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学校管理方面的论文 图书馆学刊 图书馆杂志 学校教育论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杂志 图书馆建设杂志 学校图书馆论文查重 学校图书馆论文 学校图书馆杂志 国家图书馆论文查重 图书馆投稿 学校社会工作论文

学校图书馆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陆静山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学校图书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1

陆静山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该文是学校图书馆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陆静山和图书馆和乡村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陆静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先行者,受乡村教育思潮的影响,其《儿童图书馆》一书首次把乡村学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扩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在图书馆建设实践中,陆静山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观,秉承实用主义办馆理念,因地制宜、求实创新,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陆静山乡村学校图书馆的思想和实践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陆静山 儿童图书馆 乡村学校图书馆

引用本文格式 邹桂香. 陆静山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J].图书馆论坛,2018(3):76-80,107.

  民国时期“儿童的发现”曾经成为一种思潮.1915年《新青年》创刊号的《青年论》指出“儿童者,成人之根基也”[1],自此儿童作为一个重要群体被逐步认识,儿童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进而促成近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乡村教育思潮的推动,一些教育社团和教育家把办学理念延伸到乡村,创办乡村学校以践行乡村教育理念,乡村儿童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置于显要的位置.而此期随着新图书馆运动的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也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时期.乡村学校图书馆作为配合乡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亦出现星星之火,值得欣慰.而参与此类图书馆建设实践的代表性人物、乡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陆静山先生,在积极开展乡村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切实关照乡村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为乡村儿童点燃了阅读和希望的灯盏,其筚路蓝缕以启乡野之功,实不容没.

1 陆静山及其《儿童图书馆》

  陆静山(1905-1996),江苏无锡人,生活教育社成员,热衷乡村教育.1928年起,曾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小学指导员、劳山中学音乐教师、厦门集美学校乡村师范教导主任,《儿童新闻》周报主编,1946年在重庆任陶行知纪念小学校长[2],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在当时的乡村教育思潮及乡村建设运动中尤其致力于乡村学校图书馆的建设.1934年,陆静山根据他在无锡河埒口小学、女子师范附小、新犊小学,以及厦门集美师范乐安中心小学等的工作经历,编成《儿童图书馆》一书,由上海儿童书局总店出版,总结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创办学校图书馆的经验[3]3,首次让国人知晓了广袤乡村大地上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样态.

  《儿童图书馆》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儿童图书馆的经营”,包括儿童图书馆的意义、发起、组织、经费、设备、布置等;中编“儿童图书的管理”,对图书的选择、购订、登记、盖章、分类、分段、编目、陈列、出纳、整理等加以论述;下编“儿童阅读指导”,主要介绍如何指导儿童阅读.该著虽以“儿童图书馆”命名,但所论主题实为乡村小学图书馆,应该特指乡村学校的儿童图书馆,属于儿童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虽然仅有80多页,但在当时对乡村儿童图书馆缺乏普遍关注的氛围下,此著尤显可贵.在当时的图书馆界,陆静山属于“边缘”人物,据笔者目力所及,除了此著之外,他没有再公开发表或出版与图书馆相关的论述,学界的研究仅限于《民国图书馆学文献学著译序跋辑要》对此书“编者致辞”的辑录[4],或在一些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资料汇编中略有提及.本文在详读《儿童图书馆》原著及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和发掘陆静山在当时乡村教育运动中,进行乡村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具体实践,虽然距今已经近百年,但是细品其论著中的若干思想和理念,对当下乡村学校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仍有一定的启迪.

2 陆静山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

陆静山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的形成和定位,与当时乡村教育的主流思想密切相关.1924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促进乡村教育案》,此后各地的乡村教育社团不断涌现,乡村教育思潮形成并迅速发展,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和激励下,乡村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拓荒之旅亦艰难展开.陆静山的《儿童图书馆》一书即在此背景下出版,并编入“乡村教育丛书”,因此乡村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应属于乡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乡村教育和建设的目标,以配合当时的各项教育活动.

2.1 乡村学校图书馆属于儿童图书馆的范畴

  民国初年兴起的“新教育运动”主张尊重儿童个性,提倡教育联系生活,加之新图书馆运动的推进,多种合力促成了对儿童图书馆的关注.191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第1条规定:各省治县治应建立通俗图书馆,各自治区可视地方情况设立通俗图书馆,私人或公共团体、公私学校及工厂也可以设立通俗图书馆[5]64.随后出台的《图书馆规程》第2条规定:公立、私立各学校,公共团体或私人,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6]65.这些规定使公私立中小学建立图书馆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193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刊印的《全国公私立图书馆一览表》[6]57,1931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编的《全国图书馆调查表》(第四次订正)[7]239,在对全国图书馆的分类和调查中,对儿童图书馆的统计主要集中于城镇,*出城市和乡村在图书馆建设发展中的失衡,实际上是对乡村儿童图书馆建设的漠视.在论述儿童图书馆的文章中,仅有两篇涉及乡村学校图书馆,即章奎元的《整理小学图书馆的几句话》(《集美初等教育界》,1930年第1期)和犁牛的《怎样筹措中小学校图书馆的经费》(《公教学校》,1937年第15期).甚至不少图书馆学人也局限于对城市小学图书馆的关注,如蒋静寰的《小学图书馆实施法纲要》(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29年版),主要以英国、美国、法国等城市小学图书馆为例,徐能庸的《儿童图书馆》(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以某市立儿童图书馆为例进行论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乡村.

  对乡村儿童及其阅读的关注和启蒙的重任,历史性地由当时推崇乡村教育者们来承担.陆静山首次以论著的形式关注到乡村学校图书馆,以及乡村儿童的阅读状况.他在述及儿童图书馆的意义之后,随即把话锋转向乡村:“乡村小学是交通不便,经费困难,设备简陋,儿童图书馆当然也是在缺乏之列.可是,只要那位教师是位有心人,那么费了一二元的代价,也能把儿童图书馆创办起来的.”[3]5事实上指出其关注的是乡村学校儿童图书馆.从作者致辞中知悉,他还准备编写《儿童用书指导》和《小学图书馆组织法》,以期更详尽地讲解儿童图书馆的情况[3]2,虽未能付梓,可推知仍属于乡村儿童图书馆的范畴.陆静山把乡村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视为儿童图书馆的一部分,拓展了儿童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

2.2 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观

  “发现儿童”的序幕揭开之后,儿童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和强调,在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运动中亦有重要体现,在校的学龄儿童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陆静山的著作中“儿童本位观”贯穿始终,该著作以“儿童图书馆”命名即可感知.强调儿童的重要性,与图书馆相关的所有活动都重视儿童参与,如管理规则的制定、管理人员的推选,以及图书的布置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鼓励他们进行实际的操作,如对于图书的悬挂方法:“这方法是不用木条,代以一条粗铅丝,……两端系在钉子上,在铅丝上挂些钩子,这些钩子可以在手工课中使儿童做.”[3]82既在做中学,又在学中做,体现了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图书馆的过程,实际上成为儿童的教育与实践过程.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推选由导师和儿童共同决定,如乐安中心小学图书馆管理干事即由全体小朋友公推[3]40.儿童图书馆规程的制定:“第一要征求儿童们的意见;第二要由儿童来起草;第三由导师根据实际情形,把草稿修改;第四再与起草的儿童说明修改的内容;第五由起草的儿童提出到全体儿童面前通过实行.”[3]40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为他们创造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图书的选择在考虑购买能力的基础上,陆静山强调必须以儿童的阅读需求为中心,图书的内容不仅要适应社会大环境,还要兼顾“活泼的健全的时代思想,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描写,曲折的情节,美丽的印刷及坚固的装订”[1]64.鉴于此,他还特意指出图书外形和内容上的标准[3]68.陆静山曾撰文《写儿童读物的三条途径》,详细阐述儿童读物的写作和出版问题[8]309.在引导孩子利用图书馆的问题上更是循循善诱:“在将入馆时,要注意以下几项:脸和手清洁吗?把水洗干净.鞋子清洁吗?把刷子刷过.衣服整洁吗?向镜子照一照.”[3]35让孩子们自觉主动遵守,倍感亲切.

  全书多处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决相关问题,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和爱提问的天性,吸引他们进行探究,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不自觉地喜欢上图书馆,并积极参与图书馆活动,使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相互验证,无形中掌握相关知识,正如陆静山所说:“规则的订立,要想得到儿童的具体意见,必须要使儿童先经过一番事实的经历;要想得到切合实际,也要先有一番事实的经过.”[3]41实现“知”“行”真正合一,当然,这些实践活动仍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确保不偏离操作的目标,这种方式既是让儿童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本位观的切实体现.

2.3 秉承实用主义的办馆理念

  乡村教育必须适合国情和乡村需要,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以解决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当时乡村教育者的初衷.陆静山作为乡村教育的积极执行者,在乡村学校图书馆建设中践行了这一思想,秉承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主义的办馆理念.儿童图书馆在“调剂儿童的干枯生活,解决儿童的一部分问题,养成儿童的用书习惯,指导儿童看书的正当途径,满足儿童的求知欲”的同时[3]3,陆静山进而指出:“儿童图书馆的设立,不是教儿童多读书,多读书,在儿童是没有用的;读多了,反要成一小书呆子.”[3]4为了防止小书呆子的养成,应该“把图书当做一种工具来看待,是一种生活工具,一种‘做’的工具”[3]5,认为图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推而广之,图书馆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立.陆静山的图书馆建设理念,与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陶行知的“工具主义图书论”思想一脉相承,他曾协助陶行知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书呆子莫来馆”:盖专为用书而设,非为书呆子而设也[9]351.陆静山指出:“在教学做合一下面,是反对学生读死书,做书呆子的,主张做什么事,用什么书.”[10]188足见其对“书是工具论”的深刻理解.

  陆静山的著作不讲求理论的高深,只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采用一问一例、一问一答、师生对答等形式,讲述具体的实际问题及合适的解决办法.诸如“儿童图书馆怎样开始组织呢?……在这时候,问题便发生了.如几个儿童争夺一本;一个儿童占了几本书;看后不把书归还原处;或者会不见了一二本书.……当这些问题发生时,导师便可召集儿童在一处,开会商量办法”[3]18.在“儿童图书馆的管理”“儿童阅读指导”等部分,也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亦是实用主义的重要体现.

2.4 践行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

  陆静山图书馆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立足乡村实际,实事求是,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并勇于创新.与当时“乡村教育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既不能照搬欧美教育模式,也不能再步城市教育的后尘”的思路相契合.基于“乡村小学本身多交通不便,经费困难,设备简陋,断不能与有经费投入的公立儿童图书馆相提并论”的实况[3]18,图书馆建设要经济适用,办馆形式要灵活多样.在馆舍选址、图书筹集、管理以及儿童的阅读指导等方面都要紧密联系当地实际,进行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适应性改造,而不能生搬硬套当时流行的理论和做法.陆静山摸索出数种适合不同规模学校的图书馆模式,以“教室馆舍合一”为主.如把教室的一角作为图书室,把多余的课桌变为藏书柜,用来摆放图书,或把图书悬挂于教室墙壁上,也可以把面积狭小的生活室作为图书室.如南京晓庄小学就是在教室后面墙壁上,摆放些《小朋友周刊》《儿童世界》《童话故事》等[3]29,类似于现在小学教室里的小图书角,最为经济简便,轻而易举.

  正如陆静山指出的,虽然对于条件有限的乡村小学而言,一个房屋宽敞,光线充足,陈设精美,布置悦目的图书馆,只是一种理想.但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向理想靠近.图书馆的设备及布置,必须以经济适用为主旨,如木质的简易书架或书橱,可以找乡村木匠来做以节约成本.图书的摆放也十分巧致,如在书的右上角穿一小孔系上绳子,挂在教室的墙壁上,书中附有悬挂图书的三种方法[3]29.至于阅读的场所,更不必拘泥于室内,只要在不刮风下雨的日子,乡村的郊野、树林、山坡,草地等,都可以成为天然的阅览室.对于儿童而言,应该是最好的读书场所,可以零距离地亲密接触大自然,足以让城市的小读者欣羡.

  筹集购书经费更是棘手,由于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异,不能完全模仿城市学校的抽资、募捐的方法,只能依靠自力更生.师生们从事农业生产,农场种菜的收入以及学校小商店收入的一部分都可以作为图书设备费的来源[3]16.在完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利用教师的私人藏书也不失为一种筹集图书的方法,如无锡河埒口小学除了黑板和课桌凳,及一架手风琴之外,什么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就无从谈起.就只好先把教师的私人书籍拿出来,又费了一块钱,买了些儿童画报”[3]5.1933年冬陆静山等到无锡西桥村筹办学校,就随身携带一批图书以筹备图书馆[11]24.图书的选择和*尽量做到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陆静山详细列出不同数额的经费,买哪些出版社的哪些书籍最节省、最划算.

  儿童图书的分类问题,陆静山认为当时流行的用于成人图书的分类方法,决不能用于儿童图书.常用的《杜威十进分类法》虽然经过改动,仍有不适合儿童图书之处,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则过于注重理论的抽象组织.由于当时的儿童读物多偏向于文学、美术、史地、自然科学等其中的一部分,故陆静山建议要根据儿童的经验,应以分得愈简单愈好为原则,把儿童图书分为文学、科学和艺术三大类[3]86.对于规模更小的图书馆,则可以进行更简单的分类,甚至可以简单到让儿童看不到图书的分类.在图书的登记、盖章、分类、编目、陈列、整理等方面,也都依据实际进行,同时注意艺术和审美.陆静山曾任小学音乐教师,比较关注美学教育,能把审美情趣用于图书馆的布置,如摆放书籍时,他认为把书挂在教室的墙上红红绿绿的也蛮好看,并对过于随意加盖图书印章之举加以批评:“至于图章的地位打得合宜不合宜,好看不好看,都不去问的.”[3]82要用审美的眼光,在书籍封面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盖章.这种既节约实用又兼顾审美的心态和精神,值得借鉴.

3 陆静山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评析

  陆静山作为乡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在积极支持乡村教育的同时,关注乡村儿童,撒书香于村野,其筚路蓝缕之功,值得缅怀.首先,陆静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编写一部专门的乡村儿童图书馆著作,在当时寥若晨星的儿童图书馆著作中,尤显可贵.不仅填补了此领域研究的空白,丰富了儿童图书馆的建设经验,乡村儿童的阅读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使得乡村图书馆建设逐步纳入研究视野,并立有一锥之地.其次,陆静山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儿童本位观,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下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学校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的建设中仍值得参鉴.再次,陆静山能及时总结和推广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实属难得.其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办馆理念,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务实作风,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各类型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仍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囿于时代和视域所限,陆静山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亦有不足之处.《儿童图书馆》一书,就内容而言,整体上是对乡村学校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经验的总结,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既没有明确界定“儿童图书馆”的范畴,进一步提出“乡村儿童图书馆”或“乡村学校图书馆”的概念,也没有构建相应的乡村学校图书馆的理论体系.另外,“儿童图书馆的经营”“儿童图书馆的管理”“儿童阅读指导”的架构模式多止于实际操作层面,仍属于“图书馆经营管理”的研究范式,与当时学界研究的主流相吻合.但是我们不能苛评前人,陆静山的《儿童图书馆》虽然仅以他工作过的几所乡村学校图书馆为样本,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实况.

  时光已飞逝近百年,我国广大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陆静山当年所处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城乡二元体系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依然存在,为数不少的各类型的农村学校,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陆静山所倡导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思想,所彰显的儿童本位观等理念,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精神,仍值得新时期的图书馆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体味和反思.

收稿日期 2017-05-31

(责任编辑:周坚宇;英文编辑:杨继贤)

总结,上文是关于陆静山和图书馆和乡村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学校图书馆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学校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层林尽染麓山巍 文 钟武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伟人的如椽巨笔下,一幅绚丽的湘江岳麓秋景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誉满湖湘大地的年.

2、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卫生学校张正宝护理名师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以来,立足于专业建设,融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教育于一体,加强对学生的立体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仿真模拟教学和数字.

3、 三生教育是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学率,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和生动的探究体验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理智训练所代替,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因此,在一些.

4、 论乡村学校和乡村文化传承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人城市,乡村呈现出衰落之势,乡村文化面 临着生存土壤被隔断、发展载体被弱化、发展主体在丧失……危机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中心、文化 .

5、 师范类专业顶岗实习模式以淮南师范学院乡村学校顶岗实习炎刘模式为例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师范生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缺失问题,提出顶岗实习的教育实践形式 通过对“顶岗实习”的概念解读,分析了淮南师范学院开展扶贫顶岗实习实践探索的具体举措高校、政府和中小.

6、 职业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 文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何岸婷【摘要】图书馆阅览室作为职业学校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职业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