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2000 战略理论文献综述 戏剧理论参考文献 军事理论国防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和实践投稿须知5 理论和我的中国梦2000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论文题目

理论研究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国内外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其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运用趋向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理论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1

国内外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其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运用趋向,该文是理论研究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生计和运用趋向和理论研究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肖祥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可持续生计分析法被广泛运用于生计发展和贫困治理实践中.国外可持续生计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受到重视,并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的建立、生计分析法的实践运用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国内从21世纪初开始重视此问题的研究,并在贫困群体生计资产分析、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研究、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显示,生态状况是影响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基础性要素,尤其在“生态-贫困”恶性循环突出、生计需求与生态压力矛盾尖锐的农村地区.总结和分析可持续生计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村生态治理提供积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以可持续生计为价值导向,建立“可持续生计嵌入式生态治理”模式,将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新路向.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研究动态;农村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X 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3-0042-08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研究源于生计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该问题在国外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的建立,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21世纪之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在我国则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运用.

一、国内外可持续研究综述

(一) 国外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

国外可持续生计研究经历了概念发展、确立分析框架、生计分析框架运用三个阶段.

1概念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最早提出“可持续生计”的概念,随后此概念被引入行动议程并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UNCED,1992).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使所有人民都有可持续的生计的长期目标”.“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主要指谋生能力、获得收入活动、持续性资产和能力.如ChamberR.等认为可持续生计主要指人们谋生的能力[1].1995年《哥本哈根宣言》将可持续生计概括为“ 使所有男人和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和工作,获得可靠和稳定的生计”,并据此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八大目标.Scoones指出:一个完整的生计维持系统包括能力、资产(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2].

2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

Scoones最早提出生计分析框架,并将生计资本分为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2].随后,美国援外合作组织提出的农户生计安全框架[3],着重分析了农户家庭资本和家庭所拥有的公共资本;ElliS提出了生计多样化分析框架[4].英国国际发展机构建立了可持续生计框架(SLF)模型,并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见图1)[5].该分析框架把影响可持续生计的资本划分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5个部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针对一国范围实施而建立了生计安全框架[6],并指出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目标在于推动一种整体的发展观,发展的目标要致力于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人们发挥自身能力.最近,Hutton C W等提出MSLF框架以对SLF框架的改进[7].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可持续生计分析法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和思维框架,而且转变成为一种可以在操作层面运用的分析工具,并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得到运用.

3实践应用研究

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减贫生计途径研究.脆弱性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它表明了个人或家庭遭受风险及其抵御风险能力的状况.减贫生计的重要主题就是消除脆弱性.如Chambers将脆弱性作了内(抗击力)、外(风险)因素的二维分析[1],并指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以减少脆弱性.Martin Prowse发展了脆弱性分析框架,不仅对风险(如风险的规模、频率、强度、不可预见性程度等)和主体应对能力(如风险应对机制、资产、权利和能力等)进行了详细解释,还对脆弱性的后果(包括生计策略改变和贫困加剧)进行了分析[8].Lasse Krantz指出减贫取决于贫困者把握经济增长机会的能力[9].当前,运用生计分析法对亚非拉贫困地区进行分析尤其引起关注.如Vinetta Robinson从就业和可持续生计视角就如何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高赞比亚的人力资本状况、艾滋病防治工作、确保适当的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10].Fred M. Dzanku通过对非洲南部加纳的农村分析,指出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因素、教育和消费产品差价等是农村家庭生计的重要决定因素[11].(2)发展人的可行能力是可持续生计的重要途径.自从Chambers建立了“脆弱性-抗逆力”的可持续生计二维框架,如何增强主体的抗逆力成为减贫的重要途径.Amartya Sen认为减少收入贫困绝并不是反贫困的终极动机,实现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人的可行能力才是反贫困的根本之策,因为能力的平等是正义的实质表现[12].(3)农村生计问题及其生计策略研究.针对农村贫困和生计新问题,如何发展农村生计倍受学者们关注.一是失地农民生计新问题.农民失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或因为城市化建设、或因为工程项目建设、或因生态环境恶化、或因大宗跨国土地交易等[13],对农民生计产生严重影响,如Micheal Cernea分析了失地农民有可能面临失业、食品短缺、疾病和死亡率上升、社会关系网络遭到破坏、丧失公共服务等贫困风险[14].二是生计发展策略问题.Scoones将农户生计策略分成扩张型生计策略、集约化生计策略、多样化生计策略和迁移型生计策略 4 种类型[2].Ellis指出生计多样化策略是可持续生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农户构建一个多元化生计活动和社会支持能力组合的过程,以满足维持和改善生计水平的需求.”[15]Ian Scoones在其著作中着眼于社会制度和政治政策探讨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强调“政治利益、个人、知识和生态”四个维度对农村和农业问题的深远影响[16].(4)生计思路的多种情境应用.可持续生计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分析方法,被世界各地政府部门、NGO、社区和发展工作者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多种情况的推广运用.如Carney D.总结了生计思路的发展过程和多情境应用情况[17],强调要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展望和分析可持续生计的运用拓展;Robert M. Hughes分析探讨经济管理策略如何提高休闲的社会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18]等.

可持续生计不仅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成为一种解决贫困、可持续发展、发展能力等问题的研究工具,其研究和运用将继续得到深化.

(二)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

我国自21世纪初引入可持续生计理论,学界对此问题日益重视并逐渐广泛将它运用于贫困与农村问题研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减贫问题研究.一是贫困群体生计资本分析.如张志强分析征地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19],郝文渊分析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问题[20];翟彬等对农民生计资本和策略的研究[21].二是从生计角度增强脆弱性应对力和抗逆力分析.如赵锋等人提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步伐、加大联村联户工作力度、实施对山区农户精准扶贫以应对脆弱性高的状况[22];陈艾等人认为脆弱性和抗逆力是影响连片特困地区农牧民生计的两个因素,因此要增强个体抗逆力、家庭抗逆力、社区抗逆力和政府抗逆力[23];李雪萍在多维贫困分析基本框架基础上以生计资本转换为切入点,建立了 “行动-结构”分析框架对贫困问题进行分析[24].

(2)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研究.针对不同情况,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各异.如程宏伟等提出健全资源利益分享法规、设立矿业社区合作治理委员会和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以提升生计资本积累能力[25];严登才等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对移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性[26];杨皓等探讨政府资金支持引导在增强退耕还林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实现生计多样化的作用[27];赵禹骅等认为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能够推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可持续生计[28].

(3)可持续生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我国学者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法的运用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如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探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衔接模式[29];分析农民工生计[30];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31];从生计资本、生计转型过程及生计结果等方面分析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途径[32];探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优化策略[33];可持续生计框架下连片特困区的发展机理[34];从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分析生计动态能力的提升[35]等.其中,运用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成果最多.如对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及对策的综合研究[36];分析以政府为引导的失地农民创业政策体系[37];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制度环境在失地农民生计资本累计、内生能力发挥的支持作用[38]等.另有苏永伟等从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建立、实证分析和生计对策等三方面对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39].

就国内现有研究成果而言,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拓展之处.一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计方法及其分析框架的解释和套用上,对其概念化分析显得过于简化和一般化,不但缺乏对生计资产优化组合的系统研究,也没有充分重视发展差异、政策适应性、主体权利等因素对其效度的影响.二是可持续生计实践运用的有效性有待提升.从政府和国际NGO运用可持续生计方法在西部地区的项目实践(如新西兰援助甘肃靖远县、香港PCD扶持广西凤山县,2004;英国国际发展部援助云南,2005)来看,因未能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而效果欠佳,可持续生计优化的对策性有待增强.

二、可持续生计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运用及其进展趋向

自然资本是可持续生计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提升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地区生态脆弱并呈恶化趋势、生计需求与生态压力矛盾愈加尖锐,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农村生态治理研究的重要主题.

(一)国外可持续生计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运用

可持续生计与农村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在国外农村生态治理研究中倍受重视,并取得了积极的理论成果.

1. 生态治理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粮农组织亚太区办事处、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办事处等机构发布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进展评估》[40]报告中,对亚太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农村食品和生计安全的进展进行了评估,指出该地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以实现减贫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需求增长的平衡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政策、立法和机构能力建设等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效参与当地的决策和计划执行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生态治理成为推进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41-42]已经为各国研究者所认同.面对农村发展中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加强生态治理成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必然路径.

2.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生计的有机结合

(1)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是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实现农村生态治理的关键.如B Dalal等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规划:支持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生计》一书中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自然资源与可持续生计关系,指出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持久的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农村可持续生计[43].贫困农村主要依靠生态资源来实现生计和获得收入,但对生态资源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公共地悲剧”,从而破坏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成为发展可持续生计的重要策略.如John Farrington等人提出不仅要根据缺乏满足物质需要的基本能力状况,还要根据参与社区生活和影响决策的目标实现来界定贫困;同时,可持续生计的目标是多元的,除了收入增加、脆弱性减少和福利提升之外,对于农村生计问题更重要的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4];再如N Estrada分析生态景观资源管理在农村生计的作用[45]、Lienert J分析生态资源如何增进幸福[46]等.

(2)有效的农村生态资源管理措施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态资源开发迅猛,如何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管理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如P Cloke 提出多维度农村资源系统管理模式[47];LA German提出“集成式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及其在非洲东部的实践[48];Charlotte提出合作性资源管理(CRMAs)模式以提升农村生计能力[42];Jacobs等人基于澳大利亚的分析提出社区联合是管理自然资源、提升适应变化能力的基本途径[49].这些研究对于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二)国内可持续生计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尝试

1. 对农村生态治理研究的关注

2006年国务院首次将农村环保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生态问题逐渐引起学术关注,但农村生态治理研究成果不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农村生态治理问题的综合研究.例如对生态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途径、农村合作组织等进行研究.如闫永斌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主体的利益异化进行分析[50];鲍宏礼对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实践的系统研究[51];邓俊淼提出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嵌入农村生态治理体系来改善农户生计策略,实现农户生计与生态治理的协调,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和农户生计能力[52].二是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治理研究.例如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治理研究,但成果相对较少,仅见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53-55]、农村生态治理能力建设和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系统平衡[56]等少量研究.

2. 农村生态治理研究的可持续生计价值转向

在农村生态治理研究中有一个发展趋向就是将“生态治理”“减贫”与“农村生计”三者结合起来,尽管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但反映了农村生态治理研究的价值转向发生了新变化.

(1)“生态治理”与“减贫”:从生态治理的视角探讨减贫的可持续性.例如,梁君思[58]从生态文化、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建构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以期实现扶贫的可持续性和贫困地区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2)“生态治理”与“农村生计”:以可持续生计为价值导向探索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途径.如杨国安等人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为视角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其应用和推广必须适应自然地理分异特点和地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58];沈茂英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梳理,提出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生态建设政策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户发展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动[59];张军以等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环境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从社会经济环境对环境移民生计的影响、环境移民生计脆弱性、生计多样化、非农化转变及移民生计策略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合论述,认为政府的有效管理及扶持是实现移民生计重建的关键[60].

(3)“扶贫”“生态治理”与“可持续生计”的关系分析.如王晓毅指出生态治理的目的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的生存和生计;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是可持续生计的第一要义[61].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快速增加村民的收入,更需要实现可持续生计,即在资源利用和维持生计中间达成一种平衡.通过环境改善、减少风险实现可持续性,在这个意义上,扶贫与环境保护在可持续生计上达成了一致.

三、可持续生计嵌入生态治理:农村反贫困的新路向

现有的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农村生态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深化发展之处.

从研究价值导向看,现有生态治理和农村问题研究较多强调手段性和工具性,较少从影响农村利益相关者全局和长远的生计根本问题进行分析,治理“精准性”有待提高.不抓住可持续生计的“牛鼻子”,农村生态治理就会因为价值目标不清而治标不治本,扶贫开发也只能隔靴搔痒.

从研究对象看,国外相关研究虽具有借鉴意义,但不具有可移植性;而国内农村生态治理研究的成果数量和研究方法都有待优化.表现在:一是对于人口-资源压力大、贫困的生态环境根源严重的农村地区而言,生态治理作为反贫困手段的研究有待深化;二是现有研究的实践指导力有待提升,有效对策研究极为薄弱,成果匮乏.从可持续生计角度探寻生态治理对策,将有效改变“就治理而治理”“就扶贫而扶贫”现状.

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研究定量研究不足,所用学科理论、具体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强.将可持续生计理论与生态治理理论有机结合,定性与定量、案例与实证相结合,构建“生态治理-可持续生计-扶贫开发”良性发展链,将极大提升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

十八大提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建构生态安全格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新时期扶贫攻坚重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2015年提出“精准扶贫”目标.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生态脆弱并呈恶化趋势、生态利益冲突加剧、“生态-贫困”恶性循环突出、生计需求与生态压力矛盾尖锐的状况.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给予我们积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对于生态致贫返贫严重的农村地区而言,如何以可持续生计为价值导向,建立“可持续生计嵌入式生态治理”模式,将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新路向.

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而言,消除贫困与可持续生计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广大农村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生态致贫返贫严重.“可持续生计嵌入农村生态治理”研究将为民族地区“生态-贫困恶性循环”难题,促进“精准扶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而言,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生态文明实践的创新增长点.“可持续生计”为内核的生态治理将为有效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构建农村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实践路径.

从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而言,“可持续生计嵌入农村生态治理”研究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目标和深入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农村生态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R Chambers,GR Conway.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R]. IDS Discussion Paper. Brighton England: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2: 296.

[2]Scoones I.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righton: Institude of Developing Studies[R]. Working Paper,1998:1-22.

[3]Frankenberger T D, Maxwell M. Operational Housebold Livelihood Security: A Holistic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R].CARE,2000.

[4]Ellis F. 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M]. DFID, London, 2001.

[6]Lasse K.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M]. Stockholm: Swedish l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2001:42-98.

[7]Hutton CW, Hill CT,Clark MJ.Modifie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MSLF):A tool for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Z]. GIAHS sites.2015.

[8]Prowse M. Toward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vulnerability”in relation to chronic poverty[R].CPRC Working Paper,2003.

[9]Lasse Krantz.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 A introdction[R].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ration Agency, 2001:10.

[10]Vinetta Robinson,Dennis Chiwele.Employmen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Zambia[D].http://hdr.undp.org/fr/content/employmentandsustainablelivelihoodszambia.

[11]Fred M,Dzanku. Transient 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 in Ghan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40:102-110.

[12]Amartya Sen.The Idea of Justice[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9:232.

[13]张科静,黄朝阳,丁士军.国外农民失地与可持续生计重建:一个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36(12):148.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3.12.031.

[14]Micheal C.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Policy guidelines in World Bank financed projects.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EB/OL]. [2017-04-18]http://elibrary.worldbank.org/doi/book/10.1596.

[15]Ellis F.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rural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8,35(1): 1.

[16]Ian Scoones: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d Rural Development[M]. Practical Action Publishing,2015.

[17]Carney 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es: Progress Possibilities for Change[M].London: DFTD,2002.

[18]Hughes R M. Recreational fisheries in the USA: economic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ecological threats[J]. Fisheries Science, 2015, 81(1): 1.

[19]张志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征地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 [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0]郝文渊.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10):37.DOI:10.13448/j.cnki.jalre.2014.10.007.

[21]翟彬,梁流涛.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反贫困研究:以甘肃省天水贫困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5(5):55.

[22]赵锋,朱一非,许媛媛.甘肃城郊、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比较分析[J].西北人口,2015(3):100.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15.03.020.

[23]陈艾,李雪萍.脆弱性-抗逆力:连片特困地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5(2):92.

[24]李雪萍,王蒙.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的建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种分析框架的融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DOI:10.16387/j.cnki.42-1867/c.2015.03.001.

[25]程宏伟,黄薪萌,赵平飞.矿产资源开发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分析:以普光气田开发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3):134.

[26]严登才,施国庆.伊庆山水库建设对移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及重建路径[J].水利发展研究,2011(6):49.DOI:10.3969/j.issn.1671-1408.2011.06.012.

[27]杨皓,王伟,朱永明,等.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河北省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263.DOI: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6.

[28]赵禹骅,凌经球.互联网背景下可持续生计资本视角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2):101.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5.02.019.

[29]王三秀.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我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衔接[J].宁夏社会科学,2010(4):73.

[30]靳小怡,李成华,杜海峰,等.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的新领域:农民工生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33(3):103.DOI:10.3969/j.issn.1002-2848.2011.03.014.

[31]王瑾.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2]史俊宏,赵立娟.生计转型背景下生态移民生计脆弱性及其可持续生计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5):46.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5.026.

[33]黄启学,凌经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农民可持续生计优化策略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30.

[34]仲俊涛,米文宝,樊新刚,等.可持续生计框架下连片特困区发展机理: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9):2767.DOI:10.13287/j.1001-9332.20150630.007.

[35]赵锋.可持续生计与生计动态能力分析: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框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7):81.DOI:10.16110/j.cnki.issn 2095-3151.2015.27.010.

[36]黄建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7]刘晓燕.可持续生计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创业政策体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111.DOI:10.3969/j.issn.1009-6566.2013.04.027.

[38]赵世强,赵仰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8):237.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5.08.134.

[39]苏永伟,陈玉萍,丁士军.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新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9.

[40]Nargiza N. An Assesent of progress in prmoting Sustainable Rural Dvelopment in the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C].Regional Implementation Meeting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for the sixteenth session of the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SD-16)26-27,Jakarta, Indonesia, 2007.

[41]Barrett, Geoff. 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J]. Tre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1,43(2): 16.

[42]Nakakaawa C, Moll R, Vedeld P, et al. Collabora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rural livelihoods around protect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Mount Elgon National Park [J]. Ugand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15, (57): 1.

[43] B Dalalclayton,D Dent,O Dubois. Rural planning indeveloping countries: support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2, 20(3):373.

[44]J Farringt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practice:early applications of concepts in rural areas[J]. Farrington John, 1999.

[45]Estradacarmona N, Hart A K, Declerck F A, et al. Integrated landscape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e, rural livelihoods, and ecosystem conservation: An assesent of experience from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9: 1.

[46]Lienert J, Burger P. Merging capabilities and livelihoods: analyzing the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to improve wellbeing[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5, 20(2).

[47] P Cloke,M Goodwin.Conceptualizing Countryside Change:From PostFordi to Rural Structured Coherenc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 1992, 17(3):321.

[48] S Willcock.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Highlands of Eastern Africa: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J].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2, 33(4):485.

[49]Jacobs B, Nelson R, Kuruppu N.Assessing, building and evaluating the capacity of communities to adapt in a changing climate[M].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nd University of Taania,2015.

[50]闫永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主体的利益异化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52.DOI:10.3969/j.issn.1008-8091.2010.04.010.

[51]鲍宏礼.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52]邓俊淼.基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农村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共赢模式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25(2):15.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4.02.005.

[53]刘建民.生态与生计:广西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研究:以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朗屯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3(3):177.

[54]张军以,戴明宏,王腊春,等.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物选择与生态适应性[J].地球与环境,2015,43(3):269.

[55]高渐飞,熊康宁.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治理的响应:以贵州花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6):775.DOI:10.13930/j.cnki.cjea.141035.

[56]周凯归.贵州民族地区政府创新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的措施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7.

[57]梁君思.生态治理视角下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74.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0.33.206.

[58]杨国安,徐勇,郭腾云.基于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2):64.

[59]沈茂英.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生态政策研究[J].西部发展评论,2014:159.

[60]张军以,王腊春,苏维词.环境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5(6):1085.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6.026.

[61]王晓毅.扶贫、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0(11).

该文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生计和运用趋向和理论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理论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摘 要退耕还林从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现有耕地有步骤的停止耕种,并结合土地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必然对农民生计带来一定影响,短期内农户的收.

2、 多元智能理论下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设计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教学生态系统是教学环境中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围绕着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生态集合体(陈仕品,2016)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

3、 我国打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我国打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攻坚,乡村绿.

4、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4则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农业.

5、 精准扶贫中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摘要精准扶贫是30年来扶贫治理的经验总结,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4个环节,从“漫灌式”转向“滴管式”,注重“靶向治疗&r.

6、 语篇理论在藏区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运用 语篇的概念,美国学者习惯上用Discourse这个词,而欧陆的学者,更喜欢用Text这个词来标示,中国学者在翻译分别由这两个词构成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和Text Lingu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