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体育运动开题报告 体育文化中的体育运动论文 体育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体育运动学论文 体育运动损伤论文 体育运动杂志

关于体育运动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成就和缺憾:新中国前30年大众体育运动传播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体育运动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0

成就和缺憾:新中国前30年大众体育运动传播,本文是关于体育运动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跟大众和缺憾新中国和体育运动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通过对新中国前30年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考察,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在50、60、70年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发展过程,探讨了这一时期大众体育运动传播的成就与缺憾,以期为当今大众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成就;缺憾;大众体育;传播研究

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人们从关注体育到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在体育欣赏中获得消遣,在体育参与中寻找快乐,在体育实践中产生共鸣.同时,也有许多问题束缚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探讨新中国前30年大众体育运动传播的成就与缺憾,对大众体育运动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并从中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政治背景下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动力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为当今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使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均衡协调发展.

1研究对象

以新中国前30年大众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方针政策、组织及管理机构、活动与竞赛组织、媒体的报道宣传等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新中国前30年分为两个阶段来探讨这一时期大众体育运动传播的成就与缺憾.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理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围绕重点,查阅了体育史,体育年鉴,体育报刊等相关书籍、文献及网页资料,搜集和整理了新中国前30年大众体育的相关内容为本文提供理论保障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所有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保家卫国:建国初期“17年”大众体育运动的亮点与功绩

3.1.1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及传播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忧外患,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困难重重,但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鉴于当时特殊的国内外政治形势,这个时期的大众体育是以政治为目的的.1950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份体育杂志创刊;1951年11月24日,国家颁布“第一套广播体操”,号召全国人民一起做广播体操,这一举措成为新中国大众体育运动的发端;1952年,主席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以后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初期,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时期,各种竞赛活动十分活跃.一方面是出于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国家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另一方面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鼎力相助.虽然这个时期主要是依靠广播、报刊、电影和书籍,且传播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但大众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1.2大众体育组织机构的建立

建国之初,国家相关部门就积极筹划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建设.1952年体总成立,实际上它是一个半的体育组织;1952年11月15日,体委成立,建国以来第一个部级体育行政机构;1952年2月,团组建国防俱乐部后改名国防体育俱乐部;1955年10月,全国总工会设立体育部,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工会也相继设立体育部;1956年3月,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成立,从此,全国体总和国防体协纳入体委统一领导;同年,国家体委设有专门的大众体育司来组织和管理大众体育工作.从1956年起,各行业、各系统的体育协会和大量基层单位体育协会纷纷建立.到1957年,铁路、煤矿、冶金、等20个系统建立了行业体育协会.到1958年,全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大都设置了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所属各单项运动协会、全国产业体协和基层体协也先后建立.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一个由体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分工合作的体育管理体系,为体育运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3.1.3“劳卫制”及其目的与意义

50年代,我国大众体育运动中影响最大、意义久远的当属《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以下简称劳卫制)体育运动.“劳卫制”是前苏联的体育运动管理模式,虽然形式上是一种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但其目的意义却不仅如此.通过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建立了一套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组织机制,调动了国民积极性,为战时动员和国家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全民体育运动为我国体育运动尤其是大众体育运动发展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为促进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1.4“广播体操”及其历史功绩

在中国,提起“广播体操”,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就这样一种简单的大众体育运动形式,如此众多的人60多年时间一代又一代传承,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壮举.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1)广播体操是集力量、柔韧、灵活与协调于一身的一项活动,且简便易行、操作性强.2)广播体操不受场地设施等制约,适合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3)广播体操形式为战争动员做准备,通过这种活动强化了民众的团体意识和凝聚力,实现了战争动员.4)广播体操的政治价值远远大于锻炼价值 .

总体来说,广播体操是一项举国上下共同体育运动内容,这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曾出现过,广播体操在中国大众体育史上也将永远留下光辉的一页.

3.1.5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前夕,政治协商会议就提倡“国民体育”,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到1955年,国家体委内部设置机构中就有专门管理大众体育事务的大众体育司,将大众体育的发展真正作为国家的一项大事来抓.其次是生产和国防的迫切需要.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条件极差,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新中国的核心任务.于是,国家将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逐渐形成一种“生产到哪里,体育活动就跟到哪里;体育服务生产、生产带动体育”的局面.再次是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建国初期的大众体育运动,各种大众媒介共同努力,大量传播各种体育运动信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使民众对体育运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体育观念的形成和建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既激发了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并由此推动了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3.2友谊与政治:“”期间中国大众体育运动的特色与成就

1966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建立后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此期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 “”运动,长达10年之久.“”期间体育运动发展也受到不小冲击,尤其是1966年到1970年这一阶段,体育运动管理机构几乎瘫痪,体育工作者被下放,进行劳动锻炼.直到70年代,体育工作才逐渐恢复,大众体育运动发展出现了一个小,且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这在新中国大众体育发展史上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3.2.1“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中国特色体育精神

进入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大众体育运动的目的任务也逐渐发生变化,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逐渐回归到体育运动功能的本位,成为人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从体育运动口号的变化就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如50年代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提高警惕,保卫祖国”;60年代“革命加拼命,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为祖国献青春”;70年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锻炼身体,建设祖国”;80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这些口号在不同程度上既反映出国家的社会背景,又反映出当时体育运动的目标任务.

从体育大事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期间的体育工作重点是在发展大众体育活动,直到70年代以前,由于政治原因我国同世界各国体育交往几乎一片空白,因此,这一期间无论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均是在国内进行,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我国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特色,即体育运动面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竞技体育为大众体育树立标杆,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为竞技体育做铺垫,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

3.2.2“体育为工农兵服务”:中国大众体育的特色理念

进入70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参与国际大赛的机会仍然很少,这种情况下,“体育为工农兵服务”成为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一大特色.虽然表述上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不仅为体育运动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也在“”期间掀起了大众体育运动发展又一.这一理念时至今日仍具有其重要价值,

国家队、省市队以及军队体育专业队不定期地下基层不仅为民众带去精彩运动技艺,也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由此推动了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此外,70年代大众体育发展逐渐向农村延伸,很多条件较好的农村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对此,各种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从报道中可以发现,这些内容明显带有为适应那个年代政治需要进行的宣传,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农村大众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时的蓬勃景象.

综上所述,大众体育运动发展在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仍然功不可没.国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仅没有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相反,政治因素对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竞技体育虽失去了国际体育交流的机会,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为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及内容.因此,大众体育运动在“”这个特殊年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3大众体育运动中的缺憾

新中国成立前30年,大众体育运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令人遗憾.但只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对于促进体育运动包括大众体育运动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3.1大众体育运动的政治化

所谓政治化,就是将一些本身不具有政治性的事物使之具有政治意义.“”期间大众体育运动在一些方面过于强调表现政治是这一时期大众体育运动的又一特色.如70年代的 “象征性长跑”,让学生以家乡(学校)为起点,跑到北京、延安、井冈山等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更有甚者,将群众体育活动视为“‘无产阶级的工具’而贴上政治标签.许多地方紧跟‘形势’需要,在不同体育活动方式上大搞‘发明’,盛行一时的‘语录操’就是典型一例.”

另外,我国大众体育管理组织也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造成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不清,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行政效率低下.忽略了社团、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自主决策,忽视了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在微观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压抑了社会办大众体育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宏观调控不力,使得大众体育管理系统宏观和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受到影响.

3.3.2大众体育运动的形式化

50、60年代大众体育运动中出现了很多形式化的东西.如为完成大众体育运动普及任务,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性地组织人们参与,不顾及客观实际条件,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形式主义浮夸风.尤其是50年代末,有人提出了“体育运动大跃进”,一时间,全国城乡的大众体育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而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

50年代农村极其落后,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就如同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事实上很多农村也的确组织开展了体育活动,空地用几块木板和一个树桩建起了篮球架,土造的木制单、双杠等,晚饭后,组织村民到场地上做操、跳舞蹈、打球练习单双杠,甚至用考勤制与工分挂钩.大概进行了几个月时间,最后也不了了之.

城市条件稍好,但各地区情况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大城市,大的厂矿、机关、学校以及军营能够有序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而有些部门由于资金、场地因素,根本不具备开展体育活动的条件,但形势所迫也不得不积极参与,下班职工也不能马上回家,而是一起组织“跑马路”.许多人怨而不言.

由此可以看出,50年代的大众体育运动的确存在着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切实考虑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现了许多笑料,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从总体情况而言,我们对50年代的“劳卫制”体育运动还是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即成绩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4结论

4.1建国初期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家经济建设刻不容缓,要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必须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因此,需要开展大众体育运动.

4.2为完成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任务,必须建立起一套召之即来的国民动员机制,因此,通过组织开展体育运动培养国民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是十分必要的.

4.3期间,尽管社会动乱,但不容否定,大众体育运动在这一时期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育运动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活跃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4.4中期以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进入实质性复兴状态,并且开始在国际体坛初露锋芒,为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570年代中期后,大众体育活动又渐渐兴起,与50年代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种政治性运动,而是国民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后的一种自觉性参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体育活动.

小结,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体育运动本科体育运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众和缺憾新中国和体育运动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高盛:寻找新中国漂亮50 “新经济”、“中国制造2025”、“无纸化社会”……热词勾勒出一幅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图景,在这样一个时点上,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也将.

2、 新中国初期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丰箫(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200444)摘要新中国初期,国家将高校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因而在政策及保障措施中都有不断的跟进 上海教育部门和高校高度重视政治课各项工作,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变和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教育质量观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作为教育发展与改革行动的重要先导,中医药高……教育质量观的关注重心、目标指向、实现路径与保障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转变 全面.

4、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城市化问题 王瑶函【摘要】我国疆域辽阔,城市和农村数量众多,城乡关系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重视的问题,也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 处理好城乡关系有利于促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本文将讲述新中国城乡关系的.

5、 新中国的三八女炮班 20世纪60年代,在大连海洋岛上有一个民兵三八女炮班,而且是全国第一个,赫赫有名,被称为“海上集体花木兰”、“黄海前哨一颗明珠” 给叶帅表演弹无虚发1 .

6、 新中国成立前,《选集》在哈尔滨印刷 国新刚1 946年4月28日,东北联军解放了哈尔滨 当时的哈尔滨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大城市,东北局所在地,党的很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政治空气非常浓厚 为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指导当时的土改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