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军事思想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论文 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题目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 思想品德小论文1000字

思想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论列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其当代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思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2

论列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其当代,该文是思想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共同体和论列宁和启示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条件下东方落后国家的人民求生存、求解放、求发展的科学理论,但是其中也蕴含着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日益一体化,人类交往的全球化也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非人”状态的全球化.与此同时,帝国主义战争带来的损失不但造成了战败国人民的痛苦,同样也造成了战胜国人民的痛苦.据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命运日益共同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活到帝国主义时代”[1](P38),而帝国主义时代人类解放命运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发展命运问题,是列宁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大核心主题.

一、批判“欧洲联邦”口号的虚假性

帝国主义奴役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土耳其、波斯),有将近10亿人口,即世界人口一半以上”[1(] P6),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抢劫“就是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权”[2(] P322).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方面进行的民族战争不仅很有可能,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了瓜分世界而传扬民族矛盾,把不同国家的劳动人民推向了自杀残杀的境地,“因为它使阶级矛盾大大加剧,无论在经济方面或政治方面都使群众的处境日趋恶化”[3(] P254),在经济上,托拉斯的建立和物价飞涨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在政治上,民族压迫和对殖民地的掠夺不断加剧和扩大,加剧了底层民众对阶级问题上的漠视和在阶级斗争问题的混乱,底层民众看不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不在于表面的民族矛盾和民族仇恨,而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

帝国主义战争时代,战争阻碍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积极思考国家间的和平问题,“欧洲社会党人当前的政治口号应当是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4(] P17).自17世纪起,欧洲思想家们就开始思考建立一个统一全欧洲的联邦共同体,以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以康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企图扩大社会契约论的抽象成果,以欧洲一体化契约实现欧洲永久和平.第二国际素有“和平主义派别”的美称,却是机会主义的和平者.他们用感伤主义、爱国主义、合作主义和改良主义为剥削阶级的功利主义手段张目,否定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属性,企图用抽象的和平口号取代残酷的资本博弈与战争.所以,第二国际只是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倒影”.

对此,列宁提出了更为深刻而务实的主张.高尔基评价:“列宁之所以伟大,正是在于他对人类不幸的这种不可调和、永无休止的敌视,在于他明确地相信:不幸并不是不可消灭的生活基础,而是人们应当并且能够铲除的可恶的东西.”[5(] P308)列宁深切关注人类解放与发展命运,同时他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要求将欧洲联邦口号的“经济内容和经济意义问题”作为“极为重要的问题”[4](P365).这是列宁同第二国际思想家们的根本区别.

1915 年8 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问题》中指出,帝国主义时代资本已经成为国际的和垄断的资本,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欧洲联邦,就等于缔结瓜分殖民地的协定”[4](P366).所谓欧洲的联邦共同体只不过是帝国主义战争的“遮羞布”,它与社会主义的国际和平与命运共同体愿望相距甚远.它不但无力改变反而会加剧被殖民地人民群众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列宁指认“欧洲联邦口号是不正确的”[4(] P368),并明确其反动性质.他主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和实践才是彻底解放人类的科学路径.列宁提出,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实现的将不仅仅是欧洲联邦、而且是世界联邦,这一决定人类解放命运的共同体“是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各民族实行联合并共享自由的国家形式”[4(] P367).

列宁批判“欧洲联邦”口号的虚假性的目的是明确的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不是头脑中的同情同理之心,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之上.1918 年下半年,帝国主义国家纠集国内外武装力量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武装干涉行动,大大阻碍了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同情苏俄,纷纷进行捐款.列宁感激国际友人的援助,但是号召人民群众不要把捐款交帝国主义政府,建议直接直接交给苏维埃俄国驻外代表.“如果通过资产阶级政府转来各种捐款,它们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地、程度不等地用各种条件来约束我们,而工人们毫无疑问是赞成不带任何条件地把捐款交给我们的”[6](P228).面对帝国主义政府的人道主义援助,列宁主张“人道主义和政治分开”.他甚至说,宁愿“按三倍的用木材、矿石、船舶来偿付”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也不愿意接受虚伪的和平协议[7(] P601),其目的就是避免抽象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遮蔽现实对立的阶级利益.

二、积极发展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恩格斯去世以后,第二国际逐渐走向改良主义的邪路,它不但没有贯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没有积极发挥全人类解放命运的共同体功能.列宁积极批判第二国际抽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领导俄国国内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密切关注和指导共产国际的人类解放事业.

1.批判“革命护国主义”的狭隘性

第二国际思想家们的改良主义彻底瓦解了共产国际的共同体意识.他们以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出发,主张狭隘的“革命护国主义”.“革命护国主义”口号主张广大人民群众从爱国主义出发是保卫民族国家,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主义策略.为此,列宁提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一致的条件性.正确的爱国主义前提是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政权,并且完全断绝同资本利益的一切关系.剥削阶级统治下的爱国主义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是“虚假的共同体”的意识形态.

第二国际思想家们提出的“革命护国主义”呼应了资产阶级主张的“民族文化”理论.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提出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掩盖文化的阶级性,即用“民族文化”来提倡占统治地位的“地主、神父、资产阶级的文化”,从而掩盖各民族中已经觉醒的、但尚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8(] P126).

列宁主张用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应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列宁反对“纯粹文化”的说法,他也强调“国际主义”文化虽然在字面上冠之以“国际”,但其并不是一种普世文化,而“只是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抽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我们抽出这些成分只是并且绝对是为了对抗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8](P126).列宁揭露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在经济问题上的虚伪性.“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一向是处处玩弄关于一般的‘各民族的联盟’和‘一切大小民族都有经济上的自由’的‘一般’词句”[1(] P23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往往将大量资本贷给落后的弱小民族以取得高额利息,却高谈“大小民族都有经济上的自由”,这是“可恶的弥天大谎”.

无论是“革命护国主义”还是“民族文化”,从经济根源和意识形态根源上讲,它反映的事实是:垄断资本以抽象的形式、狭隘的“等值”观念瓦解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革命的长远信念.“国际主义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偏狭的顽固的民族主义.我的国家受欺凌了,其他我一概不管——这就是这种推论的结论,这就是它的市侩民族主义的狭隘性”[9(] P288).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只关注自己的命运,而不理解帝国主义时代人类解放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国际联系反对剥削阶级的国际联系来实现.但是,列宁也相信,实践中“惨绝人寰、卑鄙龌龊的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和它所造成的绝境,极其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世界革命”[10(] P83),帝国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向深度和广度不断蔓延,世界人民的利益也在这种矛盾的蔓延中不断清晰化、明确化、共同化.被剥削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将在日益“显露”的共同利益中,清楚地意识到其解放命运实现的科学路径.

2.坚持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

列宁支持,世界联邦不是一个独立的口号,它与社会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而且由于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特征,作为世界联邦“先导”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列宁看来,首先获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并且吸引其他国家的被压迫人民用武力去反对剥削阶级及其国家.

列宁关于少数或单个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中,还包括首先胜利的国家吸引和帮助其他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的全球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被压迫的境况普遍化.社会生产力较为发达、无产阶级力量较为充分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带领经济政治落后、无产阶级力量不足的国家求得民族解放.这种构想与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相一致.

1881 年2 月,俄国民粹派代表查苏利奇的来信进一步激发了马克思对俄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为回复查苏利奇的信一共写了四个草稿.在这些草稿中,马克思正式提出了“跨越论”.俄国民粹派如获至宝,将“跨越论”奉为金科玉律付诸实践.但是,他们并没有理解马克思的核心观念.民粹派谨遵马克思的教诲,把保护俄国公社(村社)及其土地公有制看成是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由此得出了阻挠和反对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结论.马克思的确假设过,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可以保护村社以实现这种过渡[11(] P582),但是他当时还是坚持从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指出俄国走社会主义特殊道路不能离开西方革命革命的爆发和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

世界历史发展速度和程度超出了马克思的预想.西方社会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作为俄国革命外部力量的西方无产阶级遭到阻击,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条件已经不具备.帝国主义势力同时冲击着俄国,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并发展,马克思原先设想的共产主义“起点”即原始公社及其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列宁逐渐认识到马克思“共同胜利论”的不足.

1917 年列宁明确,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的绝对规律是“一国首先胜利”的前提条件.当时,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以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为由,拒绝在俄国组织无产阶级革命.列宁认为,作为物质力量的阶级力量对比是决定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因素.最终,十月革命的实践证明“一国首先胜利论”的科学性.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没有放弃马克思“共同胜利论”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1919 年3 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人代表大会并建立了第三国际.列宁要求新生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领导第三国际,帮助和支持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他指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并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国际就是要帮助群众“克服私有制所造成的自私、分散、劣根性和软弱性”[10(] P182),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克服资本的束缚.以布尔什维克为思想基础和策略基础的第三国际“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和真正共产主义的国际,它既估计到和平时代的成就,也估计到已经开始了的革命时代的经验”[9(] P294-295).第三国际的共产主义建设过程即是苏维埃俄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三、实施“两种制度”共处与共赢战略

战争与和平都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垄断资本将世界资源全部瓜分完毕后并产生诉诸于暴力的竞争时就产生帝国主义战争,同时帝国主义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毁灭性灾难,迫使世界人民反思战争进而寻求和平,“即使在战胜国,憎恨和厌恶战争的情绪也愈来愈强烈”[12(] P322).同自由、平等和公平概念一样,共产主义到来之前和平将仍然是形式上的和平,人民群众的命运仍然不是掌握自己手中的命运.

在第三国际内部,列宁强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从来没有而且不会有什么平衡,什么谐和,什么均匀”[13(] P292).但是为了求得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苏维埃政府签订了备受党内争议、具有妥协色彩的布雷斯特和约.十月革命后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一球两制”,帝国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之间在社会制度上截然对立,但和平的障碍主要在于帝国主义一方:“美国的(还有其它各国的)资本家奉行的帝国主义才是障碍”[14(] P159).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的霸权主义阻碍了新生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加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安全,以此为条件继续加强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他深刻地分析到:“造成帝国主义战争的那些矛盾的深度”没有改变,但是战后的帝国主义“至今没有找到而且也找不到出路”,国际局势“形成了某种均势”[12(] P325).帝国主义时代出现了两种基于人类命运共识的和平:一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和平,二是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和平.前者的和平是基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无法得到真正解决,在此基础上,帝国主义国家间形成了均势.后者的和平基础在于,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是战争的被动受害者,他们都憧憬和向往和平.

列宁在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时,不仅关注国内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时也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他判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全球经济成为休戚相关的统一体:“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从国际的角度,而是从个别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角度来考察,那是不可能解决的.欧洲没有俄国,便不能恢复元气.而欧洲衰弱了,美国的情况就会危急起来.如果美国不能用它的财富换取它所需要的东西,那它的这些财富对它又有什么用处呢?美国积累的黄金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不是吗?”[14(] P166)帝国主义在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与此同时,俄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帝国主义恢复经济元气的基础,“我们俄国有小麦、亚麻、白金、钾碱和很多矿产,这些都是全世世界终究会到我们这里来要这些东西,不管我们这里实行的是布尔什维主义或者不是布尔什维主义”[14](P166-167).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不能不搁置和淡化意识形态等对立性问题,同社会主义俄国开展贸易往来,谋求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

列宁帝国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利益上的共同性.为此,列宁从共享共赢的角度出发,提倡“两制”和平共处,主张社会主义要充分利用世界交往,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谐进步.

列宁积极主张社会主义政权通过对外贸易和租让政策,将自己与世界连成一体,“租让的存在就是反对战争的经济根据和政治根据”,即便在未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战争不可避免,“我们有最有利的条件”,因为“如果那些可能同我们作战的国家接受租让,这就使它们受到约束,不能同我们作战”.列宁说:“我们十分重视这种约束”[15](P78).这种共同利益的约束是两种制度之间和平共处的现实基础.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列宁逐渐突破了仅仅将贸易交往和经济合作看作是和平共处的基础,他进一步将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命运前途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俄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交往和经济合作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互通有无,社会主义条件人民的发展和解放将在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中得以快速实现.

作为新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和租让政策,推行之初饱受党内争议.列宁说:“在我们还不能彻底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以前,我们不会因为纳贡而葬送苏维埃政权”[13(] P13).这些政策的推行完全是为了实现苏维埃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的发展和解放,他们需要从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交往和交换中改善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主要应该关心的是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电气器材等等生产资料,没有这些生产资料,我们便不能稍许象样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工业,因为我们得不到工厂所需要的机器”[15](P112).工人阶级需要机器推进自己的解放和发展.“请问什么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在大工业中从事劳动的阶级.可是大工业在哪里呢?这是什么无产阶级呢?你们的工业在哪里呢?它为什么停工了呢?”[12](P350-351)社会主义俄国要利用对外贸易引进代表西方文明成果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要利用租让制让资本主义帮助苏维埃开发苏维埃目前无力开发的自然资源,恢复俄国的经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社会主义实现租让制就是在“利用世界各地原料的基础上恢复世界经济力量”,“重要的是使什么地方都没有饥饿”[15(] P74),工人阶级的利益与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成果之间具有利益相通指出,因此,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比如积极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中依靠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强化劳动阶级的力量,并实现本国人民和人类命运走向彻底解放.

四、列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人类解放命运为宗旨的共产国际建设,二是“两制”条件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共赢式发展.这对于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资产阶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和平维护垄断资本主导的国际秩序,列宁之所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经济方面,就是强调阶级利益及其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性.部分论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思考人类未来的行动方案.其实这一种误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冷战思维”的超越,不是对所有意识形态的超越.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可以集中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超越多元意识形态,是因为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性.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当展,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性.资本牢笼的利益交往无法实现最广泛的人民利益,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抛开狭隘的虚假利益寻求真正利益,深刻地揭示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机制,推进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与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来都是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普世主义,因此在“超越”性方面不但要注重其形式,更要在内容上把握其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可以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世界人民的自愿认同.现今,生态环保、病毒肆虐、战争频繁等全球现象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势越发明显,“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垄断资本逻辑越发不得人心.最终人类自发自愿地合奏命运交响曲的原因正如所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6(] P38).

2.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服务于和平与发展事业

“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所处时代的主题.帝国主义既是列宁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冷战格局的根源.因此,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人民求生存、解放与发展的科学理论.其历史意义不容否认.与此同时,列宁不懈地建设“暂时”和平的环境,强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大工业发展的共同利益,以发展与共赢为手段推进人类解放事业.

在列宁看来,共产国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与时俱进的两种行动方略.列宁面对帝国主义在本质上的敌意,并没有偏执地以阶级斗争的思维应对,而是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一面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外开放.他主要基于两个判断:一是俄国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政治极端落后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开放与合作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巩固制度的实际路径.二是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经济政治落后但是肩负着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大国责任.

列宁的判断对于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所需的物质基础建设是根本任务.二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新时期,中国人正确判定时代特征和总体形势,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加强互利、共赢与合作,积极担负大国责任,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3.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推进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即是思考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体解放与发展命运的学说.他设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以先进的生产力支援落后国家的革命事业.但是,十月革命在经济政治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胜利,因此列宁审时度势主张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独立自主的建设和共享共赢的贸易发展生产力.列宁去世后,苏联霸权主义改变了列宁的战略方案.

后列宁时代的苏联领导人凭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优势赢得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但是,他们没有辩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的消长关系,利用国际主义的口号干涉其他支部国家的内政外交,严重破坏了命运共同体的平等性和正义性.这不但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和信仰,也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信任与友谊.第三国际解散后,苏共成立的欧洲工人党情报局坐实了冷战格局.苏联解体后,霸权国家主导的单中心全球治理制度面对全球化发展中的新问题,日益力不从心,出现全球治理失灵现象.

诚如列宁的判断,单中心的全球治理发展了与私有制相适应的自利性,国际社会的公共性没落.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垄断话语权、攫取资源、转嫁危机,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也促使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的性和均衡性出现严重不足,人类对于自己的发展命运看不到希望.

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变革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中国方案.中国不是纯粹以自身利益的需求和凭借国家实力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价值观念,包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理论体系,以及“和为贵”“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它积极参与实践、认真履行大国责任、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的价值基础.

此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思想专业范文可作为共同体和论列宁和启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外优秀文化,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客观依据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和对.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辩证统一性 〔提 要〕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家利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权责平衡、原则规范、价值.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包容性新内涵 内容提要 包容性发展理念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为了克服现代文明困境而由一些国际组织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而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使得包容性发展理念有了更高的价值定位和更大的逻辑框架,.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国际话语的历史穿透力 2018 年1 月23 日至26 日,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的世界经济论坛2018 年年会在达沃斯举行,呼应了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内容提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 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 .

6、 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观照和哲学 口郝雨沈亚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哲学史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文化内涵及意义极为高远丰富 这一思想主张在今天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流脉,是一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