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初中政治论文我的心理成长历程 关于成长历程的开题报告 汽车历程论文 电子商务历程论文 美的历程论文 英语论文心理成长历程

发展历程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跟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 历程和未来走向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发展历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 历程和未来走向,本文是发展历程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缩微和发展历程和图书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发展近80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着不一样的使命.文章利用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实践历程,分析艰难起步、缓慢推进、蓬勃发展、日渐式微与理性回归五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研究表明:缩微技术仍是我国文献长期保存战略的重要技术之一,数字缩微是缩微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缩微技术 图书馆技术史 数字缩微

引用本文格式 刘慧云,陈定权. 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J]. 图书馆论坛,2017(1):10-18.

A Brief History of Microfilm Technology in Chinese Libraries and Its Future

LIU Hui-yun,CHEN Ding-quan

Abstract Microfilm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Chinese libraries for nearly eighty years,which played different rol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history.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the paper outlines the history of microfilm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libraries in China and divides the history into five stages roughly as follows:the difficult start,the slow developing stage,the flourishing stage,the fading stag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stage.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microfilm technology will still be important for document preservation,and digital microfilm technology will b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icrofilm technology;history of library technology;digital microfilm technology

0 引言

缩微技术可以追溯到摄影术的发展之初.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温特(Schwenter)发明了利用逆光投影造成活动影像的“牛眼”,试图捕捉影像[1].随后开始出现“针孔成像”“暗箱成像”等技术.19世纪,人们对能够记录肖像的技术的狂热追求刺激了许多艺术家和技术家投身于摄影术研究;“光影画箱”等辅助性绘画工具出现,推动了摄影术快速发展,为与摄影技术紧密相关的缩微技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1838年,英国科学家和发明家John Benjamin Dander首次利用摄影的方法,通过显微镜,把一张20英寸的文件拍成1/8寸的缩微影像.1839年,John Benjamin Dander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缩微复制的文章[2],开启了缩微技术时代.之后,首位缩微技术专利获得者René Dargon创立缩微实验室,并将缩微技术运用到大规模商业档案(Business Records)的再生产,奠定了缩微产业基础.经过研究者近1个世纪的探索,缩微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稳定的技术,并逐步走向国际,从商业领域向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其他领域扩展.

我国图书馆于1936年引入缩微技术,至今近80年,却鲜有完整记录这段历史的文献.“倘若不能为图书馆技术史留下一些文字材料或记载,这段历史就极有可能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无影无踪.”[3]世界著名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Neil Postman在《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提出,所有的技术都只是某一特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需要监督、批评和控制[4].本文利用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近80年的发展脉络,以影响力较大的事件、关键人物等为切入点,对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运用进行反思,以期对缩微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1 缩微技术及其广泛应用

1.1 缩微技术及其特点

缩微技术是一种信息的模拟存储技术,又称为缩微摄影技术或缩微复制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缩微技术把原始信息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在此基础上加工制作成缩微品[5](也称为“缩微复制品”或“缩微文献”).记录在缩微品上的缩微影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进行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复制、还原.总体来说,缩微技术相较于其他载体,具有技术稳定成熟、适用于长期保存、便于安全保管、节省存储空间等优点;不足之处包括难以实现即时地远距离传输共享、无法编辑和检索、利用不便.

1.2 缩微技术的应用

缩微技术首先运用在商业领域,二战期间被用于战争中的医学资料存储,二战后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普及.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缩微技术作为永久保存重要文献的存储载体,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金融、保险、科研等领域,以及图书、情报、档案等系统[6].20世纪90年代初,缩微产业的世界规模达到50亿美元[7].时至今日,缩微技术市场仍然处于增长状态,缩微技术、缩微设备和缩微材料不断发展,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初,缩微技术走入图书馆,被运用于文献的缩微复制.192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用一笔49万美元的赠款启动了一项长达8年的大规模拍摄馆藏外国文献资料的缩微计划,标志着图书馆开始引进缩微技术.随后的数十年,由缩微技术制作的缩微文献资料以“缩微出版”(Micropublishing)的方式走进图书馆,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1944年,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的弗里蒙特·瑞德(Fremont Rider)引用耶鲁大学馆藏文献每16年增长1倍等数据,预测耶鲁大学图书馆2040年馆藏文献将达到约2亿卷,将占用超过6000英里的货架,因此图书馆急需一种可以缩小文献的材料,以缓解馆藏空间压力[8].虽然他并未明确指出缩微技术,但是缩微技术的引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馆藏空间的压力.

2 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应用的阶段性分析

2.1 艰难起步:1936~1948年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导致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在战火中遭到重创,而学术科研亟需西文文献,中国图书馆界吁请美国图书馆界代为征集图书,美国兴起了为中国捐赠书刊的运动[9].与此同时,美国也亟需了解东亚局势和加大对中国的了解,迫切需要中国的文献资料.受战争影响,海运交通阻断,西文书刊进入中国、中国文献资料进入美国均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缩微技术的运用成为当时的首选.

193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向中方提议: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国立北平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各装一套缩微设备,双方互相交换缩微制品.1938年,缩微设备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安装使用.该项目是我国图书馆引入缩微技术的开端,标志着我国图书馆正式运用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是最早引入缩微技术的机构,而后缩微技术逐步扩展到情报、档案、商业等领域.当时之所以选择缩微技术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在于缩微技术比当时运用最广泛的纸张载体具有三大优势:①缩微品存储容量更大,但体积小,方便携带.缩微图像区域面积与实体面积相比,比值达到1∶100到1∶1000,缩微存储空间约为实体空间的5%~20%[10].②缩微胶片的片基涂层是稳定性较好的聚酯,由其制作的缩微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保护文献内容不被损坏.③由于还原缩微胶片记录信息的手段长期不变,缩微品即使脱离缩微阅读设备,也可以用高倍率的放大镜进行阅读.

不过,受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稳定的时局影响,加上缩微设备本身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我国缩微技术的起步非常艰难,历时较长.北京图书馆原副研究员顾子刚回忆说:“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使用这些缩微品,交流活动不久就中断了.”[11]1942年,时任美国对华关系处官员、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费正清与时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在重庆求精中学比邻而居,商讨中美文化交流事宜[12],双方约定:由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为中方输送西方科技文化书籍的缩微品,中方则为美国图书馆收集中国科技出版品.此后,为解决战时国外学术界新出的书报杂志难以进入我国内地的困难,由费正清和袁同礼等人发起,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英庚款董事会等推动下,美国国务院委托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新出版的书刊杂志一律制成缩微品,用飞机运入我国,赠送给我国教育部.我国教育部为接受此项资料,并推广利用,于1943年在重庆求精中学成立专门主持此事的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以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开始批量引入缩微胶卷.该委员会成立时共有委员11人,其中教育部副部长顾毓琇任主席,任鸿隽任副主席,袁同礼为执行秘书.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参赞柯乐柏与美国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主任费正清代表美国大使馆与该委员会进行合作.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将所提供的学术性缩微胶卷交给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13],然后由该委员会负责学术性缩微胶卷的分发事宜.当时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在重庆沙坪坝、成都、昆明、桂林均设立了图书影片阅览室,并委托各地主要学术机构负责保管影片及设备,主持阅览及利用事项,刊印《图书影片指南》[14].据统计,到1943年底,约有1 07.1 万页国外关于科学技术新刊物的缩微胶卷运抵重庆[15],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我国对欧美学术资料的需求.

承载欧美科学文化知识的缩微胶卷之所以能够在此期间大量输入我国,既归功于费正清、袁同礼等人和相关机关的推动,也离不开留美学者萧彩瑜等人的宣传.1943年10月,萧彩瑜在《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社报》第8卷第10期和12期发表《战后中国图书馆复兴计划书》,重点强调我国图书馆应当和如何使用缩微胶卷[16],引起美国图书馆协会远东及西南太平洋委员会的注意.随后,孙述万将该文翻译成中文,刊登在《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8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当时我国图书馆缩微胶卷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1948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从美国引进系列化的成套缩微设备,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缩微事业开始走上正轨.

2.2 缓慢推进:1949~1980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一些特殊时期,文化机构重视对被破坏的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我国开始进口国外缩微设备和自主研制缩微设备,文献缩微工作开始缓慢开展.在这30余年里,我国缩微制品数量逐步增长,自主研发的缩微设备成果较为显著.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缩微技术标准,仅仅是部分图书馆运用缩微技术进行文献的缩微.

1948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从美国引进系列化的成套缩微设备后,由于正处于内战时期,也缺少冲洗设备等,一直闲置.1953年北京图书馆成立照相复制组,开始较大规模地生产缩微品[9].1950~1960年,中国科技情报所、国防科委情报所、编译局、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等机构从国外进口各种缩微设备,部分单位开始缩微品的生产和使用.

缩微胶卷的阅读离不开缩微阅读设备.为了摆脱技术依赖,我国开始缩微设备的自主研制.1956年,北京照相机厂成功研发35毫米大莱缩微拍照机,开创了我国缩微设备生产的先河.1960~1980年,上海电影机械厂、北京照相机厂、保定感光研究所、上海照相器材厂、北京图书馆等多个厂家和单位相继参与缩微设备和消耗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天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激光超缩微设备则开创了我国缩微设备研制新篇章,为我国缩微技术的推广奠定了硬件基础.1966~1976年的期间,缩微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处于半休眠状态[17].结束后,随着加快古籍的抢救和整理,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研究和继承,缩微文献需求扩大,加上自主研制缩微设备取得一定成就、国际范围内缩微标准化组织的建立和国际间缩微品的流通,我国缩微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制于经济条件等,文献缩微工作仍旧只是少数图书馆自发、零散地开展,未能形成气候.

2.3 蓬勃发展:1981~1994年

随着政府对古籍抢救工作的重视,缩微技术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作为古籍抢救重要技术之一的缩微技术蓬勃发展.1981年,以多位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古籍整理保护做出批示、发布关于古籍抢救的重要文件、恢复以文献整理修复为主要任务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等一系列事件为标志,我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抢救工作开始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成立对我国缩微技术发展走上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981年5~7月,陈云连续指示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同年《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现在对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性的抢救措施”,恢复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8].该规划小组成员为53人,氓任组长 ,周林、王子野任副组长.该小组直属国务院 ,不另设办事机构,具体工作事宜由中华书局负责,主要工作内容是制订1982~1990年古籍整理出版的规划.

时任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对采用缩微手段进行文献抢救予以高度重视,他批示:“……这些事情一向无人注意,拖久了必致损失,所谓事业关系到我国文化遗产的保存,意义很大,告图书馆局(全称: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一并从速进行.”[19]

1982年春,受机械工业部委托,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制定了我国缩微新产品“六五”发展规划,随后还制定了我国缩微新产品“七五”发展规划及15年长远规划,为我国缩微设备的生产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20].同年,针对珍贵文献毁损严重、亟待保护,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上书领导,建议采用缩微摄影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得到支持.多位领导对抢救孔府文献做出批示,要求使用缩微技术抢救文化遗产.

1983年,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召开文献抢救工作会议,对如何利用缩微技术抢救文献资料、技术人员培训及建立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缩微机构进行讨论.

1984年,先后组织两批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技术考察团赴日本访问,接受技术培训.紧接着又在北京举办缩微工作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班,来自全国多地的公共图书馆缩微工作者接受缩微理论与技术的培训,这批学员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第一批缩微技术骨干[21].

1985年,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15个省市图书馆的负责人及缩微技术人员37人参加会议[22],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英文名为China National Microfilming Centre for Library Resource,CNMCLR).缩微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制定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规划,组织并协调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对馆藏古旧文献和其他需要长期保存文献的抢救工作;下设4个组:综合管理组、计划与协调组、摄制与技术服务组和编目与典藏组.从此,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缩微抢救工作在缩微中心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下,开启了新纪元,它不仅在中国是首创,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23].

1985年5月,颁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章程》,并发文各省(市)文化厅、局、北京图书馆和缩微中心实施.同年李竞任缩微中心首届主任[24].在缩微中心统筹和财政部专款支持下,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21个省级图书馆建立缩微拍摄点,对1949年以前出版的一大批历史久远、纸张劣化、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进行拍摄,许多图书馆通过缩微品资料补充了所缺馆藏[25].

1986年3月,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33个图书馆共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系统文献抢救工作和当年的文献缩微复制工作的任务[26].随后,各地图书馆在相继解决拍摄机器的安装和调试、拍摄范围内的报纸、馆藏古籍善本的摸底和缩微技术人才的组织与配备问题后,逐渐进入正式拍摄阶段[27].由此,全国范围内文化典藏的缩微复制工作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到1994年底,公共图书馆系统完成大量古籍善本书,以及1949年前出版的报纸和期刊的缩微复制工作,为保护中华优秀古籍文献做出了贡献.缩微文献抢救事业涉及到进口先进设备、培训专业人员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1985 年起,财政部每年拨专款400万元,用于古籍保护和文献抢救项目,这是当时得到的数额最大的专项资金[2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缩微事业取得较大成绩,政府的财力支持是重要因素.此外,这一时期制定了包括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质量标准[29]等缩微标准,培养了一批缩微技术业务骨干.虽然这一期间缩微技术在图书馆馆藏珍贵文献资料的抢救上发挥了重要贡献,全国公共图书馆也相继购进了缩微阅读器和阅读复印机,但是缩微品的利用率较低.例如,当时北京图书馆的三个缩微阅览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30人次,仅占全馆读者的0.5%[30].其他省市公共图书馆大多是在阅览室中放置一两台缩微阅读器供读者阅读,没有专门的缩微阅览室,罕见有读者主动利用缩微资料.造成缩微资料利用率较低的原因,包括缩微资料本身不适合长时间阅读、需要借助阅读器才能阅读的缺陷;也包括缩微资料一般没有进行编目分类,导致很多读者根本不知其存在,更不要奢谈使用了.

2.4 数字化冲击下的式微:1995~2014年

随着光盘、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兴起,对新技术泡沫式的期望使传统缩微技术受到一定冲击,甚至一度让位于新技术.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磁带、磁盘、光盘等新型文献介质在图书馆得到大面积使用.北京图书馆是最早的光盘使用者之一,1995年建立光盘阅览室,随后光盘在图书馆界迅速推广应用[31].光盘存储技术是利用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献信息存储技术,采用高密度的“数据编码压缩技术”,以光盘为介质,通过扫描器、显示器、激光打印机等组成电子影像存储管理系统.相较于缩微技术,光盘存储技术具有低成本、便于网络检索和传输等优点,逐渐成为文献保存与检索的主要载体.“九五”期间,国家启动“金图”工程,即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hina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CLINET),国家图书馆牵头“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开始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缩微技术由于难以记录数字型文献,加上当时缩微事业出现资金紧张、合作机制僵化等问题,缩微技术在图书馆开始式微.期间,包括北京图书馆在内的部分图书馆进行缩微品转换在光盘上的工作[32],有些图书馆甚至停止了文献缩微拍摄工作,将光盘等载体介质作为文献存储的载体.面对光盘等新型载体的冲击,图书馆开始探索新环境下传统缩微技术的出路,研究缩微技术与光盘的关系、缩微数字化、数字缩微.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断言缩微技术将被光盘等电子影像技术所代替,但大部分学者对缩微技术仍然持乐观态度,并探索新出路,数字缩微成为焦点.

“数字缩微”术语的开端是1999年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李铭教授发表《典型数字缩微系统简介》,该文探讨“数字缩微”理念及其相关技术[33].所谓“数字缩微”,指的是将数字技术与缩微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缩微技术,以及应用这一技术所开展的文献影像处理工作[34].“数字缩微技术”是指一种弥补模拟缩微技术不足,具有读取快捷、方便,而且能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连接,从而实现远程传输、利用等优点的新型缩微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输入缩微品(Computer Input Microfilming,CIM)、计算机输出缩微品(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ing,COM)、计算机辅助缩微品检索(Computer Asisted Retrieval,CAR)和计算机检索缩微胶片系统(Information Retrieval,IR)等.数字缩微技术打破了以往必须通过缩微阅读器阅览的局限,用户可以进行远程快速访问和检索全文;打破了以往缩微品单一的拷贝、邮寄的限制,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调用或者传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利用率带来了契机.与数字技术融合,缩微品文献资源可以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35].我国由此迎来缩微数字化时代. 2000年以来,许多图书馆将COM技术应用于文献管理,大量重要数字信息被输出到缩微胶片上,进行长期安全保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2003年开始使用CIM技术进行缩微文献数字化,以每年400万篇的数量逐步实现国家图书馆馆藏缩微文献的数字化.国家图书馆将此项工作与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相结合,支持与协助全国各成员馆建立和完善缩微文献数字化工作流程,加快完成成员馆馆藏缩微文献的数字化.截至 2015 年底,我国文献缩微总量达 165 610 种,共计 6 973 万余拍.其中转换珍贵文献数字资源至缩微胶片 2 963 种,共139万拍;数字缩微转为模拟缩微(简称“数转模”)与传统拍摄的比率提高至 0.375∶1[36].受到互联网以及其他存储技术的冲击,加上数字缩微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状态,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亟待完善,数字缩微技术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运用.

2.5 长期保存战略视野下的理性回归(2015~)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战略.2015年全国公共数字缩微建设启动,2016年国家图书馆筹建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标志着缩微技术必将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缩微技术在文献长期保存上的回归.

21世纪初,承载数字资源的介质损耗和存储格式老化等问题使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相关研究提上议程.2006年,国家图书馆总工程师孙卫提出,解决电子数字文献长期保存问题已刻不容缓[37].从理论研究看,虽然我国尚未建立可靠的数字资源保存体系[38],但不少学者从制度、技术、管理和法规等角度对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进行了深入探索[39].从实践领域看,已有多家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进行了探索和试验[40],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试验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术期刊资源长期保存示范系统.其中,技术作为决定数字资源是否能够长期保存的关键环节,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研究的重点.数字缩微技术正好继承了传统缩微技术成熟稳定、保存时间长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又具备数字环境中文献交流利用等功能,自然成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载体的首选.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相继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规划要以缩微中心统筹规划为主导,全面开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缩微建设”[41].这些表明在新时期,缩微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缩微技术终于在信息化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历史定位.

3 对图书馆缩微技术实践的历史反思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者比耶克等认为:“我们的技术反映我们的社会.技术再生产并包含着专业的、技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的复杂性……”[42]技术与社会是相互嵌入和相互塑造的关系.通过研究不同时期技术扮演的角色及其承担的使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也有利于以史为诫,清醒地认识技术发展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梳理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运用中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等正是对缩微技术在特定时期我国图书馆运用情况进行的历史回顾和反思.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运用近80年中,既有过艰难的起步和蓬勃发展,也有过停滞、怀疑和低谷,真实地反映了缩微技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

(1)文化交流的需要.1936~1948年,在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背景下,缩微承担了中美文化交流重任,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两国友好往来的见证者,开启了我国缩微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历史.

(2)古籍保护的需要.1949~1994年,尽管古籍文献在破四旧运动和时期再次遭遇严重毁损,但之外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均很重视利用缩微技术抢救古籍.比如,多位国家领导人指示采用缩微技术抢救历史文献,成立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国家财政进行专项资助.在此期间,我国生产了大量的缩微品.

(3)文献利用的需要.1995~2014年,传统缩微技术开始向数字缩微技术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缩微技术的局限以及新型存储介质的涌现,导致图书馆缩微事业式微.为迎合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数字缩微或缩微数字化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数字缩微技术还不成熟,但已有不少图书馆应用数字缩微技术来创新缩微品服务模式.

(4)长期保存战略的需要.2015年以来,随着我国文献长期保存战略下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和全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缩微建设等拉开序幕,缩微技术作为一项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到古籍文献抢救的需要,再到文献交流利用的需要,继而到长期保存战略的需要,缩微技术在不同社会背景及需求下发挥了不同的功能.虽然缩微技术曾经受到各类新型载体介质的冲击,有过低谷期,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发展了新时代的缩微技术(即数字缩微技术),使其成为数字时代下图书馆文献保存的重要技术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数字缩微技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如彩色数字缩微技术转为模拟缩微技术的工作成本过高,彩色缩微胶片和冲洗药液市场存在垄断现象,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不完善等,但总体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数字缩微技术仍然为我国数字文献长期保存战略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4 结语

缩微技术作为我国珍贵纸质文献的长期保存与保护的重要技术和手段,为我国文化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今在数字文献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数字文献信息的长期保存是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43],更关系到我国文化传承的问题.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技术问题.正如张晓林所说:“当前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面临严重的技术危机.”[44]纵观国内外实践,当前已经研发出包括迁移法、仿真技术、封装技术、数据恢复或再造技术等[45]多种技术在内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但没有一种技术能像数字缩微技术这样,既保有传统模拟缩微技术稳定成熟等优点,又能满足网络环境下文献交流和传递需要.因此,在文献类型的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中,数字缩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46],可以预见数字缩微将成为应对数字文献长期保存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缩微技术不断发展,未来的缩微技术除了发挥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长期保存的存储功能外,还将在文献交流利用甚至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缩微技术必将是集长期保存和文献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集成化的技术.此外,对于已经完成拍摄的大量的缩微品,未来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在缩微品的开发与利用中,结合缩微数字化技术,借鉴国外出版缩微品的经验[47],逐渐建立缩微品出版发行系统,即以缩微中心为首,全国公共图书馆联动,将保存的可以公开将缩微品数字化后,在网络上出版发行甚至免费开放,为更多异地读者提供利用的同时,更好地支持学术研究.

“缩微事业汇通古今,利在社会,功垂久远.”做出这一评价的任继愈先生已经远去,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他的远见卓识.相信在未来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中,不断自我革新的缩微技术将与其他信息技术互为补充,继续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注 释

①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12月12日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李文方. 世界摄影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

[2] Frederic Luther. Microfilm:a history,1839-1900[M]. Annapolis:National Microfilm Association,1959:5- 15.

[3] 陈定权. 图书馆技术史(1954-)研究:缺失、框架与价值[J]. 图书馆论坛,2016(5):2-8.

[4] Neil Postman. 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M]. 蔡金栋,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74.

[5][25]樊亚宁,张军. 文献缩微技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4(4):47-49.

[6] 蔡丽萍,佟维群. 缩微与数字技术特点分析及发展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05(5):126-127.

[7][31]孙承鉴,索奎桓. 试论缩微与电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 缩微技术,1997(1):2-4,15.

[8] Fremont Rider. The Scholar and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Library[M]. [S.l.]:Hadham Press,1944.

[9] Yuan Zhou,Calvin Elliker. From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Books for China Programs during World War II[J]. Library & Culture,1997(2):191-226.

[10] 王浩,张军. 缩微影像数字化技术之我见[J]. 文献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05(9):157-161.

[11][26]赖少明.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在穗召开[J].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1):77.

[12] 李文洁. 二战前后中国争取海外图书援助的活动[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103-109.

[13] 严文郁.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 台北:枫城出版社,1983:146.

[14] 中华图书馆协会.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正式成立[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3(3/4):5.

[15] Fairbank W.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1942-1949[M]. Washington: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U. S. Department of State,1976:46.

[16] 刘劲松. 抗日战争与缩微胶卷输入中国图书馆[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6):95-101.

[17][19]张伟云,刘士华. 中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技术指要[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7:5.

[18] 任继愈. 小题目大手笔——怀念陈云同志[EB/OL].[2016-06-02]. http://www.guoxue.com/gjzl/gj412/ gj412_02.html.

[20] 《图书馆缩微工作同人文选》编委会. 图书馆缩微工作同人文选[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41-443.

[21] 周湘媛. 我馆应用缩微技术的回顾及发展设想[J]. 缩微技术,1996(1):28-31.

[22] 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 大事记[EB/OL].[2016-06-02]. http://www.nlc.gov.cn/newswzx/news- wzxzx/newswzxdsj/.

[23]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指导委员会. 全国公共图书馆首届缩微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 绵阳:[出版者不详],1996.

[24] 佚名. 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大事记[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4(4):11-14.

[27] 林红. 浅谈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17-18.

[28] 李健. 缩微往事 寄望未来——纪念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抢救30年[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4(4):8-10.

[29] 孙静荣. 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的发展与现状[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06(4):18-20.

[30] 边维华. 公共图书馆馆藏缩微资料用状况分析[J]. 缩微技术,1993(2):10-14.

[32] 张伟云.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带动缩微技术的变革和发展[J]. 缩微技术,1998(1):20-24,34.

[33] 李铭. 典型数字缩微系统简介[J]. 影像技术,1999(4):32-35.

[34] 曹宁,张阳. 数字缩微:理念创新与发展路向[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4):22-25.

[35] 陈婷. 缩微技术发展应用的明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3):16-18.

[36][41]李晓明.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十三五”规划思考与战略框架[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6(1):1-4.

[37]《国家图书馆学刊》记者. 解决电子数字文献长期保存问题刻不容缓——国家图书馆孙卫总工程师专访之三[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52-55.

[38] 刘瑞英. 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项目综述[J]. 光盘技术,2009(10):7-8.

[39] 刘晓英.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研究[J]. 图书馆,2016(7):90-96.

[40][46]齐淑珍,张阳. 缩微技术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作用[J]. 现代情报,2013(6):151-153.

[42] W Bijker,Thomas P Hughes,Trevor Pin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New Direction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M]. Cambridge,MA:MIT Press,1987.

[43] 蔡曙光. 数字文献信息的保存——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14-18,21.

[44] 图林老姜. 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科技用户的主流信息来源[EB/OL].[2016-10-18].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b04e3970100btab.html.

[45] 王小林.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综述[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3):31-35.

[47] 张洁如. 试论缩微品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前景[J]. 缩微技术,1998(3):2-7.

作者简介 刘慧云,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硕博连读生;陈定权,男,博士,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6-11-15

(责任编辑:何燕)

结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缩微和发展历程和图书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发展历程本科毕业论文发展历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我国甘蔗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甘蔗种植机械化作业,大大提升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 由此为出发点,分析甘蔗种植机械化的生长环境,阐述我国甘蔗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介绍甘蔗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应用,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

2、 谈图书馆的数字化技术 一、引言图书馆有着极其丰富的藏书,因此其数字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因此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 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但是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中还是面临着不少的难题与困境 由.

3、 我国高校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航空体育课程设置体系构建 李金华,张红霞LI Jinhua, ZHANG HongXia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民航院校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航空体育课程设置及运行现状,运用现代体育管.

4、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结合现代技术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是服务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学习并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现代技术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依托现代技术建立少数民族数字图书馆,开辟阅读新领域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核.

5、 我国图书馆RFID的十年实践(2006~2019) 摘 要 我国图书馆引进RFID已有10余年历史,大体可分为早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期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目前的逐渐推广三个阶段 文章从技术管理与技术史两个角度,对我国图书馆引进RFID的实践探索历程进行.

6、 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对我国图书馆跨界合作 摘要在简要介绍创客空间的基础上,对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的主要类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转型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分类号G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