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哲学论文 马克思课程论文 结合家乡用马克思原理写论文大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大学马克思论文写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大学马克思论文格式

马克思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马克思物化概念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7

马克思物化概念,本文是马克思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物化和马克思和概念相关论文范文.

摘 要:马克思最早提出物化概念,但是其哲学史溯源可以追溯到康德与黑格尔.马克思是在批判和超越的维度上,在不同思想时期的著作中,使用对象化、异化、物象化等极其相似的概念来表达物化,但这绝不是将物化概念与之等同.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社会的分析与批判,凸显出物化概念蕴含着双重含义.

关键词:物;物化;对象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60-04

当下物化现象日益严重,国内外学界对物化理论普遍关注.然而对物化概念的界定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其中如何合理地理解“物”,对进一步理解物化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一、马克思物化概念中的“物”

马克思物化概念的界定,首先要搞清楚这里的“物”指的是什么.马克思对“物”的哲学理解,可以追溯至康德与黑格尔,在文本中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词来形容“物”,即康德的“自在之物”和黑格尔的“自为之物”,这一差异也是我们区分两个物化的基础,马克思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物”的理解.

(一)康德的“自在之物”

康德认为,以往认识论的相互争辩,源自于使认识符合对象,而不是相反让对象符合人的思维方式.人所能认识的范围不是受制于外在之物,而是取决于认识主体的认知能力.这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面的作用表现在建构意义上,即知识是人主观建构起来的不是外物赋予人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自在之物”的把握无法超出人的自身的认知能力,由此就有了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在消极意义上提出的,强调的也不是外在之物的实在性,而是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关于人的认识,康德认为是有*的,不是直接达成的,被认识所*的物并不是自在物本身,康德反对把认识之物与自在之物等同,因为这样的混用,将经验的范畴加诸外物之上,最终导致理性的二律背反[1]347.

由此,康德改写了传统认识论对“物”的界定:物不是外在于主体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取决于主体,受制于人的认识形式,被人的认识所构建.同时不难看出,正是由于“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才证明了可知之物仅仅是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的.康德在这里论述的其实是同一事物,并不是两个,他的这种区分,只是为了从两个层面理解认识对象,“但如果这个批判没有弄错的话,它在这里教我们从两种不同的意义来设想对象,也就是或者设想为现象,或者设想为自在之物本身.”[1]21

康德理解的“物”是认识对象,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这在认识论上有其进步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康德的物局限于人的认识,无法诉诸人的实践领域,虽说康德也谈实践,但是他的实践无法合理地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忽略人与客体的关系,就是主客体之间是僵硬的二元对立.

(二)黑格尔的“自为之物”

对于康德“自在之物”僵硬的划分,黑格尔极不认同,主张应该进一步主体与客体可以相通,不是割裂的两极,这一思想的形成也得益于费希特自我概念的启发.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在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辩证过程中,主张主体与实体不是完全分裂的,由此可以知道人的认识与“自在之物”并不是不能相通,是可以做到主客体辩证统一的.黑格尔在辩证法中,认为人的认识层面的东西不是静止的、先天就存在的,而是意识的发展的不同阶段.

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是一个核心概念.从构词来看由“自我”和“意识”合成,但是这里指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主体的意识,而是意识对自身来说的意识.“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对一个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区别的意识;反之,自我意识则是把对象看作自身,也就是在意识到这一区别的同时还意识到自身与对象之间没有区别.”[2]这里讲的自我意识,就是对意识本质在意识的展开过程中的实现,并不是说自我意识与意识是两种不同的意识.黑格尔从意识到自我意识,正好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相照应,在理论理性中,意识的对象是给定的经验之物,不具有独立性,然而在实践理性中,人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意识的对象就是人内在意识本身,一切都在自身中,不再受制于外在之物.随着黑格尔厘清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关系,对物的理解黑格尔强调被自我意识所把握的物.

黑格尔与康德对物的侧重点不同,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康德侧重称之为物,黑格尔侧重称之为事物.康德的物,是人的认识对象,在主客二分甚至是主客割裂的层面上讲的,黑格尔不反对物为人的认识对象,但是他认为主体与客体是可以相通的,相通的桥梁就是自我意识,唯有经过自我意识,才成为事物.由物到事物的转变,带来的就是意识从理论理性发展到实践理性,所以事物当然不是纯粹认识的客体,并且处在一定的实践关系之中,是意识的外化.由此看来,康德与黑格尔在谈到物时,都认同物所包含的与人相关的关系,当然,马克思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问题.

(三)马克思的“物”

马克思对“物”的理解,自然离不开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影响,同样康德与黑格尔关于物的思想也影响着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对“物”的理解也分为两个层面,虽说表述略有不同,但实质上是异曲同工,在文本中有直接的依据可寻.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时,曾使用“事物的人格化和生产关系的事物化”[3]940表述商品拜物教,无论是哪种表达都说明马克思所说的物与人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经典概括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质生产关系以物的形态来实现,这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有很大的差异,异化是从主体出发,批判人以外的其他一切奴役的东西.第二物的东西,例如商品、货币、资本都被人格化,成为独立于人的东西,与人无关的存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物化”不是一个十分积极的词,它的出现往往与一些否定性的词语相伴,批判的意味更浓厚.

总之,马克思所批判的物化现象,既有现象层面,也有现象背后生产关系的层面,这与康德的“自在之物”与黑格尔的“自为之物”有着相似的含义.对物的理解都无法绕开人、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是他们理论的思想主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最后对物的理解都是两个层面,即便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是逻辑思路相似,思想中有许多相关联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讲,理解马克思的物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文本自身,因为思想具有继承性,人的思想或多或少要受前人思想的影响,厘清马克思关于物的哲学史思想背景,为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的物化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物化相关概念辨析

马克思物化概念总是与对象化、异化、物象化相伴随,甚至有学者用这些概念去解释物化,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但毕竟这些概念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不能等同,更不可混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加以区分.

(一)对象化与物化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对象化是一个高频词汇,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使用与论述.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马克思使用对象化是在揭示劳动的实现.“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4]这种对象化的劳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生产资料,维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这也是马克思所肯定的内容.

但是,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对劳动对象的占有越多,实际上失去的劳动对象也就越多,工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自己就越贫穷.在对象化过程中,本来应该工人作为肉体的主体存在为先,其次才是工人从事劳动,事实上,工人只有以工人的身份从事劳动,才能保持自身肉体的主体地位,维持生存,最后导致维持肉体的生存成了工人从事劳动的唯一目的,这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对象化只是马克思物化的一个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强调对象化的肯定作用,伴随人类社会始终,而强调物化的批判作用,并以此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同时,物化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是暂时的产物,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某一时期,终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失.最后对象化是伴随着生产过程的,相比较而言更侧重于经济意义,而物化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甚至是整个思想中都占有很大的分量.

(二)异化与物化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异化的内涵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述.第一,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生产劳动产品,但是却无法支配劳动产品,相反被劳动产品所支配,工人生产的越多被奴役的也就越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51第二,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简言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是说,劳动只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摧残自己.第三,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的生活、类本质相异化,生产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人特有的、高于其他动物的优点和特性,而劳动的产品则是人的类生活或类本质的结果,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5]58仅仅把生产劳动作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可以看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与第一、第二个规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从前两个规定中引申出来.第四,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5]59

由此看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强调的是主体性的丧失,这种丧失反过来奴役主体,对于这种异化的扬弃,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实现并诉诸共产主义,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否定,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还不具有科学的基础.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异化一词马克思就很少使用了,在其经济学著作中逐渐凸显物化这一概念.但是物化不是对异化的否定,二者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是马克思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自身研究思想的变化,不同时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使用的概念,各有侧重、各有渊源、各有目的.异化侧重政治领域的批判,是政治斗争的需要,通过劳动的异化,揭示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与奴役,是分析劳动异化本质的需要,受旧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然而物化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后,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入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需要,最初是纯经济学意义上的,只是在分析人类历史领域时赋予了新的内涵,马克思在从事研究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异化的缺陷,需要一个新的科学的能够准确表述真实思想的概念,又适用其社会经济研究,物化的产生也是客观的.

(三)物象化与物化

物象化与物化其实是由于翻译的关系,一般都用物化来表示,二者的本质区别被忽视了.但是物象化与物化指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不可以混为一谈.这里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可以发现,对事物与物的区别使用,很好说明了物象化与物化的本质差异,事物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物,物指的是脱离社会关系存在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没有把资本、商品、货币简单地看作物,更确切地说是事物,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生产关系,不是这种实物形态本身,就像金银本身不是货币一样,马克思的语境中,物象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颠倒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物不是单纯的物而是事物.马克思所讲的“主体的物化”,指的就是人向事物的颠倒,并不是自然物,这跟物象化内涵一致.马克思的物化当然不会停留在主体颠倒为物的层面,进一步发展为代表社会关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颠倒为物的自然属性,由此可知,物象化与物化是不同的逻辑,物象化是颠倒的初级层面,而物化是对颠倒的颠倒,可以这么说,物化是在物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更加深刻,物化才是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核心.

三、马克思物化概念的双层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马克思物化概念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对象化意义上的物化,其二是异化意义上的物化.对于前者我们是要肯定的,因为对象化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后者是马克思所要重点批判的内容,因为它导致了人与社会的畸形发展.

(一)对象化的物化

在一般生产意义上,主体通过实践完成的对象化,即为马克思物化概念的第一层含义,强调的是对象化层面的内涵,在劳动过程中主体通过实践把自身的价值与力量物化为产品,这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这么说这样的物化是一切人与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这也是马克思肯定这一物化内涵的原因所在.

马克思对物化这一层含义的理解,深受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影响,是对二者思想创造性的结合.马克思对对象化的物化的理解,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突出主体的价值与意义,也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认为对象化的物化是发生在主体与独立的感性存在之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过程.对象化的物化体现了人的力量与价值,通过物的形式表现人的主体性力量,不断实现自身,获得解放,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仅仅存在于意识领域,而是存在于现实的劳动或实践,唯有如此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才是现实的、可感知的存在,这一过程中,客体包含着主体的价值与意义,主体也通过对象化于客体,使自身得到充实与实现,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象化的物化提供维持生命个体的存在与延续的物质资料,同时在对象化物化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改造了自然界也改变了人自身.无论在任何时候,这种意义的物化对人与社会来讲都是不可缺失的,它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不断促进人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虽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但是也承认资本主义模式下这种物化的积极意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都在改变着当时的社会现状.

但是,从人与社会发展必要方式的角度对物化进行肯定的同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我们无法避开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与生产方式,更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熟视无睹.

(二)异化的物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中物化的理解,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挖掘现象背后社会关系的物化.主体间社会关系的物化也包含两层含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物的自然属性.这是马克思对异化的物化最显著特点的概括,通过文本的梳理,发现马克思对这一层含义的理解,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述货币时,指出物能充当交换手段的原因,即“显然,仅仅是因为这种物是人们互相间的物化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互相间生产活动的关系.”[7]110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不仅是物的客观物质实体,更是物本身所承载的社会关系,此时的物已经成为关系性存在.并且马克思在论述三大经济社会形态时,从人类社会关系层面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呈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指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活动的社会性质,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对生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是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的相互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为转移而存在的,并且是由毫不相干的个人互相的利害冲突而产生的.”[7]10“7 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7]107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清晰的物化逻辑思路,即物由人创造,但是在物采取了商品形式以后,却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无法绕过商品这个物.马克思对商品的神秘性的揭示,在《资本论》中论述商品拜物教时,有着精彩的论述,“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6]124此处,马克思明确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进一步还表现为物与物的社会关系.

其次,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流通时,认为“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6]127这样,私有劳动就被盖上了神秘的物化面纱,并且一旦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的等同性就以物的形式展现,劳动力具有了商品价值的形式,并且货币也成为独立性的存在,商品具有了货币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性的规定,给人们也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价值是商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这就使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由此,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就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6]123也就是说,这种状况下,商品具有的等价价值不是根源于商品蕴含的相同的人类劳动,而是看作商品自身固有的天然属性,甚至本末倒置地用于说明商品蕴含相同劳动的原因.这种颠倒将属人的东西当作属物的东西,物将人赋予它的社会关系占为己有,并作为自己天然的属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再次,社会关系具有物的属性.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秘密在于劳动力的加入,使得货币增值,产生了资本,“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3]922至此,马克思的物化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资本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并且具有了巨大的魔力,“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3]937甚至在探讨收入来源时,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土地成了一切收入的来源,并被合理化,成为没有历史规定性的存在,资本也不再依靠劳动生产,自身成了能不断复制繁衍的东西,“因此地租、利润、工资,好像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简单劳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产生的,甚至我们把这个劳动过程看作只是人和自然之间发生的过程,并把一切历史规定性撇开不说.”[3]935在这种为了卖而买的形式中,确切地是为了贵卖而买的形式,使生产关系的物化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也是马克思给予物化最深刻的含义,即物的社会规定性关系虽由人赋予,却具有了物的特性.

最后,人也逐渐具有了物的特性.通过上述几个层面分析,马克思对物化的论述,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诉诸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也称之为自由王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以前的人类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人还是无法避免物役性的影响与制约,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3]929在自由王国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实现自身为目的,发展自身的能力,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阶段,人与社会逐渐丧失主体性与自由,是可以被衡量的物或物的组成部分,人的劳动不是实现自身,而是否定自身,人逐渐成了人格化的物.

总之,马克思物化概念包含了双层含义,即对象化的物化和异化的物化.马克思对对象化的物化更多是肯定意义,表现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料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对人的主体力量的肯定,而对异化的物化更多是批判性意义的,不仅有表层现象的批判,也包括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本质批判,并且后者是马克思的物化更为强调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邓晓芒.黑格《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J].哲学研究,2011(8):7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许广东)

此文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物化和马克思和概念方面的马克思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话语体系中的同志概念 “同志”成为话语体系中经常使用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比对选择的过程 “同志”概念的形成在中国成立之前,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用“兄弟”代指.

2、 让有血有肉的马克思走近青年人 文,刘苗‘‘你的名字,我的力量,伟大的梦想在世界的东方绽放,复兴的中华向着美好未来起航……”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一档通俗理论对话.

3、 马克思和他的90后粉丝 口文,应琛20世纪末,在进入新千年时,英国广播公司网上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风云人物,马克思位居榜首,身后依次是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调查3万听众,征询 &ldquo.

4、 图书馆概念再 图书馆概念再解析龚蛟腾(1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图书馆经典定义尽管没有深入抽象其概念本质,但充分反映了图书馆的知识属性 知识集散与知识序化是图书馆必须承担的.

5、 普罗米修斯精神和人工智能前史人工智能概念的历史规范主义回顾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又叫作智能机器( intelligent machine),我们回顾一下这两个概念的规范主义构成和历史哲学进程 现代规范主义的一般方法是莱.

6、 公共图书馆的休闲文化概念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应用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休闲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同时对休闲文化功能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与发挥进行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8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