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美国文化的论文 美国学术杂志 美国政府和政治论文3000 美国环境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教育电影论文报告 美国种族问题论文

美国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城镇兴起原因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美国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2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城镇兴起原因,该文是美国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新城镇和初探和兴起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李 娟

(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473061)

摘 要:二战结束后,美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郊区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大都市区位功能发生变化.然而,由于郊区和中心城市自身又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为新城镇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此同时,白领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新城镇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潮流.自战后兴起的社区开发模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并为新城镇开发提供了经验.包括开发商在内的许多美国人的反城市思想和小城镇情结,是新城镇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新城镇;白领阶层;社区开发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93-03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城镇开发蔚然兴起.究其原因,可谓纷繁多元.战后美国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都市区的传统布局和功能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城镇的兴起加以初步分析.

一、大都市区位功能的调整

二战结束后,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和带动下,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而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却不断提升,美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向后工业时代转变,大都市区位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即大批工业、商业和办公服务业由中心城市迁往郊区,郊区产业和就业机会大量增加.

一般而言,郊区在发展之初,严重依赖城市中心,特别是在产业经济和就业等方面,郊区主要是中心城市的“卧城”或工业卫星城,功能非常单一.因此,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单一中心结构的特点.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郊区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美国大都市区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郊区在功能和地位方面逐渐占据优势.

大都市区位功能的变化与调整为新城镇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城镇规划思想的出发点之一即是结合城市与郊区的优点,建立一种新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二战结束后,与美国郊区的迅猛发展态势相反,许多中心城市面临日益加剧的失业、贫困、犯罪等问题.为此,联邦政府自1949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更新运动,旨在挽救中心城市的衰败局面.然而,其成效并不显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城市痼疾,大量人口纷纷涌向郊区,从而使得郊区逐渐成为战后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主导.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口统计局做出预测,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率计算,到20世纪末,全国人口将增加7 500万.如何安置新增人口,以及由此产生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需求,无疑将是美国政府和社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在当时,郊区蔓延之势也开始突显,造成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种族和阶层隔离加剧等问题.许多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改革者开始积极倡导学习和借鉴欧洲国家,进行新城镇开发.

二、白领阶层的壮大与消费主义文化盛行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美国白领中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据统计,1950、1960和1970年,白领工人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别36.61%、40.07%和47.44%[1].白领阶层的不断扩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此,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指出,“正是在白领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20世纪生活的主要特征.”[2]

白领阶层的大量增加,使中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收入偏高,闲暇时间较多,追求向上流动,在生活中更加重视财产、乐趣、个人价值,这些特点大大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消费文化是一个历史嬗变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相关.现代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则与凯恩斯主义密切相连.凯恩斯主张,经济的推动力在于消费支出,而不在于资本投资;经济危机的主要问题是消费不足,而不是生产过剩.因此,消费者需要花更多的钱,比如购买住房.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比较稳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0月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史称“百月繁荣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急剧增长,家庭平均收入大幅提高,这为住房市场繁荣创造了有利的物质和经济环境,并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文化的发展兴盛.与此同时,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出“免于匮乏的自由”也是人的一项基本自由权利之后,人们对消费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消费在人们心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品的需求,而是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消费品.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认为,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的满足”.换言之,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3].新教*倡导的节俭渐成“明日黄花”,逐渐被超前消费所代替.

消费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引导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住房建筑业的发展在美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商品中占据很大比重.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推动力,是由“人口增长趋势、政府政策和商业利益融合而成的一种郊区工业复合体(suburban-industry complex)”[4].到1970年,居住在郊区独户家庭住房的人数,超过了中心城市和农村居民人数.人们在迁移郊区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住房、电视机、家用电器和汽车的巨大需求.这大大刺激了开发商、建筑商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热情.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商的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所开发和建造的住房数量增长惊人.1938年,它们在住房市场中的比重仅为5%,1949年增加到24%,1959年则攀升至64%[5].这一时期,社区开发像其他东西一样,成为打包的消费品,不再仅仅是住房,而是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社区开发盛行

从本质上说,新城镇是一种社区形式.美国的社区开发在20世纪初已经出现,例如堪萨斯的乡村俱乐区(County Club District)、纽约长岛的森林山花园(Forest Hills Gardens)等,它们均为美国私人开发商最早投资规划的社区.受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影响,社区开发在二战之前发展缓慢,其规模和功能都比较有限.二战结束后,在联邦政府政策和住宅生产技术革新的综合推动下,社区开发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社区开发公司.其中,莱维特父子公司(Levitt and Sons)建造的莱维敦社区被誉为“美国郊区化的理想模式”.

1947年,莱维特父子公司在纽约州拿骚县的长岛地区购买了4 000多英亩土地,着手建造莱维敦(Levittown)社区,这是当时由单个开发商独立兴建的最大规模的住房开发项目.在建造过程中,他们采用批量生产技术,分27道工序,实行装配线流水作业.每道工序由不同的工人完成,而每个工人却总是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莱维敦使“住房建筑由家庭手工业变成了一个工业生产过程”.到1948年,公司每天最多可以建造30套4居室的住房,到1951年,共建成17 447套住房,创造了美国住房建筑业的新纪录.莱维特父子公司被誉为住房建筑业中的“通用汽车公司”.

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促使美国住房建筑业出现了繁荣景象.1939年,全国仅有51.5万套住房破土动工,1949年猛增到146.6万套,1959年又增至155.4万套.在20世纪50年代,建筑商共计建造了1 500多万套住房,是40年代的两倍多,1930年代的近6倍.到1959年,规模经营的建筑商开发的住宅,占房地产市场的64%,远高于1949年的24%和1938年的5%[6].与之相对应,全国的住房自有率也有了显著提升.相关数据显示,1950年全国住房自有率为55%,与1940年相比增加了11.4个百分点,成为20世纪美国历史上住房自有率增幅最大的时期.

50年代住房建筑业的发展繁荣,不仅逐渐消除了战后初期的“房荒”问题,而且引起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随之发生变化,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日益成为住房市场的主导.为了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满足人们对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多的建筑商将目光投向社区开发,即把住房建造与土地开发结合在一起,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等.1958年,莱维特公司开始在新泽西州建造第3个莱维敦社区,又称威灵伯勒镇(Willingboro Township).与之前的开发不同,公司在开发威灵伯勒时事先制定了总体规划,对土地混合利用,除了提供住房外,还建造了学校,操场和游泳池等设施.这在当时受到广大中产阶级的欢迎.

此外,伊利诺伊州的帕克福雷斯特(Park Forest)也是战后美国比较著名的社区开发项目.它占地约2,700英亩,由美国社区建筑者公司(American Community Builders)投资、开发.该公司的主要成员有南森·马尼拉(Nathan Manilow), 菲利普·M·克卢茨尼克(Phillip M. Klutznick)和杰罗尔德·洛布(Jerrold Loebl).南森·马尼拉是芝加哥的大建筑商,克卢茨尼克是一位律师,他在联邦住房项目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洛布则是一位建筑师.他们提出,帕克福雷斯特有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证明私人企业可以设计、开发和建造营利的新城镇”;另一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7].到1960年,社区人口已达到3万.

与传统的郊区开发相比,社区开发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减少通勤,而且有利于形成社区精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指出,莱维敦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休闲社会人们对休闲娱乐设施的需求.美国社会评论家威廉·怀特在《组织人》一书中,专门考察了帕克福雷斯特的生活方式.他指出,该社区吸引了许多人,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它的广告词所描绘的那样,“在帕克福雷斯特,全天都可以闻到咖啡壶冒出的香味”.严格说来,这些社区并不是按照新城镇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的,其居民在年龄、家庭和教育背景方面都极为同质,具有强烈的保守性,但它们引领了美国的社区开发方式,为新城镇开发创造了有利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四、反城市思想和小城镇情结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早在殖民地时代,广大移民便怀揣着对自然和自由的美好向往,不惧艰难险阻,跨越重洋到达殖民地.在与自然荒野的斗争与较量中,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自由、的传统和性格.对于自然的热爱使许多人对城市产生了抵触和反感,这突出反映在开国元勋关于美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分歧与辩论中.杰斐逊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滋生利欲和贪婪观念的温床,由此产生的阶级和民族冲突等问题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因此,他坚持发展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社会[8].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美国社会,杰斐逊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内战结束后,美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各种城市和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为了躲避各种城市问题,许多社会富裕阶层迁往郊区.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自然意味着独立、自由、机会、简单、和谐、,是物理景观或自然法的象征,而城市则与自然对立,是一切危险与罪恶的来源.美国人的自然情结影响了艺术、文学、历史著作、哲学、公共政策,甚至是最根本的城市行为——城市规划.哥伦比亚新城镇的开发商詹姆斯·罗斯,就具有浓厚的乡村情结.在大城市再造童年记忆中的小镇气氛,是罗斯投资开发哥伦比亚新城镇的重要思想.此外,联邦新城镇伍德兰兹则自称是“美国的故乡”.总之,所有的开发商几乎都用同样的语言占领市场,如“界限分明的邻里”“人的尺度”等,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U.S. Bureau of Census, ed.,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M].Part I,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139

[2] C·赖特·米尔斯.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

[3] 埃里克·方纳. 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M].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14.

[4] Godfrey Hodgson, America in Our Time: From World War II to Nixon-What Happened and Wh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51.

[5] 亚当·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郊区住宅开发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M]. 高国荣,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9.

[6] 王旭.莱维敦:美国郊区化的理想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5-92.

[7] Raymond J. Burby III & Shirley F. Weiss, etc. New Communities U.S.A.[M].Lexington Books, 1976:71-72.

[8] 梁茂信. 都市化时代——20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7.

上文评论:上文是一篇适合新城镇和初探和兴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美国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美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政治宣教、大众教育和社会公益20世纪30年代作为社会特殊场所的电影院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尤其是1 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 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不断升级的武力侵略.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以艺华影业公司为例 周 仲 谋(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艺华影业公司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电影企业之一,其电影发行放映情况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颇有代表性 早期电影经营者们在诸多不利.

3、 论莫言20世纪十年代小说语义的极限实验色彩 莫言在语言上极限式的实验色彩首先与他天马行空、无所依傍的创作观念和自由心态有必然的联系,他“痛恨所有神灵”的亵渎精神和自我意识使他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剑走偏锋,对传统的语法、语义、.

4、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和国家干预 摘要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下跌,市场滞胀以及农耕地区损失严重的问题 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而用进口限制、农业补贴以及市场规范……措施对农业进行国家干预 虽然受若干因.

5、 历史、政治和文学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一种写作姿态 摘要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藏族神话述评 摘要藏族神话研究主要分为“类型、母题与特征研究”、“创世神话研究”、“原始宗教神话研究”以及“英雄神话研究&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