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方法 古代文学小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立德树人维度下的高师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刍议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古代文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5

立德树人维度下的高师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该文是关于古代文学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立德树人维度和古代文学和课程体系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立德树人宗旨的嬗递:提升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以立德树人为维度,高师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将从三个方面予以革新:教学理念从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到重人生境界的挖掘;教学内容将关注人性之美与定篇以精深;教学方法则从教授转向引导.

关键词:立德树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何种德,树何类人以及如何立、如何树是一个动态的演进历程,它有着历史的传承与积蕴,也有着现代性的阐释与生发.因此,以立德树人为维度,进一步探索高师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未尝不是一次新视角新语境下的有意义的探索.

一、立德树人维度下的教学理念革新:从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到重人生境界的挖掘

基本知识的传授是各门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但在立德树人维度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重心却应有所转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人生境界的挖掘将会更好地展示古代文学蕴含的价值追求.古代文学的学习目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了解,而是审美层面的提升,更是理想境界的培养.

1. 停留在知识表象层面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育.很早以前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指出,“虽然我们的教育领袖谈论要把文化的熏陶、个人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当作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但是,绝大多数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只把它看作挣得一份工资以求生计的单纯实用的手段.”[1]虽然现实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但教育的要义却是审美性.当下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都相当薄弱.他们重视的是功利性的认知结果,对古代文学作品只从考试角度背一些“时代背景、思想意义”的套话,却对作品没有真正的审美理解,即使有也是一些浅层的、表面性的感知,习惯用“优美、情景交融”描述一切诗词.他们有着看似准确而广博的知识,但却只有繁华终一梦的虚幻的欣赏能力.停留在知识表象层面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育,无法提升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

2. 古代文学的内在情感性淡化对知识表象的要求.“这里没有一本正经地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就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到你的血液,渗入你的生命感受深处,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名篇佳作如水泻地.是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理,是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心灵的能力的活语言学,活审美学和活精神哲学.”[2]在不知道李白名字号及生平时,在不懂得什么叫浪漫主义时,人们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们也能深切体会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意蕴.显然,由于古代文学内在的情感性淡化了对知识表象的要求.

3.重基本知识传授理念的现实困境.由于古代文学语言载体、反映事象等的特殊性,基本知识的传授一向是此门课程的重中之重.作家的名字号以及代表作,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文学名词的内涵等等,这些知识既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主要范围,学习古代文学的第一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古代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因此,大多数中文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印象永远是零散的、纷杂的、必须死记硬背的考点以及充满着绝对正确却毫无意义的分析套语.以此培养出的教师又在初高中复制着这一幕,使古代文学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因应付考试而无法回避的痛苦折磨,也是一个考完即可放弃的不走心的过程.而古代文学名篇佳作中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理在这一恶性轮回中消解了.

由此可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建构,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重心从重基本知识传授转向重人生境界的挖掘势在必行.

二、立德树人维度下的教学内容革新:人性与精深

从重在人生境界的挖掘这一教学理念出发,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点与面两个层面上予以革新.所谓点的革新,指着重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之美,使立德树人走下“神坛”而更具平常心.所谓面的革新,指在教学中不求全面,而重在定篇,从而更具有立德树人的典范性.

1.关注人性之美.虽然阶级分析的方法已经退出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但受习惯影响,过渡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义,或强化这类作品的选讲仍存在于现行的教学内容中,这些都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误解进而敬而远之.固然古代文学中不乏民族矛盾、政治斗争等宏大叙事,但更多的却是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即使是在政治性较强的边塞战争诗中,以普通士卒为视角或关注普通士卒内心世界的诗歌仍然是主流.归根结底,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情、人性.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生百味构成古代文学的斑斓色彩.而人类共同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定篇以精深.古代文学内容极为丰富,从时间上看有学界公认的三古、七段之说,从文体上看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名家名篇更是无以数计.即使经过多次修订的通用教材,一再精选,仍然体现出古代文学的繁富,如果面面俱到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一是没有足够的课时量作保证,二是缺乏主次之分,浑沦一片,教师蜻蜓点水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根本无法打好文学基础,更谈不到传承优秀古代文化,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定篇以精深,讲深讲透,学深学透,让学生学有所得,进而举一反三.这样,无论他们将来是否继续从事专业研究,还是从事教学工作,面对新的文本,都会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去解读、去深化研究.

三、立德树人维度下的教学方法革新:从教授到引导

“我并不想教授,而只是想引导,只是想指出和描述我所看到的东西.”[3]虽然胡塞尔并不是教育家,但这句话却再适合教育不过.高师古代文学教学是在基础教育之后,在学生们掌握了几百篇古诗文之后的体系化教学.这就为引导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最有利的前提.

1.辐射式阅读与体悟.以文学史的一章或一重要文学现象为单元,教师提出重点,提供参考书目,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阅读与体悟,即围绕一篇诗文,或一个作家,或一个意象,或一个中心问题带出一批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与体悟,加深理解.充分利用高校专业资源共享的优势,在文、史、哲等空间拓展激发,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辐射式的阅读与体悟中,教师只给出一个方向,一个点,学生却创造出一条路径,一个圆.在自主阅读与反思体悟中,学生从多视角了解、把握文学作品精神与理性层面的信息,从中探摸到文学的更深层的内涵,进而提升人生理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

2.对现代性阐释的实践.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中会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而中国诗教却强调“兴、观、君、怨”,因此千年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流传与解读过程中也会因时移而势易.高师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偏重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对古代文学的独立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学作品分析和讲授能力.基于此,适当引导学生对古代情境的再现与创作,通过吟诵、表演、仿作等各种形式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演绎,进行现代性的阐释.这种阐释也许有时会流于浅层甚至偏颇,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的思考加以外化,对前文提到的各种能力是一个有效的尝试与探索.教师只要把握基本方向,予以点拨,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展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等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素材,而新时代的立德树人目标又为古代文学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对其进行现代性的阐释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以立德树人为维度,对高师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予以改革,既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探索,也是对高校教学实践的尝试.

汇总,此文是一篇适合立德树人维度和古代文学和课程体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促进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工作的四重维度 收稿日期2015070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前沿问题研究”(14ZD010);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

2、 开展六礼三仪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亚里士多德说过,“培育美德是通过培育特定习惯来实现的” 近年来,株洲市把“六礼三仪”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作为培育和践行社.

3、 高职院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使命和率身垂范 高职院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使命与率身垂范刘赪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83)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率先.

4、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学生档案管理改革的 【摘要】目前中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差较多 鉴于此,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从立德树人视域来推动学生档案管理的理念、项目、主体、保障条件与考核督导……改革创新,建构起.

5、 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探析 刘卫国(西安工业大学,西安 710021)摘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对高……工程教育意识形态领域要求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工程教育内涵要求的变化,工程领域技术革新对高……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

6、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意识 摘要高校思政教师不仅是“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 高校思政治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这对高校思政教师的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顺应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