可以佐证这点猜测.因此将任华《序》结合杜诗来看,几乎可以确认“骥子”即为宗武,则此前关于宗文宗武谁是“熊儿”谁是“骥子”的种种争论,至此似可冰释.

第四,任华此序透露的一些信息,对任华遗漏事迹的订补有一定的帮助.《序》称“吾见骥子龆龀之时”,龆龀即七八岁垂髫换齿之时.《韩诗外传》卷一曰:“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则龆龀又可确指八岁.按杜甫大历三年(768)作《又示宗武》云:“十五男儿志”,由大历三年逆推,可知宗武生于天宝十三载(754)秋.则其八岁之时为上元二年(761),时杜甫正在成都.任华既然称此时见过幼年的宗武,可以证明他当时亦在成都,且与杜甫过从甚密.《杂言寄杜拾遗》中说“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随提玉壶”,杜甫已入严武幕府,则此诗必作于上元二年(761)以后.另外,任华《上严大夫笺》称“仆隐岩壑,积有岁年,销宦情于浮云,掷世事于流水.”据张忠纲先生考证,此笺作于广德二年(764).因此约略可知任华于上元二年(761)至广德二年(764)之间曾弃官隐居于成都.有学者认为任华于上元元年(760)至永泰元年(765)曾入桂林邢济幕?輦?輵?訛,今若对照上述任华《序》《笺》及《杂言寄杜拾遗》,其结论当作相应修订.

总之,清初田雯于《文苑英华》中发现的任华《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是关于宗武生平的重要文献,对于佐证杜甫卒后二子的行迹有着重要的文献意义.然此序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相信随着对此序的深入解读,宗文宗武的事迹会更加清晰,相关问题的研讨亦将进一步展开.

小结:该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任华和《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和考察方面的杜甫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杜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迷舟》 摘要迷舟是先锋派作家格非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这一视阈出发,从偶然性的运用、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叙述空缺的设置……方面对文本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迷.

2、 邓包书风的传承和拓展述新见石克士《临池一得》 内容提要合肥近代书法史上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数邓石如一脉的包安吴书风 诗书俱佳的石克士作为邓包书法的传人之一,受包安吴书风的影响很大 近来发现了石克士先生的论书手稿,内容丰富,相对以往书论有了更多的.

3、 新媒介背景下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性教学、移动式学习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新潮,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便捷高效传播的新媒介来实现教学的传授与互动 互联网思维、新媒介的应用在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中起到了推动作.

4、 《三都赋》撰写年代新考 杨志很 南宁市第十三中学摘 要左思三都赋撰成时间是学界争论比较大的问题 通过考察左思开始撰写三都赋的时间、左思访求张载“访岷邛之事”的时间、陆机“覆酒瓮&rdquo.

5、 两个净土世界中的信念坚守评宗利华《香树街》 摘 要宗利华作为山东作家群体的一员,与这个群体有着有“信仰”的共性,这个信仰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崇敬 宗利华在他的香树街里就构筑了象征着美好的“净土.

6、 新中国成立前,《选集》在哈尔滨印刷 国新刚1 946年4月28日,东北联军解放了哈尔滨 当时的哈尔滨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大城市,东北局所在地,党的很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政治空气非常浓厚 为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指导当时的土改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