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学生早恋的危害论文 关于早恋的论文600 早教刊物 普朗克最早发表的论文 早教参考文献 世界上最早的杂志5

最早类本科论文范文 和最早且相对成熟的方块字甲骨文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最早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1

最早且相对成熟的方块字甲骨文,本文是关于最早方面论文范文和方块字甲骨文和成熟和方块字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自从有了文字,人们对文字起源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最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则莫过于震惊中外的甲骨文的发现了.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是何时被发现的?

1899 年,清代作家、学者刘鄂到北京的一家药店去为患疟疾的朋友王懿荣抓一服中药,在这服中药中有一种延用了几个世纪的“龙骨”,刘鄂站在药店的柜台前,看着伙计将“龙骨”捣碎时,竟惊讶地发现在“龙骨”上还有许多类似汉字的刻纹!正是这次抓中药的经历,直接导致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甲骨文的面世.

·甲骨文的发现

1903 年, 刘鄂撰写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专著《铁云藏龟》正式出版,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此前,中国人对自己文字起源的了解都来自于公元121年的《说文解字》,而刘鄂则将汉字的起源上推到了3000 多年以前!

另外按照最早收集甲骨的学者王襄说:甲骨文的发现是在1898 年冬末, 而它的价值为人所知则在1899 年秋.最早认识甲骨文的人,被学界公认为清末著名金石家王懿荣.王懿荣对金石素有研究, 1899 年他正在北京做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批商代铜器出土,就忙亲赴安阳.然而,他到达时铜器已为商贾运走,发掘处只剩下大批正准备作肥田和药材用的龟甲和牛骨.其中,有一部分较大的龟甲,上有“行列整齐,非篆非籀”的古文字,这就是甲骨文.后来, 王懿荣共收集甲骨片1000 余片,被认为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上面两段叙述都是关于甲骨文发现的,也都围绕着王懿荣展开,可见王懿荣注定要与甲骨文有不解之缘.

·汉字起源——考古界孜孜不倦的探索

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文字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中国文字的起源应该远在甲骨文之前.不过关于具体的起源时间,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取得共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中国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都认为,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和龙山文化的丁公陶文已经能被称为“文字”,甚至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郭沫若、于省吾和李孝定等著名专家则明确提出, 距今6000 年前的半坡陶文或距今约4500 年前的大汶口陶文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他们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上个世纪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对该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 年至7800 年前的少量陶器刻划符号进行分析时, 张居中等人确信,这些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可能就在贾湖.不过,囿于其他资料的限制,有关贾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至今尚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不少专家学者仍然对张居中教授等人的发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文字起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探讨早期原始文字的交流传播与融合途径.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我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我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 个以上字汇, 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 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 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那末,我国文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学术界对这问题争议很大.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 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但近年来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或没有直接关系”,我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

还有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 在人民中萌芽” 为6000 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 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基于这样的学术界的认可,探索汉字起源,我们从甲骨文入手.

前是夏中期的陶尊刻符,后就是可以直接一以贯之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汉字演变的轨迹在书写的过程中呈现,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具体的差异化.

·甲骨文与《易经》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虚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殷商多卜筮,而卜筮记录在龟甲之上,保持至今的文字,成为甲骨文.而用于卜筮之书的皆称为“易”.即有卜,便有“易”.记录卜筮之文字也必然与“易”同源同宗.

甲骨文作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记载着从盘庚迁殷到殷商灭亡八世十二王共273年(公元前1395 一公元前1123)的史实.甲骨文显示出汉字全面成熟的面貌,在书法史上甲骨文被视作第一代自成体系的汉字符号系统.《周易》被称为中华元典,正是因为《周易》之义理就是华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周易》全书阐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中华大地一切文化, 皆源自万经之始的《易经》.

·中华元典《周易》不可不说的故事

中国人因为不读周易,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发源总存在各种误解.前文中我们提到,中华元典《周易》,实在是因为《易经》是中国一切文化的发源,元即起始,开端之意.伏羲画先天八卦,说的是天地之间八种天动与地动的自然变化.古代中国人每每出行渔猎,采摘,需要了解天气,伏羲是中国最早的气象学家,为了不用每家每户的喊明天天气怎么样,伏羲和远古中国人,一起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践印证,在很长的时间里,落实了先天八卦, 准确描述了天地的八种变化,人们一看树上挂出来的卦象图,就知道当下什么情况,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觉得古人类自身的活动更加安全有效.这对于以渔猎、采摘为主的先民来说,是非常高科技的生活指导.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汉书·艺文志》称其“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相传,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中古周文王和周公旦重卦并系辞而演六十四卦之《易经》,近古孔子阐发《易经》之义理而撰《十翼》,《周易》其书遂成.

《周易》的作者是谁?用现代人的理解就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跨越遥远岁月,四个不同时空的人,共同完成了一部从无字天书到文字生动的天地易传.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孔子作“十翼”,进一步阐述了“周易”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周易”的义理.后世的程朱理学·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 世称“ 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易经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来源,而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朱熹此人推崇者众多,不喜者也众,如果是初入易门者,不建议首览朱熹的著作.学易之人,广读思维是必然的,入易门,重元典,前儒注释先看,通体通透了,再看朱熹及后世的注释.

《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周易》的经文以及解释这些卦爻辞的传文.原本为经书做注解的著作都可以称为“传”,但是《周易》比较特殊,它的“传”特指《十翼》,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及《杂卦传》.而除了这《十翼》以外的周易之传,均被称为“易学”.这是因为多数人认为《十翼》为孔子所写,而孔子又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所以他的言论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周易》一书对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政治、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乃至历法、数学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说,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意识等都滥觞于此书.因此,清代《四库总目题要》有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就连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赞叹:“《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周易》的内涵无比丰富,包罗万象,究竟是卜筮之书还是义理之书,现代人争论不休,事实上,中国人的阴阳本来就是阴阳不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所以《周易》本身的义理阐明的是宇宙真理,包罗万有,自然是义理至真至深,所以卜筮的效应也就越深,本身就是不分.一个不懂《周易》义理的人,占卜之时,不得天之至真,卜出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相!

很多人都说《易经》之所以未遭秦火之焚,恰恰是因为它是一个“卜筮之书”,民间都用它来摇卦,没什么要紧的,自然也就无需焚烧.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历史,用一首诗来比喻,就会明白《易经》为什么不会被烧.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苏轼曾做过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因为《易经》早已渗透入从民至朝纲的各个缝隙,可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占与不占,还由己定.本已身在其中,很自然会忽略到如同空气、水与太阳、月亮一般无二,烧与不烧,它本来就在那里,所以是“烧乎之,不烧也!”.烧不烧的,真不是顶要紧的事.

虽然《周易》未遭秦火之焚,但与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也有古文和今文之分.西汉初年,今文《易》由田何传于施、孟、梁丘三家,再由这三家广为传播,立于学官、受到承认的就是这今文《易》.而古文《易》则是由费直进行传授,因不被承认,古文《易》只流行于民间.

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刘向在用皇室*的古文《易》对施、孟、梁丘三家传授的今文《易》进行校对时,发现这三家《周易》均有脱漏,而费直传授的《周易》则比较完整,由此费直的费氏《周易》兴起,后世经学家、易学家注疏《周易》所用多为费氏古文《易》.及至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费氏古文《易》为底本,将《彖传》、《象传》与经文混编,并加上“彖曰”、“象曰”以示区别,《周易》的规模至此确定.可以说,今天流行于世的《周易》版本,其源头就是费直所传授的古文《易》.

因《周易》一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和思想价值,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早在西汉时期,《周易》就被立于学官,视为“五经之首”,无论士农工商,皆可从中找到有用之处.但《周易》成书古早,书中的文辞质朴简约、文义古奥难懂,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大部分的人都汉字,不格物致知,不求甚解,只求能用,不求字之本意,也很少有人对此做深入的研究,真正用伏羲的先天八卦到文王、孔子的《周易》,深刻的去解释汉字的字义,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周易》阅读有很大的障碍,不了解而评判而不计其数,妄自菲薄,独尊西学者如牛毛之多.

上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自然的了解非常有限,那时的人类食物获取及日常安全,完全依赖自然(天时),也就是天地、上苍所掌握,而伏羲氏逝去已久,唯有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流传了下来,各部落中再没有出现像伏羲氏一样能够预测天气的气象学家,在对自然的畏惧下,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专事卜、筮的巫师,根据卜、筮的结果决定如何行事.

《周礼·春官·筮人》曰:“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由此可见,“筮”和“卜”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中的经文确实是占卜之书,成于殷商之际,表现了上古人类对自然和天的敬畏.而《周易》的传文大概成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中后期,反映的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占卜之书,而成为了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也就是义理之书.如《系辞》:“《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些都说的是《易》主要探究的是事物的始终,包括了天地之道、人之道等多方面.作为一部义理之书,书中的卦爻辞就不仅仅是占卜的结果,而是如何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去更好的生活的一部哲理指南.

《易》未成书之前,只有伏羲氏画的先天八卦,伏羲氏逝,天下万民为求顺应自然而占,后到文王演六十四卦,书卦辞,再到《易》成书,作为一部反映天地垂象,以自然现象的不同状态来展现吉凶的卜书,《易》蕴含着劳动人民无比朴素的哲学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向前,附满哲理的《周易》自然而然成形.

《周易》之名的由来没有特别统一的定论.文王推演六十四卦时,周朝还未建立.唐朝大儒孔颖达在《周易正义》的序文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山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周(此」周」为岐山南边的平原)里,周(此」周」为周朝)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

此上的《周书》、《周礼》是以周朝来做区别的,与《周易》的周原地名来做区别是不同的.

《易纬》为汉代流行的纬书之一,佚名撰,东汉郑玄(127-200 年为之作注.

唐朝大儒提到正因为《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易纬》成书大约在汉或之前,具体作者佚名,其中涉及的“」因代以题周」是也.”或许是《易纬》的作者认为《周易》的「周」可以朝代称谓来与其他作为区别.

但是对于《周易》的」周」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为《易纬》的注者郑玄则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周普"即周行普及之意, 这在《易· 系辞》中得到印证.《系辞》有"变动不居,周行六虚"一语,即"周普"二字的注脚.

我们从现今来理解《周易》的「周」,完全是一种见仁见智,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即便是终身寻其本意,也是做学问最好的态度.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则兼取郑、孔二人所言,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看来陆说虽有两不抹杀之嫌, 但兼取二义却很有见解.以代名,是《周易》的时间界限; 以"周普"言, 则指《周易》的内涵广大, 二说有不可偏废之处.

朱熹《周易本义·周易上经》注:“周,代名也.《易》,书名也.”

《周礼·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这里说《连山》、《归藏》和《周易》为“三易”,这三者都是卜筮之书,在周朝凡卜筮书皆可称作“易”.

“易”是蜥蜴的象形.蜥蜴是善于变化的动物,按此种说法,以易来命名卜筮之书,就是取“变化”之意.同时“易”为日月构成,即“易”字上日下月,象征着阴阳.郑玄曰:“易者,日月也.”东汉人魏伯阳《参同契·乾坤设位章》中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可见“易”字以“日月说”为信者众.再,“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纬·乾凿度》:“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玄《序易》云:“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除了这三种主流想法之外,“易”还有许多种说法.

《诗·大雅·绵》即是上文所提及的《毛诗》,是一首追忆文王的诗,诗中提及的周原,是岐山那边的平地,周是地方,原是平原.

《诗·大雅·绵》先秦诗人诗经的作品

【原文】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帨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注释】: 绵绵, 不绝貌.瓞(die,阳平),小瓜.此言自小瓜以至大瓜,绵绵不绝.以喻周自小至大,日益强盛.民,谓周民.初生,初起.土,当从《齐诗》读为“杜”,水名.在今陕西省麟游、武功二县.沮为徂之误.徂,往.漆,水名,在今彬县西,北入泾水.自杜至漆,即指公刘自邰迁豳之事.参见解题.古公亶(dan, 上声)父,即周太王,文王祖父.因其在迁岐以前为豳公,故称古公.古,言久.父,旧说或以为古公字.陶,窑灶.复,地室.穴,土室.陶复陶穴,说复、穴形状皆如窑灶,犹今言窑室、窑洞.来朝,清早.走,疾趋.这句说,太王避狄,趁早赶马.率,循,沿着.浒,水涯,此指渭水之涯.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爰,于是.及,与.姜女,太姜,太王之妃.聿,遂.胥,相、视.宇,居,住所.胥宇,犹言相宅.谓相度地形,以便建筑房屋.周原,岐山以南的平地.周,地名.原,谓平原.膴(wu,上声),肥美貌.堇,堇葵,植物名,可作菜,味苦.这句说,周原土地肥美,虽堇荼一类的苦菜,种出来也甜如饴糖.契,读为“挈”,挈,刻.挈龟,刻灼龟版以卜吉凶.止,犹居.时,善.这句说,卜兆说是可居,说是甚善.迺,同“乃”.慰,安.止,居.慰、止,皆言安居.左、右,皆作动词用.这句说,使人们或居于左,或居于右.疆,疆界,此作动词用,谓画定疆界.理,地理,此亦作动词用,谓确定土地宜种植何种作物,是否肥沃等事项.宣,及时开垦.亩,亦作动词用,谓耕治田亩.自西两句:徂,往.周,周遍.这两句说,自周原西边至周原东边,人们普遍地在工作.司空,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建筑都邑之事.司徒,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徒隶劳役之事.绳,施工用的绳尺.缩,犹直.版,古时筑墙用版筑的方法,两端用短的横版,两边用长的直版.载,通作“裁”,树立.缩版以载,说树立筑墙用的长的直版.庙,宗庙.翼翼,恭敬貌.捄(ju,阴平),盛土的笼.此作动词用, 言筑墙者掘土而盛于笼中.陾(reng,阳平),众多.度(duo,阳平),投掷,指把土投掷于版内.薨薨,大家都很快把土投入版内,发出薨薨的声音.筑,谓捣土.登登,用力捣土声.屡,当作“娄”,谓隆高.削屡,即削去其墙土隆高之处,使其平正坚实.冯(ping,阳平)冯,削娄声.堵,五版为堵.兴,起,犹言竖起.鼛(gao,阴平),大鼓,长一丈二尺.弗胜,有不能担负之意,指不断打着鼓,使鼓受不了.皋门,宫门外,郭门.伉,高貌.应门,朝门,宫门.将将,严整.冢土,大社,祀灶神的地方.戎,大.丑,众.戎丑,大众.攸,所.古时王者起大事,动大众,必先祭灶神而后行动.这句说,冢土是大众所由行动之处.肆不两句:肆,承上起下之词.因上章叙古公事,此下叙文王事,故用肆字,以为承接,犹言自古至今.殄,灭绝.犹言消灭干净.厥,其.愠,愠怒,恚恨.此指对混夷的愤恨.陨,坠失,坠废.问,聘问.小聘曰问.这两句大意说,自太王以至文王,既不消灭其对于敌人的愤恨,但也不废失跟他们的聘问往来之礼.柞,栩,栎树.,青刚树.拔,拔除,剪除.兑,达,通达之意.行道兑,道路开通了.混夷两句:混夷,古种族名, 又作昆夷.帨(tui, 去声) , 马疾行貌.喙,困,短气貌.这两句说,混夷丧气疲困地逃走了.虞、芮,皆国名.质,成,谓成立.成,和平,和解.这句说,虞、芮两国之君因争田事诉于文王, 而成立和解.蹶(jue,上声),动,感动.生,性.这句说,文王感动了虞、芮之君的天性.予曰四句:予,我.此处是诗人代文王自称.曰,语词.疏附,团结上下.先后,前后引导以辅佐之.奔奏,奔走宣传.御侮,折冲御侮.这四句说,文王有疏附、先后、奔奏、折冲之臣,使周绵绵兴盛.

《易》“上天垂象,圣人择之”.天地宇宙之间把“象”已经摆在那里了,有极高智慧的人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理,而一般的人基本圣人将象化做文字,也很难理解真正含义.

《易》“天垂象,见吉凶.”人类的一个举动,与天地相感,吉凶生焉.承载着宇宙真理传播的汉字的变迁也暗示着人心与外物的动向.

整部《周易》,“吉”、“凶”、“正”、“利”等字不计其数,读懂《周易》,自然能明白古人所言的吉凶祸福到底真义是什么.

·《易·乾》四德:元、亨、利、贞读《易经》不可能不提“元、亨、利、贞”,也是偶然中问起一个讲易的朋友,他说「元亨利贞」的意思按照方向的话就是东南西北,按照季节的话就春夏秋冬,这是国学,易经里面的第一句话,“元亨利贞,元就是开始,贞就是结束.”

《易经》不仅在当代,在中国有史以来,历代学子皆公认《易经》为群经之首,如果不学习《易经》的话,中国的国学就等于白学了,就像外国人到中国来,不到北京就是白来了中国,如同空入宝山,无功而返.

之前这位好友的解释,当即对某有极大启迪.易经注释里说元亨利贞是始、通、利、正,恰如春夏秋冬,只是正与冬,不是同一个字,冬字缘于结绳治事,是两段打结,表示事情结束.而正字是从一从止,守一而止.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这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正与冬,真正的冬,是守一而止的结束,符合自然,才是正.冬是每一年四季中,和于自然的一个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过一个年,确实是非常值得庆贺的大正之事.为了印证某对“元、亨、利、贞”的肖想,重读《周易》.

《周易》的上经卦一「乾」,第一句是“乾:元,亨,利,贞”.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元亨利贞」,这四个字,理解起来非常有些难度.乾卦的卦德为健,「元,亨,利,贞」即四德.此处的德可以理解为「道」在「乾卦」中的规律.元有大之意;亨,即是亨通,顺的意思;利是和谐有利;贞是贞正坚固的意思.殷人专司占卜的称“贞人”,即“卜问命龟之人”.事物的起承转合,有开始即有结束,而殷时的贞人,恰恰是为世人心中所占最后定论的人.

《易·乾》——元、亨、利、贞.这里的「贞」是假借为“正”、为“定”,有端方正直之意.而「贞」的“定”的意义,也略带出终结之意.

《子夏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始可解为生;亨有广袤、生长之感;利的和,恰似秋的收获,万物生化为和,和为善,为用,利民;贞则是大定,处于正位,顺应天道之意.

以下《彖》、《文言》两段都是孔子对乾的注释.

《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一段译文是说“伟大啊,开创万物的阳气,万物是依靠它开始生发,它统领着整个自然,云气流转,雨水下落,万物流散发展而成形.太阳循环往复地运行,六爻按照时序而排列,就像阳气按照时序乘着六条龙来驾驭自然.天道变化不息,万物各自静定本性与命理,保全太和之气,才有利于守正.天开始生出万物,万国都得到安宁.”

《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一段《易·文言》的译文是:元始,是众善的尊长;亨通,是美好的会合;有利,是各种适宜时机的和谐;贞正,是事物的根本.君子以仁心为本,就可以成为人之尊长;寻求各种美好事物,就符合礼的要求;施利于其他事物,就符合道义的准则;固守节操,就能成就事业.君子能奉行仁、礼、义、正这四德,所以说:“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

朱熹《本义》注释:善之长:《本义》:

“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长,尊长.

嘉之会:《本义》:“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会,会合.

义之和:《本义》:“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义,宜.

事之干:《本义》:“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干,树干,引申为根本.

我们了解《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周易》的经文以及解释这些卦爻辞的传文.原本为经书做注解的著作都可以称为“传”.但是《周易》比较特殊,它的“传”特指《十翼》,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及《杂卦传》.而除了这《十翼》以外的周易之传,均被称为“易学”.这是因为多数人认为《十翼》为孔子所写,而孔子又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所以他的言论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彖》、《文言》都是孔子亲子为《易》做的注释,后人编撰合入《周易》.《本义》则是朱熹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易经》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来源,包含着中国人对天地易理的认识.

综合《易》最早的原文,已经孔子所著的《彖》、《文言》及朱熹的《本义》,我们可以综合的知道,“乾”之四德“元,亨,利,贞”指的即是“乾”的运转特性“起、承、转、合”、“春、夏、秋、冬”、“始、通、和、本”、“仁、礼、义、正”.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冬”、“合”、“本”、“正”之间相对应的本质.

前书中曾提及“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段绳子的两段打个结表示结束,后来引申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才有了“冬季”和“冬天”的含义.”“冬”有“止”之意,而“冬”的易理同时包含有“正”之意,深入的思维,我们就贯通为,天地之间万物皆是“成、住、坏、空”,但是这个“空”却也不是结束,因为不“空”无以为“始”,因为万物皆是“起、承、转、合”循环不息的,没有永恒的“起”,也没有永远的“合”.“空空如也”之中,流淌的其实“始之延绵不绝的缕缕生机”,所以贯通易理的人,从来不会绝望,因为万物生生不息,故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子为承贷天地阳德的天君之子,贵德,故而行事当“仁、礼、义、正”,这才是真正在符合天地大道的形式规则.

研究汉字起源,我们就需要了解中华文化起源,不论是汉字,还是文化,一切的发源都来自伏羲先天八卦在中华大地上的演化.伏羲氏一划开天,划出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自伏羲氏始,中华民族的先民跨过了蒙昧,逐渐进入了与外境、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新纪元.伏羲八卦的出现及广发使用,对于现代思维的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古代先民的知识大爆炸.

·《周易》之始的伏羲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 万年~距今约1 万年).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大名鼎鼎的伏羲画卦台

大名鼎鼎的伏羲画卦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美称,就是传说中伏羲创画八卦、分姓氏、制嫁娶、充包厨、教民畋渔的古遗址.我国有二处伏羲画卦台, 一处是在甘肃天水,传说是羲皇故里;另一处是在河南上蔡,传说是伏羲部落东迁的所在.

·河南上蔡的伏羲画卦台

位于河南·淮阳·宛丘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广阔十余亩.相传伏羲在这里画下伏羲先天八卦.

淮阳城四面环水,万亩城湖烟波浩淼.在城东北一里处的湖面上突兀着一座土丘,上面亭栏溢彩,古柏苍翠.这里就是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故名画卦台,亦称八封坛.

淮阳古称宛丘, 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画卦台则是“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八卦之坛”.台高米,台基大约10 亩,环台皆水,惟西南边有一条小道可行人.台上庙宇建于何时已失考,经过历史风雨的剥蚀,如今,作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的画卦台上的庙宇已不存在,只有那棵传为伏羲栽的八卦柏依然挺立如故,伏羲封其为八卦柏.

伏羲画卦台,相传是伏羲八卦亭,上悬伏羲先天八卦,八卦亭有石龟两只,各有一青石碑.一书“开物成雾”,一书“先天精蕴”.伏羲八卦亭前侧有一方青石算盘.青石算盘散布算盘子.看上去,既象河图,又象洛书.但是细细一看,他既不是河图,又不是洛书.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够揭开其中的奥妙.“石算盘”是伏羲画卦时的通灵之物,蕴涵的天机又是我们所能够理解的呢.伏羲八卦亭旁有一棵古柏.人们称为“八卦柏”.八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相传是伏羲画卦泄了天机,害怕天帝知道了搜出八卦来.于是将八卦埋在画卦台,为了便于查找,又从台东南角拔了一棵柏树重新栽上,作为记号.就这样左一脚,右一脚的夯实土.结果成了现在的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的样子.“八卦柏”是不是与伏羲的“八卦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画卦台所以有名,是因为伏羲用一条长横线代表“阳”,两条短线代表“阴”,进而组合图画出的乾、坤、兑、巽、震、坎、艮、离八卦图,一转一动,阴阳消长,变化无穷.八卦之外又可组成六十四卦,再加上六爻的变化,自然界诸多事物的变化规律即可推测出来.八卦中确实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八卦这部“无宇天书”,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探索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甘肃天水的伏羲画卦台

其实就是天水卦台山,又称画卦台.相传伏羲为创文字,上观日月飞禽,俯察山石走兽,每时每刻,苦思冥想.一日,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有一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翻腾,与渭河中呈太极图形的分心石相映,不禁灵机触动,立即在卦台山上创画了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符号,卦台山由此而得名.

相传是伏羲绘八卦的地方,山上至今还留有一座画卦台.这里山峰隽秀,溪流淙淙.在渭河中心有数处酷似太极图形的滩地,有一块既如笋柱又似画笔的大石, 名为分心石.

卦台山山势奇特,形如龙头,突兀挺拨.它西接渭河,东望三阳川;四周群山环列,若抱若揖.渭河以S 形流过三阳川,卦台山与导流山东西相望,守卫三阳川,又恰似太极上的两点.

最有神秘感的是与画卦台隔河相望的龙马山,每逢云遮雾锁之时,山上的龙马洞忽隐忽现,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

明正德12 年(公元1517 年),从巡按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山上(《秦州志》),建许多庙宇,以纪念伏羲.现只存山门、戏楼、午门、钟楼、西殿和伏羲大殿三间.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着树叶的伏羲大像一尊;右侧塑一振翼欲飞,造型奇特的龙马;左侧有一八卦图,龙马负图自河中出.卦台山已成为秦州名胜,陇上佳景.

天水地方民间传说, 伏羲当时创画八卦、演绎卦义的具体地点,在今天水城北三阳川附近濒临渭河的一座山上叫做卦台山,是古秦州八景之一.

天水的卦台山,突兀雄伟,景致幽美.早年时候,山上建有一座很大的伏羲庙;庙内有伏羲塑像.庙堂上原有古朴木架,架上悬着一具圆盘,正面黧黑平光,有如古代铜镜,照人见影;上刻八卦,规整常新;用手指轻轻扣击,铮铮如金鸣声,清脆悦耳.据说,那是伏羲当年赠送给大禹的玉质圆盘八卦.可惜庙宇早已拆毁,玉卦也无处寻找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动乱之前存放于封台山伏羲庙的另一个木质八卦盘,不久前,在一个农民家里发现了卦盘,虽已被人截为两半,难成完璧,但总算找回来一个幸存的古老八卦! 这木盘八卦系五百年前明代复制品,直径三尺,厚三寸,紫红色,上面除了八卦以外,还刻有日月星辰天体图、二十八宿星座、二十四节气及六十四卦方位等;造型美观,雕工精巧,堪称珍贵文物.卦台山原先建有亭台楼阁、庙宇庭院,当今除了林木丛生,山洞依旧以外,仅剩下一些残碎裂石.

与古老的神话传说相映成趣的是,有不少古人曾在这一带游览凭吊时留下了诗文佳作,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的盛景,

现抄录两首:其一,

清:翰林吴西川诗《宿封台禅院》

采药归僧晚,挑灯静话禅.

寺门关夜月,山径锁秋烟.

竹影垂帘重,松声隔牖穿.

羲皇宫阙近,可许叩先天.

其二,

明·诗人孙永思诗《别封台》

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

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动梦思.

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

沙村羸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民间祭祀

太昊伏羲祭祀大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卦台山民间祭祀伏羲活动也被列为“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举办规模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祭典中,还举行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赠匾揭牌仪式和民间文化艺术展示活动.

祭祀伏羲的历史最早可追至汉代,伏羲被定为春皇,祭祀在春天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 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两代沿袭;明代,将卦台山的祭祀日期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举行.

明嘉庆年间伏羲庙建成,官祭伏羲移至秦州城, 卦台山遂成为民间祭祀伏羲的中心,祭祀日期便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二月十五日两次举行.至时期庙内建筑全被摧毁,祭祀活动停止.

1981 年,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并重修庙宇.从此将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龙的诞辰日)定为祭祀日,一年举行3 次,且日益隆重.

在卦台山,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当地人会请来戏班子为伏羲唱秦腔.唱戏,是民间祭祀伏羲的另一种方式.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文化演绎

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 为国家AA 级景区,是传说中伏羲演绎八卦,开启华夏文明的地方.卦台山气势宏伟,环境壮观.卦台山山体如一龙马之态雄卧于景色秀丽的三阳川西首,集一川风脉于山岭,画卦台远视如一古老城堡.“”期间,这里的殿宇钟鼓楼等古建筑大部分被拆除.改革开放后,被破坏殿宇修复如旧,使卦台山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卦台山和山右渭峡中的“渭水秋声”同为秦州十景之一.

卦台山传有风胜龙石,洗脚真迹,龙马仙洞,卦台旧痕,九龙朝卦,姜维古城等八景之说.其中最为神奇当推龙马仙洞了,传说伏羲在卦台山创画八卦时刻,山右渭峡峭壁中突然有一洞窟訇然窍开,飞腾出一只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便启迪伏羲触发灵感,创画出太极八卦图,易经学者张渊量来这里后写诗句赞曰:卦台山上文明启,龙马洞中万象生.随着伏羲古文化的弘扬和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卦台山殿宇、钟鼓楼,山门逐一修复,旧貌换新颜.

南北两山及周围群峰环列,渭河呈“S”形,由西向东流过,如同一个太极图.据史载,隋代在这里建寺,宋代建堡,金代修庙宇.多年来,卦台山受到中外游客特别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易学研究者的关注,引发了寻根祭祖和探询八卦奥秘的热潮.

如今,卦台山上草木茂盛,庙宇楼阁,雕龙画凤,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揽胜,寻根问祖.2004 年,卦台山被批准为国家2A 级旅游景点.它不愧为秦州名胜,陇上佳景.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遍察全国山川地理, 来到卦台山,对其进行仔细的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画卦台是“华夏第一山”.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传说

传说伏羲与女娲,在一次洪水吞没举世人群的过程中,只有他们二位侥幸脱险, 于是结为夫妻,人类才免于灭绝.后世人们庆幸繁衍永续,便称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天水民间传说,伏羲与女娲成婚的地点在今天水市中滩乡西北二十华里的玉钟峡内.还有一种说法,说玉钟峡在今秦安县城北七里处.因系伏羲、女娲结亲显世,又称“显亲峡”,传说还认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秦安县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五百五十多年间,曾一再以"显亲"作为地名.

伏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世代相传,伏羲是古成纪(今天水)人;所以,在天水修建伏羲庙, 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传说中的伏羲,智慧超人,与众不同,他身材魁梧伟岸,聪明神武.燧人氏发现了伏羲,不久便让位于他,统领天下.他经常留意观察、分析研究各种自然现象,从中受到很多启示, 也就琢磨着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远古的人,用最原始的石块、木棒之类的工具,捕捉鱼鸟禽兽.伏羲从观察研究蜘蛛结网捕虫的规律中,发明了搓绳索、织鱼网,在水中捕捞鱼虾的方法,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伏羲还继承和发展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成果,推广钻木火、保火种的经验,并进一步创造了烤、炙、蒸、煮成制作和食用熟食的习惯.这对于当时的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原始生活习惯,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改善.

传说中,伏羲教民画八卦、用八卦,是他对远古社会的最大贡献.八卦,就是用八种符号,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八种事物:天、地、水、火、山、雷、风、泽.伏羲创造了这一套符号,教会群众画、念,并向人们讲述这八种自然现象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某些关系,帮助人们逐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部分规律和怎样避开这些自然灾害的危害.运用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据说,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现代人依旧捉摸不透.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伏羲庙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1963 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 月25 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 — 1484 年), 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 — 1887 年)第九次重修后, 占地面积13000 平方米, 现存面积6600 多平方米.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 座; 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 座.新旧建筑共计76 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

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 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 株.挺拔苍翠, 浓荫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 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听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 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 人祖爷”.一时,宝烛辉煌,缭绕,钟鼓鸣天,善男信女异常虔诚,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伏羲文化

设计师在建筑规划时竟外地发现卦台山和伏羲故里几乎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同时设计师还惊异地发现卦台山纪念地的规划平面,竟与太空的飞马星座图形极为相似.这个巧合真有天上飞马、人间龙马、天地合一、地天相应之奥妙.

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早已引起学者研究和重视,学者霍松林撰写了《卦台山伏羲庙记》的碑文,充分肯定了卦台山人文景观的重要性.作为三皇之首人文初始的伏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当代学者黎振国先生在《中国哲学三百题》中对八卦产生影响作了精辟论述:八卦无疑是中华民族最有特征的神秘奇妙的文化创造之一,没有其他什么事物能像它那样,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如此巨大、广泛而又复杂的影响.算命先生利用它来卜知未来,天文学家利用它来制定历法,推算天象,哲人们从它中间悟出天地的起源和万物的生成.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伏羲八卦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天水伏羲卦台山的兵器之源

天时、地利、人和,独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人文素养必然造就了蕴藏丰富兵器文化及资源的甘肃大地.

《太白阴经》记载:“木兵始于伏羲,至神农之士,削石为兵.”木兵指木料制成的兵器.太昊伏羲氏所处的时代,人少,兽多,人们被凶禽猛兽吞噬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常常发生争斗.由于斗争的需要, 太昊伏羲氏首创兵器与武术.尽管后世刀剑戟等,兵器种类日繁,皆发端于太昊伏羲之“木兵”.从伏羲定都宛丘(陈州)的整个过程看,他对武术、对战争是相当有研究的.而种种史料显示,我国武术是从伏羲开始的,是伏羲创造的,同时,兵器也由伏羲始创.尽管我国的武术按地理分布有南拳、北拳;按山岳门派区别分成长拳、短拳等几百种拳法,它们的始祖都应该是伏羲.因为所有的拳法无不讲究阴阳、虚实、神气、意力、起落、进退、动静、张弛、伸缩、吞吐、仰附、开合,而这些阴阳虚实的基本理论,都是以伏羲的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基础的.

生于成纪(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既是中华文化之祖,也是中华武术之祖和兵器之祖,伏羲生存的年代,是中华古兵器的初生时代,为以后打造精致兵器奠定了基础.伏羲之后各个历史时期所产兵器无论造型多奇特,工艺多精美,都是伏羲兵器的升华.

·从伏羲到文王·从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

从伏羲所处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约150 万年~距今约1 万年) , 到周文王姬昌(前1152 年―前1056 年)演六十四卦,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汉字逐渐从八卦的卦象中丰富成熟起来.而文王的六十四卦难道是风险迷信吗? 还是是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补助的人生所需的后天成长八卦,把人生多种境遇罗列其中,成为生命起伏可以查阅、对照、遵循行事的宝典.我想,结果不言而喻.后天尊崇《易经》,通过占卜而至吉凶,此处的“吉凶”之意,就如同“善恶”.通读《周易》满篇吉凶正利,《周易》通过每一卦的卦德来提醒占者,顺天道而行为善,逆天道而行为恶.

研究甲骨文,必然会问殷商的甲骨文以记录占筮结果,那古人因何占卜?为记录占卜而保留在龟甲上的文字和现代汉字同宗同源吗? 通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的转变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始至终,中国汉字都是象形表意字.也正因为是以表意为主的,所以不论我们各民族、各地区方言如何不同,我们可以看一样的书,坚守同样的道德标准“礼义廉耻”.

·对于言“中国古人占卜皆为迷信者说”之无知

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文字呢? 按照我国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的说法:“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

现代很多人说中国的古人,比如殷朝人迷信神鬼,不论祭祀、战争、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都要卜问“上帝”.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妄言,是不懂得易经,不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立根之本思想的人,说出来的伪科学言论.

上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上帝”、“天”.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周因于殷礼”.而儒家则继承了商周的礼制,祭祀的最高神(对应为阳),就是上帝(即中国人的祖先).在儒家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即五帝.五帝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而所谓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炎黄子孙”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

也就是说,秦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从这一点,我们知道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的上帝不同,是属于无西方概念的神的宗庙信仰,祭拜的是祖先,而非因恐惧而生的怪力乱神.中国人从来就是无神论者,是不做神灵崇拜的.

隋唐时期,国家礼典里至上神的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 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儒者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宋史·礼志》).”

到这儿,中国人还有很多人会说,“中国人总是神神鬼鬼的,怎么可能不是迷信?”而且上面的行文当中提到了多少次“神”字,怎么可能是无神论者.甲骨文中“神”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有神论者的定义

有神论(thei)一词来自希腊文“theos”即“神”的意思.这种信念把神或神灵当成人格的、值得崇祀的礼拜的对象.神超越于这个世界,又关注这个世界.神可以将他的意志或意思通过某些个别的人、通过某些事迹或事件、通过某些经典传达给世人.

无神论讲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理有据,承认且科学探寻物质世界;有神论之宗教并无说服力且不可证伪,故最符合逻辑的结论即是起源于内心构建以精神寄托或对解脱死亡的向往.由于政教分离原则,也为了确保科学教育体系不受影响,绝大多数国家对宗教会采取无神论或中立态度;政教合一国家对宗教采取有神论态度.

·中国祭祀中的真人

中国在数千年有据可考的历史长河中,道教的信奉,立庙的都是真人,而真人都是历史上有据可靠的,为中国社会和民众做出来巨大贡献的人,在道德上具有崇高的成就,为了祭奠、怀思、学习先人的精神,我们让他们永生在我们心中,立宗祠祭奠.

·中国人的上帝、天神、地祇(即地神)、人鬼

从有据可考的殷礼,我们祭祀的“上帝”即是先人.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家祭祀,家庭祭祀,祭拜的也都是先人.那“神”到底神在哪儿了?“鬼”,鬼的是什么?

甲骨文中鬼写成这样“ ”是一个人带一个面具,就是“鬼”字的来源,象征祭祀“阴灵”.诗经中有不少涉及到“鬼”,写的是祭祀时的唱辞,“ ”字,很形象的展现出祭祀时,祭司所扮演的鬼的样子.

中华元典《周易》中,就有指:神者阳气之聚合,鬼者,阴气之凝结.鬼是指一种“阴性”的气合.而所谓“鬼魂”,在这个意义上不过也是指阴气聚合体而已.但现代迷信意义上的鬼,就纯属瞎说了,真实的灵魂体,与现代人电视剧里看到的“鬼”,怪力乱神的形象完全不同.

神者阳气之聚合,鬼者,阴气之凝结.

重新回顾我国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的说法:“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殷朝人信阴阳,祭祀神鬼(以拟人的形态表现),在祭祀、战争、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均卜问“上帝,及上苍、先人、昊天上帝”.

中国人的上帝、天神、地祇(即地神)、人鬼

· ——巫

说到神鬼,就不能不提及卜筮中的巫师,那到底巫师是什么人呢?巫的本意,乃天文官——“中国本信巫"(鲁迅语).

在甲骨文中,巫师的巫字是这么写的“ ”,是不是很像我们经常会看到的西方的十字架.

巫,上古已有此字.在甲骨文、金文都有“巫”字.它应当是中国先民最早创造的一批文字.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上很早就有了“巫”字.有人考证江苏昊县澄湖出土的良诸文化陶罐上的符号,释其四个字符号为“巫戌五俞”.在安徽含山凌家滩4 号墓出土刻纹木版也有“巫”字.中国古代创字规律,音义有微妙的联系.清代考据学家往往穷尽毕生精力研究音群和义群的关系.巫与乌、呜、污、诬、误、恶、雾、勿、忤、芜同声,大多是些晦暗之词.

巫,从“工”从“人”,“工”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加上“人”,就是通达天地,中合人意的意思.其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复数的“人”,是众人.它蕴含着祖先期望人们能够与天地上下沟通的梦想.

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

巫的前身本义是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中国古代医师也称“巫”,现有巫师,巫婆等意思,也有巫姓.巫与诬通.汉代杨雄《法语.君子》载有“ 不果则不果矣, 人以巫鼓”.李轨《注》云:“巫鼓犹妄说也.妄说伤义,甚于不言.”汪云宝《义疏》云:“巫读诬.诬鼓,谓诬妄鼓扇.”此外,巫与舞在读音上都是一声之转,这可能与巫的动作有关.巫最初的印象是手舞足蹈.

巫舞是一种古代巫觋祭祀活动中舞蹈的总称.过去,祭祀活动通常以舞蹈为重要手段,因为舞蹈可以形象鲜明,具有直观的震撼力,而且很美.舞蹈可以起到其他手段起不到的作用.

在古代,“巫”是由氏族的领袖们兼任的.比如:传说中的大禹,不仅仅是一位善于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大巫.他因为辛劳治水,长年行走于湿滑之道,走起路来迈不开步子, 只能用小碎步一点点的往前挪.大禹这种步伐久而久之被后世称为“禹步”,运用的范围很广,既是道士布法的一种步伐,也是巫觋求神的舞步.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祭祀的活动,也都有巫舞的存在,比如在楚国祭神的大型歌舞《九歌》中,就是由巫觋扮演神的形象,身穿彩衣,佩带美玉,手持长剑,翩翩起舞.

巫舞跳起来的难度很大,技艺高超,一般人不能为之.另外,跳巫舞的人不但善舞,而且貌美,很能吸引、迷惑他人.由于“巫”和“舞”是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所以巫“降神”手段主要是舞蹈.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顺应自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文化,属于人类远古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据说他们能使鬼神附体,或用其他方式见到鬼神,总之是具有与鬼神沟通的功能而不同于常人.

传说有个巫咸,能知人生死祸福;黄帝作战前,要找他用蓍草来占卜;还有记载说,他的儿子巫贤当了辅佐殷王祖乙的大臣.论起来,祖乙与黄帝年代相去很远,他们父子的寿命真够长了.但既是传说就不必那么较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的巫,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担的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以为这就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结果烧死了不少;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就是这古法的应用.

治病也是巫的专业,那时得病以为是中了什么邪.就找巫来驱邪.用唱歌跳舞,或口中念念有词及其他奇怪的形体动怍来行使法术;有时也给病人吃点药物.巫在表现鬼神附体或作法前,自己也常要吃某些药以求得兴奋,因为他得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癫狂状态,这些药是他们一代一代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只有他们才有和敢用;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他们确一些有别人没有的本事,于是成了“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专业户,巫是他们的姓氏.

殷人特别崇奉“上帝”、“神(阳)鬼(阴)”,杀了许多牲口还有俘虏和奴隶去祭祀(上天有好生之德,杀人祭祀被灭,自然德行不保,天毁之),最后被周人灭了.到周朝时巫和医分家.治病找专门以医药为研究方向,由巫转过来的巫医,后来完全转为救死扶伤的大夫、医者.传说巫彭是医的开山祖.巫与医同源,从汉字上看,医最初写作毉,下面是巫字.直到今天遇到一些失魂落魄,难以治愈的病症,还是有不少人会选择小儿翻身、换命等通过巫术给人治病救命.

继春秋孔圣人之后,儒家兴起并成为正统,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坚牢完备,宗庙信仰不论天子、庶民皆祭祀先人及有德之人,社会风气一片崇尚道德一风.

子不语怪力乱神,巫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隐晦,加上有些巫(这时一般是女性了)出入宫廷,交通权贵,介入宫廷权力争斗,在政变失败后受到严厉镇压;而野心家用巫术来蛊惑人心,制造社会动乱,历代都有,皇帝对这种人也很警惕,从社会的表面看,以巫为职业的人就不多了,但是巫的本质未变,为了社会的发展,又有了许多的延伸,民间风俗中保留了不少巫的痕迹.

中华文化发源之初是伏羲八卦,之后开始有卜筮,中国人崇尚与宇宙、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和谐相处, 巫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

文言版《説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凡巫之屬皆从巫.

巫,是向神祝祷的人,也就是向阳祝祷的人.而女子为阴,阴能事阳,阴阳二者皆有有形和无形.女子能事奉无形奥秘的事物,能够用魅力歌舞使神灵(泛指上帝、天神、地祇、人鬼)降临.“巫”字像一个人挥动两袖起舞的样子.

巫在现代所涉及的范围,比如最普通的像老黄历,什么时候出门、嫁娶、动土等吉利的内容,以及社会上扶乩、请神、算命等等.巫作为最早的统计科学本质上是有可取的一面的,只是千百的变化之中,也因为巫人的生存问题,而演化出不少陋习,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去看.

当今以巫为职业的巫婆神汉仍然有,可能因与巫蛊之类害人之事相关, 很多人不信,但是又很关注,遇到真正科学解决、解释不了的时候,还是信的,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有用总是留一留的;而不用巫的名号,换个装束,以什么高人、大师的面貌出现,实际顶着巫的神秘光圈干些别的事,甚至可以风行社会,名声大噪一时.这个我们只要看他是不是宣称自己能与无形的神仙鬼怪沟通,能预知未来,致人祸福,总之是通灵不凡之人,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以巫为善时:无极生太极,太极为阴阳,万物皆阴阳而生,负阴而抱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轻清上者为天,重浊下者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阳之聚合为神,阴之凝结为鬼.

巫通阴阳、天地,以众之缘由事神鬼.悠悠苍天,浩大元气,则称昊天,卜筮上帝,先人相伴,起舞祝祷,通达天地以辨吉凶,阴阳和合,五帝赐福.

天心仁,灾害起时巫人出.巫者通天意,达地旨,合人意.以易为师,以善为纲.一族一部之首,以无穷之力,拯救天下黎民于灭亡之困,拔人族祖先于覆灭之境.是时,凶兽俯首,精怪、妖灵避退万里,神、圣、鬼、魅乃至一切先天大神通者,巫者祝祷,人之部族划地而居,得安乐.天地间,人存于世,平而唯一,众者扶持,巫者领引.族人病苦,巫者解.族人迷惑,巫者解.族人灾劫,巫者知而避.遇一切痛苦,皆以巫为依靠.先民之巫,掌礼法,持传统,人族绵延于九州.

以巫为恶时:祸乱朝纲,怪力乱神,看似神鬼莫测,实则只为饱腹,不过欺诈毁灭小人尔.

非善非恶者:历史的尘埃埋骨多少忠魂,千百岁月里,流布着以讹传讹,真相不明,名不符实者不计其数,生不如师,一代更不如一代,是为常.没有对错,更不知真假,守良知时善,灭天理时恶.之世有忠贞,天下大乱有英雄,恶满之时必生善,善恶相向,阴阳互抱,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实不绝.

·是谁在龟甲兽骨上篆刻文字?

是谁在龟甲兽骨上契刻记载了甲骨文字?我们知道后代有司马迁、班固等史家,殷商时期执掌这个大事的角色就叫做“ 贞人”.

殷商时期巫师的称呼为“贞人”,贞人是商朝官职名称,工作内容是占卜与刻辞,据称已经发现有姓名的贞人在百余人以上,本质就是当时的科技部长.

甲骨文上面的卜辞是考察中国商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的重要史料,其数量达15 万片之巨, 单字也厘定出公认的一千七八百个.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 商朝王公贵族,日常生活事无巨细莫不祈祷上天,宫廷更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一系列的占卜活动即由贞人来执行.

《礼记·表记》里面说: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率民而事神.甲骨卜辞中常见贞人的名称,多署于“贞”字之前.譬如笔者要占卜,开首即是“伟贞”.成为贞人非同凡响,总得会甲骨文吧,遇到特殊的事件,没有现成的甲骨文,还得创写一番,实在是深悟阴阳之道,通达易理的才能成为贞人.

贞人其实是一个大的气象、吉凶、导向预测的数字化团体.大师陈梦家先生认为,殷人于卜事有分工,并非一人包揽,其中“卜人”是命龟与灼龟取兆之人,地位较低,因此名字在卜辞中往往不加记载, 而只写贞人.贞人对商朝的政治有着较大影响,他有权利对商王的意见进行占卜,也可以对商王提出不同意见.

专家们梳理发现,甲骨学的内容涉及的学科有: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文学、历法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农学等.大到征伐、祭祖、观日、祭天、求雨、营建,小到狩猎、乐舞、疾病、宰杀,乃至妇人怀孕,当然占卜之后还要刻制甲骨甚至创造没有的文字……正如今人所说他们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个一个职业,随意一占就涉及国家导向,哪里是“迷信”的怪力乱神就能蒙骗过关的.在殷商时期,作为中国古人的第一次科技大爆炸中,占卜事实相当于统计分析,根据卜筮之结果,对应卦德,最后断吉凶.对于这样不起的商代贞人团体,事实就是当时的“科技部”“统计局”“气象局”,甚至兼具国民道德教育,新闻导向多种功能.

1929 年殷墟第三次在小屯

发掘时, 董作宾先生首次提出贞人之说,“贞”字前一字是“卜问命龟之人”.1933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统计出贞人33 名, 并提出“ 贞人集团” 的概念.陈梦家先生统计贞人有120 名,香港饶宗颐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统计贞人达142 位.

至于甲骨文“贞”字的写法,有学者认为与早年的“鱼卜”有关.古人占卜用蓍草者有(文王是也),用石子者有,用鱼骨者有……殷商多用龟板,兼用牛肩胛骨.司马迁《龟策列传》载之:龟寿千年,殷人以为最为灵验.至于鱼卜,仔细端详甲骨文“贞”字—— ,乃是两个鱼尾反向对接而成,也未可知.

这样的贞人绝非平头百姓文盲之流可以胜任,更不可能是今日撂个地摊儿骗些银两之巫婆神汉所能为之.需不需要竞争上岗没记载,倒是极有可能如同当时的制作工匠一样皆是世代相袭.

(贞)人在甲骨的背面用锋利工具钻两个坑,然后用火烧灼,出现纵横的裂纹,就叫卜兆.再由卜人根据卜兆判断吉凶,把内容契刻在甲骨上,就成为甲骨文.甲骨文里记录了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来, 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人越来越多,前后对甲骨文研究作出贡献的有王襄、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刘鹗先后搜得甲骨文有5000 余片, 编为《铁云藏龟》一书问世.罗振玉获得甲骨更多,总数在3 万以上,先后编成《殷虚书契》前后编等书.罗振玉与王国维对于殷墟地点的考定,为后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指出了可靠的和基本的方向.他们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西北五里之小屯,也即《史记·项羽本纪》所说的“殷墟”,是商代后期国都遗址.

从1928 年至1937 年十年间,当时的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前后进行了15 次发掘,共获有字甲骨2 万4 千余片,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和《乙编》.

新中国成立后,对殷墟继续进行发掘,前后12 次又获甲骨文字5000 多片.至今,我国国内已*甲骨共达9 万余件,分散于24 省市39 城市.学者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甲骨文,使甲骨学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甲骨文合集》,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巨著1979年原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共选收4 万多片有参考价值的甲骨,进行研究分析.这是甲骨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甲骨学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都有一批甲骨专家,都出版了有关甲骨和殷商史的专著.

甲骨文为目前我们所认识的最早且已经相对成熟的文字, 流行于殷商中后期(大约为公元前14 世纪至12 世纪), 及西周初年.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临事则占卜以问吉凶,并把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商时贞人是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他们主持占卜仪式,解释占卜结果,并记录仪式进行及占卜结果等情况.因而,他们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家.据有关资料统计,甲骨文书家达120 余人,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达15 万片之巨, 单字也厘定出公认的一千七八百个.

甲骨文象形、象意的图画性较强,文字体系相对成熟,但对于汉字来说,尚处于未完全定型阶段.但是观看甲骨文,已经能很清楚的观察到汉字一以贯之以形表意的发展轨迹.

本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方块字甲骨文和成熟和方块字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最早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最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心智成熟需要经典滋养 怒斥曹雪芹“现代感太强,不古风”,怒斥老子道德经“看不懂”,要求作者“再练练文笔”,赞美水调歌头“写得比林夕好&rd.

2、 为什么国外导师让博士差生早毕业 在国外,博士生应该几年毕业我第一次知道国外导师对博士生毕业年限的要求还是我在东北大学 当时,接触一位浦项工业大学的教授,他对我说,在国外,对于差的博士生,导师基本上都会希望他们三年(按期)博士毕业,对.

3、 你宁愿早挨打还是晚挨打 许多人都不知道,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幼年时期有一段奇特经历,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皮尔伯格是个孤儿,被送到一个孤儿院 这个孤儿院有一个规定这里的每个孩子每天都要受到一次体罚,这没有选择,但可以选.

4、 真正成熟的女人,内心都有弹性 ●李筱懿1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埃及,因为担心治安,报了旅行团,而旺季房间有限,我必须和团里另外一位陌生的女游客拼房 机场集合时,第一次遇见我的室友 她比我年长,穿着随意而舒适,妆容清淡,和气地向我打了招.

5、 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人 那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晚,查完晚寝回到家将近11 00了,但因为刚才的一幕我依然心神难宁,彻夜难眠——又是黄文杰,又一次把枕头放好、被子拉平整里面塞上衣物伪装躺在被窝里就寝,再.

6、 如果早有VAR,足球历史会怎样 在索契进行的俄罗斯小组赛B 组首轮,西班牙33 战平葡萄牙的比赛中,迭戈·科斯塔(Diego Costa,迪亚高·哥斯达)的第一个进球不仅是他个人的处子球,而且因为另一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