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实用肝脏病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增刊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内科杂志 实用护理学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华实用医药杂志 中华实用内科杂志 实用简约毕业论文答辩 实用中医药杂志社 实用英语科技论文写作pdf 中华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

实用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跟论孔子的实用主义文艺思想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实用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6

论孔子的实用主义文艺思想,该文是实用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孔子和实用主义和文艺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刘宇

摘 要:在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中,孔子文艺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无疑是其文艺思想中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传统文艺思想.通过对记录了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考察,从今人的美学视角出发对孔子关于“诗”“乐”“文辞”“美”的言论中所体现的“实用主义”的文艺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审视与探讨.

关键词:孔子;《论语》;实用主义;文艺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孔子关于文艺方面的言论更是我国传统文艺思想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的具体论述中,无论是“诗”还是“乐”,其“实用性”或者说“功用性”是他最为看重的.在孔子世界里,“诗”“乐”不仅承担了“修身”“娱乐”之用,同时还承担着“教化”的社会功用.

一“诗”“乐”的修身功用

孔子的文艺思想主要保存于《论语》一书中,尽管孔子关于文艺思想的内容散落于《论语》的各个章节之中,但是这些观点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即充满着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在孔子看来,文艺首先是用来修身“为己”之学,是一个社会精英必备的素质.在孔子的眼里,“诗”与“乐”等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显然孔子认为人应当先学“诗”,然后才知“礼”,接着则需要“乐”来完成自己道德人格理想的建设.也就是说,孔子主张在“诗”“礼”“乐”结合的学习之中建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身修养.故宋代著名理学家陈祥道在其著作《论语全解》中说:“学始于言,故兴于诗.中于行,故立于礼.终于德,故成于乐.礼乐者,成人之事.”

正是出于对“诗”“乐”在“修身”“成人”中具有重要功用这样一种体认,孔子在教育中对“诗”“乐”格外重视.在《论语》中,孔子曾数次问及其儿子的读诗问题,而且每一次都告诫儿子要好好读《诗经》.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曾以《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来考察儿子的读书情况:“子谓伯鱼日;‘女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南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没有读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就好比是被围墙所禁铟的人一样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将永远生活于愚昧和无知之中.为了强调学《诗经》的重要性,孔子甚至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为了引导儿子学习《诗经》,同样是在《论语·阳货》篇,孔子列举了学习《诗经》的种种好处:“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称赞《诗经·关雎》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赞美《诗经·关雎》表达感情的恰到好处而没有泛滥放任的特点.由于孔子认为诗乐是用来调节个体的心理,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因此孔子追求诗乐的“温良敦厚”的“中和”之美.孔子之所以推崇《诗经》,正是因为《诗经》有这样的特性,正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所追寻的“无邪”这样一种“纯正”的美,也正是出于对诗“为己”之学的“正风俗”“化心灵”的实用*要求.

孔子的着眼点一直在现实中的“人”,而文艺是为“人”的道德人格修养和人的内在心理调节服务的.因此,孔子认为文艺必须受到理智与情感的节制而不能让某一种情感无限放纵.在今人李泽厚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艺思想“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李泽厚将孔子文艺思想与西方美学作比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艺思想)“强调得更多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强调得更多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强调得更多是情感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李泽厚的观察,正是基于对孔子文艺理论中强调文艺“修身”“为己”实用主义指向的认知.

一 “诗”“乐”的社会功用

正如美学家叶朗所说:“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的文艺思想有着鲜明的现实社会与理想政治指向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孔子并不认为“诗”“乐”是单纯的与社会政治无涉的审美艺术活动,他的目光始终“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中”【6】.余英时先生说:“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和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而“诗”“乐”就是孔子所构想的人间秩序之中的重要一环.

孔子在教育学生学习《诗经》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其学以致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将《诗经》作为外交辞令运用于社会政治之中.我们知道,“春秋时,《诗经》是基本的外交辞令,各国诸侯卿大夫在外交场合常常通过《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这里,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诗经》学习者除了对《诗经》本身内容的熟悉之外,他还要能将《诗经》娴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外交场合.

其二,“诗”“乐”作为艺术审美活动可以在现实*和政治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礼记·经解》中孔子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可见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温柔敦厚”的美好品性一定是“诗”教熏陶的结果.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诗”“乐”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教化”的重要作用,是“上以风化下”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是《毛诗序》所说的:“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但是,孔子并不认为“诗”“乐”只是单向的施政者用之于百姓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那只是“上以风化下”的一个方面.孔子还认为,百姓还能够以“诗”“乐”来达到“下以风刺上”的目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诗经》的功能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近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所列举的《诗经》所具有的功能中,“观”和“怨”便是人们用来“刺上”的.所谓“观”,依郑玄的注即为“观风俗之盛衰”,而朱熹则解为“考见得失”.当然,这里的“观”,更多是指朝廷执政者可以通过收集当时民间所流传的“诗”来“观”民情风俗,即如班固所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王”者之所以要用“采诗”以“观风”,原因在于人们会用“诗”来抒发感情,即如《毛诗序》所说的以“美刺”“兴寄”,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和政治的看法.而诗的“怨”正是百姓对于社会政治不满所发出的声音.所谓“怨”,依孔安国所注即为“怨刺上政”.在《诗经》里有非常多的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在孔子看来,这是老百姓通过“诗”的形式来表达对自己现实政治的不满与.显然孔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诗来向社会上层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影响社会政治,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乐”对于现实政治的作用是双向的,普通百姓可以通过“诗”“乐”以“兴”“群…怨”“事父”“事君”“识鸟兽草木之名”.而王者也可以用“诗”“乐”以“正得失”“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因此不难看出,孔子对“诗”“乐”完全秉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三、“辞,达而已矣”:“为文”的表达功用

“为文”也就是写文章.对此,孔子所追寻的是“以文达意”的实用主义功用观,并不很注重文辞之美.孔子认为写文章能够表达意思就足够了,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当然,孔子也有注重“文”的时候,《左传》曾引孔子的话说:“仲尼有云:‘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在这里,孔子认为文章要流传必须具有一定的文采,否则最终会“行而不远”.但是孔子在论及“君子”时谈到的“文”与“质”之间的关系却成为了后世“为文”的重要准则,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所说的“文”,一般是指人的礼乐文化修养,而“质”则是指人的内在思想品德.所谓“质胜文”,是指过分朴素而缺少文采则显得粗野;“文胜质”则是指虚饰浮华而不够朴实.在孔子看来,这些都不是合格的,只有“质胜而文茂”,达到“文”与“质”相统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后世文论家将它引申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中,文与质之间的相统——“文质彬彬”于是成了鉴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不过,孔子对过分追求文辞的华丽优美始终是充满警惕的,他一直强调:“辞,达而已矣.”孔子这种看法恐怕也是劝诫他人不要为了追求文章的华美而忘记了文章所真正需要的“实”与“质”.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其著作《丹铅续录》中说:“孔子日:‘辞,达而已矣.’恐人之溺于修辞而忘躬行也.”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他的学说实践“躬行”是主要目标,“为文”的功用是表达,表达最重要的还是传达自己的意思与感情,而其修辞则没有那么重要.

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美的追寻

在孔子的思想里,“中和”并不仅仅是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还是孔子所提倡的重要的审美艺术标准.其实“中和”之美在孔子之前的西周就已经受到推崇,周代就有思想家提出“和实万物,同则不继”(《国语·正语》)的主张,而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艺术观则体现了对周代审美的继承与发展.《论语·学而》篇中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很大程度就体现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审美标准.而孔子本人对文艺“中和”之美的推崇则反映在他对《关雎》的赞赏上:“《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所赞赏的是《关雎》表达感情的恰当而不过分这样一种“中正、平和”之美.孔安国在给这段话作注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相仿,孔子认为《诗经》最主要的特征也正是这样一种“中正、平和”之美,即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思无邪”即是对诗歌内容“纯正”而不“淫邪”的要求.在孔子看来,《诗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是实施其“诗教”理想的重要载体.正如笔者文章前面所论,孔子认为诗乐在调节个体心理,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追求诗乐的“温良敦厚”的“中和”之美,而排斥情感的无限放纵.

正是出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中和”的审美要求,在历史上孔子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乐”.孔子“正乐”的工作分两个方面;其一是正《雅》《颂》.据《论语·子罕》所载:“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而后世史学家司马迁也曾详细记载孔子的“正乐”之事,《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胜,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也是著名的“孔子删诗说”的起源.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反映了孔子“正乐”的标准为“可施于礼义”,而“诗三百五篇”要合《韶》《武》《雅》《颂》.司马迁所持“孔子删诗”说在后世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支持者,除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一贯严谨令人信赖之外,还与孔子所持的“中和”的审美观本身有着巨大的关系.其二是“放郑声”.据《论语·卫灵公》所记:“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珞,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孔子之所以要“放郑声”,是因为“郑声淫”.也就是说,郑声过于放纵自己的情感而超出了孔子所追求的“中和”适度原则,因此孔子才“恶郑声之乱雅乐”.可以说,孔子的“正乐”工作是以“中和”为审美原则进行的.这一原则的终极目的则是指向“礼义”“为邦”.也就是说,孔子的“正乐”最终是希望“乐”能够符合“礼义”的需要,从而能够有利于“为邦”.

五、小结

总体来看,孔子的文艺思想是由他的*思想与政治思想延伸而来,因此他的文艺思想有着强烈的实用主义指向.孔子企图以“诗”“乐”等艺术审美活动来重新呼唤起人们对“礼”“仁”的信仰,从而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失范问题.在孔子以实用主义精神为指导所构建的由“诗”“乐”至“仁人”再到“礼”的文艺世界里,文艺作为功用性的存在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孔子的这一文艺思想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一方面使我国的文艺思想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孔子将目光于当时社会现实问题与道德*问题的解决.这就使得“诗”“乐”等审美活动始终无法挣脱现实政治与道德*的束缚而获得独立地位,使文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一观点的发展极易使艺术成为现实政治的附庸,从而阻碍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发乎情而止乎礼”,“以理节情”的文艺指向也常常导致人的情感受到压抑而不能痛快地发泄出来,从而使民族文化心理缺乏“古希腊那种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分裂对立”,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和个性自由的发挥.

然而,孔子所提倡的实用主义文艺思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乐”的发展,也使“仁”“礼”思想得到传播和发展,最终使“诗”“乐”在整个社会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实用价值.闻一多先生曾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他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

另外,孔子文艺思想中还流淌着人道主义和现实关怀的血液.“发乎情而止乎礼”,以理节情,有利于艺术发挥对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有序的人间社会.在工具理性日益膨胀和人际关系日益疏远的今天,孔子倡导人的自我完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以“诗”“乐”去结交朋友,可以促进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使这个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冷漠的工业化社会增加些许“人的温情”.

作者简介:刘宇,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本文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孔子和实用主义和文艺方面的实用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实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内容摘要孔子作为儒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在教育发展与政治理念上也颇有建树,是古代文学重要的奠基者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儒家思想发展角度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学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论同志对党的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文/施建业摘要2014年10月15日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文艺问题的论述很全面,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发表了很多新观点,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讲话是我国改革开放3.

3、 孔子的孝悌思想和当代官德建设 作者简介郑济洲(1988),男,福建连江人,博士,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 摘 要孝悌是古代官德的重要德性生长点,孔子所倡导的孝悌文化绝不是后人理解的愚孝、愚悌,.

4、 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 论文艺创作中人物刻画的美学思想 内容摘要人的外貌和心灵之间的美丑,在每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 那么,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在描写这些人物的生活丑时,就必须坚持艺术审美化的美学原则,在进步的审美理想指导下,通过艺术的典型.

6、 的文艺批评思想 文杨德忠 陶良格摘 要的文艺批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和、……前人文艺批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在新时代环境下结合中国当下的文艺批评发展现状针对新问题积极思考的理论创新成果,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