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景观设计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景观生态学论文 景观绿地参考文献 景观座椅开题报告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 酒店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关于园林景观的论文 滨水广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景观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经验与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景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4

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经验与,本文是关于景观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聚落和启示和景观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乡村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活动的综合载体,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在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摸索,探寻出一条具有浓郁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发展经验对世界各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首先追溯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随后从区域空间形态、绿化形态、历史文化形态和农业形态等方面系统总结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特征.最后,依据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经验提出,在中国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实施科学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乡村居民参与等启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特征;启示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2.007

1引言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农业特征为主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复合体(刘黎明等,2004).从构成要素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自然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体(马金祥和刘杰,2010).乡村聚落景观是指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人类居住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由农田、建筑、绿化、交通、水文等构成,是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活动的综合载体(王琼等,2012;冯未俊,2013),是乡村地区社会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客观表现,也是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态环境演变的见证(晏雪晴等,2012;姚莉和屠飞鹏,2015).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传统乡村正在实现转型,乡村景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聚落景观作为乡村景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转型直接关系着乡村景观的发展、乡村经济的增长和乡村环境的优化,对中国乡村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农村地区以小城镇为主的经济模式大行其道(刘红梅和廖邦洪,2014),虽然为乡村带来了现代文明、推动了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了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乡村聚落的“空心化”程度日益加剧、部分地区乡村景观备受“冲击”,甚至出现衰退迹象(鲍梓婷和周剑云,2014).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环境、文化传统等禀赋条件,使传统乡村保持或重新焕发活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追溯西方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乡村聚落景观与城镇化相伴相生,可以说乡村聚落景观就是一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欧洲许多国家在百余年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经过不断地摸索之后,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德国就是其中的典型国家之一.从文献来看,已有学者专门针对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形成、类型、分布态势、地理条件、交通发展、村庄更新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昆斯和唐卫红,1990;常江等,2006;叶剑平和毕宇珠,2010;孟广文和Hans,2011;黄斌和吴少华,2012).这些研究不仅为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规划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为其他国家吸收、借鉴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经验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议题.鉴于此,本文全面总结了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进程,详细分析其发展中形成的区域空间、绿化、历史文化以及农业等形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凝练出可资中国乡村建设参考相关启示.

2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乡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融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迅速发展的城镇化导致德国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减少,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愈来愈大.彼时,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有序发展成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叶剑平和毕宇珠,2010).德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重塑乡村”的重大改革举措(孟广文和Hans,2011),制定出相关的乡村地区发展规划、政策和实施经验以改变人口下降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也揭开了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建设的序幕(刘红梅和廖邦洪,2014).

根据德国的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特征,可将其发展进程分为3个阶段(Deisenhofer,1996;Theodor,1998).

2.1第一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德国乡村的“逆城镇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百废待兴,随即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迅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但由于受城乡区域政策、地价、劳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该时期的发展并不顺畅.在20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发展开始向乡村地区扩散,出现了大规模的“逆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城镇居民逐渐迁移到乡村地区,为乡村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黄斌和吴少华,2012).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向乡村扩散,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基础建设基本形成,为乡村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条件,德国的产业机构、农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并初步形成了乡村聚落,社会和文化背景也逐渐发生改变.

2.2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德国传统乡村的现代化建设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长期以来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在此阶段,德国开展了“我的乡村应该更美丽”的乡村规划(孟广文和Hans,2011).乡村中的聚落结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等开始进行重新规划并开展保护性更新(曲卫东和斯宾德勒,2012).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传统的乡村被改建,基础设施逐渐规模化,并且逐渐向现代化趋势发展,但是由于过分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聚落形态和自然风貌(陈明珠,2016).

2.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乡村从现代化向生态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居民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与之同时,伴随着“乡村更新规划”的深入开展(曲卫东和斯宾德勒,2012),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始逐步颁布实施,如《建筑法典》《自然与环境保护法》《空间秩序法》等,在这一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更趋规范化、有序化,乡村聚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旅游价值等多重“特色”价值不断凸显(昆斯和唐卫红,1990).

3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及形态特征

3.1乡村聚落的区域空间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聚落也呈现迅速发展趋势.在德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的增加率逐步超过了大城市发展速率,且德国日益形成了城镇之间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加之人口迁移、自治传统和联邦体制等因素影响,目前德国的乡村聚落处于平衡状态,呈现出平衡性的基本特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具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德国的部分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乡村郊区化,这些地区在土地使用方面被严格控制,导致乡村聚落在空间形态特征层面也呈现出了分化性与层次性等特征.

3.2乡村聚落的绿化形态

乡村聚落绿化,是对村庄内的绿地进行保护和绿化建设,包括对乡村居民住宅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单位的绿化,乡村聚落中路、河、渠等绿化,以及乡村聚落中公共绿地和防护林带的绿化等.德国是开展乡村绿化较早的国家之一,现阶段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乡村绿化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对乡村绿化景观规划起到了推动作用(叶剑平和毕宇珠,2010).

德国的乡村聚落景观绿化主要体现在庭院绿化、公共绿地绿化、路网水网绿化、闲置地绿化、村属单位绿化、村庄绿化等方面.①德国乡村聚落绿化中的庭院绿化最具特色且丰富多彩.大部分德国村庄的庭院都如同一个小规模的园艺博览园,户主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种植大量有观赏性的花卉植物,同时也会利用人工装饰等来布置小景;庭院的窗户附近、阳台、墙体等都随处可见绿化设施,主要是以植物的自然群落为主.②公共绿地绿化的方式比较特别.绿色景观主要是利用大型的网球场、骑马场、农田或片林等形成,基本没有人造景观出现.而村落中的公共绿地主要是围绕教堂、小食品店等建造,用草坪、树丛等构成自然景观,仅在交叉口设置广场、花坛或休闲座椅等.③路网水网绿化是利用连接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乡间小路,或者过境公路与路旁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宜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天然生态的防护林带.④闲置地绿化是通过种植各类蔬菜和果树、或种植牧草作为临时牧场使用.⑤村属单位绿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医院等建筑,主要采取木栅栏散植乔木等方式进行简单布置.⑥村庄绿化主要是建造防护林.以上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的乡村绿化景观,造就了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性.

3.3乡村聚落的历史文化形态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的灵魂所在.在泱泱历史长河当中,德国不断吸收外界的新鲜事物,形成了诸多辉煌璀璨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众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农宅街巷、 古树名木以及历史遗迹等(黄斌和吴少华,2012).同时,德国还是一个宗教信仰开放、广泛的国家,在德国乡村各式各样的教堂随处可见,形成了独具特色且难以复制的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在村庄更新规划当中,德国政府意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黄斌和吴少华,2012).在德国,坚决杜绝拆除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或具有当地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物,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通过谨慎的墙壁造型和室内整修,使原有的历史建筑物得到维护,同时在修葺的过程中将乡村的景观建设与原有的历史建筑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特有的乡村聚落历史景观.在德国的乡村随处可见各类专业的博物馆,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典型的乡村聚落历史文化表现之一.德国乡村的建设在保持整体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每个地域间的建筑又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任何一处乡村景观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这也是德国乡村聚落享誉世界的原因之一.

3.4乡村聚落的农业形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欧洲乡村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了促进欧盟相关农业政策和区域整体的发展,德国开始对乡村地区重新构建(即“乡村更新规划”),并从整体性角度考虑对乡村地区进行发展规划(曲卫东和斯宾德勒,2012).在乡村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确定了以“农业结构和海岸地区保护议程”为主的整合性乡村地区发展框架,将当地的乡村农田规划、农业结构发展与乡村规划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聚落.

总体来看,德国农业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粮食等农作物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呈现出现代化、生态化等重要特征.首先,目前,德国主要农作物产品有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水果等,主要的畜牧业是牛、猪、鸡等畜禽养殖.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逐渐上升,日趋朝着农工综合、产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在进行乡村更新改造过程中,德国还注重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农业发展,当前已经逐步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在农业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乡村居民的经济效率日益提升.第三,德国重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均衡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农业生态化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刘英杰,2004).

4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4.1加强景观规划,科学建设乡村

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进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差异性等特征,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坚持利用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局.例如,德国的《联邦建设法》作为指导性文件规划,引导乡村聚落景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世纪80年代,德国实施了具备统一性、前瞻性的“乡村更新规划”,通过对乡村聚落的保护性更新,有效地推动了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常江等,2006).

从德国的发展经验可知,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规划,中国的乡村聚落才能焕发活力,才不至于在快速的城镇化大潮中“迷失”.中国地大物博,地区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差异极其明显,多种景观并存现象尤其突出,这更加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各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推进各地区乡村聚落特色化发展.首先,应该建设和完善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乡村聚落的各项设施、提升乡村聚落的空间利用效率.其次,要重视保护乡村农业,力求维护乡村农业景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农业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发展.第三,保证乡村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政府和乡村居民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促进产业项目化,确保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黄斌和吴少华,2012).

4.2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指导

在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中,法律法规是实现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德国乡村发展历史,从《土地整治法》《农业法》到《建筑法典》《州规划法》等,各类法律的颁布实施,对乡村聚落景观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甚至已经成为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的“特色”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就开始逐步更新全国乡村法律法规,将其作为全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在各州制定出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法律法规.正是依靠这些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德国的乡村聚落景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中国乡村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政府面对的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对棘手,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更使得乡村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在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中,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乡村在景观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保证各职能部门执法过程中依法办事,从而推进乡村聚落的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政府还应做好对乡村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促进乡村聚落景观建设的实施和发展,保证政府相关部门能切实履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

4.3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

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的基础条件,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则是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的灵魂所在.在德国的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文化传承的问题,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德国农村地区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和休闲价值都被提到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高度,加之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健全的法律体系,德国乡村聚落的文化传统得以保留,地方特色得以保护,乡村聚落景观得以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中国的乡村聚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传统文化积淀和传承的载体(李红波和张小林,2012).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许多传统乡村聚落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文化古迹也处于衰败的危险当中,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中国乡村聚落建设和发展中,保护和建设当地文化和历史遗迹也应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举措.首先,以各地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实行拆旧新建,对旧区内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给予保护和修缮,保证历史建筑的结构和格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受影响.其次,提炼乡村聚落文化与历史元素,保留与完善原有乡村聚落的“内部肌理”,将特有的乡村元素与现代化的规划建设相互融合,营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型乡村聚落风貌,形成特有的乡村聚落历史文化景观,保证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得到传承和延续.

4.4以人为本,鼓励乡村居民参与建设

人是乡村景观的主体,乡村聚落的变化来源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变化,乡村居民才是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的原动力.在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居民的积极参与息息相关,正因为有了居民的积极参与,德国乡村聚落各项政策才得以推行、乡村聚落才得以发展.德国的《建筑法典》规定,居民在乡村规划制定过程中可以参与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利益要求,并通过讲座、集会、媒体及网络等平台和手段促进居民平等参与和协商,调动居民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

当前,在中国乡村聚落建设中,乡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乡村聚落建设中还出现乡村建设与居民个人利益的矛盾冲突,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乡村聚落的建设和发展,违背了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因此,中国可借鉴德国的经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广泛听取乡村居民的建议或意见,确保居民的基本要求得以满足,维护居民的基本利益.首先,要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乡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建造的社区景观可满足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要求,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其次,以优惠的政策调动旧村改造居民的积极性,依照相关法律制度采用多种土地承包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人居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鲍梓婷,周剑云,2014.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10)75-83.

常江,朱冬冬,冯姗姗,2006.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建筑学报 (11): 71-73.

陈明珠,2016.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及其启示[D].北京:党校.

冯未俊,201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四川农业大学.

黄斌,吴少华,2012.欧洲乡村景观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 (12): 7250-7252.

昆斯,唐卫红,1990.联邦德国乡村空间的新规划[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1-5.

刘红梅,廖邦洪,2014.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 (11):30-35.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2004.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学报,13(3):445-448.

马金祥,刘杰,2010.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5):20-25.

孟广文,HANS,2011.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地理学报,66(12):1644-1656.

曲卫东,斯宾德勒,2012.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6(3):91-96.

王琼,乔征,王葆华,2012.关中平原乡村聚落景观变迁典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3):1610-1612+1628.

晏雪晴,廖秋林,唐彬,2012.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综述[J].中国园艺文摘,28(3):105-106.

姚莉,屠飞鹏,2015.乡村聚落空间景观形态变迁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贵州省玉屏县朝阳村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8):52-56.

叶剑平,毕宇珠,2010.德国城乡协调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4(5):76-80.

DEISENHOFER P,1996.Die Dorferneuerung nach dem Flurbereinigungsgesetz und die staetebauliche Dorfsenierung[M].Bonn:Domus Verlag.

THEODOR A,1998.Fortschritt ohne Selenverlust[M].Bern:Hallway Verlag.

(责任编辑 段丽君)

括而言之:这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聚落和启示和景观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景观本科毕业论文景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全域旅游背景下各类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摘要 随着2013 年“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把乡村旅游景观看作是完整的具有功能性和观赏性的乡村旅游场地来进行.

2、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以绵阳蓝莓小镇休闲养生观光生态园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种状况下,旅游业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当下,传统的、僵化单一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新型旅游模式的需求,旅游.

3、 广西桂北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 摘要乡村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依托乡村景观风貌、民风民情,涉及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整合发展 广西桂北地区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乡村.

4、 南京桦墅美丽乡村农业景观体系构建和规划布局探究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摘要院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中,农业生产被越来越多地赋予“景观”的涵义,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5、 精准扶贫中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2018年,是全国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是恩施州脱贫攻坚最重要、最关键的1年 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美化乡村面貌,园林景观设计运用必不可少 分析了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并就乡村景观设计内容.

6、 德国农业地租银行经验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借鉴 摘要德国农业地租银行(简称德国农地银行)是德国唯一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该银行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堪称世界典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中国农发行)是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从成立以来专司农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