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 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社 教育杂志社 军事理论论文2000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相关论文3000字 教育理论和教学编辑部 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论文 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社 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投稿 教育理论和实践投稿须知5

关于教育理论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教育理论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3

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该文是关于教育理论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视域和大报告视域和思想政治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刘丽娟1,2,陈坤1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阈,在丰富发展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态,拓展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教育内容,创新其党团建设和文化载体功能方面提出了新思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目的理论和载体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0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05-04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历史性作用.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价值意义.报告理论视阈宏阔深邃,既是宏观的纲领性文件,又是指导各行业工作的行动指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阈和指导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新境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从中国成立标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应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逐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蕴含着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探索和理论创新.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经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这与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的精神一脉相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1984年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继马克思、列宁和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论断之后,在科学高尚人生观方面的最新概括,倡导青年学生立“大德”,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生观.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能不断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教育全体青年学生更加自觉的培养品格、锻炼情操、提升修养,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新诠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一般意义的价值概括,是从“满足需要”出发,其核心在于把握“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变化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生产”变化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说明了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已经突破物质层面而追求“美好生活”.[3]由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体现的更为显现,这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新诠释.

1个体价值更加丰富

以“个人”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激发以及规范.源于1956年9月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位,在一段时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判断,成为社会各项工作解决问题的指导,也是高校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又带来其个体价值的丰富.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其宏观环境产生的变化必将逐步影响到中观和微观环境,以及各维度环境系统之间交互的影响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复杂性,由于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整体向好,但是差距的存在更容易引起他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和心理变化.这种变化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好生活”、认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增强创新意识的个体价值的丰富.

2社会价值更加全面

以往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的是高等学校对于青年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和把握,涉及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较多,重视完成其政治价值的使命.“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时代意义.将青年的生态环境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视野,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观点:“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4].马克思很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当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重视人与自然的道德约束.通过对青年学生人与自然和谐教育,生态*教育和环境法律等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接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实现他们校园、家庭、社区和未来的工作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传递.同时,通过高校对青年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带动更多的社会公民关注生态文明的意义,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意义的诠释.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拓展

1.拓展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面对新时代和新问题,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导下需要拓展新内容:

(1)重视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教育目前,高校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在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氛围教育作用下基本形成了价值认同.但是,在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方面还有待提高.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更高阶段,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充沛,只有在情感上使青年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其教育的持久性和实效性,才能将其从认知阶段上升到情感阶段,加之意志的作用,形成指导青年学生实践的信念,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需要情感和意志的共同推动作用才能不断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对其进行整体性建设,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稳定心理状态的连贯进行,及时针对思想反复和动摇进行掌控、评估和教育,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上.这就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综合心理学等学科,不断丰富其理论基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情感认同,能自觉以此要求自己的行为,使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

(2)做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字建设

党的十九大会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各方面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也是重要手段.高校担负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其为指导贯彻“融”字的要求,做好重点建设.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体,通盘设计、整体规划,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起到教育的引领作用;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按照“大思政”的教育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党团建设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整体设计,通力合作,注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目的与过程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发挥各门课程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并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融入到每门课程的设计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方案.

2.加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创性的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是针对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对新思潮、新问题带来的挑战所提出的新策略,也是对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论断.

(1)明确青年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的目标任何教育都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所要实现的遵循也关系着教育质量的衡量和教育过程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6].高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起到了引领教育目标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潮,比如否认历史主体的历史虚无主义、赞同一国一族的民族国家论、赞同极端民族主义的民族优劣论,等等,影响着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养成,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急迫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行抵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贯具有相关的唯物史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先进文化教育,但是没有完全上升到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教育的高度.通过教育使学生能以客观的历史视角正确对待国家、民族和文化这种根植于历史的社会现象,以联系的观点来正确认识各种历史问题、国家问题、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丰富青年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教育实践

当前,加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教育,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国家实体意识、民族团结信念及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重要意义,关系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基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要着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引领策略,同时要关注中国的社会特色,既注重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注重时代精神的发展.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出发,强化青年学生这方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教育实践中重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拓宽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的实效性,把其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系统中,并将其转化到科学的思维方式之中.[7]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多样性,是联系其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纽带,是能够承载其教育的信息和内容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目前,常见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课、大众传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态会逐渐增加或者其功能的实现会不断变化.然而以行动形式为载体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载体的新应用.

1.创新党团建设的载体功能

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思想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贯彻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把握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党团建设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发挥引导青年政治认同和坚定信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的提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高素质水平的青年学生,也是拥有较高的政治修养与政治觉悟的群体.党团建设承载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等重要信息,能有效联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党团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考量,要适应环境变化对载体功能的新要求,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引导青年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发挥党团建设载体的传导功能,增强青年学生党员的“四个意识”,提升觉悟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用好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方式,发挥载体的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在教育青年党员、团员的同时,加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基础,提升建设水平和层次.

2.深化文化载体的功能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等形式,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实现青年学生思想的引导、行为的养成和文化载体的功能.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也是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用一个“更”字突出了强大力量,又给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发展空间.文化载体通过其渗透功能,实现着文化建设的作用,高校要更加重视文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文化内容要实现优秀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是世界文化的瑰宝.高校文化的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指导,这种自信来源于科学、来源于发展、来源于创新.以中国古代的“夙夜在公”“仁者爱人”“礼仪之邦”“言行一致”的责任意识,和谐品质、谦敬态度、诚信精神为文化自信的源泉,以“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而奋斗”“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中国革命精神为文化自信的发展,以“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等社会主义品质为文化自信的创新,把握好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以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精神.有效的将中国精神通过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精神,使青年学生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感受自信和力量.

参考文献

[1][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同志代表第十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2).

[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张森林.新时代的光辉思想新征程的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2):14-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6]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7]杨春,付天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途径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86-87.

[责任编辑:张俊华]

该文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教育理论专业范文可作为视域和大报告视域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深化金融改革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界热议党的十九大报告 本刊综合随着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全球视线汇聚北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

2、 白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的主要群体,其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影响 自媒体有很多种特性,常见的有核裂变化性、交互性、草根性…… 这.

3、 改写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论断的认识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文章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切入,概述了其内涵,论述了新时代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依据以及“新时代&rd.

4、 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人权意义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同志向党的十九大做的工作报告,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工作报告,本文运用人权理论从人权性质、主体、动力、必要性、主导、推动力量、领导核心、内容、形式、.

5、 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外优秀文化,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客观依据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和对.

6、 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勇担家政服务行业历史使命 文 朱晓卓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科学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准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