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译者主体性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作者译者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文献综述 有译者的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译者

关于译者主体性相关论文怎么写 与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哈姆雷特》译本为例方面论文怎么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译者主体性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7

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哈姆雷特》译本为例,该文是关于译者主体性论文怎么写与惯习和布迪厄和译者主体性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皮埃尔·布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近几年他的社会关系理论逐渐地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本文旨在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的惯习理论为指导,探讨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等译者的译者惯习对其翻译动机、策略、风格造成的影响,从而凸显译者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进而探析其译作成为经典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惯习理论惯习成因策略风格

1 引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许多中国译者致力于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朱生豪是中国英译莎剧最出彩的译者,其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认同.梁实秋是我国译完莎剧全集的第一人,译文兼具艺术与审美.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坚持“以诗译诗”,用诗体模仿莎剧的无韵体诗.三位译者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所经历的社会活动对其翻译惯习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支撑,分析三位译者翻译惯习的成因,并以《哈姆雷特》译本为例分析译者惯习对其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有更深的认识.

2 皮埃尔·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

依据布迪厄的理论,惯习是社会行动者的一套可以持续且可以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同时具备被结构化与结构化的特征.(Bourdieu, 1990:54)惯习一方面是结构化的,意指行为者将其惯习外化,形成社会实践,并在一定条件下建构场域.作为翻译活动的行为主体,译者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随后内化为其译者惯习,并在翻译实践中外显为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包括翻译的选材、翻译策略、译者主体对翻译本质的认识等等.(邢杰,2007)另一方面,惯习是被结构化的,即行动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把外在的社会结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是社会化了的主体性.(布迪厄,华康德,2004)这种既被环境塑造、又影响环境、不断与环境互动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惯习”.(王悦晨,2011)

3 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译者惯习成因

朱生豪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和诗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大学毕业后,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编辑,他于1935 年春开始着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译者惯习.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不遗余力地译就了《莎士比亚全集》.他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这段赴美经历让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其在翻译时尽可能地保留原作形式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其译者惯习的形成.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著有脍炙人口的诗歌,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他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英文功底较为深厚.身为诗人,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写诗经历也影响着他译者惯习的形成.三位译者独特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促使其形成了悉力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译者惯习.

4 惯习理论影响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哈姆雷特》三个译本为例

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惯习很大程度影响着翻译进程.因此,以三位译者的莎剧经典《哈姆雷特》中文译本为例,论述译者惯习影响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4.1 惯习与译者翻译动机

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三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其影响下,三位译莎剧的动机必然有所差异.朱生豪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让外国人嘲笑中国没有莎剧译本,毅然决定翻译莎剧.胡适先生组织大规模的翻译计划,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梁实秋收到了胡适先生的邀请并开始了莎剧翻译之路.卞之琳则是在留学归来,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时,开始从事的莎剧翻译.由此可看出三位译者翻译动机的不同.

4.2 惯习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依赖于自己的翻译习惯.朱生豪的翻译力求保持原作神韵,使译文通顺,因此其在翻译时大多采取的是归化策略.梁实秋则主张“求真”,坚持保留原作句式甚至是标点符号,其大多采取异化策略.卞之琳认为莎剧本身就是一种诗体,因此,作为诗人的他主张“以诗译诗”,用诗体来模仿莎剧原作的无韵体诗,力求还原诗剧本来的面貌,保留原作的艺术风韵.下面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详加分析.

例一:

原文: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end them?(ACT Ⅲ SCENCE Ⅰ)

朱译:默然忍受命运的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

梁译:究竟要忍受着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的恨事拼命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

卞译: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苦恼,扫它个干净.

通过分析这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朱生豪的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话语习惯,读起来顺畅;梁实秋的译文保留了原作的意象,但多重定语的叠加不符合汉语的表达,译文读起来不自然;卞之琳的诗体译文,读起来押韵,又不失原作的风味,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的风采.

4.3 惯习与译者翻译风格

译者的主体性也体现在翻译风格上.朱生豪十分关注语言的节奏,利用押韵句子或者相同的短语结构来创造韵律.(孙瑞,2012)与此同时,他的语言优美典雅,将原文中的语采取委婉的说法翻译出来,语言通顺.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他经常将原文一些词语略掉,以使译文更加地道.与朱生豪相比,梁实秋的译文则是雅俗共存,莎剧中有一些汉语文化所不能接受的粗鄙之语,梁实秋在翻译时很讲究“节制”的艺术,采取了“雅化”的办法.(严晓江,2011)卞之琳作为一个诗人,有意识地用中国本土文化对译文进行文化操纵,又精心地运用中文自身固有的节奏感对原文的节奏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译文不仅流畅,且富于色彩.(黄觉,2011:92)下面可以通过例子加以论证.

例二:

原文:Hamlet: Then you live about her waist, orin the middle of her fors?—Guildenstern: Faith,her privateswe. —Hamlet: In the secret parts offortune? O, most true, she is a strumpet.(ACTⅡSCENCE Ⅱ)

朱译:哈:那么你们是在她的腰上,或是在她的怀抱之中吗?—基:说老实话,我们是在她的.—哈:在命运身上秘密的那部分吗?啊,对了;她本来是一个娼妓.

梁译:哈:那么你们是住在她的腰部一带,或是正在她的身体的中部?—吉:对了,我们就是她的.—哈:幸运之神的?啊,一点不错;她本是一个娼妇.

卞译:哈:那么你们是住在她的腰身上,她的恩惠的正中间?—吉:真的,我们是她亲信的私底下人.—哈:住在命运女神的?奥,千真万确,她是个.

三位译者在此处均将粗俗之语雅化,使译文既保留原文特色同时更易为汉语读者接受.朱生豪的译文通顺流畅,节奏明显;梁实秋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更加接近原文;卞之琳用中文的节奏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兼具了汉语的节奏和语言美.因此,三位译者风格迥异,但又各具特色.

5 结语

本文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支撑,分析了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三位译者惯习的形成,并以《哈姆雷特》译本为例分析了他们翻译动机、策略及风格的不同,以及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位译者的《哈姆雷特》译本在中国广为流传并广受赞扬的深层原因所在.布迪厄的社会关系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我们应该既看到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同时更深地剖析文本,从而全面认识译本的产生过程以及整体风貌.

参考文献

[1] Bourdieu.P.The Logic of Practice [M].Trans.RichardNice.Chicag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4.

[3] 王悦晨.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J].中国翻译,2011(1).

[4] 邢杰.译者“思维习惯”———描述翻译学研究新视角[J].中国翻译,2007(5).

[5] 宋仕振,王洪涛.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

[6] 黄觉.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梁实秋、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4).

[7] 严晓江.梁实秋著译的“雅”与“俗”[J].外语教学,2011(3).

[8]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9]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0]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上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关于译者主体性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惯习和布迪厄和译者主体性相关译者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的诗歌翻译以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汉译本为例 摘 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汉译本让中国读者领略到其诗歌的文学与美学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评析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几种汉译本的基础上指出,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留给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诗.

2、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小说翻译以《逝去的天竺葵》译本为例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和提升,更是一种创作,目的是为了让译语读者可以了解异域文化并对此产生研究的兴趣,而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 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著名翻译家汉斯·威密尔.

3、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双元音习得的历时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二语语音习得的规律以及探讨其中的相关因素 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是用线性和因果关系的方式进行研究,忽略了环境,语境和其他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动态系统.

4、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两种中译本评析 1 引言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享誉文坛的戏剧大师 哈姆雷特是其巅峰之作,是最负盛名的悲剧 该剧创作于1601 年左右,这部作品是莎翁艺术风格日臻.

5、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分析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内容与对象不相适应、标准与目标不够明确、功能与效果存在差距……问题 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主要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组织和.

6、 电子书阅读客户端的用户意愿基于UTAUT和VAM理论视角 摘 要 随着电子图书的发展和数字设备的普及,电子书阅读客户端日益成为用户阅读图书的重要工具 文章整合UTAUT和VAM模型,引入感知价值变量,考察影响用户对电子书阅读客户端使用意愿的相关因素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