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江河文学杂志社 江河文学投稿 江河文学杂志 江河防洪论文

把脉江河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把脉江河,大医精诚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把脉江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1

把脉江河,大医精诚,该文是把脉江河方面有关论文范本和大医精诚和把脉和江河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中国好人

2015年盛夏的一天上午,武汉某诊所的医生们忙忙碌碌地为患者查体治病.突然,门口凄厉的惨叫声迭起,整个诊所立时炸翻了天,医生和患者纷纷奔逃.有几个患者惊慌失措地逃到青年医生阳雄的诊室,阳雄起身望向门外,只见一个凶汉,手持双刀,疯了一样,见人就砍,后来统计,有十二个医生和患者被歹徒砍伤.一个小女孩逃向阳雄办公室,歹徒持刀追上来,阳雄抄起一把椅子迎上去,在歹徒的尖刀砍向小女孩的刹那,阳雄举起椅子冲向歹徒,将歹徒顶到墙上.歹徒回过神来,挥刀向阳雄身上捅去,一刀两刀三刀,医生和患者纷纷外逃,阳雄顶着歹徒不松手,他身中几十刀,血流如注……直到几个勇敢的民工冲上来,手持铁锨,将歹徒制服.

阳雄是阳东平大夫唯一的儿子,六十五岁的阳东平是湖北孝感市开发区孝天办事处岱山卫生室的一名医生.作家走访时,谈及儿子的遭遇,他和老伴泣不成声,阳雄是他们的骄傲,也是老两口的悲伤和疼痛.阳东平老家在湖北省孝县小悟乡中分村,他勤劳善良,年轻时是村里有口皆碑的好青年,中学毕业后,他被村民推荐为赤脚医生,1973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医务兵,部队八年,他入了党,医术精进,更难得的是,他从部队里学习了救死扶伤的精神和大医精诚的工作态度.

阳东平最难忘的是唐山大地震时期抗震救灾的经历.唐山大地震后,他们师抽掉了两个品医兼优的卫生员前往救灾,其中有阳东平.医疗队徒步进入灾区,当时,公路、铁路、机场、桥梁,全部毁于震灾,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里面的伤员运不出去,无水无电天气特热,空气混浊.现场惨烈难以想象,死伤者特多,空中漂浮着死尸的怪味.阳东平和战友们在帐篷医院里抢救着越来越多的伤病员,他们汗流浃背,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久,女兵们一个个昏倒在现场,一开始,还有人相互救助,但伤病员更惨,更需要救助,女兵们昏倒后,喝口水,休息一下,又接着干起来.他们工作量极大,有时深夜刚睡下,又被叫起来抢救伤员.后来,男兵们也经常累倒,或中暑躺下.那天,阳东平一阵恶心,倒在抢救现场,清醒过来时,没有人在他身边,他喝口水,又冲到救灾前线.那年,他们抢救的伤员不计其数,阳东平荣获军委颁发的银质奖章.

部队里过硬的工作作风,一直激励着阳东平治病救人.1978年,他复员转业回村,无论在村里干赤脚医生还是后来开诊所,他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风风雨雨四十年,努力守卫一方百姓的健康.1994年,偏僻的孝天镇高埠村一带没有医生,老乡们缺医少药,阳东平来到这里开诊所,一开就是二十年.当时这里没公路,没电话,他时刻告诫自己,我是军人,必须把医德放在首位,他看病收费很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阳东平家的经济条件相当困难.岱山村的张草子体弱多病,弱智,父母相继去世,跟表姐一起生活.他去阳东平那里治病,阳东平从未收过钱.诊所后来装了电话,他常常一接到电话,马上出诊.那年秋天,高埠村一位中年男子打来电话,说孩子发高烧四十多度,请阳大夫急救.天降大雨,夜黑路滑,不能骑自行车,五十多岁的阳东平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过去,路上摔了几跤,滑倒几次,他也记不清了,但有一点,他出诊箱里的药,没有损坏一点.来到患者家中,他几乎成了泥人,左脚鲜血淋漓,他简单洗洗手,立即急救,孩子抽筋,口吐白沫,眼睛上翻,他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当时农村小病扛,大病拖,实在不行了才找医生.阳东平那时就认为打吊瓶对孩子不利,他为孩子针灸,服用消炎药,又用物理方式降温,一直到凌晨一点多,控制住孩子的病情,他才返回诊所.西湖村老肺心病患者毛凤梅那年79岁,她被大医院诊断为肺癌,无可救药,在家里等死.前年夏天,她突然发病,大汗淋漓,胸闷抽搐,家里人担心路上有个好歹,不敢把老太太送往医院,忙打电话给阳东平.阳东平正在十几里外的另一个村出诊,闻讯后,他立马骑上自行车赶往患者家中.老太太口吐白沫,奄奄一息,家里人正在准备后事.阳东平紧急抢救,用针灸止住老人抽搐,又挂了一周吊瓶,老人恢复了正常.后来,儿子为老人买了氧气瓶,阳东平为毛凤梅开了中药,配合保心宁、肺宁颗粒等药服用.如今,毛凤梅的肺癌竟然被抑制住了,至今仍健康地活着.毛凤梅常说:阳大夫救了我无数次性命.

树的方向,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阳东平认为,一个医生必须注重学习,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部队八年,阳东平学贯中西,但他认为远远不够,复员不久,他又拜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中医阳奉武为师,虚心学习中医;他又到高校深造,平时见到比自己水平高的医生,都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四十多年来,他刻苦学习,大胆实践,在老年心血管病、肿瘤、肺癌、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等疑难杂病方面,探索出独到的治疗之路.他针灸四十多年,从来不收患者一分钱,他经常将自己钻研总结的独家药方,无偿送给乡亲治病.去年,西湖村七十六岁的宋赵河面色消瘦,哮喘咳嗽,长期低烧,被孝感市中医院诊断为肺癌中期,因为家里贫困,患者也害怕化疗、放疗,宋赵河家人直接把他送到阳东平诊所,阳东平为患者针灸,免费开了几副独门中药,让患者自己去市中医院抓着吃.一年过去了,患者到大医院检查,肿瘤竟然渐渐缩小.

阳东平常常教育孩子,一定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心里想着患者,眼里装着群众,竭尽全力为百姓服务,正因如此,儿子阳雄医科大学毕业不久,逐渐成为武汉市某诊所一位德医双馨的医生.平时,阳雄以精到的医术,医好数不清的患者;危急关头,他牢记父亲教导,挺身而出,以生命之躯挡住歹徒刺向群众的尖刀,献出年轻的生命.2015年,文明办授予阳雄“中国好人”称号.如今,阳雄的儿子六岁了,他爱人继承丈夫的事业,跟公公学习医术,成为岱山卫生室一名优秀医务人员.阳雄爱人谈及丈夫,尽管丈夫是她和全家的骄傲,但是,她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失声恸哭……

为了妈妈的嘱托

妈妈去世那年,王应武十四岁.那天周六放学后,王应武像往常一样,走着去县城医院照看母亲,母亲已到癌症晚期,命若悬丝的母亲拉着未成年儿子的手,大滴的泪水流淌下来.不久,母亲永远闭上眼睛,王应武泪雨滂沱,他悲哀地哭嚎:如果我是一个起死回生的神医该多好啊!

王应武现在是重庆市涪陵区的一名社区医生,他童年时期,爸爸移情别恋,抛弃了家庭,与母亲离婚,妈妈一个人拉扯着哥哥和他过日子,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从姥姥那里学来传统的中医,时常为村民治病,母亲常有意识地交王应武一些中医知识,因此,母亲是王应武的第一个老师.后来,王应武上了小学,又读了初中,母亲却因积劳成疾住进医院,大哥结婚后分家另起炉灶,照顾母亲的重任就落到王应武一个人身上.母亲住院期间,正值重庆武斗,王应武看到医生们全力抢救武斗中身受重伤的红卫兵,而像母亲这样的普通病人因为医护人员稀少被搁置一方.他暗暗发誓:我长大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为母亲这样的贫苦乡亲治病救人!

母亲去世后,王应武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连生存都困难的他初中没有毕业就回乡劳动.因为年龄小,他从母亲那里并未学到太多的中医知识.他找来母亲留给下来的医学书籍,拿出母亲留给他的银针,慢慢学习摸索.为了圆当医生的梦,他一度三次拜师学医.老军医陈德沛因为出身不好在老家农村行医,很受群众尊敬,在王应武多次恳求下,陈德沛成为王应武的老师;邻乡的老中医周城侯七十多岁了,退休在家,被王应武请到家里,他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老人,不久,王应武成为周城侯的三个关门弟子之一.没钱买草药,王应武徒步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跟一位老药农学习采集、种植中药.期间,邻村一位朴实的姑娘对王应武的人品和好学精神产生爱慕,一来二去,两人喜结伉俪.王应武虚心学习,劳动之余经常免费为乡亲们查体治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应武在村里名声大振.

1978年9月的一天,王应武刚刚采集中药回家,一个邻居上气不接下气地找到他,说本村的孤儿李会武快死了,快救救他吗?人命关天,王应武二话不说,背起出诊箱就走,一进李会武的家门,一股味迎面扑来,他看到遍地血痰,床上、被子上血迹斑斑,王应武顾不上恶心,立即给李会武诊察,李会武高烧40多度,吐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难忍,神智昏迷,王应武确诊李会武为钩端螺旋体病.他给病人对症处理,打针,物理降温,帮他清洗血迹,打扫屋子,烧开水服药,直到对方脱险.患者离他家半里多路,这种病四小时打一次青霉素.王应武骑上自行车自个出钱到镇上买回青霉素,还买回一个闹钟,定好时间,每4小时到患者家打针喂药.一周后,李会武康复.少年孤儿李会武独自一人,根本没钱支付药费,他感激而无奈地问怎么办?王应武擦擦头上的汗珠说:我也是孤儿,理解你的难处,全额免费.李会武感动万分,逢人便说:应武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类似事件,王应武还做了很多,是年底,他被乡亲们推举为村医负责人并到县城培训学习.后来,王应武学习不辍,相继考试取得了医师资格和行医资格,1982年,他开始开诊所,在黄草山下的老家,即现在的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大柏树村正式为乡亲们行医.有一次,公社里的医疗负责人检查工作,看着王应武做的一大摞学习笔记,看着整齐的病例记录,深深地点点头.此时,王应武已在中医、西医领域学习探索十多年了,其后,他秉承着为了父老乡亲悬壶济世的理念,报名参加各种培训,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特别是报名参加了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大学,他告诉作家:我的眼睛就是因为多年学习而近视的.王应武取众家之长,四十多年来,他结合祖传秘方探索出一套特疗之路,脚踏实地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人.

1996年6月7日下午,大柏树村民邓尚英突发心前区剧痛,她女儿徐林急匆匆来到诊所,请王应武为母亲治病.王应武带上抢救药品器材,跑步前往患者家抢救.患者面色青紫,呼吸微弱,全身皮肤变青,心脏已经停止跳动.患者家人正流着泪准备后事,送终的火炮买来了.

王应武诊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他组织急救,抢救人员各就各位,迅速为患者挂上吊瓶,开通了手脚两组静脉通道.他半蹲在患者低矮的小床前,为其注射肾上腺素,撬开病人牙齿,灌服了速效救心丸;他不顾病人口中发出的阵阵恶臭,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心肺复苏,他用银针强刺激患者人中、内关、合各、百会、脚三里、涌泉等穴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病人表面上一点好转也没有.门外送灵的人问放不放炮?王应武说别急,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抢救,他舒缓了一下心情,指挥进一步抢救,他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所有的抢救人员神经紧绷,从王应武的诊所到患者家中二百米的路上,抢救人员来回穿梭送盐水,送器械,患者家门外的大坝子上,聚结了几百名街坊邻居,大家揪紧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摊开的火炮露出火捻,只等王应武一句话.王应武挥汗如雨,胆大心细地抢救着.苍天不负有心人,患者面色慢慢由青转红,王应武手握听诊器,患者的心脏微弱地起跳了,他叫大家千万别泄劲,继续努力抢救.50多分钟后,患者面色渐渐缓过来,心跳明显恢复了,突然,患者一声:“我这是在哪里呀--”在场的人欢欣鼓舞.王应武长舒了一口气,才发现自己由于一直半蹲在病床前,小腿肿胀,站都站不起来,他忙让家属给患者喂开水,又过了二十分钟,病人已能正常说话;再测血压,已下降到95/165,心率115次/分.王应武说:“可以打120了.”救护车警笛声声,120的医生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医生检查后,惊叹王应武认真负责,成功抢救了病人的生命.事后经医院进一步检查,患者确属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因为抢救及时,才挽救了生命.不久,患者病愈出院,大柏树村赶大集的日子,患者带着全家老少二十多人,敲锣打鼓给王应武送来一面锦旗一面,上书:救死扶伤,医德高尚.

人间大爱

在安徽省蒙城县漆原办事处徐山村,有一个心酸动人的故事.字晓梅十六岁那年,被人贩子从老家云南省中缅边境拐卖到蒙城县农村,卖给一个大她四十多岁的老男人,老男人经常打她,生了两个孩子后,不忍家暴的字晓梅逃出来,在涡河北的一个集市上,她找工作时又被拐骗,卖给一个大她近二十岁的男人,男人家庭贫困,但对她好,十多年来,两人生了五个孩子,家庭清贫如洗.对此,村卫生站的村医梁超、张红夫妇向这个家庭伸出温暖之手,字晓梅和孩子们平时有个头疼发热的小病来诊所,梁超从来都是免费治疗,免费送药.梁超、张红夫妇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经常成包成包地为字晓梅的孩子捐衣服.有一年,字晓梅难产大出血,因为钱不够被县医院拒之门外,梁超闻讯后,自己拿出一千块钱,带人把字晓梅送往医院,双胞胎姐弟和母亲平平安安.

梁超是中医世家,爷爷梁玉成是民国时代的中医,曾在冯玉祥部队当军医.梁玉成悬壶济世,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有一年清明节,梁玉成行医归来,发现野外坟头旁趴着一个老妇女,忙走上前.妇女由于悲伤过度,昏厥过去.梁玉成拿出银针,几针下去,老妇女渐渐苏醒.尔后,梁玉成又把老妇人背着送回家.梁超也遇见过类似的事情.前年,梁超正走在出诊的大街上,一位老太太拦住他,递给他一捧花生,说:恩人,还认识我吗?梁超刚大学毕业那年,在镇医院干医生,一天傍晚下班回家,他发现茨河里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头,在水里上下起伏,这一带坟墓很多,梁超阵阵恐慌,但是,救人的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地跳进几米深的河水中,果然是一位落水的中年妇女,他将妇女推上岸,紧急抢救过来.然后,依照妇女指点,把她背回家.原来,那位妇女跟家人生气,一时想不开,就跳河自尽,那位妇女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人正在四处寻找,幸亏遇上梁大夫.

黄朱氏今年九十多岁,她告诉作家梁大夫多次救活她的性命.黄朱氏年轻时生过八个孩子,落下一身毛病.十多年前,他被大医院诊断为冠心病、肺气肿,经常住院,家里债台高筑,进不成大医院了,她来到梁超的诊所,梁超仔细复诊,用精芪双参、保心宁等中药为老人调养,老人脸上的气色慢慢好转.2014年秋天,老人感冒挂吊瓶,挂完后中午回家,两个小时后,老人家里人打来电话,说老人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请梁大夫马上过去.天降小雨,情况紧急,梁超背起急救箱,骑上门口一个患者的电动车往老人家里赶.家里,老人身边围满了人,大家哭哭啼啼,老人脸色苍白,呼吸困难,一番急救,老人病情好转.梁超诧异地问老人中午喝酒了吗?老人说:中午回家后有些饿,喝了一杯.梁超感叹:打了先锋针,喝酒会过敏的.老人后悔地点点头,感谢梁大夫又一次挽救了她的生命.

村民姜怀清那年患了脑出血,不能下地行走,大小便失禁,家里无钱治疗,被县医院赶出来,拉到梁超的诊所.梁超施展毕生所学,一个多月的抢救,把姜怀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姜怀清家里闹矛盾,儿子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来,他家里没有一个人来照看他.梁超夫妇为姜怀清擦屎端尿,一口一口地喂饭.他的大小便污染了诊所里所有的被褥,梁超、张红经常去县城为姜怀清大袋大袋地买尿不湿,直到姜怀清康复,能够下床走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梁超没向姜怀清要过一分钱.

回头说一下字晓梅.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没有户口不能入学,梁超夫妇闻讯后到处托关系找门子,派出所不敢开绿灯,计生部门老上门催收罚款.梁超夫妇继续奔走,最后惊动了扶贫部门,字晓梅的遭遇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同情,大家纷纷为这个贫困的家庭伸出温暖的手.孩子的户口解决了,学校减免了字晓梅孩子上学的一切费用.今年三十三岁的字晓梅已经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作家和梁超来到字晓梅家,看到她贫困简陋的家庭,母子六人只有一个男孩穿一双旧球鞋,其他光着脚,我们把油、米、善款、医药和温暖捐给这个家庭.梁超表示,他以后还会与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关心帮扶这个贫困家庭.

作家当时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捐了善款,自动与她家结成扶贫对子.9月份开学了,作家从自己稿费中拿出五百块钱,邮寄给字晓梅和她的孩子们,梁超夫妇也为孩子们送去书包和奶粉.

高原军魂

2015年8月的一天上午,那位七十多岁的老中医来到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石板二村诊所,一见诊所医生肖友宏,就给这位小伙子跪下来,要拜师学医.肖友宏双手扶起白发苍苍的老大夫,说:老人家,您有什么要求我答应,请您起来说话.

看上去三十来岁的肖友宏,其实1976年9月生于四川资阳县,父母是乡村中医,父亲四处行医,很受乡亲尊敬,肖友宏自小对中医感兴趣,十岁那年,父亲让他背中医歌诀,教他针灸.耳濡目染间,肖友宏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中医知识.高中毕业后,肖友宏光荣入伍,不久,被部队推荐到西藏军区医院学习中医.他如饥似渴,医术精进,针灸医术进步神速.两年后,他在西藏某军医院疼痛康复科坐诊.1997年冬天,那位满头白发的藏族牧民老阿妈来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心脏二尖瓣狭窄,内科主任建议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可是,手术费六万多,老人家望尘莫及.老人找到肖友宏,眼睛湿润,诉说着家庭的贫困,肖友宏试着用针灸为老人治疗,每天一次,有时两天一次,也没吃什么药,一个月下来,老阿妈竟神奇般康复了.老阿妈一个月的医疗费一百多元,肖友宏私下为老人捐款二百元,老人捧着雪白的哈达,提着二斤牛肉到医院感谢.内科主任诚心诚意上门请教,院领导让肖友宏在大会上讲课,肖友宏谦逊地说:我看的书多,悟得多,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身上的针眼也多……

2001年秋天,肖友宏转业到的老家县国土局,几个月后,他觉得专业不对口,于是,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又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肖友宏来到贵阳偏远的郊区开诊所,他精良的医术吸引了好多群众.肖友宏没有固步自封.针刀是在中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针刀的医生不少,精通的却不多,肖友宏拜泰山医学院任月林教授为师,凭着二十多年的针灸基础和临床经验,他刻苦钻研领悟,苦练十年,针刀医术炉火纯青.

杜华银是清镇市麦格乡的村民,那年42岁,本来,他陪堂哥来肖友宏诊所治病.正月,堂哥在清镇市人民医院查出肝癌,来了几次,肖友宏竟然给他治好了.那天,肖友宏看着杜华银脸色不对,顺手给他把脉,诊断他得了肺癌,杜华银承认了,因为家穷,他一直扛着没有治疗.杜华银又到县医院复查,结果让他五雷轰顶——肺癌晚期.他又找到肖友宏,肖友宏问他:想活命吗?杜华银点点头,说:当然想,可我孩子多,没本事,家里穷.肖友宏说:我不跟你要钱.杜华银以为听错了,肖友宏又重复了一次.肖友宏用针灸、针刀,配合中药,为杜华银治疗.杜华银坐公交车一周来肖友宏诊所一次.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杜华银神奇般康复.期间,杜华银背着土特产上门感谢,身后跟着一位喘着粗气、精神恍惚的中年妇女.杜华银说是他妻子,杜妻得妇科病多年,精神乏力,常打瞌睡,还有支气管炎,由于跟丈夫同样的原因,她一直扛着没治疗.肖友宏又许诺免费治疗,针刀下去,雾化给药,杜妻当时就不喘了.杜妻又来了几次,一个多月后,她和丈夫,几乎同时康复.

古有悬丝诊脉,今有遥控治疗.这种传奇的医疗方式,在肖友宏诊所变为现实.老梁是毕节市织金县人,曾在县城开五金店.元旦,他母亲因肝硬化腹部积水,昏迷了四天四夜,贵州市肿瘤医院每天都下发病危通知书.医生无奈地说:我们该用的药都用了,该做的工作都做了.当地有老人不能在家外去世的风俗,老梁担心母亲回不了家,租了一辆救护车,把母亲拉回家办丧事.中途,他听说了肖友宏的神奇,就来到肖友宏诊所门口.肖友宏上了急救车,给老人把脉,说还有救,为老人开了三付“柴龙汤”,开药后,老梁把母亲拉回家,煎好中药,在肖友宏手机视频指导下,老梁用鼻饲为昏迷的母亲喂中药.三天后,患者的手轻抓鼻饲.肖友宏又开了三天的“桂枝人参汤”,让老梁到当地中药店抓药煎服.第四天,肖友宏通过视频看到,老人已关掉呼吸机,去掉鼻饲,家人用汤匙慢慢喂老人中药.一周后,老人腹肿消失.第十天,肖友宏视频看到老人已能坐起来.半个月后,老梁拉着母亲来到诊所,说母亲在床上躺了半年多,生了褥疮.肖友宏用针刀为老人医治,立竿见影,他又为老人开了“柔肝合剂”.三个月后,老人面色红润,满大街走着串门.

肖友宏用针刀、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了包括癌症在内的疑难杂症.周围县区,乃至外省的患者纷纷上门求医.上个月,浙江台州一位腰椎突出的患者乘飞机来到贵州,一周后,患者十几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康复.好多基层医生慕名学习取经,甚至一些老大夫,于是,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黄莲花开泽万家

黄莲花,以自己的生命之花,照耀一方百姓的健康,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左右两江,担起百色地区的青山绿水;连绵的群山,回荡着等老一辈革命家早年从这里革命起家的辉煌历程.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行走着一群特殊的白衣使者,他们披肝沥胆,救死扶伤,被当地百姓盛赞,黄莲花——平果县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精通中医,善于针灸、艾灸、推拿,治疗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透过她满诊所的锦旗、奖状,可以看出患者对她的爱戴.2014年7月,作家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慕名走访忙忙碌碌的黄莲花大夫.

六十六岁的黄莲花,自小聪明伶俐,却历经磨难,七岁上母亲因病去世,她跟着大娘生活,期间的人间冷暖,她不堪回首.1965年夏天,她上山下乡来到博白县的一个农村,同男人一样打石拉车,插秧种田,乡亲们见这位城里姑娘能吃苦、心眼好,在一次选拔赤脚医生时,她以全大队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深造学习,学习后返回村里,她把乡亲当亲人,一时成了几个村有名的“赤脚医生”.后来,她被乡亲们推荐到玉林卫校深造,她刻苦学习,门门功课优秀,在那里,她遇见恩师——蔡文生,恩师见这位女娃聪明好学,经过层层考验,她决定收黄莲花为关门弟子,老师对黄莲花的要求更加严格,背诵360个穴位,各种中药名称以及作用,各种处方、秘方……每当回忆起恩师,黄莲花总是说:恩师手把手教我学习、实践,老人家的医术和医德,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名师指点再加上黄莲花满腔热情的学习,她的医术日臻成熟.

说起从医经历,黄莲花一双慈慧的眼睛似乎有说不出的感慨,她严格恪守“治病救人”的宗旨,如今每天都有大量患者上门,她的诊所每年接诊数上万人次.一家农户的孩子,三岁多了,不长头发,不长牙齿,没有肌胸,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家里人给孩子看了好多医院,不见好转,家人抱着孩子找到黄莲花,哭诉孩子的病情,黄莲花以望闻问切的传统手段给孩子诊查,诊断孩子免疫力低下,生长迟缓,父母问孩子还有没有救?黄莲花肯定地点点头.她先为孩子艾灸,然后根据病情为孩子开了十二服中药,期间又三次艾灸,二十二天后,孩子面色开始红润,牙齿露出来,头发长出来.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后来长成身体倍棒的小伙子,2014年结婚时,他还给黄莲花送喜糖呢.

黄莲花的推拿医术配合中药、针灸、艾灸,往往能产生神奇的疗效.乡下的李勇得了腰椎结核,别说走路,坐都坐不起来.从百色到南宁,李勇的父母拉着孩子到处寻医,几年下来,家里欠下十几万的外债,医生们下达了几乎同一口径的结论:终生瘫痪.父母无奈,四处打听,知道了黄莲花的传奇.他们拉着孩子来到平果县城,找到黄莲花的诊所,扑通一下跪下来:黄大夫,能治好孩子,您就是他的再生父母.黄莲花把夫妻俩扶起来说:先给孩子看病.黄莲花查看孩子的病情、病历和拍的片子,满有把握地点点头.她把躺着的孩子翻过来,轻轻给孩子推拿,然后膝盖顶住结核处,“咯吧”一声,孩子一声大叫,黄莲花忙给孩子敷上特制的药膏,又开具中药煎服.谈到药膏的神奇时,黄莲花说她把特制的中药打碎,在锅里熬好,然后拿纱布包敷在孩子患处,每次换药都给孩子推拿一次,期间配合针灸、艾灸治疗.患者在黄莲花诊所附近租了一间房屋.半个月后,孩子坐起来了;二十天后,孩子站起来了;一个多月后,孩子能走路了.孩子兴奋地说:黄阿姨,我能学自行车吗?黄莲花鼓励地点点头.两个月后,李勇已如常人.至于医疗费,总共三千多块,李勇家几年后才还清,黄莲花期间从没问过这件事情.

1987年夏天,平果县四堂镇村民李春民当年三十多岁,胸椎第二个骨节结核很厉害,一直治不好,严重影响到肺部,病情恶化,平果县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里为他准备好棺材,李春民被拉回家后,全家痛哭,望着弟弟未成年的孩子,李春民的哥哥说:找黄大夫看看吧,说不定还有救?家人忙把李春民抬回县城,黄莲花当时租了一座小房子开诊所,她看着面部蜡黄、几无生命迹象的患者,也不讲价钱,诊查一番后说:虽然我不能保证一定能治得好,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患者家属连连点头:黄大夫,您就死马当做活马医吧!黄莲花竭尽全力,推拿、针灸、艾灸,为患者煎服特制中药,三天后,病人睁开眼睛,一周后坐起来,十天后,病人提着黄莲花开具的中药返回家;半个月后,李春民的孩子用地排车拉着他复诊,李春民已能慢慢走路;两个月后基本康复,三个月后已如常人.六十多岁的李春民时常带着儿子、孙子来看望黄莲花,感激这位让他起死回生的救命恩人.

只要县里有义诊公益活动,黄莲花知道后都主动参加,她还经常去县里的、镇上的敬老院义诊,那些老人无以回报,常拿些水果、蔬菜等土特产来上门感谢.八十多岁的八妈经常膝关节疼,一天,她坐车从十多公里外的乡下来找黄莲花,黄莲花问老人吃饭没有?老人摇摇头,黄莲花给老人买了一碗米粉.饭后,八妈又说她不好意思问儿子和媳妇要钱,这次看病没带钱,黄莲花说不要钱,就给老人推拿治疗.临走,她给老人免费拿了膏药和药酒,她知道老人身上没钱,又为老人拿了两元车票钱,送老人上了门口的公共汽车.对黄莲花来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平果电视台专门做过报道.

谈到将来,黄莲花有些担忧中医的前途,她总希望两个孩子能传承她的中医绝学,可儿子有自己的事业,女儿大学毕业后进了国家医院.她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她一定收个徒弟,把自己独特的中医医术传下去.

2015年夏天,作家采访黄莲花半年后,黄莲花应邀为广西基层医生讲课,课后为乡亲们治病,终因积劳成疾,她突发疾病,在工作岗位上去世.黄莲花去世的噩耗传来,附近村附近乡镇附近县的群众和几乎全省各地的优秀基层医生上万人次,前来为黄莲花大夫送行.黄莲花大夫永垂不朽!

妙手仁心过命情

零下三十多度的旷野上,北风刀子一样,大雪纷飞,道路滑得站不住人,村医金朝东背着药箱,在自行车上平稳如飞,直奔患者家中.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金朝东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长产村卫生所的一名基层医生,他祖宗三代,一家三口,全是医生,父亲是镇卫生所的老医生,他是本村的村医,妻子另一个卫生所的中医,只不过妻子是中医本科大学毕业,金朝东是西医大专毕业.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学毕业后,去年考上国内知名医科大学的研究生.金朝东的父亲金广生,在周围十几个村有说不完的行医传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娘告诉作家,她早年守寡,她带着几个孩子改嫁给长产村的老王,再婚几年,一直没有孩子,老王看了好多医院都没起色,他垂头丧气,全家郁郁不乐.金广生听说后,主动上门,给老王开了三服中药,第二年,老王就当上爸爸.金广生三个孩子,金朝东老小,他认为老三勤奋好学、心眼好、悟性高,从小就有意识地传授给老三医学知识.金朝东高中毕业考上大庆职工医学院,毕业后在双城市医院实习了一年,他本来有希望留在大医院,因为当时的老家缺医少药,他依然选择回老家当村医.风风雨雨三十多年,金朝东早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谁家有个头疼发热、小病小恙的,一般都找金朝东,许多乡亲说,金大夫妙手回春,我们与他有“过命”的交情.

2004年冬天的一天深夜,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到零下三十多度,金朝东刚刚入睡,一个电话打过来,村东赵崇滨的母亲突发疾病,.金朝东披衣而起,紧张地配好药,骑上自行车消失在大雪中.作家采访时曾见到金朝东骑着自行车在结冰的村街上平稳如飞地出诊,他说救人如救火,一刻也不能耽误,三十多年来,他练就了这个本领.可是,那晚大雪齐腰深,他推着自行车往前走,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只见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面如白纸,大汗淋漓,捂着胸口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喊疼.金朝东为老人听诊、把脉、量血压,诊断老人患了急性心绞炎,她为老人注射胶酸甘油,先稳住病情,又为老人挂上吊瓶,整个夜晚,他和患者家属一直守候观察用药,凌晨六点多,老人脸上露出康复后的笑容.

吕井峰母亲王大娘因病住进医院,几个月后,家里花了不少钱,出院时,双城市人民医院已下达了“准备后事”的最后通牒,老人奄奄一息,家人开始准备后事.吕井峰见母亲还有微弱的气息,急忙找到金朝东.金朝东赶到患者家中,一番望闻问切,他仔细查看病历,他吸口冷气.病历上显示,老人由于慢性支气管病,并发空洞性肺结核、冠心病、肺心病、肺气肿、肾炎等.金朝东施展毕生所学,配合修正的保心宁、降脂宁、精芪双参等中成药,紧急进行抢救.三天后,老人脸上慢慢红润,一周后,老人已能正常进食,下床走路.数年后,老人去世,吕进峰对前来吊唁的金朝东说:金大夫,感谢您,让我母亲多活了三年.

金朝东为人诚挚,公正从医,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口碑.那年,村支书和本村二傻子同时上门为孩子求诊,他认为二傻子的孩子病情更重.当时,二傻子的儿子大便像山刺一样硬拉不下来,孩子疼得大汗淋漓,金朝东用开塞露,手抠,治愈了孩子的便秘腹痛,才给支书儿子治病.他以为得罪了村支书,不料,村支书非但没责怪他,还夸他是一位识大体的好医生.马大娘有三个儿子,儿子们不怎么孝敬老人,得病的老人连治病的钱也没有.金朝东听说后,为马大娘免费查体治病送药,一直到老人康复.马大娘很感激,金朝东却说:大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千万不要告诉你儿子我看病不收钱的事情.村民蒋大嫂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她丈夫因为伤人入狱,那时还没有合作医疗,家里穷,亲戚们凑钱为她治病,不久,她家债台高筑,蒋大嫂不得不提前出院.才出院时,蒋大嫂不会穿衣,大小便不能自理,不能正常说话、走路.回到村里,蒋大嫂的孩子含泪向金朝东求救,金朝东答应免费治疗.他首先用西医配合中成药为蒋大嫂治疗,一周后,蒋大嫂在亲人搀扶下,能慢慢走路.为了让蒋大嫂赶快好起来,金朝东叫来在另一个卫生院行医的妻子,利用业余时间为蒋大嫂免费针灸、按摩、拔火罐,一个多月后,蒋大嫂已能正常人一样走路、生活、劳动.

金朝东妙手回春,多少乡亲起死回生;医者仁心,又为多少贫困乡亲送去温情.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我们衷心希望我国基层农村、社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金朝东,义无反顾地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片赤诚.

偏僻乡村的女华佗

聂新建不会忘记2002年那场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大雪,早上,大雪封门,漫天遍野都是大雪,深处积雪两米多厚,天气滴水成冰.聂新健刚开诊所,从家里到诊所那么远,不能开车,更不能骑摩托.早上六点多,丈夫问她怎么办?她斩钉截铁地说:“正常上班.”于是,夫妻二人趟着没膝的大雪,深一脚浅一脚迎着刺骨的北风,向十里外的诊所走去.

聂新健是大连市普兰店区皮口镇新台村李屯诊所的主治医师.不仅李屯村乡亲有什么大病小病都找她治疗,整个大连乃至辽宁、全国的患者也慕名找她,这是她二十几年来扎根基层历练出来的高超医术品格.聂新健出生在普兰店农村,祖籍山东蓬莱,从她身上,还能看出山东妇女独有的善良、率真和高贵.她1990年通过全国高考,考进辽宁中医药大学,后又到大连医科大学深造.大学毕业后,她志向生她养她的农村,分配到老家赞子河卫生院,成为镇医院的一名医生,尽管全院她学历最高,她仍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干好每一件事情.那天星期六晚上,聂新健值班,卫生院门口一阵哭喊:医生,救命啊!一群人抬着一个妇女进了医院.医院只有聂新健一个医生值班,她忙去急救,一看是一个小姑娘,许多人投来怀疑的目光,有的甚至大喊,请老医生出来.聂新健低头一闻,患者口中农药味刺鼻.患者来自十里外的夹心子村,姓陈,因为与丈夫生气,所以才喝下农药.在患者剧烈的挣扎中,聂新健为患者量血压、化验、洗胃,患者的污物吐了她一身,她依然冷静地地急救着.天亮了,患者平静地睁开眼睛问:我这是怎么了?乡亲们纷纷赞叹:是这位小姑娘救了你的命!

美丽善良的聂新健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的目光,大连市医学院青年医生王军走进聂新健心里,王军表白爱情,聂新健只有一个条件,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服务.两人结婚,王军从大都市来到赞子河镇医院.一次,聂新健到离镇上三十多里路的偏僻小村李屯义诊,发现了这个小村的严重医疗困境.一番思考,她决定响应国家政策,扎根这个贫困偏僻的小村,守卫乡亲们的健康,得到丈夫的支持.在乡村开诊所,也要像正规医院一样值班作息,两口子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乡亲们的健康事业上.于是,发生了开头的故事.2002年隆冬的一天,两个人从早上六点多,在大雪中跋涉了三个多小时,十点前赶到诊所,两人正在院子内扫雪,一阵喊声,三个老乡用门板做成的担架抬来一个老太太走进来,老人叫徐淑英,来自七里外的蔡屯.三里的路家人走了将近两个小时.老人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处于半昏迷状态,聂新健断定老人患了肺气肿,她让丈夫升炉子取暖,同时组织紧急抢救,一个多小时后,老人缓缓地睁开眼睛.事实上,聂新健一开始并不知道老人上门急诊,但是,尽管大雪封门,她依然坚持到自己的诊所上班,她说:这不仅是诚信,更是一种责任.

诊所开了两年后,镇医院让聂新健夫妇回去,这一带的老百姓离不开他们啊,聂新健先后请示了六次,都没通过,乡亲们听说后,上百人组织起来,去镇上求情,聂新健这才继续在全镇最偏僻的小村为乡亲们服务.当时村里村外全是土路,天好时,道路沟沟坎坎,雪雨时节泥泞遍地,即使如此,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来到聂新健夫妇诊所,查体治病.聂新健为大家,舍小家,忘我地工作着.2003年非典时期,由于天气原因,这一带感冒的孩子很多,特别是“非典”的严峻形势,一旦有特殊情况,马上被隔离审查.聂新健大胆负责,她严格认真地为发烧的孩子检查治疗,那段时间,她治疗的四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属于“非典”,孩子们一个个平安出院了.期间,她孩子高烧,她让公公、婆婆照看着,孩子高烧到39度多,公公、婆婆打车把孩子送到诊所,她才给孩子挂上吊瓶,泪水却禁不住落下来.

聂新健说,医生必须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医疗发展形势,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她先后学习了西医、中医,仅针灸方面,她就学会并熟练掌握了针刀、艾灸、动针、滞针、浮针等,如今,来她这里看病的人,特别是孩子,基本上不挂吊瓶了,她用中医贴敷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等,就可以治疗原来需要打吊瓶治疗的许多病症.她对患者一视同仁,村里七十九岁的李大娘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到许多大医院怎么也看不好,这年深秋,家人把奄奄一息的老人送到聂新健的诊所,说:“聂大夫,您死马当做活马医吧,老人家能活过元旦就是胜利.”聂新健耐心细致地为老人治疗,用西医检查,用中药调理,她说:“医生差错的代价就是病人的痛苦甚至生命,干医生不能出任何差错.”不久,李大娘转危为安,一个月后,在大街上跟正常人一样散步,老人去年81岁大寿,儿孙们设宴庆祝,还请聂新健过去,坐在首席上.

聂新健心地善良,她抢救的患者无数,救助过的贫困群众、孤寡老人也很多.村里一位贫困的癫痫病人家庭,她不知道为这家免费治疗、送药了多少次;一位患肠梗阻的外乡人,看了好多医院看不好,由于家庭贫困几乎放弃了治疗,抬到聂新健的诊所后,聂新健根治了对方的病情,还减免了他的医疗费用.在诊所,作家看到一面面挂着的和仓库里放着的锦旗,这都是患者的对聂新健的心声.

侠医新绿绽芳华

在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不远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岗南镇霍宾台村,在这片沐浴革命光辉的圣地上,有一个扎根基层、侠肝义胆的基层医生,他以过硬的医术,特别是医高胆大的侠义精神,让多少患者起死回生,让多少生命的新绿芬芳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侠新芳.

侠新芳1957年出生,祖上三代中医,太爷爷是清末的秀才,爷爷那辈开始在村里行医,为七里八乡的乡亲父老悬壶济世;父亲继承了爷爷的衣钵,继续守护乡亲们的健康.父亲侠秋奇高超的医术和感天动地的医德,至今深深地感染着侠新芳.父亲擅长中医、中药、针灸,治疗神经麻痹、肝病、脑血管病等疑难杂症是老人家的绝活.在侠新芳记忆深处,父亲有一件事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有一个黄疸肝炎的患者,在石家庄住院,眼看着不行了,医生们都摇了头,让家里人把患者拉回家准备丧事.家属不甘心,慕名来到霍宾台村.少年侠新芳记得,奄奄一息的病人脸色蜡黄蜡黄的,从耳后到脸上,透出严重的黄疸,什么也不能吞咽.病人家属齐刷刷地跪在父亲侠秋奇面前,父亲当然没有拒绝,他让其他人闪开,随后配置了祖传特制的中药,熬好后,强行给垂死的病人灌下去.父亲不顾个人被传染的危险,昼夜给病人治病、灌药,两天后,病人慢慢睁开眼睛;五天后,病人能吃饭了,脸上的、身上的黄疸渐渐消去.就这样,病人连续吃了两个月的侠家独门中药,完全康复了.这件事情在地方上影响很大,乡亲们对德高望重的父亲更加尊重.从那时起,侠新芳下决心成为一名父亲那样受乡亲们尊敬的医生,假期、星期天学习之余,他主动向父亲求教,课余挤时间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高中毕业后,侠新芳考上县医校,三年后又在岗南医院临床学习.父辈的影响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在医院实习时他就小有名气,镇医院已经决定录取他.这时,八十五岁的父亲因病去世,周围的乡亲们悲痛之余阵阵担忧,谁以后为我们治病呢?人生十字路口,侠新芳毅然决定舍弃铁饭碗,接过父亲的药箱,在家乡开诊所,继续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侠新芳1983年开始行医,三十多年来,他秉承父辈的精神,扎根基层、治病救人.周围乡里、县里甚至外省的患者,时常慕名登门求医.村里许多人,都能说上一段侠新芳行侠仗医的故事.作家在采访中,看到了、也听到了这样的故事.

“非典时期”是我国可怕的传染病防治非常时期.期间,邻村的谢春梅高烧,咳嗽不止,被认定为“非典疑似病例”,她村里的三个诊所、镇上的诊所,连病人都不敢看.病人家属害怕被隔离,托人找侠新芳,侠新芳听说后,背上药箱,步行到那个村,小心翼翼地来到已经自我隔离的病人家里,一量体温,好家伙!39.5度,却被侠新芳确诊为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不属于“非典疑似病例”,但如果不看医生,后果将难以想象.侠新芳马上给患者打针吃药,对方渐渐康复.在那个异常恐怖的传染病防治时期,能冒这么大的风险为病人治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侠医心肠.

1996年夏天,西伯坡一带暴雨连连,引发山洪.刚吃过晚饭,一辆农用机动车停在侠新芳诊所门口,是山那边红土村的,说是村里的史大娘突然脑溢血昏倒,不能抬患者来所以开车来接侠大夫.侠新芳迅速准备一番,就上了车,沿着岗南水库边的山路钻进雨幕.然而,来时还好好的大路被突如其来的山体塌方堵住了,小路更不能走.此时的岗南水库一片汪洋,他们发现湖边有一艘小船,人命关天,侠新芳毫不犹豫地和其他两个人上了小船.是夜,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一艘小木船在茫茫的湖面上划行,惊涛骇浪,洪水滔天.侠新芳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暴雨之夜,他和小船上的三个人均感到危机四伏,侠新芳更担忧病人的安危.小船一上岸,侠新芳就踩着泥泞往患者家里急赶.村里电路坏了,侠新芳让人打着手电为病人挂上吊瓶,针灸,用药,侠新芳在病人家里住了两天,一直到病人病情稳定.两天后,雨过天晴,侠新芳又坐小船回家拿药.由于抢救及时,病人没有落下后遗症.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九十年代中期,那年冬天大雪,当晚凌晨两点多了,侠新芳正在熟睡,有人敲门,说是红草凹村的,家里老人得了脑血栓,特请侠新芳抢救.侠新芳睡意全无,紧张有序地准备好以后,拄根棍子,跟着患者家属,踏着一尺多厚的积雪往小山村奔去.一个多小时后,侠新芳给病人挂上吊瓶,然后针灸,用药,侠新芳整夜未眠,患者慢慢睁开眼睛.

半夜出诊,暴风雨天气出诊,甚至大年初一出诊,对侠新芳来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侠新芳出诊时往往先治病,患者家属也不询问,因为侠新芳一般只收些成本费,有些家庭困难的贫困户、五保户,即使没钱,他照诊不误.

四代中医杏林梦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莱山街道南朱港村,这是一个干净得几乎一尘不染的小山村,王善武和父亲王好良是村诊所的医生,从他们繁忙质朴的身影,认真端庄的态度,络绎不绝的患者,以及满墙的锦旗上,我们可以读出“四代中医,医甲一方”的传奇与荣耀.

王善武一脸实诚,目光敏锐,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工作之余,他接受了作家采访,谈起四代中医,他无比感慨.

爷爷叫王丰亭,王善武从长辈那里听说过爷爷的许多感人事迹.爷爷自小拜师学习中医,后来成为烟台一带有名的中医.那年,鬼子侵略胶东,他冒着战火出诊抢救一位病危的乡亲,回家途中,遇到鬼子飞机轰炸,爷爷失去了一条腿.爷爷的伤腿刚好不久,就让父亲王好良用小木车推着,继续行医给乡亲们治病.

爷爷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善良好学的父亲王丰亭,父亲秉承了爷爷的医术和医德,在治疗癌症、不孕不育症、皮肤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经验,父亲1958年高小毕业后,开始从医.在王善武的记忆里,父亲经常起早贪黑,只要想乡亲们需要,即使夜半,也毫不犹豫的出诊.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一个熟人冒雨来到他家,说离这里四十多里路的南港村有个患者,心脏病犯了,危在旦夕,特来求救.父亲马上收拾起药箱,披上雨披,骑上自行车冲进雨幕.山路弯弯,崎岖路滑,父亲一心扑在患者身上,终于在天黑前赶到患者家里.王善武记得,父亲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的晨光里,王善武看到父亲满身泥巴,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地,有的地方还有血迹,母亲用酒精清洗着父亲身上的伤口,他记得父亲对母亲这样说:那个老乡的命保住了——

王好良有四儿一女,他很想把自己的中医绝学传下去,但是,学中医不仅靠血缘关系,重要的还要勤奋、有天赋.那年,王善武中学毕业,父亲让兄弟几个背诵《汤头歌诀》,兄弟四个只有王善武背下来,还能默写,父亲眼睛一亮:王家的传统中医后继有人了.从此,在父亲几近手把手的指导下,王善武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他能吃苦,悟性好,责任心强,逐渐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后来,他又到海阳医校深造学习拿了大专文凭,考取了医师资格,只要有深造学习的机会,无论镇上的、县里的,还是修正的,他都积极报名学习,他将祖传中医与当代医学结合起来,医术渐入佳境.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挑起诊所的大梁.跟父亲一样,他看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来诊所求医的人越来越多.王善武依然保持着治病救人、踏实服务的本色.

2005年冬天,呼啸的大北风卷着雪花席卷胶东半岛,村街上的积雪淹没到膝盖.那天晚上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王善武刚刚睡下,一阵电话铃声,他连忙抓起电话,对方是本村杨光兴打来的,说住在村北苹果园里的岳母突发急症,生命垂危……王善武急忙穿上棉衣,背起药箱,踏着没膝的大雪向六里外的村外果园走去.一个多小时后,他来到老人居住的小屋,老人七十八岁,眼珠发黄,胆区右上腑脏腹肌紧张,高烧、呕吐,老人疼得昏迷过去,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善武诊断老人患了突发性胆结石.他马上为老人打了止疼针,并迅速挂上吊瓶,一直到天亮老人苏醒过来.随后,王善武回家为老人配置了清胆排石的中药.吃了中药后,老人不开刀、不手术,花钱少,渐渐康复,她的结石病至今未犯过.

邻村陈村有一位叫孟玉祥的患者,前年因为患脑血栓住进烟台市毓璜顶医院,命保住了,却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住了几个月的院,医生也没啥好办法,再加上家里经济条件限制,他不得不离开医院.后来,家里人抬着他慕名找到王善武的诊所,王善武了解到情况后,说:既然你信任我,我给你针灸吧,家人也不用老抬着来我这里,挺麻烦的,我可以到你家里去,不收钱.从此以后,王善武几乎每天抽空骑车赶到孟玉祥家里,免费为孟玉祥针灸、按摩治疗,半年过去后,孟玉祥已能下床走路了.乡亲们听说后,纷纷上门或打电话请求针灸,王善武几乎来者不拒,统统接诊.对王善武来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从他记事起他就知道,父亲给别人针灸从不收钱,到他这一代,继续延续着这个免费治疗的家风.王善武的儿子读的是国家医科大学,本来有留到大城市的机会,为了接近家族的中医地气,孩子选择在离家不远处的镇医院上班.

今年八十一岁的王好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坚持用传统中医的方式坐诊,为大家查体治病.接受作家采访时他感慨良多,他说做医生不能只图赚钱,必须把医德放在首位;乡亲们还是有良心的,那年他家翻盖房屋,几乎全村人都来帮忙,有扛木头的,有送砖头水泥的,有拿着锯子的,王好良非常感动,向大家连连感谢,说用不了那么多人.

伟人故里大爱心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哪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咿呀咿子哟

大家非常熟这首歌曲,每当听到它,一股对伟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刘丙生的老家在浏阳市官桥镇苏故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朴实,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边生长着高大的樟树,刘丙生在这个小山村的诊所里行医,三十多年来,他踏遍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守护着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健康,他看好了多少患者,为社会公益和弱势群体捐了多少款,他没有具体记下来,有人问刘丙生如此付出到底图什么?刘丙生爽朗地回答:我图的是一个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年刘丙生村民被推荐去乡卫生院学习.学习期间,他遭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情,他至今难忘.198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小年,那天下午4点,一个叫程静的幼儿患急性胃肠炎,已在乡卫生院住院治疗多日,病情加剧恶化,经过会诊,决定立即转大医院治疗.当时,患者父亲在40公里外的株洲工作,只有母亲照料八个月的患儿,更糟的是他家没钱了,母亲抱着孩子在寒风中抽泣.刘丙生发现后,二话没说,找潘叔兰医生借了二块钱,挑起箩筐中的患儿和衣物就往株洲赶,这里离公共汽车十多公里.凛冽的寒风中,刘丙生听见患儿的哭声低微,呈奄奄一息状.汗流浃背的他又急又累,一辆大货车驶来,他不顾个人安危,放下患儿往路中间一站,司机在怒吼和谩骂声停了车,听完刘丙生的恳求,好心的司机让三人上了车.株洲市立医院,孩子已呈休克状态,值班医生没要求挂号,立即实施抢救.几分钟后,病房内传来孩子轻微的哭声.

这件事情对刘丙生触动很大,他下定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做一位德医双全的好大夫.1981年3月,学习期满后,他回到老家,肩负起本村预防保健和治病救人的重任.八十年代,国家还没有设立对村卫生室的系统化管理制度,偏远的山村,医疗条件十分有限.赤脚医生们出诊看病,仅靠一本处方,一个出诊箱,一个煮沸器,几支玻璃注射器和针头,几根银针,如此简易的医疗器具成了刘丙生治病救人的法宝,他经常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奔走于泥泞的山间小道为村民看病和儿童免疫,无偿协助本村及邻村的接生员上户接生,迎接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1990年3月20日晚8点多,孕妇宋利华因腰痛加剧捎信求诊,刘丙生匆忙背起药箱,穿过三公里的羊肠山路直奔她家,经诊断为胎儿早产,需马上沿着崎岖山路,徒步5公里请接生员.她丈夫刚走出不到十分钟,孕妇小腹疼痛加剧,已露出胎头,情况危急.刘丙生既没帮手,又没有任何接生器具,家属也没准备任何产生的物品,甚至连最起码的卫生纸也没有.刘丙生硬着头皮协助胎儿娩出,羊水混合着血水溅污了他整个上身,他用枕巾将婴儿简易包裹,再用剪刀酒精消毒后剪断脐带并结扎包扎,母子最终平安.刘丙生大汗淋漓,真实地体验了一次免费接生的尴尬,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多.

刘丙生认为,当医生是苦了点,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脸上洋溢的笑容,他再苦也觉得值.隔壁村的张老汉,儿子在孙子出生8个月的时候突然去世,孩子母亲离家出走,张家的苦日子不言而喻.刘丙生听说后,去张老汉家看望,进门的一刹,他的心就揪住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几件简陋的家具.刘丙生拉着张老汉的手,与老人攀谈,临走留下二百块钱.从此,只要张老汉家里有人看病,刘丙生全部免除他家的治疗和医药费,张老汉家有什么困难,刘丙生知道了,也会主动去帮忙.

每月的十号、二十号,刘丙生定期出去为附近村的群众义诊.一位老汉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瞎眼的老伴因病坐在轮椅上,家里其他人为了生计在外面打工.老汉家住在一座小山坡上,需要穿过几个小树林才能到.只要老人托人找他,无论刮风下雨,刘丙生定期前往,免费为两位老人看病,免费送药,还时常送上百元的生活费.永不褪色的军装

1982年,老家四川宜宾的孙田十六岁,正读高中,家庭条件极其困难,四个年幼的弟弟、妹妹衣衫褴褛,更让他揪心的是,母亲患了重病,因为家里无钱,病重的母亲只能天天扛着躺在家里而不能去医院治疗.为了照顾母亲,孙田悄悄辍学守在母亲身边.

孙田那年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父亲砍掉祖屋后的楠竹,卖掉为他交学费.高中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处处省吃俭用,一次买了五分钱的豆瓣酱,他当咸菜吃了一星期.母亲病了,却只能躺在家里,孙田悄悄辍学后,母亲病情好转后,心想不能够这样过一辈子,看到了冬季招兵通知就偷偷报名参军,顺利通过翠屏区武装部的各项体检和政审.母亲和老师都反对孙田辍学,班主任专门找到孙田老家,说孙田班里的尖子生,不能辍学,武装部征兵的同志犹豫了.孙田理解母亲和老师的苦心,但看看病床上的母亲,他一个人找到征兵的首长,首长喜欢这个健康向上的少年.十六岁那年,孙田实现了自己的参军梦.在成都军区,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被推荐参加特种兵选拔,选拔的比例是1000:80,经过重重考核,他成为80个特种兵之一.后来,他参加部队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成都军区卫校,毕业后分配到37师师医院.他热情能干,什么艰苦干什么,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一次军区演习,全营六百多人只配了他一个随军医生,演习三个月几乎每天都下雨,好多战士因此感冒发热、轻伤,他夜以继日地为战士们治疗,有几天,他也染上感冒,就带上口罩,咬紧牙关治病救人.在部队医院七年时间里,他以白求恩为榜样,一心扑在行医、工作、学习上,年年受到部队嘉奖,七年后退役时,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全科军医.1989年,他转业分配到家乡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那里离家近,能够照顾父母.他高超的医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引起医院领导和患者的注意,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父母看病需要钱,弟弟妹妹上学需要钱,他的工资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而他每月只有80块的工资,简直杯水车薪.他苦思冥想,依然做出决定,下海开诊所,为像母亲那样更多的贫困病人查体治病.医院苦苦挽留,当医生的舅舅听说他要辞职,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他还是忍痛割爱放下这个铁饭碗.

他来到当时的四川省(现在为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租了一间普通民房,开起诊所.镇上没有人知道他是大军医,也没人知道他是从大城市大医院来的大医生.他从零做起,来一个患者他治好一个,当地比较贫困,有些老人看病拿药,常拿出一毛两毛的支付医药费,对于这样贫困的老人,孙田就为他们免费治疗,免费送药,不收一分钱,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他简陋的小诊所逐渐有了名气,本地、乃至外县、外省的一些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1992年8月的一天下午,一位老大娘来到他的诊所门前,老人衣衫褴褛,脚底套着草纯(为了走路防滑),孙田忙起身把老人扶进诊所,为老人倒上一杯开水.老人叫李友珍,家住重庆市璧山县八塘乡大山沟,离这里一百多里的山路.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从昨天早上起,老人身背一支长电筒,走走停停,一直徒步走到今天中午.孙田悲悯地看看老人,仔细帮老人检查.原来,老人患了风湿性关节炎,一直治不好,她才慕名找孙大夫.孙田为老人针灸、按摩、服药、贴药,老人感觉渐渐好转,但这是慢性病,必须慢慢治疗恢复,老人说拿十天的药吧,孙田说:半个月的吧.老人为难地掏出一个小手绢,从里面拿出皱皱巴巴的几块钱来.孙田说:“大娘,我不能收您的钱.”天色渐暗,老人要晚上徒步回家,孙田拉住老人说:“大娘,您走了一天了,又累又渴.晚饭,我管;住宿,我也管.”第二天上午,孙田又为老人治疗一番,老人要走,孙田提着为老人准备的中药、干粮和水,把老人送到镇上的汽车站,为老人买了车票,车要开了,孙田紧走几步,塞给老人二十块钱.

不仅如此,孙田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多年来坚持做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免费为弱势群体查体治病.村里的老支书刘光凡93岁了,家庭贫困又重病缠身,孙田经常登门免费为老人查体、送药.

一些重大疑难杂症患者,时常找上门来,孙田往往不计名利,不求回报地诊治,更不会像莆田系医院那样,想着法子打患者的注意,以赚亏心钱.1995年夏天的一天上午,两个老乡用竹凉椅做的担架抬着一个病人来到孙田诊所前.青年患者何某面色青紫,肚皮如鼓,四肢干瘦如柴,奄奄一息.孙田了解到情况后,家属拿出重庆、成都等一些大医院的诊断,几乎无一例外地诊断为肝癌晚期.患者家人花了不少钱,还是被从医院撵出来;再去几家医院,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已无治疗的意义,不能接受.家里债台高筑,病人生命无望,他媳妇见状离家走了.患者父母和大哥说:孙大夫,您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生死与您无关.孙田马上给病人检查,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职业直觉,他认为病人患的不是肝癌,而是“胸部膈肌化脓”,脓水变成“异品”充斥腹腔.确诊后,他立即准备给患者手术,打了消炎药,再打麻药.他清楚地记得,一针管子下去,抽出大量的脓水,更加确定了他的判断,他采用微创不开刀的办法,为患者做引流脓水,尔后又以生理盐水辅助导流,一直到清洗干净,才缝合伤口,为病人挂起吊瓶.第二天,患者慢慢睁开眼睛;第三天,患者正常进食;第四天,患者已能如正常人走路.一周后,病人出院,一结账,医疗、住院的费用才几百元钱,与过去他家花的十几万元医疗费形成鲜明的对比.患者也不说感谢,只闹着找媳妇.后来,患者出走广州的媳妇听说丈夫康复后,还真的回家了.

孙田说学无止境,医生更应当学习不辍.转业后,他去重庆医科大学深造三年,作家采访他时,他正准备去清华大学医学研修班学习.因此,他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对病理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并能从医学哲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探讨,去感悟.十二年前的一个冬天,他被一阵女人撕心裂肺喊叫声所吸引,他慢慢抬起头来,喊叫声越来越大,一直来到他的诊所门前.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上下来两个人,头发花白的男人抱着一个四肢抽搐的女人,女人歇斯底里地大喊:“痛啊,痛——”孙田和那个男人把病人放在床上,病人来回翻滚,大喊大叫,几个患者吓得走出去,一个孩子哇哇大哭.孙田问患者哪里痛?她说全身都痛.他给患者打了一针镇定剂,仍止不住病人的哭叫声.患者丈夫说:在大医院里,什么杜冷丁、都用过了,不管用.怎么让病人冷静下来?患者丈夫说用冷水吧,院子内寒风呼啸,孙田皱皱眉头,不妨试一试.他打来一盆凉水,病人坐在屋檐下的凳子上,两只脚放在冰水里,慢慢停止了叫声.孙田冷静地观察,耐心询问,才了解到,男人是开大货车的,他们的生活原本小康水平,妻子两年前患了这种病,全身疼痛,为了给妻子治病,他们去北京、上海、重庆的大医院,中医、西医都看了,中药、西药不知吃了多少,他为此变卖了家里的大货车和房子,还从亲朋好友那里拉了不少饥荒,可是,妻子的病依然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孙田冷静地观察着,经过反复思考,确诊患者不是病理上的毛病,而是患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他悄悄叫来患者丈夫,说明情况,让他协助治疗.当晚,孙田开了两种很便宜的治疗神经性疾病的谷维素类药,但让患者告诉爱人这是很贵重的药,患者吃药后,渐渐平静下来,孙田又开了三付中药,为患者煎服.第二天,患者竟然不大喊大叫疼痛了,当晚,镇上有歌舞团演出,孙田让患者夫妇去镇上看看演出,舒缓一下心情.第三天上午,患者兴奋地说:“我好了.”患者临走时,孙田又为两人开了几天的中药,一结账,两人花了不到三百块钱.今年5月5日的一天,一个妇女提着一只大公鸡找到诊所,孙田当然没收患者的公鸡,对方说是从江苏来的,正是十二年前的那位病好后去江苏打工的患者,她说她的病又犯了,在外地怎么治疗也没有作用.孙田安慰一番,还是开了两种比较便宜的西药,又为她煎服中药,并从心理上开导.第二天,患者说自己的病真的好了,提着孙田开的中药高高兴兴地回江苏上班了.孙田告诉作家,这种病中医学上叫“助油术”,是一种心理疾病,仅靠药物是不行的,他之所以能治好患者的病,与他从医三十多年的学习、观察、领悟密不可分.

孙田讲究对症下药,还在探索发明上下功夫.带状疱疹,即蛇缠腰,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疑难杂症,治疗此病的药方大都秘不外传.孙田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探索出了一种治疗这种病的方子,后来,他尝试着在自己的药方里增加了连翘败毒片,治疗效果从70%提高到90%以上.

一方百姓的生命方舟

风雨交加,夜色浓重,得胆结石母亲的惨痛叫喊声不绝于耳,偏僻的小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无能为力,母亲脸色蜡黄,大汗淋淋,痛叫声在贫困偏僻的小村夜空回荡,紧紧揪住全家人和全村人的心,也紧紧揪住杨传书年仅十二岁的幼小心灵.

高中毕业,杨传书如愿考入蚌埠卫校,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天津、山东的医科大学深造,先后在蚌埠第一附属医院和淮北医院实习学习,后来,他没去县医院,也没去镇医院,而是选择回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他早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那些像母亲一样的父老乡亲治病解痛.九十年代前后,盛产棉花的华东大平原上,打农药灭害虫是很普通的事情.当时农村打药中毒、生气喝、上吊、跳河、溺水现象并不鲜见,也成为杨传书面对的医患群体.

一天下午,杨传书的堂弟杨树福因为不舒服来诊所,刚走到门口,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深度昏迷.杨传书急忙紧急治疗,为患者吸氧、吊上吊瓶、打阿托品等,一个小时后,病人渐渐好转,三天后,杨树福恢复正常.盛夏时节,棉花茂盛地生长,农药中毒的病人越来越多,杨传书有时三五天不能睡觉.这样不是办法,他找到村支书,通过大喇叭和田间地头的碰头会给乡亲们宣传普及防毒指示,要求打农药时戴口罩、手套,顺风喷药,打完药用肥皂洗手等.农药中毒的乡亲越来越少.

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年代,家家几乎都有农药,劳累和炎热很容易使人生气,好多人一生气就赌气喝.1993年十一月初,诊所外有人大喊:杨大夫,救命啊!杨传书放下手中的活儿.一群人用地排车拉来一男一女,两人脸色乌青,口吐白沫,男的鼻孔里还有血迹.这是邻村的一对夫妻,因家务事两人生气,男人一赌气喝了几口“杀虫霜”,女的也不让步,夺过药瓶咕噜了几口,两人痛苦难忍,孩子们叫来邻居,这里离镇医院太远,邻居们就近把两位夫妻拉到杨传书的诊所.杨传书利用多年积累的方法紧急抢救,洗胃、解毒,输液,三天后,夫妻二人脱离了危险,一周后康复.事后,杨传书又苦口婆心,从心理上进行劝导.其实,喝农药的乡亲事后没有一个不后悔的.

杨传书擅长儿科治疗,他抢救过的患儿不计其数.1986年7月,一条大汉抱着一个孩子走进诊所,扑通跪倒在地,请求杨传书救救孩子.此时,孩子肚大如鼓,气息全无,是溺水出的事.杨传书把孩子放到腿上,为孩子倒置放水,按摩急救.水从那个六岁孩子的口中哗啦啦滴出来,一个小时后,传来孩子的哭声.近年来,杨传书针对儿童常见病,发明了一种“直肠滴液”的疗法,尽量不打针,不输液,效果越来越好.

杨传书热爱公益事业,经常为那些五保户、困难户免费治疗送药,甚至捐款.刘万胜今年六十七岁,得了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心病,他一个儿子,两个孙女一个智障,一个脑瘫,生活极其困难.刘万胜没有钱治病,在家忍着,杨传书听说后,主动上门免费为老人治疗、送药.胡保琴的丈夫出了车祸,卧床不起,她又患了胸膜癌,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病情不断恶化的她根本住不起大医院.仅靠免费治疗是不够的,杨传书与社会慈善人士一起,在全莲坡镇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先后募捐四万多元,胡保琴得以住进大医院治疗.

挑战权威的残疾人医生

三岁那年,许传会患了小儿麻痹症,家里贫困,地方医疗条件简陋,像当时同龄的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许传会左腿落下残疾,这是他后来立志从医的主要原因.

许传会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马井镇许堤口村卫生所的基层医生,他的医疗生涯有许多传奇色彩.他一开始学的是中医,曾得到萧县著名老中医李大宽的真传,他后来又到高校进修,成为一名擅长治疗糖尿病、小儿等疾病的全科基层医生.他左腿有些残疾,但只要乡亲们需要,他风里来雨里去,总能随叫随到.后来,他买了电动车,出诊的速度快了,他经常把那些上门看病的老弱残患者送回家.他努力钻研,以病人安危和实际情况为重,常向那些大医院发起严肃而无畏的挑战.

2010年春天,鲁庄村鲁仁智九岁的儿子老说腿疼,鲁仁智带着孩子来到淮北矿务局医院,拍X光片,医生诊断孩子患了骨癌,为了稳妥,医生把X光片发到上海长征医院专业科室,最终确诊为骨癌,必须动手术截掉孩子的左腿.手术后,孩子落下残疾不说,还需要数万元的医疗费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难以承受.无奈,孩子的妈妈找许传会借钱治病顺便咨询一下,许传会看了孩子的X光片后,认为不像是骨癌.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许传会带着孩子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挂了专家号,专家没要求再拍X光片,诊断孩子患的是骨折性骨皮质损伤,开了几十块钱的药,要求回家观察.一个月后,孩子恢复正常.孩子后来道出原委,他和小伙伴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下,引发了这个小病.如今,那个孩子十六岁了,正健健康康地上中学.

无独有偶,这件事情不久,家住马井村的表哥刘友超上门找许传会借钱,数目还不小.不久前,刘友超因为髋关节疼痛去萧县人民医院治疗,拍X光片后,他被诊断为“双侧髋关节坏死”,需要动手术,医生又让刘友超到徐州第二人民医院做CT磁共振检查,仍诊断为这种病,要求动手术.可是,治疗置换髋关节,费用三十多万元,这对生活一般的刘友超家难以想象,他只得四处借钱.许文会要求看一下CT光片,看后,他连连摇头,让刘友超暂时不要做手术,因为置换髋关节的后果是“下肢瘫痪”.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许文会带上患者和家属来到北京,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找专家复诊,两家医院的专家均否定了“髋关节坏死”的诊断,认为刘友超患的是“纤尾发育不良”,不需要任何治疗,回家观察无碍就可以了.这件事情过去好多年了,刘友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情.权楼村的朱存钢当年25岁,走路不稳,他先后到徐州、淮北几个大医院治疗,拍X光片,做CT检查,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要求做腰椎手术.家里人担心,带着朱存钢来到许传会的诊所,许传会看了CT光片,仔细观察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认为不是腰椎间盘突出.他领着患者来到徐州市中医院,重新做了颈椎磁共振,医生诊断为“颈椎脊髓空洞”,建议患者到上海长征医院做小脑扁桃体摘除手术,通过脊髓减压进行治疗.许传会带着患者来到上海长征医院,他们的诊断与徐州中医院结果一样.上海做手术太贵,许传会又把患者带回徐州中医院.手术很成功.如今这件事情过去七年多了,朱存钢健健康康,正在老家跑运输.

对于类似事件,许传会说,治病救人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良知,我坚决反对医闹,但是,对于一些医疗事故,医院也应该反思,个别医院不要为了经济利益,置广大患者的生命利益和经济利益而不顾.偏僻社区行医的长跑冠军

王思清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一名基层医生,他沉稳慈祥,目光和善,给人一种踏实亲切的感觉.患者说他医术高明,口碑好,虽然他的诊所比较偏僻,可来他诊所就医的,有十里八乡的百姓,还有徐州、连云港甚至山东、河南、安徽的乡亲.

高考那年,王思清是徐州市百米赛跑冠军,老师动员他考体校,父母不同意,他正常高考,以530分的高分被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大学期间,他门门功课优秀,是校学生会副主席.毕业后,他在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了一年,分配时却被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抢去.走上工作岗位,他继续学习,到北京大学进修,他遇见很多优秀老师,岳父原来是军医,后来转业到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是有名的儿科医生.老人退休后,在社区办起“宗凯诊所”,他几乎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王思清,老人上了岁数,从诊所退下来,诊所不能缺少顶梁柱,乡亲们不能没有健康守护神.2011年,王思清辞去公职,接过岳父手里的接力棒,竭力为基层百姓服务.

“大医精诚,医德无疆”是王思清行医做人的原则.他那时还在医院上班,一年大年初一,他正在家吃饺子,接了一个电话,就往医院奔去.患者是年近七旬的刘大娘,家住利国铁矿.老人昏迷着,生命特征不稳定,血压偏高,瞳孔不等大,压迫症状明显,四肢张力减弱,CT片子显示的结果和王思清诊断的结果一致——大面积脑梗.由于发现较晚,耽误了核酸抢救的最佳期.王思清紧张地组织抢救,挂吊瓶,隆颅压,活血化瘀,从早上一直抢救到晚上九点,老人的瞳孔渐渐等大.两周后,患者意识恢复,能说话了,左肢活动正常,三周后,患者已能下床走路.这样的事情在王思清生活中司空见惯,八十八岁的韩大爷是邳州人,那年患了胰腺肿瘤,在全国各地看了五年,皆医治无效,基本上被判了死刑.老人奄奄一息,家人慕名拉着老人找王思清.西医失效,王思清调配中药,与西药搭配使用,十几天后,老人病情好转.他观察老人,只要一吃肉,病情就加重,他建议老人吃素.老人忌口不久,继续服用王思清搭配的药,慢慢康复过来.

急性喉炎虽然是儿童的常见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相当危险.2014年夏天,一位老大爷领着孙子来到诊所,要买几片退烧药.王思清诊断孩子患了急性喉炎,要求马上治疗,老人以为医生小题大做,没当回事,领着孙子走了.十几天后,孩子的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诊所.原来,孩子上次回家后,病情加重,大人带着孩子去了几所大医院,先后花了六十多万元,孩子的病情没有根本好转,他们信任王大夫,又来上门求诊.王思清紧急抢救,还是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两天后,孩子喉头水肿缓解,呼吸困难减轻.一周后,孩子痊愈.

王思清认为,好多殷实的家庭因病致贫,好多贫困家庭的日子因病雪上加霜.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十七岁的葛小丽来自安徽灵璧农村,因脊髓炎住院.一家人衣着朴素,省吃俭用.王思清和同事们制定治疗方案时,遵循了既治好病,又省钱的原则.患者双下肢不能走路,需要“支持维护能量的高蛋白”,而患者父母无力购买.王思清在医院食堂打饭时,宁愿自己不吃或者少吃,每天给孩子多打一些带肉的饭菜.二十多天后,葛小丽康复出院了.王思清对其他患者也是如此,他们科室有68个住院床位,他主治的住院患者经常占到四十多个床位,可是,这四十多个床位的收入,还不如那二十个床位高.王思清因此受到“落好人,不好好创收”等非议,这也是他下来开诊所的原因之一.下到诊所,王思清一心扑在基层医疗事业上.李治安是一位六十多岁的下岗职工,患了脑梗,落下后遗症,不能正常走路,家庭因病家贫如洗,而他的妻子弱智.王思清得知后,主动上门,免费为李治安义诊,从不收一分钱.逢年过节,还带着礼品去他家慰问.

爱心天使

深夜,电闪雷鸣,李作为骑着自行车奔走在山路上,一声惊雷,李作为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紧抱住药箱.此时,他已经骑自行车走了三十多里山路.车胎被石子扎爆了,他冒雨推着自行车摸黑前行,一个多小时后,他赶到鲁王杖子村,推开李大爷家的门,病床上的许大爷面如土色,生命垂危……

李作为1981年生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羊山镇羊山村,小时候,他跟着姥姥生活,姥姥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他,姥姥体弱多病,疾病深深地折磨着姥姥,也折磨着李作为幼小的心灵.他那时暗暗发誓,长大一定要当医生,为姥姥这样的乡亲们解除疾苦.后来,李作为考入朝阳市卫校,两年后,他又在朝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当了两年医生,他刻苦学习,追求上进,待病人如亲人,逐渐成为地方小有名气的医生.只要病人有求,无论多么困难,无论什么时间,他一定出诊.这天下午,离羊角村四十多里路的鲁王杖子村有人捎来急信,说本村李大爷中午突然晕倒,李作为问完症状后,当时用他还没有摩托车,他马上骑车前往,中途赶上大雨,车带扎爆了,于是便有了我们开头的一幕.李作为为李大爷把脉、量血压、测体温,诊断为低血压、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应,他为老人挂吊瓶,开出了舌脉饮、益气养血口服液等,天亮了,老人慢慢睁开眼睛.

一天深夜,一位汉子抱着九岁的孩子敲李作为的窗子,大喊救命,李作为披衣而起,把昏厥的王子涵抱进来,诊断为流感发热引起的惊厥,他为孩子口服退烧药,脑贴膏药,挂上吊瓶,孩子苏醒过来.事后,孩子的父母一定让孩子人李作为“干爹”.还有一件事,那天羊山村大集,尚志村一位七十六岁赶集的赵大娘,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有人找到李作为,李作为和大伙一起把老大娘背到诊所,诊断老人患了脑出血,他给老人喝了安宫牛黄丸,稳定住病情,十几分钟后,老人病情缓解.老人说不清家人的,李作为通过派出所查到老人的儿子的电话,及时把老人接到大医院救治.半个月后,病愈后的老人带着两个儿子登门叩谢.

李作为是羊山镇的“活雷锋”,他常年救助贫困户、失学儿童,个人力量有限,他通过“沈阳一相爱心”团体、沈阳正大集团等民间爱心团体,成立了“羊山爱心联友团”,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对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每月帮助一百块钱;三年级至六年级的,每月150元钱;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每月500元.目前,他牵头与全镇一百多家贫困群众结成了这样的帮扶对子,逢年过节,还为每户贫困家庭送去一袋大米,一桶油.仅去年,这个爱心团体就为贫困群众和孩子们捐助衣服五千多件,书包五百个,书籍、铅笔、笔记本上万件.期间,有一件事情,临村李大爷夫妇七十多岁了,五年前,弟弟和弟媳的因病去世,留下一个七岁的女儿,李作为听说后,决定为孩子无偿捐款,供孩子读书.李大爷夫妇体弱多病,年龄又大,一天,李作为去李大爷家,一进家门,见一家三口抱头痛哭.九岁的孩子哇哇哭着:“大爷大娘,不要把我送人——”李大爷咳嗽着说:“孩子,大爷大娘年龄大了,自己也照顾不了,咋照顾您呢?”李作为这才了解到,李大爷老伴有病需要照顾,他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也留下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李大爷老泪纵横:你看看,孩子饥一顿饱一顿的,中午靠喝凉水充饥.李作为心情很沉重,他通过爱心人士联系,葫芦岛一家家庭条件不哭喊着离开了大爷大娘.一年后,当大爷大娘见到漂亮、健康的小石榴时,悬在心头的石头落在地上.

每年羊山镇庙会,羊山爱心联友团的四十多名义工组织起来,免费为近千名老人量血压、做心电图、测血糖,免费供老人中午饭.逢年过节,李作为带领爱心团队深入到敬老院和贫困户家中,免费查体,李作为有时亲自为老人洗脚.李作为还与当地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为残疾人进行生理和心理治疗.每年春节、元宵灯会等重大节日,李作与地方残疾团体一起,为残疾人慰问演出,李作为多才多艺,经常上台为残疾人表演唱歌、小品、双簧、诗朗诵等节目.医生不仅要看病,更重要的是保健,李作为引导群众跳健身舞,打太极拳,他还是地方篮球队的队长呢.

2015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发给李作为的爱心团体牌匾,以示表彰.

中医古籍淘宝人

那年,老家对面山上修水渠,好多群众在山上打石头.一块大石头轰隆隆滚下来,砸在王大爷脚上,七十四岁的王大爷当场粉碎性骨折,公社医院很远,县医院更远,救人如救火,中医传人王先金站出来.十一岁的王泽伦亲眼看到,父亲王先金将王大爷的伤脚扶正,敷上自己研磨的中药,半个月后,老人的脚康复如初.

王泽伦如今是四川省威远县铺子湾镇王家村卫生所的医生,他认为,父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从父亲那里,他看到也学到了中医的传奇.那位骨折的老人后来活到九十多,没落后遗症.王泽伦求父亲学医,父亲是武术“盘破门”传人,他认为武术与中医是统一的,16岁开始,父亲正式教王泽伦中医和武术.18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王泽伦两个年幼的弟弟,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困顿下来,他初中毕业后下来劳动,帮助母亲照顾家庭.在母亲鼓励下,王泽伦没有停止学习,不久,他考进内江医科学校,学习中西医.毕业后,他继续四拜访名医,先后到北京、南阳、重庆拜师,重庆医科大学的卢崇敬教授对他影响最大,恩师教他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他跟师父学习了三年,医术大进.

王泽伦潜心钻研父亲留下的中药古籍,治好了不少大病.王家村的何秀英,当年四十来岁,常年在外打工,高血压十五年,她看过好多医院,血压一直降不下来.2014年春节,何秀英找到王泽伦,王泽伦用特配中药汤配合保心宁,让何秀英服下,再用针灸辅助治疗,不久,王秀英耳清目明,完全康复.先觉村的刘自章五十五岁,那天,他突然昏倒在大街上,手脚抽搐,乡亲们把他送到县医院,诊断为颅内基底瘤,县医院建议伽马刀治疗,费用十多万,家庭贫困的刘自章难以承受,他找到王泽伦,王泽伦用三七、西洋参、穿山甲、脆蛇、水蛭、丹参、威灵等十几种中药,配置成药丸,刘自章服了三个月,手脚灵便,头脑清醒,基底瘤没再发作.

王泽伦继承钻研的这些中医古方,经过十七八年的临床实践,配合精芪双参、保心宁等,在治疗控制脑梗、脑萎缩、脑溢血等病症方面,疗效明显.1999年冬天,村民潘金辉在县医院做CT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他又去内江医院做“纤支金”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肺肿瘤,最多能活三个月.潘金辉家庭清贫,无力在大医院治疗.在媳妇陪同下,他来到王泽伦诊所.王泽伦为潘金辉号脉,微笑着安慰:不碍事,你当个小感冒在我这里治疗吧,能给你治好.王泽伦说的轻松,却暗下决心:一定帮老潘好好治疗.他用过江腾与老鸭炖汤,加上特配中药,让潘金辉服用,一年后,潘金辉去大医院复查,肺癌症状消失了.一年医药费用二千多元,潘金辉拿不起,王泽伦说:没有就不用给了.五年后,潘金辉外出打工,才把这笔钱还上.2015年,潘金辉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外出打工,没白没黑地卖苦力,猝死在建筑工地.王泽伦前去送行,潘妻说:王大夫,是您让老潘多活了十七年!

王泽伦关心弱势群体.村里五十多岁的熊国军头脑不清醒,靠低保生活,王泽伦常年为他免费治疗.七十多岁的夏树英老伴去世早,子女不在身边,常年有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炎.王泽伦有个习惯,早上五点多起床,给排在家门口的患者治病,下午关门休息.但是,不论什么时间,夏树英或其他病危患者上门,王泽伦都打破规矩正常出诊.夏树英的医药钱欠了好多年,王泽伦从不提及,老人病重,王泽伦找车将老人送往大医院,还帮助老人享受国家的合作医疗政策.

巾帼女神医

九岁那年,孙洁生过一场大病,喉咙严重发炎,半昏迷状态,水米不进,打了一个月的青霉素、链霉素,住院两个多月.那次痛苦的经历后,她立志长大做一名医生,为自己、为他人解除病痛.

高中毕业后,孙洁考进内江卫校,学了三年西医临床专业,在四川省资阳人民医院实习半年后,她在骑龙镇卫生院上班,后来调到双龙镇医院,如今是双龙镇大坟坝村第四卫生所的一名基层医生.二十多年的从医生涯,孙洁有好多治病救人的故事.1991年9月份的一天,骑龙村的一个汉子抱着孩子闯进诊所,孩子满脸青紫,呼吸困难,汉子把孩子抱给一位老大夫,老大夫拍拍孩子的屁股,听听心脏,失望地摇摇头说:没救了.汉子失声痛哭,孙洁起身说:我试试.她抱起孩子,双手压住孩子腹部,连续挤压,两三下,“哇……”地一声,一块糖从孩子喉咙中吐出来,孩子脸色慢慢正常.汉子一下子跪在这位年轻的女大夫面前.

深夜,两个中年人来到诊所,说婆娘难产,请大夫前往.小雨淅沥,山区路滑,刚毕业两年的孙洁跟着两个人跌跌撞撞地急行四里路来到产妇家.因为家贫,产妇没去医院,她的哀嚎声响天动地,产妇的婆婆和接生婆大汗淋漓,产床上满是血迹.孙洁胆大心细,给产妇输液,打催产针,凭着经验为妇女接生,太阳快出来时,一声清亮的啼哭,新生命呱呱落地.孙洁说,搁到现在,肯定剖腹产.当时凭着责任和胆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竭尽全力,母子才得以平安.

治病救人,要抢救患者的生命,还要减轻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2008年秋天,王大娘正领着孩子陪老伴在诊所输液,突然昏倒在地,孙洁掐人中,老太太苏醒过来,孙洁为老人口服葡萄糖,老人仍大汗淋漓,手脚抽搐,孙洁马上去大医院救治,赶到县医院,医生说幸亏孙洁抢救及时.后来,孙洁又抢救了这位老人四次,她尝试自己配置的药方和治疗方式医治老人,如今,老人健健康康地在村里带孙子.老人家庭不宽裕,孙洁每次仅收老人十块钱.老李老两口是孙洁老家最穷的人家,丈夫七十多,老伴八十多,孙洁每次回家,总为老人免费体检,送老人一些药品和礼物.

武新芹是江苏省灌南县兴安镇的一名基层医生,她精诚大医,对患者如亲人,周围百姓评说:武大夫有美丽的容颜,更有美丽的心灵.

武新芹早年先后在灌南卫校和淮安医学院深造,凭着坚韧好学,她在儿科、内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基层,乡亲们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来找武新芹治疗,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使她成为一名基层全科大夫.医者父母心,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她多年的心得.2006年春天,小园村的王大娘抱着一个小男孩,着急地来到诊所.武新芹一摸孩子的头,烫手.小男孩一岁多,全身脏的怪味刺鼻,发高烧39度.武新芹急忙抢救,打退烧针,输液,拿湿毛巾帮孩子擦拭脏乎乎的身体.孩子年迈的奶奶眼睛湿润,在一旁唠叨着.原来,老人守寡多年,儿子三十多了,还打着光棍,前年,花钱从云南买回一个小姑娘做媳妇,人家年龄小,是人贩子违法贩卖过来的.孩子他妈生下孩子不久,忍受不了男方的贫穷,逃跑了.孩子的父亲很伤心,外出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妻子,老太太一个人在家里拉扯孩子,她家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武新芹忙安慰老人:大娘,别担心,不收您的钱.一连五天的治疗,孩子渐渐康复.武新芹没有收祖孙俩一分钱,还为孩子免费送药品和吃的.

现代医学发展很快,武新芹说,作为一名医生,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生,必须学习提高自己.她经常参加省市区卫生系统和修正药业举办的专业培训.大学毕业后,她又学习了中医,学会了针灸、贴敷、正骨等中医疗法,尤其擅长“龙氏脊椎正骨手法”.她大力倡导中医,要求患者尽量不输液.2015年12月4日,新文化小区六十四岁的孙存付老汉来到诊所,他因脑梗留下后遗症,一吃咸东西舌头就麻木,他去过不少大医院,诊断为神经性麻木,不能根除.孙老汉很痛苦,慕名来到武新芹的诊所.武新芹说:请您相信我,我用针灸给您试一下.老人忙说:我去过好多大医院,花了不少钱,您针灸贵不贵?武新芹看着衣衫破旧的老人,说:不收您的钱.武新芹用针灸扎老人的大椎、双颌骨等穴位,一连扎了六天,奇迹发生,老人多年的病根除了.老人给武新芹钱,武新芹坚决不收.老人请人为武新芹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道:医术精湛,妙手神针!

张金浩的最大幸福

八个月大的时候,一位农民的孩子患上了骨髓灰质炎,从此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求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切肤之痛,他不甘成为“废人”,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成为群众信赖的好医生,他就是山东省德州联合医院驻德城岔河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金浩.他说:看到患者康复后那灿烂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幸福.

张金浩身残志坚,198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德州联合医院.他虚心学习,任劳任怨,迅速成长为一名通晓内、外、妇、儿等各科知识的全科医生.2000年,德州联合医院岔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组织派张金浩主持工作.

上任伊始,张金浩面临一系列问题:经费缺、人员少、环境差、管理混乱、群众态度冷淡.对此,他带头捐资购置医疗器械,装修办公场所.同时,深入群众了解意见、需求.经过艰苦努力,服务中心“脱胎换骨”,成为社区群众的“保健之家”,被群众誉为“岔河小区的人民医院”.

岔河社区有很多拆迁户和下岗职工,经济困难群体比例大,张金浩就尽可能把医药费调到最低,对特困户只收成本费,甚至免费诊治.对孩子和老人,他常为他们免费查体、B超,尽量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好多患者家属感动地说:张大夫就是我们的“家庭医生”,体谅我们的难处,不向我们推荐这药那药,尽量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

把方便让给患者,把困难留给自己,是张金浩做人准则.岔河社区的退休老人多,好多人行动不便,有的上下楼都困难.对此,无论严冬酷夏,只要病人一个电话,张金浩就不顾自己腿疾爬楼梯的困难,常年坚持上门服务,他先后为二百多名老年患者建立了详细的医疗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随时掌握.

81岁的耿富城老人患有脑血栓、慢性支气管炎,在张金浩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80岁的刘其海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患有严重糖尿病,患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张金浩每天三次登门服务,细致周到,不厌其烦,老人十分感激,让老伴送去表扬信.78岁的王子荣患心脏病、前列腺病等症,下楼困难,张金浩和同事坚持天天上门送医送药.老人激动地说:以前吃的药也不少,花钱很多,但总不见好,张大夫看病不仅靠用药,更重视让我们做好日常保健,用药不多,疗效却很好.80岁的程庆瑞老人在送给服务中心的感谢信中说:张大夫虽然是残疾人,他总是风雨无阻为我们服务,这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太少见了!

作为主治大夫,张金浩平均每天接待患者60多人,还经常送服务上门.最劳累的日子里,他一个月瘦了3.5公斤.他处处以身作则,对患者和颜悦色,工作任劳任怨,赢得大家的真心拥戴.2005年,山东省副省长谢玉堂、省卫生厅副厅长于富华来该服务中心视察,对张金浩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该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面旗帜.

大西村的“穷大方”

徐勤红今年五十五岁,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艾亭镇大西村诊所的一名乡村医生,他有个外号叫“穷大方”,说他“穷大方”,是因为他每次看到家庭贫困的患者,总是自己掏腰包免除对方的医疗和医药费用,即使自己借钱,也要为患者买单.

少年时期,徐勤红照顾生病住院的父亲,主治医生以高超的医术,让父亲起死回生,他跪在抢救父亲的医生前面,一定要拜师学医,那位医生成了徐勤红的启蒙老师.后来,徐勤红又到医校深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并继续四处拜访名医,数年后,他在老家独立行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大爱之心,将他的职业素养挥洒得淋漓尽致,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全科医生.三十多年来,他接诊的次数达到数十万次,成功治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千人,许多被其他诊疗单位放弃的患者在他的诊所康复.

97岁的徐张氏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老年病,78岁的儿媳徐崔氏患有心力衰竭、高血压,家里只有两位老人相依为命,靠低保度日.徐勤红定期上门给两位老人检查、治疗、送药,从不收取任何费用.97岁高龄的徐张氏张口闭口只有一句话:勤红是好人中的好人!

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好多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徐勤红定期挨家挨户走访,给村里老人免费体检送药,对于那些“空巢老人”和“五保户”,徐勤红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常给老人以心灵慰藉,亲人般对待每一位老人,逐渐成为老人心目中公认的亲人.

当地交通不便,不通公路,但只要病人有需要,徐勤红就背着出诊箱,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早年行医,农村生活条件艰辛,没有电话、没有交通工具.病人的家属半夜来敲门,徐勤红马上披衣而起,及时赶到病人家里,有时病情异常,他返回诊所给病人配药,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酷暑严冬,无论大雨倾盆……来来回回,其中的辛苦,只有徐勤红知道.

村里后来有了电话和交通工具,只要接到患者的电话,徐勤红就骑上摩托车及时赶去,很多人问:徐医生大半夜为病人小来小去的头痛感冒跑一趟,打一针或开点药才两块钱,值你那摩托车的油钱吗?徐勤红总是笑而不语.

如今,不仅大西村,豫皖鲁交界处的乡亲们也知道安徽省阜阳的大西村有个“穷大方”,人好病也看的好.徐勤红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从不误留超越他治疗水平的患者,一旦发现自己看不了,马上帮助患者联系大医院,对贫困患者除了免费医治外,还经常自贴资助.他曾一度两次救助一个误食农药留守儿童的命,当时孩子家里没钱,徐勤红家也没钱,他就借朋友的钱,带着孩子到大医院抢救,乡亲们因此称他“穷大方”.

杜怀民的从医原则

古语云: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年近古稀的退伍军医杜怀民是河北省唐山市杜土村诊所的一名村医,从医四十多年来,他深切地感悟到: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为群众治好病是我行医的最大愿望.这是杜怀民的体会,更是他从医做人的原则.

1968年初中毕业后,杜怀民从军入伍,服从组织分配在解放军264医院工作,八年后,转业回到唐山马兰庄铁矿职工医院上班.退休后,本着对医生行业的热爱与坚守,他毅然回村开诊所.在他从医生涯中,有数不清治病救人的感人故事.

上个世纪十年代,农村经常发生农药中毒事件,邻村的杜桂琴下地时口渴,误把农药当成凉水喝了,当即呕血、流鼻血,农村交通不便,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村医说没救了.家属不死心,将患者抬到了杜怀民的诊所,病人的确中毒太深.杜怀民没有犹豫,他和家属将病人用矸水洗净全身,分别从上下肢静脉给她输液,患者在杜怀民的诊所昏迷了三天,杜怀民在患者的病床前守护了三天.第四天,患者慢慢睁开眼睛,杜怀民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那时候,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交通设施非常落后,农村产妇生小孩,没有条件去大医院接生,都是找乡村的接生婆.1992年的一个寒夜,几声强烈的敲门声伴着哭喊声在诊所门口响起.杜怀民披衣而起,赤脚跑出去.家属哭着喊着说他家的孩子生不出来,拉着杜怀民一路狂跑到患者家里,两个接生婆守在产妇身边不知所措.产婆说小孩已经露头两个多小时了,就是生不下来,产妇越来越虚弱,情况非常危急.杜怀民查看后,确定是产妇纵膈太厚,纵膈中间有大血管,如果动手术,大人小孩将性命不保.杜怀民急中生智,从两侧用缝合线把其扎上,然后从中间剪断,孩子立即生出来了,大人孩子都保住了.这是杜怀民第一次接生,这之后,三里五村凡是遇到难产的都来找杜怀民,而杜怀民开始努力学习妇产科知识.那几年,杜怀民接生的难产妇女大约有四五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91岁高龄的张洪,是一位参加过抗战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战功卓著,铁骨铮铮,却被疾病折磨了二十多年.杜怀民听说后,定期到他家里,十几年来,长期坚持为其免费诊治检体,不管多贵的药,该用就用,很少收钱.杜怀民坚持走访周围村的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村里的孤寡老人病倒在床,无法到诊所就诊,杜怀民知道后,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免费诊治.他定期组织免费检测血糖、血压、血脂的义诊活动,讲解普及健康知识.年近七十的他坚持学习钻研,虚心向同行请教,前年独自研制出一套防治手足口病的方法,村里一个孩子患了手足口病,他用了五天时间,就让对方痊愈了.

披沙拣金铸圣手

师徒传授是我国中医继承的主要方式,母先均中学毕业后,拜家乡老中医为师,出师后,继续拜国内名医高手学习,逐渐成为一方名医圣手.

母先均1979年出生于贵州省金沙县五龙街道官田坝社区.学中医年龄要早,十八岁那年,父亲托人送他拜当地著名中医叶茂文为师,叶茂文祖传三代中医,在百姓中口碑很好.叶茂文很看好这位朴实好学的农村孩子,母先均吃住在师父家,师父手把手教他,师父对患者很仁慈,对弟子要求却很严.师父的诊所门庭若市,每天大约有一百多个患者求诊.有一年,当地爆发流行性感冒,三天三夜,师父几乎没合眼,师父带着母先均出诊,那段时间,劳累了一天的他有时刚躺下,就被师父叫起来,说山后有一个病危病人,需要马上抢救.师父常教育他,医生光治得好不行,还要有同情心,比如收费,有钱的人家,可正常收费,家贫没钱的患者,可以少收或者不收.母先均跟着师父两年多,学到精湛的医术,更学到悬壶济世的大爱精神.后来,母先均在金沙县五龙街道幸福社区开诊所,继续拜师学习.他到广西田阳,慕名向莫元先生学习疑难杂症,学到莫师父的“针灸脉法”;沈阳的冷柏林刻苦钻研,利用中医传统理论结合西医动物解剖学,发明了“应力针法”,得到医学界的认可,母先均听说后,不远四千里,登门拜冷柏林为师.

母先均认为,好多中医古方,用对了,救人;用不对,害人,针灸、针刀、应力针法也是如此.母先均结合中药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使这些医术治标又治本.

2001年冬天,李兵的父亲因脑血栓在县中医院住院,老人病情日益恶化,医生让回家准备后事.李兵把父亲拉到家里,请母先均再为父亲看一看.李老汉处于昏迷状态,母先均把脉后认为老人还有救,他先为老人针灸,然后开中药,亲自为老人熬,老人张不开嘴,母先均用木勺轻轻撬开,慢慢喂服.凌晨三点,李兵的儿子敲诊所的门,说老人醒过来了.母先均披衣前往.其后,母先均配合中药继续为老人针灸.一个多月后,老人康复.

城关镇黎明村的万平原常年头疼,去过好多大医院,家里债台高筑,妻子常年在外打工挣钱还债.2015年夏天的一天上午,万平原在内弟搀扶下来到诊所,他眼泪鼻子横流,大嘴张着连连喊疼,母先均把他扶进屋,用针灸结合应力针法和中药治疗,扎患者头上的太冲穴,脚上的侠溪、经门穴,手上的合骨、液门、曲池等穴位.一分钟后,患者疼痛缓解,一个疗程七天,母先均分四个疗程治疗,中间吃中药,万平原的病情一天天减轻,二十多天后,他头疼、失眠、脑血管瘤病全好了.母先均没收钱,万平原病愈上班半年多,母先均才收了他二百元的中药费.万平原两个儿子,大儿子去年考大学,万平原让儿子一定考中医大学,并拜母先均为师.

母先均关注公益事业.社区残疾人李银华夫妻,老李小时候因病截肢,妻子胡中会小时候因病聋哑,家里条件不好,儿子三十多岁还没娶媳妇,母先均长期免费为胡中会针灸,渐渐地,她能听到亲人们的笑声.

有洁癖的白衣天使

张代子从小是一位喜欢干净的姑娘,学生时代甚至有些洁癖,后来,她考上医科大学,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医生的职业,彻底改变了她的嗜好.

1981年大学毕业后,张代子分配到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职工医院(经纬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她兢兢业业,因此有“工作狂”的外号.工作性质,特别是强烈的责任,让这个有些洁癖的姑娘,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嗜好.那年腊月28日,附近工厂突发氯气泄漏事故,有人中毒,张代子闻讯拿起急救包,赶到事故现场,看到四个工人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是检修管道氯气泄露中毒导致当场晕倒,被其他工人拽出来的.张代子发现两个工人还有微弱的生命迹象,但是,中毒工人口吐白沫,面色青紫,有一个很远就能闻到令人恶心的烟臭味.张代子喊了一声“心肺复苏”,无人上前,张代子毫不犹豫跪在地上,对中毒工人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经过几十分钟紧张而有序的抢救,两位中毒工人慢慢出现意识转往医院进一步治疗.事后,她干哕得呕吐不止,然而,一听说两个中毒工人得救了,她心情慢慢平息下来.

事后不几天,经纬区老年患者李某,几天未解大便,腹痛憋胀难忍,坐立不安,想吐吐不出,痛苦万分,来医院急救.张代子值班,她详细询问了患者病情,检查后诊断为粪便型肠梗阻,需要灌肠治疗,患者说他已在寿阳医院灌肠了,效果不行,才特意从寿阳跑回榆次专门治疗.张代子知道怎么做,她戴上口罩,心一横,想也没想带上手套就给病人抠大便,抠出好多硬块.事后,张代子继续为患者配药服用,直至患者康复.患者拉着张代子的手哭着说:张医生,你真好,多亏了你,不然我会疼死的,我的儿女他们也做不到,你不嫌脏,不嫌臭,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后来,张代子相继担任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党支部委员、工会副主席等职.当然,她早已改掉了姑娘时代的“洁癖”,只要进了张代子诊室的门,都是她的患者朋友.2009年炎夏,一位流浪汉不知什么原因躺在了医院附近的树林里,好心人打120急救,张代子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流浪汉蓬头垢面,眼眶凹陷,奄奄一息,浑身是屎,臭气难闻,围观的群众捂着鼻子躲的远远的.张代子亲自动手,让其他医护人员帮忙将流浪汉拉回医院,到了医院,张代子忍着刺鼻的气味给流浪汉做全面检查,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重度脱水,必须立即输液治疗.张代子与护士长给流浪汉铺了床,简单清洗后立马输液,并联系相关单位对流浪汉进行救助.第二天,流浪汉病情略有好转,张代子又守在病床前端水喂饭.下午,救助站来人对流浪汉调查笔录,几次熏得恶心呕吐跑出观察室.救助站的同志当着医院领导的面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这位女医生真了不起!

2011年11月,退休后的张代子开办诊所,继续为地方百姓服务.行医过程中,张代子一视同仁,绝不嫌贫爱富.诊所的服务对象大多数是附近农村、社区的老人孩子,有些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病人遇到困难,只要张代子能够解决的,她都亲自上门服务,如插尿管、导尿、冲洗膀胱、换胃管、换药等,她只收成本费,不收其他任何费用.榆次县残疾诗人王宏,父亲早年去世,他和妹妹同时患上严重的先天性遗传肌肉萎缩无力症,常年不能走动,由年迈的母亲照看.张代子总是时不时地上门免费查体、送医药和财物等.

从医四十年来,张代子获得的先进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兵、优秀员、技术能手等各类荣誉证书装满了几大箱子,社区群众给她的评价更高,张代子谦虚地说: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

佝偻峰下的挺拔人生

湘江中游,佝偻峰下,山川秀丽,这里是莫运平的家乡,湖南省衡阳县衡平村.莫运平1956年出生,五岁那年,他得了小儿麻痹症,当时缺医少药,右腿因此终身残疾.望着同龄孩子欢蹦雀跃的身影,莫运平内心不知流下多少泪水,他暗暗发誓:长大后学医,不让其他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十八岁那年,莫运平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莫运平抱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一身泥一脚水地走村串户上门出诊.在传染病多发的七十年代,莫运平瘸着一条腿带领大家上山采集草药,然后熬药汤送给村民预防疾病,衡平村的疾病发病率因此远远低于其它村落.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其他医生大多选择下海或者经商,莫运平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政府补助,他也没让村民多花钱,坚持独自前往离家三十公里之外的佝偻山上采草药守护百姓的健康.衡平村位置偏僻,村里的大多数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出门看病是村民们最大烦恼.为此,莫运平不顾个人的不方便,经常主动上门为患者看病,对年迈行动不便的村民更是有呼必应,随叫随到,对于家庭贫困的村民,他经常免收诊疗费,药品费能少就少.

1998年春天,邻村一位两岁的儿童被疯狗咬伤,脸上手上伤痕斑斑,惨不忍睹,可小孩的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奶奶,奶奶大哭着不知道如何是好?情况紧急,莫运平看到后,从家里拿着钱抱起孩子就往镇上赶,路上赶上公共汽车,到了镇上车站,他又打出租车把孩子送到防预站接受狂犬疫苗,由于第一时间注射了疫苗,孩子病情没有恶化.打完疫苗后,莫运平又带着孩子回家,配些药给小孩吃,直至痊愈,孩子奶奶家庭条件不好,莫运平当时没收一分钱.2003年9月,村里一个孩子骑自行车不幸摔倒,,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老人无奈,莫运平看到后,紧急检查,发现孩子的脾脏摔破了,需要到大医院抢救,他二话不说,带上钱背起孩子一瘸一拐地往街上跑,然后搭个体车直奔市里的医院.最后,孩子在衡阳市南华附一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由于抢救及时,孩子得救了.几天后,孩子的父母回来了,看着莫运平寸步不离地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当场给莫运平跪下来.莫云平聪明好学,早年,他跟民间医生学习接生,后来又到大医院进修学习,成为这一带有名的男接生婆,二十几年来,他负责接生的上千名孩子,没有出现一起意外.2008年冬,南方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暴雪,到处停水停电,路面厚冰覆盖,车辆根本不能通行.邻村一产妇生小孩出现难产,病人的家属打电话向莫运平求救.十万火急!山路陡峭又结了冰,莫运平腿脚不便,每一步都寸步难行,更别说骑摩托车了.一定要抢救病人,莫运平一开始摔了好多跤,无奈,他紧咬牙关,一路爬着前往产妇家中.一个多小时后,赶到产妇家,产妇撕心裂肺地痛叫,莫运平有条不紊地接生,最终母子平安.

为生命护航的“移动120”

白沙镇长兴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西北部的山区,今年六十一岁上午林树模是党员,他在这个村的卫生所干赤脚医生,他四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随叫随到,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移动120”.

2012年八月的一个雨夜,邻村一位腿脚不便的患者突发疾病无法到林树模诊所治疗,林树模接到电话后,二活没说背起药箱赶往患者家中,返回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头部距离左眼3厘米的地方被石块划伤缝了12针.刚包扎完伤口,二十里外一个叫吴清妹的患者打来电话,说得了急病,疼痛难忍,请林树模到家里看病.林树模刚刚包扎了伤口,身体仍有不适,家人不同意他出诊,救人如救火,林树模不顾家人劝阻,让胞弟背着自己,骑上摩托车,两人前往患者家中,一番查体,诊断病人为脑梗阻,在林树模的紧急治疗下,患者明显好转.

2013年大年初二早上,大雨如注,白沙镇患者兆绍腹痛难忍,打电话请林树模过去.林树模背起药箱骑上摩托车往患者家里赶.返回路上,雨天路滑,一段下山的路上,林树模不幸摔了一跤,胳膊被铁钉穿破鲜血直流,鼻子被雨伞划破,林树模的电话又响了起来.本村陈洪双因患急性牙齿疼得在地上打滚,林树模顾不得自己受伤立即赶往患者家里,患者看着林树模满身是泥血坚持治疗,拉着林树模的手说:林大夫,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员!

林树模时刻不忘记自己是一名员,常年坚持做好事,善事,为贫困的患者义诊.村民七仃家庭贫困,因病在大医院住院,高昂的治疗费使家里雪上加霜,最终不治身亡.其家庭更加拮据,他的家人找林树模治病,林树模几年来从未收取一分的药费和出诊费.五保户老人邹金陛,生活困难,林树模基本上全部免费诊治,还不定期资助老人,给老人送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2016年5月,“大学生魏则西之死”事件让莆田系医院处于风口浪尖,遭到大众舆论口诛笔伐.林树模说:我痛恨那些坏人,但是,并不是所有莆田医生都是黑心医生.那些人败坏了莆田的名声,我继续全身心救治每位病人,用自己的行动说明,真正的好医生应该受到尊重!莆田市某私立医院以20万元的年薪邀请林树模到本院坐诊,林树模毅然拒绝,他说:我走了,周围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怎么办?

无独有偶,四川省成都市花源镇花源社区的王连根医生,有着林树模近乎一样的品质和事迹.

王连根1949年出生,到2018年,他已经行医46年了,他治好了多少病人,帮助了多少贫困患者,拒收了多少感谢的锦旗,他也不知道,他用一句话表达:只要患者健康就好.

王连根有十几年的糖尿病史,每个月二十几天骑着电瓶车在社区、乡下穿梭为当地患者服务,从未间断.王连根1972年开始行医,在那个缺医短药的年代,条件非常艰苦,行医主要靠步行.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往往要走十几里路才能赶到患者家.那年夏天,有位患者需要到县城检测大便,王连根用一个盒子盛着样本步行几十里送到县城.

那时候,行医没有任何直接经济收入,公社只给记工分,王连根还有三个孩子需要养活.王连根知道,高明的医术是一个医生的根本,因此,在最初行医的七八年内,他经常点着煤油灯学习到深夜,为了支持丈夫能在行医的路上走下去,她的妻子任劳任怨,一个人种着家里的八亩地,生下孩子第三天就下地干活,因为过度劳累,身上落下病根.

王连根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治疗经验,视病人为亲人,如今六十多岁的他,依然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地为患者服务.三个月前,一位女患者被马蜂蛰了,手臂肿得像个粗棒槌.那天晚上,雷雨交加,王连根接到电话后,背上药箱骑着电瓶车前往,进门时,全身湿透.还有一位男患者,脚摔伤了,疼得不能走路,托人捎信请王连根到他家去,王连根骑车前往,毕竟快七十岁了,半路上,王连根从电瓶车上摔下来,裤腿鲜血淋漓,他咬牙坚持赶到患者家中,患者心里既感激又愧疚,送来锦旗,但被王连根拒收.

菊红四季赛天使

四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体弱多病的姜菊红昏迷不醒,有些乡亲劝母亲放弃吧,坚强的母亲连夜冒寒风抱着女儿走到县中医院,哭着跪地哀求医生一定要救救她的孩子.病好后,母亲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女儿学医,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89年,医科大学毕业的姜菊红穿上白大褂,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母亲对她的期望.从此,她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谱写了一曲曲大医精诚的颂歌.

姜菊红的诊所在江西省乐安县城社区,2006年秋天,她对外义诊时,低保户李大娘颤巍巍地走过来,姜菊红看到李大娘走路有些不方便,推断他可能是由心脑血管引起的中风,要用药调理治疗.当轮到李大娘时,姜菊红特地跟她多说了两句,李大娘却没拿药,问了两句就走了.姜菊红觉得纳闷,因为还有人排队义诊,她让儿子去问问情况.儿子回来后,姜菊红才知道李大娘和李大爷是村里的低保夫妻,无钱治病钱,79岁的李大爷躺在床上不能动.姜菊红背起药箱就去了李大娘家,一进李大娘的家门,只见很小很黑的一间房子,气味难闻,老人家已经很久没洗澡了.姜菊红眼睛湿润,打电话叫来儿子帮老人家洗澡,给他们查体开药,临走还塞给老人五百块元.以后每周日,姜菊红总带着儿子来李大娘家为他们检查身体,帮他们擦身洗澡,这一洗就是七年.为了进一步帮助李大娘一家,姜菊红还写了大字报挂在诊所,号召大家直接募捐助贫.有人说,那么多人,你哪能救完吗?姜菊红回答:能救多少是多少.如今,凡是社区的低保家庭,姜菊红几乎每月免费上门义诊,送出的药品不计其数.

2008年春天的一天,六十九岁的孤寡环卫工杨大爷,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倒地不起,邻居打电话叫来姜菊红,姜菊红赶到后紧急处理,打120救护车将杨大爷送到县医院深入治疗,值班医生说:幸好处理及时,不然人就不行了.这件事情在当地轰动很大,电视台来采访,姜菊红拒绝了,她认为救人是她的本分.四天后,杨大爷来姜菊红的诊所致谢并开药.姜菊红问:杨大爷,您怎么这么早就从医院出来了,身体好点了吗?杨大爷无奈地说:我只靠扫地赚点工资,支付不起医院的治疗费,所以提前出院让您给开点药.姜菊红二话没说给杨大爷拿了一个疗程的保心宁片和精芪双参胶囊,说不收钱,杨大爷坚决不同意,姜菊红就象征性地收了十块钱.从此,姜菊红没事就三天两头上门免费为杨大爷送药送油送米.杨大爷病好恢复后路过姜菊红的诊所时,总是停下来主动帮助姜菊红打扫完卫生所,从未有过怨言.在杨大爷的心中,姜菊红就是他的女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前段时间,一位留守儿童走丢了,来到姜菊红的诊所.姜菊红将孩子收留,好吃好喝,然后报警,孩子找到他心急如火的爷爷.丈夫是姜菊红最大的支持者,三年前,他们共同建立起“儿童资助站”,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免费治疗免费玩耍的地方.姜菊红的丈夫说:我会活很久,因为我老婆是天使,救人性命是在造福自己!

海一样的爱

作家曾经跟海建一一起走访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亲眼所见,九十四岁的张秀荣大娘紧紧握住海建一的手说:海大夫救过我的命,不要一分钱,逢年过节,还给我送钱送东西.

海建一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杨西村的回族中医,他医术高明,热心公益,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在当地传为佳话.“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他从医的原则,三十多年来,他对患者不分家庭境况富贫、社会地位高低,更不分民族,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李大叔老伴去世,因脑梗长期住院,儿子弱智.三年多来,海建一主动为李大叔免除了全部住院费用,还免费为李大叔和他的弱智儿子供应三餐.杨西村残疾特困户张某,光棍一人,年轻时患了骨结核.由于体质虚弱,经常感冒,四肢疼痛,每次找海建一看病,海建一总为他免费拿药,甚至给他提供化肥和种子钱.如今张某六十多岁了,一见面就称海建一是“恩人”.

海建一认为,医生必须时刻为病人着想,视病人为亲人,为上帝.因此,从检查到治疗,他处处替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上面说的那位九十四岁的张秀荣大娘,原来是海建一的一位慢性病患者,通过海建一的精心治疗,老人多年的慢性病痊愈.2013年,老人的儿子和孙子下河电鱼,不幸双双遇难,张大娘家的日子马上困顿下来.海建一听说后,主动担起照顾张大娘的重担,经常上门为张大娘免费查体、送药、照顾饮食起居,逢年过节,像对待自家的老人一样,带着礼品慰问.

海建一热心公益事业.只要上级倡导的公益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他重视教育,为老家杨西村的小学义务做校医十五年,未收取学校一分一厘的医药费.当地经济相对落后,2000年春天,家乡小学集资建校,当时是海建一最困难的时候,他依然向朋友借了五千块钱,捐给小学.海建一坚持救助无依无靠的贫困学生十多人,资助款额两万多元.他的诊所靠近杨西村小学,诊所自建立以后,一直免费为小学供电.丰县健康守护人

于百洋是江苏省丰县张庄卫生所的一名大夫,他家到他这一代,已是四代中医了.于百洋四岁开始,爷爷和父亲就常把他关到一个小屋里,让他背诵《药性赋》《脉经》《医药方歌》等中医经书,再加上他自小耳濡目染,为后来从医打下一定的基础.2006年,于百洋已经从医十七个年了,不能老跟着大人作学徒小伙计,这一年开始,他先后到连云港中医药学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毕业后,他放弃了几次去大医院坐诊的机会,返回丰县老家赵庄镇,脚踏实地地为地方百姓服务.

乡村医生的工作,经常不分昼夜,随叫随到.有一年春天,村民朱可勇着急地抱着孩子找到他,孩子大汗淋漓,呼吸极其困难,憋得满脸酱紫.于百洋诊断孩子得了急性喉炎,如不及时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当时乡村医疗条件不够.他马上骑上摩托车,驮着父子二人赶往县医院急诊.在县医院里,孩子住了几天院,转危为安.老赵五十多岁,因为肠炎拉得提不上裤子,于百洋用祖传中药秘方,药到病除.老赵病好后没几天,神色恍惚地找到于百洋,说半月月后他一定要自杀,谁也拦不住.于百洋大惊,忙劝导并询问原因.原来,老赵上个月出了一场车祸,不是他的主要责任,他却赔了一万块钱,全家人都埋怨他.他想来想去,决定自杀了事.于百洋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他给老赵开了几服药,老赵吃了几天,说不管用,还要自杀.于百洋再次调剂中药,亲自送上门,说治不好病不要钱.对方免费吃了二十多天.老赵说好了,前几天一直在一个黑胡同里找死路,是于大夫把他拉回来.

于百洋定期为村里五保户、困难户体检.七十多岁的彭大爷因为车祸,左腿摔断了,因为担心下不了手术台,老人不敢动手术.于百洋听说后,毫不保留地用祖传的接骨术,为老人推正错位的腿,配置专门的膏药,定期为老人贴敷.一个多月后,彭大爷康复了.2012年4月,在从兰州开往徐州的火车上,一位妇女因为阑尾炎大声痛叫,列车员紧急呼叫.于百洋挺身而出,只见患者大汗淋漓,腹部刺激的非常厉害,已形成穿孔板状腹,生命危在旦夕,必须手术.于百洋按住患者穴位止痛,车到三门峡,众人把患者抬上救护车.

在于百洋的记忆中,长辈们获得的锦旗、牌匾很多,其实,每面锦旗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作家见到于百洋的诊所里挂了几面锦旗,他妻子打开仓库,里面的锦旗更多,于百洋说:这是乡亲们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陈经影中等个头,身材瘦削,目光专注而冷峻,他在徐州丰县首羡镇田庄村开诊所,是百分之百的乡村医生.与其他基层医生相比,陈经影善于思考,行侠仗医,是一位注重治未病的“赤脚医生”.

心脑血管病很可怕,如果不及时治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2008年夏天,七十六岁的五保户曾大爷正与邻居打牌,一下子从凳子上摔下来,众人扶起他来时,他步态蹒跚,口歪眼斜,乡亲们扶着他来到陈经影诊所,陈经影诊断是脑出血症状,说马上送县医院急救,打120已经来不及了,他找来村里的一辆小汽车,把老人送到县医院急诊.CT显示,老人果然患的是脑溢血,如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陈经影知道老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为老人垫上八千块的住院押金.一切安顿好以后,才打电话给老人远在新疆的女儿.

像这样为患者垫钱住院,免费、欠费看病的事情,陈经影早已习以为常.2012年春天,该地区手足口病暴发.一个爸爸来诊所给孩子看病,陈经影诊断孩子患了手足口病,建议他马上治疗.那位父亲没当回事,拿点消炎药领着孩子回家了.第六天,那个孩子一直没有消息,陈经影上门回访时大吃一惊,原来,那位爸爸没带孩子去大医院治疗,孩子病情严重,已经引起脑炎.陈经影二话不说,自己开车,带着孩子和家长来到徐州儿童医院急诊,陈经影说明情况,值班医生还表示怀疑,陈经影果断地说,不要怀疑了,赶快住院抢救.孩子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才恢复正常.孩子爸爸感叹:如果没有陈大夫,就没有孩子的今天.

七十多岁的村民薛玉成前几年得过腔隙性脑梗,后来又遭遇到一场车祸,撞折了腿,腿里面加了钢板.他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三个孩子,家庭拮据在外面打工;另一个孩子刚大学毕业不久,因为买房背上沉重的债务,他们家的日子很紧巴.得脑梗时,陈经影为他中西医结合诊疗,打了十天吊瓶,再配吃精芪双参,老人没去大医院,渐渐康复过来.发生车祸后,对方负主要责任.薛玉成出院后,腿里还打着钢板,陈经影看着老人拄着双拐,背着农药筒,烈日下给果树喷洒农药,非常同情.因此,他主动上门,用针灸、拔罐,免费为薛玉成做康复理疗,老人慢慢康复过来.

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原本属于罕见病,但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成为一种多发病,这引起陈经影的担忧和思考.他认真分析原因:一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今村民生活好了,但大多数村民保持着旧有的生活习惯,暴饮暴食,不舍得扔多余的食品,造成体内营养过剩.二是食品安全.转基因庄稼悄悄潜入百姓生活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激素在牲畜养殖和食品中大量运用;地沟油类的违法食品,在市场上特别是农村市场上并不鲜见.这一切,打破了生物原有的规律,最终潜入人体,人体承受不了,大病、怪病渐渐多起来.

三是滥用抗生素、乱用药等.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医院、医生给患者滥用抗生素,多开药、乱开药,造成患者耐药性强,抵抗力下降.

四是环境污染.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水质、土地、山林受到严重污染,有的污染企业偷排污水、废弃,往地下深井排污,实在令人担忧.

五是长期轻视甚至抛弃中医.中医重在治理未病,治本,重养生,是一种干净清洁的医学,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医学的瑰宝,丢弃中医,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罪恶.

正因如此,陈经影经常从治疗未病的角度,苦口婆心地为村民、患者讲究治未病的道理,他治病时为患者讲,平时到村里的大喇叭上上,一遍又一遍,多渠道多侧面普及中医养生知识.

钢城守护神

辽阔的希拉穆仁大草原,浩瀚的库布齐沙漠,滚滚奔流的黄河水,巍然屹立的草原钢铁,这就是包头,六十岁的李光明在包头行医四十年,以自己的默默无闻的行动,履行着草原钢城健康守护神的神圣职责.他长期扎根基层社区,努力守候一方百姓的健康,“杏林春暖挥妙手,医者仁心传大爱”,这是一位地方社区的侯老先生,手书献给光明医生锦旗上的话语.

李光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驻包企业的矿山医院,官至医院院长,在央企工作十九个年头后,为了能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开办社区诊所.那位送锦旗的侯大爷家住土默特右旗,是一位退休老干部.2015年3月份,79岁的侯大爷常常气短和咳嗽,感觉睡觉不踏实,走路不稳,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到当地大医院检查后,说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从此,侯大爷精神萎靡不振,脾气暴躁起来.家人无奈,慕名请李光明到侯大爷家治疗,李光明察言观色,与侯大爷一起聊家常.李光明了解到侯大爷是因为退休后的伤残待遇问题没全程解决,心生郁结引起身体的严重不适,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侯大爷121天.李光明请侯大爷到诊所来,嘘寒问暖,从恢复体力开始,有针对性地让侯大爷服用保健药物.半个月后,侯大爷的女婿握着李光明的手说:李大夫,您神了,老丈人去北京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体检结果各项正常!于是,侯大爷给李光明送去锦旗.

作为医生,李光明有高明的医术,还有一颗公正的大爱之心.那年,他刚大学毕业,分配到矿山医院当医生.那年九月,矿山附属中学发生了一起师生纠纷,郑老师教育淘气的学生时,失手将学生*在门上,学生的母亲为孩子拍了X光片,诊断学生为脑震荡,如此一来,郑老师不仅要赔偿医疗费,还面临着被开除公职的危险.大家找到李光明,李光明仔细查看了X光片,当着学校领导、师生双方的面声明:这绝对不是脑震荡.随后,较真的他亲自领着孩子到市医院重新检查,孩子安然无恙,郑老师的饭碗也保住了.

李光明的诊所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谨办医,让百姓放心就医,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06年包头某国营企业改制,市郊的罗兆梅和丈夫双双下岗,雪上加霜的是,罗兆梅因脑瘤两次开颅,四十八岁的她没有儿女,行动不便,家境返贫.李光明每周两次前往罗兆梅家中为她免费查体,义诊送药.不仅如此,李光明经常拿出部分收入,为生活困难的患垫付医药费,为罹患晚期癌症及其他危重疾患的患者捐款.仅2016年,李光明就为社会公益捐款6850元.他还把定期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义诊、免费查体配备药品等作为诊所的一项义务.

医者父母心

“医者父母心”是朱瑞坤大夫的座右铭.朱瑞坤常说:病人到诊所的时候往往是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我们关心,如果我能帮助他们一把,他们可能会记得一辈子.

八桂大地,革命的摇篮--百色田阳县,是朱瑞坤的老家.1978年,朱瑞坤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专业录取,大学四年,他品学兼优,毕业后被分配到田阳县坡洪中心卫生院当医生,一年后被推选任命为卫生院领导负责全面工作.1986年他被调到田阳县糖厂卫生所负责全面工作,后来创办专业诊所.多年来,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朱瑞坤都依靠扎实的医学知识、过硬的医术技能、严谨负责的职业尊严,接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帮助无数患者获得重生.

社区八十多岁的梁大爷女儿远嫁外地,女儿女婿孝顺,接老人到河南洛阳打算长住,谁知老人在女儿家突发中风,到大医院治疗,命是救回来了,却落下偏瘫且痴呆的后遗症.女儿女婿从河南一路护送到广西,将梁大爷送回到百色田阳老家.女婿找到朱瑞坤,当时老人病情很严重,看过几家医院,都说治不好了,也没有医生敢治,有些人等着看朱瑞坤的笑话,看他怎么能治好一个瘫子、傻子?朱瑞坤抱着身为医者,应为病人减轻痛苦的态度,果断接诊.三个月后,梁大爷症状明显好转;六个月后,老人拄着拐杖逛街聊天,头脑也清醒了.

有个邻村患者,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为此,他在南宁、百色、田阳几家大医院治疗,花费了十几万元,症状依然未减轻,家里债台高筑,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只得放弃大医院回家保守治疗,没有一个诊所敢接诊.他慕名来到朱瑞坤的诊所,面对病人强大的求生,朱瑞坤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朱瑞坤仔细诊查,结合患者带来的检查报告单,朱瑞坤与患者家属沟通,决定采取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对患者服药保守治疗.患者家离诊所路途较远,朱瑞坤每次给患者十天药,服完后再来取药并接受检查.患者十天后复诊,血压正常,心绞痛明显减少并减轻;又给药治疗十天,疗效更进一步,心绞痛只是偶尔轻微发作;第四次给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除,心电图正常.患者全家感激涕零.

离朱瑞坤诊所不远处一位患者因病致贫,家庭破碎,住在好心的妹妹家里.朱瑞坤听说后,主动上门免费查体,发现患者因中风引起重度偏瘫,常年卧床不起.自此,朱瑞坤不管有多忙,都会定期抽时间上门免费为其诊察、送药,做患者康复保健及后期理疗.皇天不负有心人,八个月后,患者可以自行拄拐下地走路了.

难能可贵的是,朱瑞坤注重工作总结和科学研究,他参与了广东省多个医学项目的公关,近年来,他还在国家、省级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十六篇专业论文.

他在全村家喻户晓

嵇永刚是吉林省九台市纪家村的一名基层医生,村里人亲切地称他“赤脚医生”,他的名字在附近几个村可谓家喻户晓,纪家村的每个乡亲,几乎都能讲几件嵇永刚治病救人的故事,说出他诊所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

嵇永刚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为乡亲们查体治病,他初中时代赶上文化大革命,只得回老家生产队劳动.干活又苦又累,反而激起他强烈的学习,他把《药性歌括四百味》写胳膊上,劳动休息的时候,别人放松一下打打牌,他专注地背手臂上的内容.就这样,他一坚持就是十年,十年来,他将《四百味》《脉诀》《儿科》《妇科》《杂病》《伤寒论》等书籍全部背诵下来.如今,嵇永刚年过花甲,对《四百味》《脉诀》依然倒背如流,年轻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临床中卓见成效,这些年临床上不断总结的经验和小技巧,有一些大医院不接收的患者找嵇永刚,虽不能100%治好,但许多患者转危为安.

一位患者头孢过敏反应非常严重,手指发黑,呼吸微弱,已经下不了车了,情况很不乐观,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但是,患者家人还是强烈要求嵇大夫看看.周围有人说:嵇大夫别看了,万一患者死了,家人讹上你怎么办?嵇永刚说只要有口气就得抢救,他第一时间给患者注射上腺素、地塞米松、山梗菜碱,然后,举着患者挂起的吊瓶,坐救护车赶往九台市医院.半路上,患者口吐白沫,患者妻子以为不行了,伤心哭喊.嵇永刚说这是正常反应,抠出患者口中的呕吐物就可以了,患者妻子就抠患者的嘴,不一会儿,患者的嘴唇略显红润,缓了过来.在九台市医院,大夫竖起了大拇指:如果不是及时抢救,患者肯定会当场死亡的.患者病愈出院后,他家专门杀了一头猪,请全屯子的人吃饭,还专门给嵇永刚送去锦旗.

嵇永刚说:一个医生,只有高超的医术,而缺少对病人的热情周到的关怀,不是一个好医生.有的乡亲家庭困难,看不起病,嵇永刚总是免收医药费,从来不要帐,据不完全统计,嵇永刚每年接济给贫苦乡亲的药品,加在一起有几万元.邻居家的儿子被机动车闯伤了,急等着救命钱,对方家里困难,才凑了几十元钱.嵇永刚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家4000块钱,亲自领着去县城医院急救,那笔钱至今仍欠着.

敬老院所有老人的儿子

许多患者一条腿已经踏进鬼门关,这时,天降神医,把那些患者从鬼门关拽回来,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和生机.张建新就是这样的医生,多年来,他废寝忘食地钻研医术,呕心沥血地为患者付出,经他抢救治愈的病人无数,他说:挽救患者生命是我的快乐,我的使命!

张建新是甘肃省崇信建新中医医院的一名医生,他祖上三代行医,他记事起,爷爷、父亲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中医,早在中学代,他就对中医的“行头”了然于心,学着给人把脉、抓药.后来,他先后到平凉皇甫谧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学习深造,期间,他还跟随陕西中医学院王朝宏教授学习内科-心血管病的防治,跟全国著名针灸专家李佰清钻研针灸行针技术,跟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王显明教授钻研内科疑难杂症,跟兰州医学院副教授孟万春研习气功.他没让父辈失望,一出校门就能为患者看病.

1993年夏天,泾川张老寺农场的一位脑梗塞患者被抬进张建新工作的医院.这位病人被泾川医院放弃,因为西医无法治疗.病人家属不甘心只有45岁的家庭顶梁柱倒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看张家中医.张建新当年25岁,他胆大心细,硬是用针灸和中医把一只脚踏进“鬼门关”的病人拉回来.那以后,找张建新治病的人越来越多,病人不方便,张建新经常骑辆旧自行车,带个药箱,翻山越岭去出诊,来回走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半路上车链子断了,张建新推着自行车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三点.

上门的患者越来越多, 最多时每天多达一百二十人.一天一顿饭、半夜出诊,对张建新是家常便饭,在家看电视剧成为他的奢侈.2003年,他收了两个学徒,扩大了药房,增设了病床;2005年,他担任九功卫生院院长;2012年,他创办崇信建新中医医院,期间,被授予甘肃省乡村名中医称号.不管医院的经营体制如何变化,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他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把患者的康复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

木林乡崖窑村患者吴学世因为脑梗塞,先后去崇信县人民医院、木林卫生院、平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花了上万元,家里债台高筑,不见好转.家属带着病人坐班车回家,途中碰见张建新.张建新察言观色,说患者还有希望,他领着吴学世和家人来到九功卫生院,根据独特的中医疗法,针灸、中药多管齐下,一周后,吴学世恢复正常,至今未复发.2012年9月,吴学世的儿子吴存学,早上起床准备去耕地,刚出门就晕倒了,家属背着他来到建新中医院就诊,张建新诊断吴存学脑梗塞中风,他用中医结合西医疗法,吴存学三天就能下床走路了.吴学世感慨地说:我们爷俩都是张大夫治好的,张大夫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好医生!吴学世家庭贫困,张建新几乎没收他爷俩的费用,逢年过节,还拿些生活用品去他家看望.张建新认为,父子两人患同一种病,肯定生活习惯上有问题.因此,他经常向父子两人和其他类似患者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013年7月,木林乡一位叫吕桂钗患者,肾结石疼的出奇,在宝鸡、平凉就诊无果,慕名来找张建新.张建新用针灸止住对方的疼痛,然后开中药让他回家煎服,病人怕回家疼的受不了,住了下来.三天来,张建新继续用中医治疗,对方各项症状逐渐缓解.回家后,病人逐渐康复,他将排除的结石拍成照片传过来,竟然有十几粒之多.木林乡郭家沟患者闫占怀,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左腿截肢,恢复期感觉截肢面结节凹凸不平、僵硬无感觉,左手麻木、无力,来找张建新治疗,张建新用他独创的“蜡疗灸疗法”对截肢面治疗,应用针灸扎麻木上肢,一周后,患者康复回家.

张建新时常提醒自己和员工,对病人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院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对待家庭条件不好的贫困患者,医疗费用减半或全免.木林敬老院与建新医院隔一条街,医院每个月定期为老人免费体检送药,逢年过节送好吃好喝的,老人们感叹:我们整个敬老院的老人都当张大夫是我们自己的儿子,没有他的细心照顾,我们几个早就入土了.

张建新整天奔忙,仍挤时间搞科研,撰写医学论文,甚至文学作品,他发表的论文和获奖证书,满满地摆满了一大间屋子,他还被湖北蕲春李时珍医药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张建新研究主攻心脑血管病和风湿骨病,他发明配置的新玄晏、舒疼膏方剂,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革命老区的名医高手

杨军家住洪湖边,是湘鄂西革命老区彭湾村卫生所的医生,他的中医针灸出神入化,护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书写着中医的辉煌与传奇.

杨军的传奇故事很多.2010年3月的一天下午,杨军到老柘村出诊,一户村民家正在准备丧事,一辆黑色的商务车驶进村,几个人从车上下抬下来一个人,那人脸上蒙着白布,家人抢天呼地地恸哭.一阵风,掀起蒙在“死者”脸上的白纸,杨军觉得不对劲,走上前,喊:这个人还有救.众人一愣,把“死者”抬到家,也请杨军到家里.死马当活马医吧,也看看这个青年医生是有真本事还是吹牛皮?原来,五十七岁的肖同发在福州打工,前天一头栽倒在工地上,被福建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溢血,已经脑死亡,用工单位租了一辆商务车把肖同发的“遗体”送回老家.杨军不愧为老乡们盛传的“神医”,他银针点点,一会儿,肖同发竟然打起熟睡一样的鼾声,众人止住哭声,杨军中西医结合,为患者打吊瓶急救.一周后,患者睁开眼睛,慢慢下床走路,如梦方醒,说:我怎么回家了?如今,患者早已康复,没留后遗症,也没有再复发.

杨军曾拜老中医任月林为师,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擅长治疗疼痛、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他结合“望闻问切”,发明了“话诊疗法”,即通过对话了解对方的病情,让患者树立战胜病患的信心.针灸是他最拿手的.前年夏季的某天中午,天气闷热,门外有人大喊:杨大夫快救命.杨军出门看,一个汉子用自行车驮着自己的妻子,妻子被加板绑到背上.杨军帮着卸下来那位患者,女患者口歪眼斜,面色苍白.杨军第一反应:脑梗.他先为患者针灸,随后挂上吊瓶.下午,患者慢慢醒来.杨军问患者为什么不去大医院?汉子说:离大医院太远;家里条件不好.杨军很感慨,免除了患者的医疗费,嘱咐患者明天再来治疗.第二天上午,杨军出门一愣,一个妇女骑着自行车走进诊所,正是昨天那位全身不能动弹的女患者.

李正洋的诊所在监利县周老嘴镇民俗风情街上,他四十出头,是全国针灸及浮针委员会的会员,可见其针灸、浮针医术功底深厚.谈及浮针,李正洋有好多传奇的故事.今年7月份,荆州市县一位五十八岁的杨姓患者找到他,哎哟哟地说自己前额昏痛,这个病魔鬼一样,已经纠缠他五十多年了,更为可怕的是,从他父亲到他,到儿子、孙子,一家四代,全有这个病根,他们走遍全国好多大小医院,一直没有根除这个病魔.李正洋已掌握应用针灸多年,学习浮针三年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他决定用浮针为患者治疗.几针下去,患者立马说好多了.患者原来每晚只能睡三小时,一周扎一次浮针,他为患者扎了五次,中间配备修正药业的精芪双参等中成药,患者睡眠逐渐正常.县离李正洋的诊所二百多里,八周八次一个疗程治疗以后,老杨完全康复.他激动地说:感谢李大夫,感谢针灸,中医是我们一家四代人的福!

如今,李正洋用浮针治好了众多颈椎、腰椎、中风、脑梗病患者,作家采访他的前天,一位抑郁症患者,一晚上几乎上七八次厕所,李正洋只为他扎了一次浮针,搭配着吃精芪双参,当晚就感觉康复了.

夏昌柄、夏阳父子是湖北省监利县毛市镇李家村卫生室的医生.父子两人,父亲带儿子,儿子不断学习进步,长江后浪推前浪,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今年五十五岁的夏昌柄红脸膛,身板结实,一点不像当爷爷和外公的样子.他早年在镇上当医生,后来下来开诊所,为人真诚,小病小恙都能看的来,如今,他把诊所的大事交给儿子夏阳,但并没有退休,谈及从医生涯,夏昌柄总有说不完的故事.1998年夏天,长江发大水,监利县是重灾区,毛市镇和许多村庄泡在大水里,夏昌柄背着药箱,在抗洪一线穿梭.这天,一个老人找上门来,说邻居吴老太太一个人在家里留守,这几天不见出门,请夏昌柄看看去.夏昌柄背起出诊箱,骑上自行车出村了,骑了三里多路,他看见吴大娘家周围被水包围,不能骑自行车,他挽起裤腿走向前,拍门无人答应,他一脚踹开小屋大门.小屋内是没到脚脖的积水,八十六岁的吴大娘昏迷在床上.夏昌柄忙出门叫人,大家一块把吴大娘抬到高地上的邻居家.吴大娘由于血压低,身体虚弱引起体质性休克.夏昌柄为老人挂上吊瓶,老人慢慢苏醒过来.

2008年七月的一天早上,有人打电话过来,让他赶快去长江大堤,一家渔民的船翻了,大伙正在江里捞人.救人如救火,夏昌柄背起急救箱,骑上自行车直奔长江大堤.他远远看见前面一群人,一个女人嚎啕大哭.夏昌柄走进去,一老一少落水的人已被救上岸,躺在堤顶草地上.夏昌柄先给大人连续挤压,不顾患者满嘴烟臭,嘴对嘴人工呼吸,一直到落水者一口痰吐出来,睁开眼睛.夏昌柄马不停蹄,把小的放到自己腿上,慢慢控水,他双手不住地按摩,孩子腹中的水哗哗地流出来,不久流出孩子的哭声.父子二人得救了.

夏阳在家排行老二,在父亲的影响下,夏阳1997年荆州卫校毕业后,跟着父亲从医.医生的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起来却是辛苦的.十七岁开始,夏阳走街串巷,出没田间地头,不分昼夜,为大家查体治病.他秉承了父亲治病救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2002年冬天,该地区降下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村里抗美援朝老兵李大爷的侄子打来电话,说李大爷肚子疼的厉害,请夏阳过去.夏阳背起药箱,踏着积雪来到老人家中.原来,老人患了急性肠炎,面色苍白,上吐下泻,处于半休克状态.夏阳先为老人针灸,再补液治疗,还开了治疗肠炎的药,连续三天上门为老人医治.老人康复了,问多少钱?望着一对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的老人,望着老人简陋的家特别是墙上的勋章,刚毕业不久的夏阳替父亲做主说:不要钱.

夏阳跟父亲一样,医术上精益求精.父亲教会他中医针灸,在此基础上,他报名学习钻研针刀医术,几年来,他的技术日臻成熟.2014年3月的一天上午,陈铺村两位老俵用板车拉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四天前突发疾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被抬到诊所时“哎哟哎哟”地痛叫,夏阳诊断老人患了突发性腰椎间盘突出.他用针刀医术,在老人病灶处治疗.两分钟后,老人停止了痛叫,神志清醒.下午,老人如正常人一样下床走路.

对于家庭贫困的患者、五保户老人等弱势群体,无论杨军、李正洋,还是夏昌柄、夏阳父子,都说必须免费或基本免费治疗,医德是我们心中恪守的底线,也是我们从医做人的基本原则.

乡村医生的向阳花

西江滚滚,古风扑面,村外稻田绿意葱葱,村内古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是广东省肇庆市汶塘村,侯彬宜是这个村卫生站的一名普通医生,他多年来风雨无阻,救死扶伤,谱写了一曲基层员模范医生的赞歌.

乡亲们说,侯彬宜不论医术还是医德,均堪称一流.为挽救病人生命,他多次不惧风险,全力以赴.2014年八月的一天,村里一位患者心跳每分钟仅20下,镇、县医院的大夫不敢接诊,最后一位拒收的医生断言:病人只能活一天,梧州人民医院还下达了死亡通知书,要求患者马上搭心脏起搏器,不然熬不过第二天.紧急关头,家属拉着患者来到汉塘村诊所,侯彬宜毅然接诊,他使尽平生所学,一个多月后,患者心跳达到每分钟39次左右,自己独立行走一公里以上.后来,患者又介绍了几个病号,有一位在人民医院正在治疗,听说了侯彬宜的奇迹,直接*出院手续来找侯彬宜.寒冬腊月,侯彬宜在病人家里守了七天七夜,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脑梗病人竟然能站起来了,又过了半个月,病人痊愈.

患者利益至上,这是侯彬宜一直坚守的从医理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寒冬深夜,本村潘家秀的孩子得了急性肺炎,必须马上出诊,恰巧,侯彬宜家喂养的一头老母猪正在下崽.治病要紧,侯彬宜马上出诊,由于用药及时,孩子得救了,可侯彬宜家的一窝猪仔全冻死了.这一窝猪仔,当时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

侯彬宜从医二十六年,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生命,治好了许多棘手的甚至连大医院都望而生畏的脑出血和偏瘫病人,被乡亲们称为乡村医生中的向阳花.本村八十六岁的侯大爷,无儿无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身体有老年常见病,每天只吃两袋方便面,住的地方是解放前地主家留下来的柴房.村里人谁见了谁远离他,侯彬宜却常为他免费义诊,免费送药,经常一送就是一大提兜药品,临走的时候还给他几百块钱的生活费,叮嘱他不要再吃方便面了.老人拉着侯彬宜热泪盈眶地说:侯医生,我又老又穷,不知道如何感谢您?

侯彬宜谦虚地说:老人家,您好好地生活,身体健康,就是对我的最大感谢!

照亮乡亲们的生命之光

孙亮是鲅大连市鱼圈区红旗镇丁山堡村的一名普通村医.他从来没见过爷爷,但村里上了岁数的人大都了解孙爷爷侠医救人的事迹.爷爷是村里的老中医,望闻问切,针灸推拿,样样精通,他的中药大都是自己上山采集的.那时候的丁山堡村既贫困又偏僻,得病而看不起病很正常,但全村和周围村里的乡亲把孙爷爷看成大救星,因为孙爷爷看病从不收钱,吃他的药也分文不收.老人留下来厚厚的十多本中医秘笈,孙亮的父亲秉承了老人的精神不学医,但把家里祖传的医书毫无保留地赠送给上门求教的医生们.

孙亮身上似乎凝聚了父辈们所有的美德.他高考考进大连医学专科大学学习西医,后来辽宁中医大学学习传统中医.大学一毕业,孙亮分配到当地一家疗养院做医生,疗养院大医院名头大,但那是端着铁饭碗的国家事业单位.孙亮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虚心向老大夫学习,什么活苦,什么活累他都争着干,抢着干,几年下来,他逐渐锻炼成为一名全职医生.

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年夏天抢救一家四口中毒者的往事.陈屯老何一家四口,由于不慎,窗台上的农药乐果瓶不小心倒在米缸里,孩子把乐果瓶拿出来放在窗台上.母亲做饭时淘了一下米.惨剧发生了,吃着吃着饭,全集四口倒在地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邻居串门,发现老何家的惨状,马上在全村大喊救命.村医一看,无奈地摇摇头,说不行了.

乡亲们急忙套上马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了二十多里,冒着烈日,就近来到疗养院急救.当天周末,孙亮一个人值班,他闻讯后立马组织抢救,一家四口,口吐白沫,全身青紫,小女孩已无生命迹象,其他人面如死色.孙亮组织护士对一家四口紧急抢救,静脉推助甘露醇,静脉点滴.陈屯打心脏三连针,点滴.陈屯来了几十名乡亲,一开始人声鼎福,随着孙亮一招一式的紧急救助,全场鸦雀无声.孙亮为患者口对口人工呼吸,打心脏三连针,洗胃……从上午到下午,从下午到晚上小声过去了,父母和儿子达到“阿托品化”,转危为安.谈及此事,孙亮总是遗憾地说:如果送来的时间早一些,我肯定能把那个女娃抢救过来.

那年冬天的深夜,孙亮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原来,村里有一位82岁的老大娘,突患重病行了.孙亮急忙披衣而起,背着药箱来到患者家中,只见老大娘呼吸及其困难,大汗淋漓,脸色青紫.孙亮为老人量血压、体温、听诊,发现老人高烧、血压很低、心里不起等症状家里人乱作一团,忙着准备后事.孙亮冷静地为老人用药、配药,挂吊瓶,期间,回诊所取药,紧张有序地急救老人.早上八点多,老人慢慢醒来.

孙亮德医双馨,医术上精益求精,去年,他在国家医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同时,他胸怀苍生,始终保持高尚的医德.他关心家庭困难的患者、孤寡老人和公益事业.五十多岁的外乡人张传伟贷款在村南租房子租土地种葡萄,东北的葡萄一般两年才能结果见效益,可是,这一带连续两年大旱,玉米几近绝收,张传伟的葡萄也受到严重影响.葡萄不见成效,再加上连日劳累,张传伟急火攻心患上严重的冠心病,半年多来,他多地就医,连续住了两次院,家里的钱花差不多了,他的两个孩子还要上大学,他还要还贷款.无奈,他在家里扛着不上医院,病情越来越重.村民介绍他去找孙亮诊所看看,说孙大夫医术高,人也很好.张传伟找到孙亮,孙亮深入检查,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治疗,几天后,张传伟病情好转,如今已能如正常人一样下地劳动.起初,张传民说手头紧巴,孙亮说,先治病二次,张传民免费治疗吃药,他不好意思地说:“孙大夫,等葡萄下来卖了钱再还你的医疗费.”孙亮一笑说:“老张,我真希望你的葡萄今年大丰收.”如今,张传民身体好了儿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孙亮带领作家到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张传民家扶贫义诊,孙亮欣慰地说,今年雨水好,葡萄肯定能大丰收.传民今年肯定能还上拖欠我两年的医疗费大家都希望张传民一家过上好日子.

村里许多老人有个头疼发热的,都找孙亮,一个电话,一个口信,孙亮闻讯后立马上门治疗.至今,一些当时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村民,拖欠着他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医药费,乡亲们忘了,孙亮也就不提了.孙亮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他每年为困难患者免去大量医疗费,时常为困难群众免费治病送药;只要上级倡导的公益活动,他总是积极响应,村里前年修公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孙亮,一下子捐出六千.员诊所

一天上午,一位熟人带着礼品上门推销假冒伪劣药品,张新超发现后勃然大怒,熟人很尴尬,张新超指着诊所的牌子大声说:我这里是员诊所!张新超是河南省民权县野岗乡西芒岗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青年时期,他就入了党.他诊所门前挂着员诊所的牌子,他胸前挂着党徽,从医二十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热心社会公益,努力践行一个员医生的职责.

张新超自幼聪明好学,受当医生的父亲熏陶,从小喜欢医学,儿时玩耍,张新超总爱扮演医生的角色.高中毕业后,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来经过医校深造和刻苦自学,特别是多年的临床实践,张新超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步创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疗法,赢得同行刮目相看.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张新超始终绷紧“病在患者身上,疼在医生心中”这根弦,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视病人如亲人,认真调理,精心施治.

前年,杨某得了乙脑后遗症,长期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伴有严重的褥疮,浑身抽搐,呕吐不止.满屋气味难闻,家里亲人都不愿照顾她.张新超为她治病期间,不顾病人身上的恶臭,为她擦洗伤口、呕吐物,包扎伤口.半个月后,在张新超精心治疗下,杨某后遗症逐渐好转,呈稳定状态,长期卧床不起的杨某,已能下地行走.

张新超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员医生,坚决以德行医,依法行医.有些昧心的医生行医漫天要价,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张新超对此深恶痛绝,每当有药贩子向他推销假冒伪劣药品时,都被他大骂一顿,赶出门外.开头那位熟人因为推销假冒伪劣商品,被张建新推出门外,礼品被从窗子里扔出诊所.张新超严格把关进入诊所的每支针、一片药、一张膏、一丸药,对每张处方上的药品都会认真核算,确保群众医疗用药的安全.

张新超认真做好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辅助性工作,在从事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方面,他从不讨价还价,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2003年“非典”时期,张新超第一个报名参加乡医疗服务队,昼夜值班,每天两次为返乡群众测体温,观察群众是否有异常表现,每天观察结果,及时上报.期间,他自掏腰包捐出一千元钱,购买了消,与村干部一道往返奔波在为返乡群众搭建的隔离棚内消毒.2009年,当地突发手足口病,张新超率先冲在最前头,带头预防,密切查看手足口病的蔓延和发展情况,为当地手足口病预防治疗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张新超热心公益事业.村里街道坑坑洼洼,每逢阴雨连绵的季节,泥泞不堪.张新超自己出资五千多块钱购买了一百多方沙石和土方,把上百年的泥泞村街铺设成柏油路.为弘扬尊老爱老敬老之风,张新超逢年过节带着大米、食用油等,到野岗乡敬老院慰问,定期为敬老院的二十多名孤寡老人免费进行血压、心电图等项检查,诊所还给每位孤寡老人建立了一套健康档案.张新超说:为这些孤寡老人跟踪服务,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是我最大的幸福.

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我国当前有贫困人口4000万,这些贫困人口很大一部分因病致贫.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落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切,都为人民健康事业规划了新的宏绘蓝图.我国的全民健康事业也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我们坚信,有这些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基层医生,一定能够把中医药和“悬壶济世”精神,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此文点评,该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大医精诚和把脉和江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把脉江河本科毕业论文把脉江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聚善同心相连,大爱超越无限湖州市开展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工作 十年一瞬,移动互联网兴起、慈善法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爱心从屏幕涌现出来 中国的网络捐赠额,从几千万元增长到了几十亿元,成为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和经历的,中国互联网公益规.

2、 兰小草隐善15年:行如微尘,大爱无疆 2002年1 1月1 7日,一位男青年给温州晚报送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2万元,并留下一封信“这2万元是我们辛苦挣来的,捐给急需帮助的人……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

3、 小记者,大视野 今年的海南省“”,小主人报海口小记者站的小记者们可是做足了功课,除了关注跟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话题,还把目光聚焦到了海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上 我们了解了治理美舍河的相关政策,采访了一.

4、 十八大后,大老虎们减刑有多难 时间太短,不行!钱没退赔,不行t态度不好,不行!影响恶劣,不行!最近,贪官减刑又双叕叕上头条了,这次,是因为两个“大老虎” 3月底,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被公示拟减刑6个月;中石.

5、 修德济人,笃学精术宁夏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记 宁夏医科大学位于宁夏银川市,学校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 校园内绿树成荫、湖光潋滟、环境清雅,是凤城银川南大门的一道靓丽风景 学校固定资产1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 5亿元,图书馆.

6、 不要围观嘛,大佬们吃个饭而已 一大佬们难得一起攒个饭局,一旦吃上了,就有大事儿要发生 你看水浒传里重量级大佬们的饭局也就三场,一场是王伦请的客,一场是晁盖请的客,还有一场是宋江请的,每吃一顿饭,这江湖的走向也就跟着变了,小喽啰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