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经验论文 济宁传统文化论文 韩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论文例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传统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5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该文是传统文化类有关论文范本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中华传统有什么?生活、生存、生命的方式,食衣住行都有我们的思想、行为造成的传统,包括我们对生命的看法都有传统.

别人问我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我们今天去看法国、德国的文化,就是看这些人曾经是怎么过的,这就是文化.当然这中间有差异.差异是生活和生存,这是文明,生命是文化.文明与文化是有差距的.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可以教育延续的.自古以来在历史上,看到各个民族有很多文明,可是这些古文明到今天消失了,只留下遗迹,而文化留下的不是遗迹,留下的是人.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中华文化所有的学术文化,起源就在于河图洛书.整个中华文化的传统基础,中华文化的起源,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河图洛书一开始讲的东西,就是“易”,“易”是什么?我对“易”的理解是交换,从一件事情换成另外一件事,从一个“相”换成另一个“相”,这个就是“易”.《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我们看到天地宇宙是怎么样变化,从变化当中推而认知,了解到“我”,了解到“人”是怎么回事.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基础,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对中国文化原始认知,用一个字可以代表,就是“生”这个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讲的东西就是“生”,《论语》里有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好像与其他文义全不相干,其实这是孔夫子提醒大家我们文化的要义.

中华文化中没有“死”的概念.我这样讲各位可能觉得很好奇,我们不是讲生死吗?我们是讲天地不仁,但又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变化还是“生”,从一个“相”变成另外一个“相”,因为所有东西是在变化,变化就是生生不息.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死”叫“往生”,哪有什么“死”,他是“往生”啊!变成另外一个“生”.这是我对中华文化智慧大为感动的地方.我们是生生不息,因为生生不息,每一天都是新的.古人说“苟日新,新,又日新”.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觉得我今天出生了,就在当下这一刻的我,是一个全新的我.

中华文化为什么放到今天,放诸四海依然准,是因为古人的智慧把我们想要知道的已经想完了,所以你现在想得到的东西,在古文典籍中都有提示.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是怎么开始的?世界开始是,当你给了他名字以后开始的.你是谁?我是谁?不知道.可是等到你有名字,我就知道你是谁,我就知道我是“南一鹏”.但是这个是我吗?不是,可是给了我一个名字,我就定格了,所以“有名万物之母”.我们的宇宙观,整个宇宙怎么形成,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让他形成的,你给了他名字就形成了.可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并不确定,实际上是变的,所以大多数的人一生都会有困扰,人为什么永远浮动,思想上我们永远想追寻一个不变的,可是实际上世界一切都在变,这就是《易经》原则,永远在交换.这是古人最聪明的地方.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任何东西给了名字,成了“相”以后就走向了灭亡.这里我要讲一下我们的文化概念优美在什么地方.有的时候我自己会创造一些新的思考,但我发现创造新的思考只是因为我读书还不够,回到古文里面一看原来人家都讲过的,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深邃庞大.譬如,非我无所取,这概念是庄子说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今天我来这里跟各位分享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如果没有你来,我自然没有来的机会;是因为你们来了,所以我才会来.这就是因为除了自己,我们还需要别人的参与,我们的生命才有机会.没有别人,就没有自我这个概念,自我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别人的存在,所以人生要感恩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不要以为只是你能做什么,你生命中所有的发生,所有的机会都是别人给你的,都是因为还有别人的存在,所以才需要你的存在.所以我们对每一个人都要感恩,是因为别人的存在,给了你机会.

中国文化里面常常讲“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比如你发现你的朋友做了不对的事情.你第一个想法是他做得不对,第二个想法是我不能说他不对,第三个想法是随口说出你今天真漂亮!这都是遮掩.真正大学之道里面讲的是“体相用”.我们在“用”的上面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的要求是要做到先正其心,一个能做管理的人,必须站出来,必须讲话要有威严,必须说话要算话,言行要如一,在“相”上一定要做到.这就是“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什么是“诚其意”?就是内心最深处的那个点,“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这个“知”我宁愿念成智慧的“智”,你要致知在格物,你要达到有智慧必须格物.什么是格物?格物是要跳到背后看到原先的,不要为名相所耽搁,要看到名相之后的“体”.大学之道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不但如此,包括对自己的存在,都在自欺.中华文化真正讲的就是了解自己.

超越是非的庄子是大家很喜欢的文人学者思想家,庄子思想也常常被许多人讲.我们这一生常常用一个固定的概念作判断,都以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是常常看了一个人,看了长相,就说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揣测、臆测别人是怎样的人,这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经验,你生活经验当中有取舍.你认为是对的就是你的“是”,而另外一个人因为他生活经验不同,他在他的取舍中间有他的“是”.庄子讲“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跟别人交往常常拿我以为的“对”说他人的“不对”,就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是”,而别人的想法,固然是别人的“是”,可是现在与自己的“是”相比,就是“非”了,这个就叫“是非”.所以假如我们在与人沟通上面了解到,每一个人都是对的,没有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超出他个人所有的经验跟认知,有些人是在心性上修正以后可以超越的,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你和别人讲话,就别人提出的意见,我们如果能够先了解他的背景是什么,不要别人讲的意见你就说不对,你可以先认同他,这个说的是对的,就他的经验来讲是对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再探讨一下新的方向.这样子讲话,别人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大家不会觉得有冲突感.因为我们必须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对的,他的“对”与“错”,这是他的经验累积出来的结论,就是那样的结论.而你不能因为他没有跟你一样相同的背景和经验就必须来认可你,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到接受别人的“对”,接受别人的“是”,再来探讨如何能够把“是”做得“更是”.

能格物致知,“朝闻道,夕死可矣.”闻的什么是“道”?懂得什么是性!什么是命!当然,中国还有一个特别的文化是“隐士文化”,真正最懂性命的是圣人无名.到了这个阶段,这也是格物的表现,无名则无物.

最后我提一件事情,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令我个人非常感动!我觉得现在的国家,有人重新提出人品的要求,建设的是人文.严以修身是在健康,心性,家庭上;严以用权是在态度,在公、私,在取、舍上;严以律己是在交友、在行为、在作风上.三实就是要忠,要信,要诚.谋事要实就是忠,谋事要做到自己尽力无悔;创业要实就是信,这个事情做完没有人抱怨我;做人要实就是诚,诚者毋自欺,凡事不自欺欺人,做人要实,就是不自欺.所谓三省吾身,为人谋,忠乎?与朋友交,信乎?如是也.

先父授予我家教,智慧本天授,不假外力求;以诗书传家,持民族大义;忧道不忧贫,谋道亦谋食;力,尽其在我;功,不必为我.

本文系南一鹏先生受邀为上海市1000多位处级以上的公务员开展“家道家风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上的演讲,有删减

此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三月三,鸡蛋还可以这样吃对一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例 ■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徐强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每到这天,人们都会采或买一把荠菜,摘洗干净,放几个鸡蛋,煮上一锅,剥壳吃蛋,取水慢饮 但今年农历的三月三,儿子提出一个问题,&ldquo.

2、 论高考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强化 2016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高考考试内容将出现变化 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的内容,多个考试科目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其中,在语文.

3、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吴 华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运用情境,突出文化,彰显文明,让中华传统文化.

4、 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中大学使命实现路径 摘 要大学是传统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具有文化育人作用和使命 在网络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不断传播,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网络的开放性也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歪曲、误读的问题.

5、 中华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路径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时代下电视媒体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何运用电视手法创新性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培养建立人民的文化自信,是电视媒体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摘要 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社会血脉传承的根基 历经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民族,积累了底蕴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探析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