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开题报告>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基础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一门最奢侈的基础课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分类:开题报告 原创主题:基础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4

一门最奢侈的基础课,该文是基础课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奢侈和基础课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门“最奢侈的基础课”

文/郭路瑶

这是武汉大学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有人称它为“最奢侈的基础课”.

每年秋天,当武汉大学校园里的梧桐叶开始飘落,宁津生、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李德仁及龚健雅,这6位院士便会从天南地北的会议中抽离,陆续回到一方不大的讲台上.他们被认为是测绘学领域内的“传奇”“一代奠基人”.但在这门课上,他们是最普通的授课老师.

这是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有人称它为“最奢侈的基础课”.20年间,这门课走进了武大的通识课堂,走进了千里外的同济大学,听过课的学生上万人次.最初,院士们仍需亲自拿着笔尺,将课件画在薄薄的透明胶片上.如今,带有动图的多媒体课件取代了胶片.时间也改变了几位科学家,他们变成平均年龄77岁的老人,师生年龄相隔半个多世纪.

不变的是,站在讲台上,几位院士仍会常常提起自己的“老师”——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下文简称“武测”,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校)的创始人、新中国测绘界的大师们.坚持给本科新生上课的传统,始于这些“老师的老师”.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们甚至用生命守护一方神圣的讲台.这一代院士,从老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理想的大学

开始讲课前,李德仁院士习惯走向讲台.年近80岁的他缓缓弯下腰,鞠上一躬,仿佛音乐会开场了.

“理想的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有人用林语堂的名言形容这门课.

武大学生则霸气地称这些院士为“测概天团”,“集齐签名,召唤神龙”.

这个“偶像天团”,看上去和时髦毫不搭边.他们是一群“爷爷级”的老头,年纪最大的85岁,最年轻的一位60岁.在难得的合影中,6位老人有些拘谨地站成一排,双手大多叠在身前.镜头清晰暴露出他们额前稀疏的头发、岁月在脸上留下的一道道褶子.

宁津生院士是这门课的发起者.85岁的他,对流行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10多年前,说学生找他要签名时,他有种成了“超女”的恍惚感.

这门课讲授的内容,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从课程设计之初,院士们就统一意见,要尽可能地贴近年轻人,“不能吓跑他们”.讲义中拗口的概念删了又删,教材特意制作成彩色,插画、图示几乎占了一小半.

整整20个课时,6个院士,4个教授,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测绘?”

上大学前,叶晓彤对这个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和很多人一样,她以为测绘就是“拿个的三脚架在马路上量量”,很艰苦而且没啥技术含量.听完院士们的讲课,她对测绘的认识完全颠覆了.

从宁津生不紧不慢的讲述中,她第一次知道,原来“GPS导航卫星”“可量测的全景影像”,这些高大上的先进科技,和测绘这个古老的学科密切相关.测绘早已进入“大测绘”时代.

“测绘的本质就是研究时空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既是哲学家问的问题,也是保安问的问题.同时,它还是导航研究的问题.”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常笑着给新生讲这个段子.

在他的课堂上,测绘这个看似枯燥的学科,不仅与哲学相关,与历史、生物甚至天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信手拈来各种小故事:黄帝战蚩尤时三天三夜困在大雾中,多亏发明了指南车才打赢这一仗;因为有定位基因,人类才有方向感和距离感;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测量星系之间移动的距离,让我们知道宇宙是否在加速膨胀……

叶晓彤听得一愣一愣的,“很多完全没想到的地方,突然被启发到了”.这些院士仿佛是站在山顶上的一小撮人,他们的视线穿透远古和星空,顺着他们的目光,叶晓彤窥见了一个极开阔的地带.

这正是开这门课的目的.在宁津生看来,这些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听懂课,但他们会对测绘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这个学科不再是传统的野外作业,它有很多高科技、很前沿的东西.

干过1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的他记得,开这门课前,很多学生不愿学测绘.虽然这所学校的测绘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就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

卸任校长后,宁津生听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也是这个情况.他们尝试开了一门“院士课”,效果很好,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他很兴奋,和几位院士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与其靠辅导员去劝,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讲.”

一晃,20年过去了.同济那门“院士课”早没了,武测合并到武汉大学,校名都没了,几位院士从中年迈入了暮年.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门课的讲台上.

碎纸片变成60万字的教材

协调这门课并不容易.几位院士和教授,分属不同学院,且常有外单位院士加入,实际授课院士往往不止6位.听课学生多达上千名,需要分成好几拨儿.

龚健雅院士记得,武测与武大合校后,这门课受到很大冲击.武大有些领导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个事?”但宁津生很坚持,“我们这6个院士,之所以对教学这么热爱,都是受到自己老师的影响.”宁津生说.

给新生上课,他有时会特意留出一页PPT,放上夏坚白、王之卓、叶雪安等老先生的黑白照片.很多新生对这些名字并不熟悉.尽管他们创立了武测,后辈的研究成果飞上了太空,登上了珠峰到达了南极,但与他们的故事,却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1955年初,身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的夏坚白,呼吁创建中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

一年多后,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等5所高校测绘师生随迁至武昌.刚从同济大学测量系本科毕业的24岁的宁津生,被分配至这所学校担任助教.

这所新学校拥有5位一级教授,数量在整个湖北省首屈一指.其中多位曾任著名大学校长:夏坚白曾在解放前出任同济大学校长,王之卓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金通尹曾任北洋大学*校长,陈永龄曾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另一位一级教授叶雪安,曾是中国第一个测量系的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他带着同济测量系师生,拖着笨重的仪器,一路逃难一路讲课.

在此起彼伏的运动中,教授们努力保住一块教学的讲台.首任院长夏坚白极力主张“最好的教师要到一线搞教学工作”,在他的倡导下,所有一级教授都亲自给新生上课,包括他自己.

教授之间相互听课评价,这是建校时便创立的制度.夏坚白常穿着胶底鞋,悄悄出现在教室中.

作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宁津生必须先从助教干起,除了为讲课教授画挂图、批作业、给学生答疑外,他还得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教授们上课,学习怎么教书.3年后,他才有资格登上讲台.

如今“院士课”上的多位院士,都在这个时期考入这所大学.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一样,测绘并非他们的第一志愿.

测绘界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李德仁回忆,他当时也有很大的专业情绪.这位尖子生原本报考的是北大数学物理系,“想搞火箭”.没想到,教育部为了照顾这所新大学,将他录取至武测航空摄影测量系.听了夏坚白院长的新生训话,以及系主任王之卓的讲课,他才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发现也需要学好数学和物理”.

他喜欢琢磨问题.对一位苏联专家撰写的教材产生质疑后,他写成论文递到已是中科院学部委员的王之卓手中.没过几天,王先生将李德仁约至家中,两人坐在书房里,久久地讨论,直至天色已晚.之后,李德仁成了王先生家的常客.正值困难时期,老先生家每每分到东湖鱼、梁子湖螃蟹之类的好东西,总会叫上学生一起享用.

原本想学生物、打算回去复读的刘经南,在入校后也慢慢对专业来了兴趣.上叶雪安讲授的大地测量学时,他发现课本中一个定理的推导过程“不严谨”,它借助了图形思维,而不是“完美纯粹的数学思维”.刘经南一头扎进德文版和俄文版的资料中,自学了理科的微分几何、复变函数和矢量代数,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纯理性、抽象的思维推出来”.

过了一个学期,在宿舍楼的答疑室里,刘经南将好几页的推导纸递给叶雪安.这位60多岁的老先生,叼着烟,仔细看了刘经南的推导,高兴地说:“你这倒是个严谨的方法,我们都要借助于所谓的微分线段,你这个完全不借助图形,从理论到理论.你这个小子不错.”

1968年冬天,文化大革命期间包括刘经南在内的高年级学生全被分配或遣散.很多人流着泪烧掉专业书,王之卓却给大家打气:“哪怕将来我们去卖冰棍,冰棍箱子里也要带上书.”不出两年,武测被撤销,军队接管了校园.

1972年春,政治环境略有改善.1973年3月,周总理终于作出批示恢复这所学校,夏坚白闻讯后热泪盈眶,但他再也没能踏上讲台.

在师生流散的岁月里,他曾将几位原武测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测绘科学研究小组”,匿名翻译了两本外国学术著作.宁津生加入了这个小组.

王之卓也在偷偷地编写教材.结束后,他掏出一个旧报纸裹着的小包,里面是一叠各种颜色的纸张,夹着游泳牌和飞马牌的烟纸.这些写满公式和符号的碎纸片,变成了60万字的《摄影测量原理》.

早在留学德国时,夏坚白、王之卓及陈永龄就约定:回国后要合力编写教材,“一同做一番事业”.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测绘学博士,曾靠“中英庚款”一同辗转英德留学.学成回国后,被称“测绘三杰”的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靠着书信,合作编出了中国第一套大学测绘教材.

宁津生和几位院士接过了老师的事业.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聚在一起,商讨教材的修订.20年间,《测绘学概论》再版了3次,变成了150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本.

这样下去就出不了大师了

在给新生的课堂上,李德仁常提起导师王之卓.

这位学部委员曾亲自为李德仁改论文、排章节,将他的论文推荐发表,而且从不署自己的名.期间,研究生入学考了第一的李德仁,未被录取.结束后,王之卓立即将这位学生召唤回校,为他举行专门考试.干过建筑工,种过水稻,扎过钢筋的李德仁,终于在39岁回到书堆中.

靠着老师坐公交去邮局寄出的一封封推荐信,李德仁飞向了更远的学术世界.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他不到一年半就取得了博士学位.324页的博士论文,取得该校历史最高成绩,评委评价“它解决了一个百年难题”.

有不少外国研究机构挽留他.妻子给“老大不小”的他寄来书信:几十年来你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花国家的钱,你还不如一头牛呢,到现在都没挤出一点奶来,现在到了该回国“挤奶”的时候了.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李德仁回到了老师曾站过的讲台上.

和导师一样,李德仁一心扑在教学上.他一口气给本科生开了3门课,给研究生开了一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

但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评上院士后,李德仁眼瞅着研究经费翻了又翻,原来是几万元,后来小数点往后挪了几位,涨到几千万元.他越来越忙,各种会议、出差,将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

当了武测校长后,他离讲台更远了.一位本科生毕业后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写信给李德仁的夫人说,从没听过李院士的课,深感遗憾.李德仁接过信后,心里“很不好受”.他亲自去了趟酒泉,跑到学生所在单位,给所有员工讲了一堂课.

刘经南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每晚仍坚持去实验室.很多人摸清这个规律后,在门口排着长队等他.但是能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

宁津生认为,校长没空上课可以理解,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把握方向、服务教师”,归根结底是提高教学质量.但令他失落的是,不只院士、校长,现在甚至连很多最普通的教师,都很难把教学放在首位.决定他们晋升前途的,不再是一堂堂课,而是一堆堆的论文、表格和项目.

“这个评价体系很糟糕,会把高校的教学拖垮.这样下去,大学里就出不了大师了.”这位老校长提高音量说.

如今,在许多大学,博士后进大学直接就是副教授.师生之间的交往似乎也淡了.去很多新建的大学城参观时,刘经南感触很深.那些大学都在郊区,修得很漂亮,教室很大气,但一到晚上,就变成了死城,“看不见一个人”.老师都回到城内,学生窝在宿舍里玩游戏.

这些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院士课”的诞生.几位院士一拍即合,再次登上了本科生的讲台.

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20年来,这门课更新的速度很快.讲地理信息系统时,龚健雅以前常讲“单机的、局域网的系统”.而现在,课件上的内容早变成了“广域网的、手机的系统”.

与课程的发展同步,中国科技界也早已翻过新篇,到处都在谈论“创新”,谈论“国际一流”.但到了新时代,宁津生却不鼓励学生“动辄提创新”.“搞两三年就让你们创新,创国际一流,不现实.还是要踏实一点.”他常对学生说,“从0到1的创新很难,你们作为学生,可以多尝试从1到1.5的创新.”

刘经南的教学风格不同.这位“喜欢挑战”的科学家,思维发散开阔,他常在课上坦言自己的“诺奖情结”.第一次见面,一位博士生就被他的气势震住了.导师坐在桌子对面,语气很平常,但决心毋庸置疑:“你们要做,就做到国内第一、世界第一.”

李德仁则认为,创新源自学科交叉.这一看法,与他的导师一脉相承.王之卓曾打趣地提出“科技边际效应观点”:“不同学科交叉所产生的效应,正如大陆与海洋的交接边缘,一定是生产力最为活跃的地区一样.”

不过,不管如何创新,几位院士都认为,做科研必须坐得住“冷板凳”.宁津生一辈子专注于研究地球重力场.为了做一个课题,他和合作者一道一道解开了130321个公式.46岁时,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王之卓极力反对过分溢美之词.但凡有人在文章中提到“王之卓公式”,他阅稿时总要划去,附上纸条,“请再不要提王之卓公式”.龚健雅曾将自己的一个数据结构命名为“perfectdatastructure(完美数据结构)”.王之卓看过论文后严肃批评道,“你不能自封为‘完美的’.”龚健雅解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老先生皱了皱眉说,还是不行.

指导博士生李彬时,宁津生也有着相同的态度.一次,这位学生打算用“前沿、首次”几个词介绍自己的最新算法,宁津生果断否定.他送了一幅毛笔字给李彬,上面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严谨求实.

不能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

因为年纪越来越大,给本科生讲课时,宁津生很难再站着上课.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不得不“服老”,上课时坐在一把灰黄的旧椅子上.但他们仍在为这门课忙碌着.教材的第4版正在修订之中;同样的概论课移植到了同济大学;最近,给研究生开一门类似的概论课,又被列入计划之中.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领导来到武汉大学,征求院士们对70岁退休制度的意见.宁津生在会上平静地说,他对退休没有意见,只有一件事,还望商榷.这位老科学家顿了顿说,他想继续给大学新生上课.“我们6个院士有5个过了70岁,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在和时间的角力中,几位院士最关心的是人才的接力.

在李德仁眼中,导师王之卓是个真正的“教育家”.这位院士培养出了3位院士,除了讲授《测绘学概论》的李德仁和张祖勋,还有被媒体称为“高铁院士”的刘先林.

刘先林是李德仁的同班同学.最近他突然在网上“火了”,一张照片广为流传:一个光脚穿着旧皮鞋的干瘦老头,埋头在高铁二等座上修改演讲稿.在测绘界同仁眼中,刘先林“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他是个“奇才”,一个人鼓捣出了5种航测仪器,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德仁很钦佩这位同门兄弟,但他还是向刘先林提议,要培养年轻人.“老刘,你这个老牛能活多少年?你刘先林死了以后,刘先林的东西没有了,你不是成功的.”

刘先林有些触动,点了点头.

同几位老先生一样,6位院士都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最大成就.宁津生和李德仁门下,各出了一位院士.如今,他们也踏上了接力之路,踏上了这门课的讲台.

(刘佳语荐自《中国青年报》)

上文总结:本文是大学硕士与基础课本科基础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奢侈和基础课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程门立雪 【编者按】 时光荏苒,告别了2017 年,迈入崭新的2018年,非常感谢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与厚爱,与我们携手一起走过 收集了解了读者的反馈意见后,将继续创办“见微知著”栏目,.

2、 轻轻推开那扇门 雨,大 溅起一层白白的雾,似缥缈的白沙 是谁醉饮千觞,是谁落入红尘红藕香残玉簟秋清丽其词,端正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只可惜,时间不会就此定格 你以“易安”为号,然而身处乱世.

3、 敞开门迎同行 刘强东经商这么多年来,不管企业多小或是多大,他一直坚守着两条底线其一是法律底线,不能违法;其二是道德底线,不能欺骗消费者,不能让消费者利益受损 他的这两条底线坚持了多年,从没有逾越过 但是在那场战中,.

4、 当体检成为一门生意 “一年一次体检”已成为不少人的健康保障“标配” 目前,市场上的体检项目越来越多,有的动辄数千元,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体检有过度检查之嫌,有的体检花了钱却.

5、 限制门急诊输液,您必须知道的真相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中明确规定“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我国各大医院的输液室总是人满为患,对很多人来说输液几乎就是一个“万能的方法”,.

6、 量体温是门技术活 给宝宝量体温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当宝宝发烧烦躁哭闹时,要想量准还得掌握一定的方法 A、家长要清楚宝宝平时的基础体温、正常体温宝宝的基础体温基础体温,又称静息体温,是指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 比如人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