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技师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订阅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语文天地杂志社 中学语文杂志社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投稿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 二年级语文教师论文 高三语文教师论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师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谈语文教师的教材心理素养相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技师论文 原创主题:语文教师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4

谈语文教师的教材心理素养,该文是关于语文教师类论文如何写与语文教师和教材心理素养和素养有关论文如何写.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418500) 石练好

[摘 要]杜威提出的“教材心理化”理论,就是教材内容直接经验化,就是把学科知识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沟通教材、内化教材,并通过教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沟通教材,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教材,这样才能使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教材心理;语文教师;内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19-02

我们知道,教材的编写与心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末,杜威就提出了“教材心理化”的理论.他认为教材心理化就是教材内容直接经验化,就是把学科知识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经验.在杜威看来,教材把经验加以系统化,而且教材与教法的心理化应该是同步的.它既要在编制中体现,又要在教学中追求.从教师的层面上讲,教师在教学中所考虑的是教材与生长中的经验相关的因素,使教材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教师教教材既是对教材的扩展,也是对教材成效的检验.同时,教学也是对教材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教学教材更应该是“教材心理化”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材心理素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与教材沟通

语文教材生命观认为,语文教材是有生命、有思想的特殊的“人”.语文教师要用好语文教材,首先就要善于与教材沟通.与教材的有效沟通需要语文教师有敏感、易感和善感的心理.敏感,是指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有敏锐的知觉和发现,即我们所说的“教材觉醒”;易感,是指语文教师容易受语文教材感动,容易与文本的形象、情感产生共鸣,能够从教材文本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善感,是指语文教师善于受教材文本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感动,不仅能够体味那些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能够感受那些鲜明形象,还善于体味课文和作者流露的那些微妙的细小的感情.在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著名的童话《去年的树》,讲述的是小鸟和树的故事.童话的语言细腻、含蓄,整个故事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在看一些教师的教学时,我确实没有想到教师们竟把这个童话简单地理解为“环保”的主题.那时候,我在想:这些教师对教材的敏感、易感和善感到哪里去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则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请看王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又有一个学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开课的“三读”,读成了“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如此简洁,却又打动人心,学生马上就被吸引到人物和故事中去了.可以看出,王老师是“通”了教材的.正如王老师所说:“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内化教材

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内化是作为能动的主体的人,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结合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头脑中重新建立起来的认知体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影响(刺激)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同化和顺应实质上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内化则是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心理活动.内化教材,是指教师在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与教材沟通(即“同化”),通过自己的内证和实践,所建立起来的对教材价值的自我认知结构(即“顺应”).“内化教材”是不同于“与教材沟通”的又一个心理学层次.可以这么说,“与教材沟通”是“内化教材”的基本前提;而“内化教材”是教师在“与教材沟通”过程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建构.“内化教材”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教材心理素养.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进行了如下的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但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在观察教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述的解读完全支配了教师的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教师遵循了上述的理解,即被教学用书所“同化”,完全没有自我的内化教材,教学一律围绕着“爱”做文章.这里,我们无意指责《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读,问题是我们很多教师在解读中失去了“内化教材”的过程,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的认知.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后,写下了下面的一段文字.

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3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3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假如我们老师不能解读出这一点,而是一味地渲染那位不顾一切拯救孩子的父亲的伟大,甚至做出让孩子们“身体力行”的某种暗示,我想这是一种不人道的“伪圣化”.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解读,王老师做出了三改结局的教学设计:

第一种结局(课文原文).

第二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第三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不但没有救出自己的儿子,反而引起爆炸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看出,王老师的解读已经完全从“爱”字中走了出来,他把目光直接指向了故事中的“父亲”,指向了对人生价值观的体验和建构.我们再来看看这样处理的结果.

第一个结局当然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圆满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毫无例外地谈到对这位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地为原先已经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不论结局如何,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一个学生甚至激动地说:“这位父亲是自私的父亲,因为他的妻子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又要面对失去丈夫的沉重打击,他妻子今后的生活将是多么寂寞和悲苦啊.”这是回归地面的心声,这是回归人道的心声.在争论中,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对文本和人生深层意义开始做出多元的思考.

我们不得不佩服王老师独到的理解,不得不赞叹这样“内化教材”.这一切都是王老师长期的苦心孤诣学习和勤奋思考的结果.是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在内化教材方面下苦功夫,一心想着走捷径,就不会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更不会成就教师自我.当然,也就没有学生的提升和发展.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面对充满神奇想象的语文教材,如果教师缺乏想象力,就不可能走进那丰富的生命世界里.因此,我们说想象力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材心理素养”之一.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材处理,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参与.首先,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走进文本,获得生命的体验.在叶圣陶的《小小的船》中,月儿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夜空和闪闪的星星,多么奇特的想象.它引发了孩子们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读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想象,你能够体会到作品的味道、会有生命的体验么?其次,语文教师在获得对文本的认识以后,也要通过想象力去建立教学形象.解读文本和处理教学,不是简单地撰写一个教案.教案显然不是教师解读文本和处理教学的最后结晶.在教案的前面,等着教师和学生的是一个剧场,是一个偌大的舞台,是一台精彩的演出.教师不仅是编剧,还是导演、演员,更是整场演出的总策划者.作为策划人,要构想高效的课堂,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情景,还要部署课堂教学的整体行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教师要把自己从简单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立体地、多层面地思考问题.一是思考语文课堂中的整个情景形象,包括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的氛围等;二是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情况的具体、局部形象,包括教学环节、步骤、过程、方法等.这两个形象合在一起,构成教学形象.教学形象,就是具体、具象的教学场景.如果语文教师头脑中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教学场景的活动,就不可能设计演绎一场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教学.

(责编 韦 雄)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语文教师和教材心理素养和素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语文教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语文教师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常见问题与 王 珊 邓李梅【摘 要】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解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重要手段 文章.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以沪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教育是初中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其中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占据重要比重,语文教育者肩负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

3、 让读书成为第一习惯一个中职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责任担当 摘 要本文分析了阅读的定义、价值,并结合笔者的阅读实践,对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语文 阅读能力 学生培养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拓宽了人类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

4、 教师心理素养:新媒体条件下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利器 摘要教师心理素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起中介和核心作用,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践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心理素养研究和探索,对教师心理素养研讨不足,本文探讨思政课教师心理素养的缺失,教师心理素养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

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具备的素养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实验小学 柏 坤【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改革能否深入与教师素养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意味着教师素养要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与教师.

6、 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素养的培养 【摘 要】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教材中情感的挖掘,并且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去拨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