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哲学宗教论文 宗教系论文 宗教文化通论论文 写一篇关于宗教的论文2000字 论西方宗教文化论文 大学生宗教文献综述

关于宗教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宗教消亡问题再审视从宗教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视角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宗教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1

宗教消亡问题再审视从宗教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视角,该文是宗教类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宗教消亡问题和视角和审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廖微,张云阁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宗教不同于哲学、政治学或经济学,也不同于艺术,它具有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多元职能.当今宗教发展的世俗化使我们对宗教消亡问题要重新建立理解.透过宗教是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一独特视角来重新认识宗教,揭示宗教的社会特质,有利于把握宗教影响积极的一面,也有利于削弱其消极一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掌握世界;宗教消亡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2.044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50—04

收稿日期:2015—09—30

作者简介:廖微(1988—),女,贵州赤水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通讯作者:张云阁(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JG0115.

一、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

人类掌握世界,就是人与世界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能动的对象性关系建构,这充分体现了人的积极的社会历史主体性.人类本身是对象性的存在,人要在对象的确证中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从诞生之日起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来把握世界.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只有通过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掌握,才能最终为人类造福.因此人类必然需要把握世界,否则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

世界无限的丰富性决定了丰富的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人是一个多维的生物体,马克思说,人不仅有“种生命”还要有“类生命”[1].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2]因此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神话,宗教,常识,理论,实践,艺术,科学,哲学等等.

原始初民不能用人的行为来解释外部事件的意义,或者用外部事件来解释人的行为的意义.因此他们最开始用神话这种把人和世界进行双重“幻化”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而宗教是人创造的另一个意义世界.宗教的神圣形象使人的存在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常识的方式总是被人们习惯性地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常识得到每个健全正常人的普遍认同,人人都在生活经验中分享、体验、重复常识,使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相互理解,内心世界得到自我认同,思想情感得到相互沟通,行为方式得到相互协调.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头脑有它专有的方式来掌握世界”,这种专有的方式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它是人们认识、反映、再现外部世界的客体的过程.人掌握世界的实践方式是属人的、客观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类主动的、积极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人类消极地适应自然界的活动.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才能使其各个方面的需要得以满足.

艺术为人类展现了一个表现人的感觉深度的、深化了人的感觉与体验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集中反映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如果说艺术创造了属人的艺术世界,那么,科学则创造了属人的认知、知识、智能的世界.科学是人类为了探究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方法去获得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人类用科学来改造世界,造福自身.哲学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方式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曾经提出,“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也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3]

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对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不同时期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同时,掌握的方式又是多样的.在一定时期内,一些方式会占主导地位,因此,一些方式必定会退居次位甚至消失.比如神话方式,在人类刚开始产生,非常落后的阶段,它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如今已逐渐退出人类把握世界的历史舞台.

二、宗教是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这是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宗教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被明确提出并加以肯定.

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宗教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相反,它却继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尽管宗教思想都披着幻想的外衣,但是宗教思想饱含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本质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终极理想,是人类力图掌握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一种终极关怀.

宗教在掌握世界的过程中饱含着感彩.宗教是让信仰者通过情感在心理上感受到与神同在,把宗教的神圣性最大化,继而体验到自己的责任义务,而不是简单地让人们在观念上信仰超然的精神本体.宗教的首要问题是宗教情感.黑格尔认为:“宗教是心的天国”[2];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5];马克思指出:“宗教是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宗教可以作为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6].宗教是“有感情的形式”,因此,在构成宗教的各种因素中,宗教感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全面理解宗教就必须把握好宗教感情,而宗教把握世界的最终目的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依赖.

在原始、落后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在强大自然力的面前无力改造,被恐怖、敬畏、依赖、感恩等情绪包围.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宗教仪式把各种情感活动转变为现实的信仰行为,这是宗教情感活动的实践表现.宗教仪式在平衡和箝制人们心理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战胜自然的信心.在原始初民的思维中,对那些神奇的外部力量置若罔闻会招来至极危害,因此,通过宗教仪式就可以箝制他们,甚至可以尝试操纵他们.古代人民和帝王的宗教活动或者今天人们祭拜祖先的仪式,都是人们试图使受压抑的心灵得到寄托并逐渐升华.因此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是宗教把握世界的另一重要途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很多论著中都共同表达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宗教是以幻想的方式反映外部世界来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是“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7];《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在不同的财产形式和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8];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恩格斯也指出:“人间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6].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表明宗教反映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幻想”.而支配人们生活的现实力量才是宗教幻想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宗教是一种“纯粹的幻觉”,他承袭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谈论绝对者、基督教神学及上帝这些异化对象时,实际上都是在谈论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知道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身是具有现实性的,因此它存在的根本必然是物质和经济的.

马克思说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8],“颠倒了的世界”是它的社会基础,宗教的功能就是为“颠倒了的世界”提供总的理论上的辩护、感情上的安慰和道德上的核准.“宗教是人民的”[8],“腐蚀、败坏和毁灭人们的思想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9].这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对人民的麻醉.但这些都不是把宗教和其他社会文化形式区别开来的本质.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通过幻想的形式把握世界,它把握世界的手段是宗教思想,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依赖.这是宗教的内在要旨,是几千年以来宗教发展追求的基本趋向,也是宗教掌握世界内在的基本要素.

从马克思一生关于宗教的各种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局限于某一个的角度来看待宗教,而是整体地、全面地来认识宗教.因此宗教及其掌握世界的多元职能是不能被否定的.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差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社会实体和社会力量.宗教对社会产生作用除了通过传播信仰理念,更直接的方式是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贯相信,当宗教的社会作用表现为消极、否定的时候,它都与落后的、滥用权力的剥削阶级相结合,向人民施展着最严酷冷血的剥削、压迫和统治.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宗教与非统治阶级结合时对社会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宗教的社会作用不仅仅只是取决于宗教本身,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它所服务的对象.因此,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的阶级社会,马克思正是想通过对宗教的批判而改变现实世界,进而解放全人类.因此,对于宗教的多元职能应该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解决好宗教问题的方针和原则是国家应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提出“信仰的特权是普遍的人权”.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党纲领草案批判》中提出“国家无一例外地把一切宗教团体视为私人团体”[6].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一致认为应实行彻底的政教分离原则,“不应该有什么‘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或者教会,一切宗教,一切教会,在法律面前应该一律平等”[10].

以上这些论述表明,要解决好宗教问题,首先就要把宗教与统治阶级代表的利益隔离开来,不能让宗教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宗教所起的积极的社会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对待宗教,应发挥其影响积极的一面,削弱其消极的一面.

三、宗教消亡的社会历史条件

宗教掌握世界是全方位的,其贯通于宗教的发展和人类改造世界的始终.那么,是否人类存在,宗教就会继续跟随着人类历史朝前发展,不该消亡?

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地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同时宗教虚幻的社会意识现象也将并存.但是,宗教这种虚幻的社会意识现象在经过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后,最终将会退出人类的社会历史舞台,走向消亡.而那时,人类也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

具体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宗教消亡问题首先表明了宗教是以人的解放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以“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的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为基本前提的[12].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社会生活着的人为出发点,始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任何现实的人都无法逃脱的实际生活条件,而他们所主张的人的解放,也意味着人要摆脱由这些关系所产生的异己束缚.

人们试图通过用宗教的虚幻性来补偿自然界以及人本身给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否定性力量的意识以及阶级压迫和奴役对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否定性力量.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真正地消除宗教幻想,只有让人们从这种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克服这种异化关系.只有使这种异化关系“合理”化,宗教才会真正消亡.

人们能自由自主生活的实际关系或条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痛苦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宗教的消亡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结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自由自主生活条件的确立,人的解放的实现,都需要经历长期、痛苦的社会历史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要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实现,而不是诉诸思想的解放活动所能解决的.所以,人的解放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而宗教消亡问题作为人的解放的历史结果,也必然表现为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对于马克思关于宗教消亡的观点我们必须对宗教的本身再进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宗教在某种程度是一种原教士主义,一种有神的宗教,而且人们对它的崇拜极为虔诚甚至达到顶峰.宗教为不同阶级服务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要消亡的宗教,是依托于剥削阶级,已经成为剥削阶级欺骗人民的工具的宗教,麻醉人民的那个宗教.因此,经典作家和马克思笔下所谈的那个“颠倒世界”的宗教,“人民的”的宗教,“虚幻的花朵”的宗教是一定要消亡的.但这个消亡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坚信它一定会实现.

然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当宗教消亡的全部条件充足的时候,那时的宗教是否还与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宗教一致?宗教最终变成一个没神的宗教,脱离了政治并且和人的生活紧密结合,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成为人追求价值,使人更为神圣的时候,宗教是否应该消亡?从西方思想历程来看,批判一个传统通常至少有两种方法:一是彻底地否定、推翻那个传统;二是消解那个传统中不符合时展的各种因素,使其转化为一个有利于时下发展的新传统.德里达提出“没有宗教的宗教”,就是为了转化这个传统,使宗教成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费尔巴哈提出的“爱的宗教”,“建立没有神的宗教”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重新塑造宗教的神圣性的转向,要获得信仰的价值就必须实现这个转化.德里达认为“没有宗教的宗教”还是一种宗教,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宗教.

但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一方面,宗教适应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加速了宗教世俗化的过程.宗教这种以情感依赖甚至以一种虚幻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手段,可能在未来社会中仍然有一些会被保留,但这时的宗教早已不是马克思当时所批判的那个宗教了.笔者认为,可能费尔巴哈提出的“爱的宗教”和德里达所提出的“没有宗教的宗教”正是这个意思.

有的学者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将会使宗教走向灭亡;有的学者则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宗教化的社会,宗教将会进行延展扩大,永恒地存在下去.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也不说明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宗教,因为宗教赖以生存的根源并没有消失.宗教世俗化说明,一方面宗教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世俗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淡化了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宗教本身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以世俗化的方式继续存在.

因此,可能费尔巴哈提出的“爱的宗教”和德里达所提出的“没有宗教的宗教”这种宗教形式还会继续存在,但是这种宗教一定不会成为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宗教在一度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而后会屈居次位.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宗教消亡问题要重新建立理解.当今有不少人对马克思的宗教消亡理论提出质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马克思宗教消亡的“宗教”缺少一个根本性的梳理.笔者认为,马克思所谈的宗教一定是有神的,而且是剥削阶级麻醉、蒙蔽人们的工具.今天宗教的再次复兴有很多人认为是对马克思宗教消亡论最有力的驳斥,但是这种观点不成立.现如今宗教的热潮,出现宗教世俗化的现象,实际上是宗教伴随人类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必经的阶段,而且这也意味着宗教将会越来越背离自己的本性.因此客观地认识宗教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防止在认识宗教问题上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牛苏林.人对世界的宗教掌握及其方式—兼论马克思的宗教理解[J].中州学刊,2005(02).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韩璐]

上文结束语:本文是关于宗教消亡问题和视角和审视方面的宗教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宗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宗教绘画当中绘画艺术形式的比较与审视 一、人文主义与儒家人本思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便遵循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但中国拥有着自己独到的儒家人本思想 自己认为,儒学并不能称之为宗教,但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学不得不被承认为一种经典流传于世 西方的.

2、 宗教视角下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探析 宗教视角下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探析李 倩(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00)摘 要大足石刻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的内陆山区,因其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所以保存的相对完整 大足石刻有着悠久的.

3、 新形势下广西高校宗教事务管理的现状和 摘 要在社会新形势下,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的趋势,且在新媒体高速发展下,如何正确引导和提高高校及学生预防和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能力成为迫切的要求 文章深入分析新.

4、 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召开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召开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9 月28 日,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召开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前一阶段巡视整改工作推进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巡视整改任务 委党组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5、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抓常新 2018年以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推进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的有力抓手,注重打牢“学”的基础、把握“做&rdq.

6、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到云南佛学院调研 纳梦月导语8月15日,由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仁青加、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罗正富,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杨小波率队的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围绕&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