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论文指导记录表 论文指导记录怎么写 论文工作记录 论文指导记录 论文辅导记录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记录 开题报告答辩记录 毕业设计进程记录 信息记录材料期刊 毕业论文实验记录

关于记录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春运的前世今生:记录时代变迁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记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3

春运的前世今生:记录时代变迁,本文是关于记录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前世今生和时代变迁和春运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刊综合整理

编前:春运,一头连着家乡的年味,一头连着异乡的打拼.又到一年春运时,每年此时,大江南北,随处都是迁徙的人群,总人次相当于全世界约1/3的人口数.因而春运被称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

春运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它所承载的中国人的乡愁与磨难.

建国初期:铁路春运从1954年开始

1954年,中国春运元年,21岁的胡伟民往返于郑州到武汉的火车上.

那时,他是郑州国棉三厂的技工,每年春节才能回家.“贵,我记得当时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一张就得十六七块钱,坐火车可是个奢侈的事啊.还慢得很,回家一次得一天半加一夜.那时候没有什么春运的概念,人也不算多.”

对于青工胡伟民,能坐软卧,和找个漂亮姑娘,并列为当时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他必须达到技工17级才行.“那时候,坐软卧是需要级别的,而且还得有批条.”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的工业城市黄石需要大量人才.已经娶妻生子的胡伟民,迫不及待地要求调到黄石,虽然这对“坐软卧”这个目标有影响,但只要离家更近些就好.

这一调,胡伟民体会到了什么叫春运.“没想到,过年的时候短途火车会那么挤.当时火车条件差,挤得无处下脚.打年货的、走亲戚的,车里是人挤人、箩筐挨箩筐.腊鱼腊肉啊,米面油啊,布料被面啊,箩筐里什么都有,再加上鸡鸭鹅一起凑热闹,又吵又乱.闷罐车没座位,有的人就垫点草席地而坐,绿皮车稍好点,起码有座位.”胡伟民提着东西,抱着孩子,护着妻子,5个小时的回家路,不知多狼狈,有时候连厕所都不敢上.

1965年,已经是工程师的胡伟民,依然想调回武汉.

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跟着他往返于武汉和黄石之间.“特别是小儿子,因为是奶奶带大,每年寒暑假一定要回武汉和爷爷奶奶过.他从7岁开始,就一个人坐火车两边跑.我觉得既亏欠老人,也亏欠孩子,当时真想能调回武汉!”说起这一段,已经80多岁的老爷子眼泛泪光.

【背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物资稀缺,人口流动小.虽是绿皮车、闷罐车,条件差、速度慢,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奢侈品.

1951年的辛卯年春节,话剧《龙须沟》的上演成为很多人对新中国第一个兔年的共同记忆.与之相反的,同年“春节还乡旅务委员会”的设立反倒没有引起关注,大多数人或许现在还不知道,这是新中国最早关注春节返乡的记载.

1953 年,由于新中国经过了3 年恢复建设,物价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员往来增加,加上实行公休假制度,大多数职工假期回乡成为这一时期客流人群.这些都给运输能力相对紧张的铁路增加了压力.

同年9 月,铁道部第一次明确春运期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客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消息中的时间也正是本年:“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

至此,“春节客运”不 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被当做问题被当时的铁道部门所重视,从此,正式奏响了铁路春运的序曲.

但从有全路性统计数字可查的角度看,专家们一致认同,铁路春运是从1954 年开始的.这一年,全国春运客流为73 万人次.

1957 年初,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不容忽视的问题了.《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

经济复苏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初步形成也带动了春运的初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58 年.

1958 年,大跃进成为当时国家的政治战略.实行战略性的“建设大西北”、建设“大三线”的大工业化进程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主导.于是,西部地区的重工业从山东、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招收了大量的劳动力.每年,国家企业就按规定给他们放12 天的“探亲假”,来回路费全程报销,路程消耗的时间不计在内.

春运的最初主力就此产生.每到春节将近,总有大批量的工人争相踏上东去的列车,将陇海线挤得“水泄不通”.那时一个奇怪现象是:春节前,人们大量自西向东流动,而西去的列车则相当宽松.春节后,情况则完全相反,西去的列车就如同节前东去的列车一样拥挤,而东去的人们则像节前西去的人们一样.

到了“”后期,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地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充实”进了大西北,铁路更加忙碌了起来.

上世纪80-90 年代:农民工成为春运的主力军

1989 年,春节刚过完,湖南怀化市16 岁的少年李力(化名),决定跟着舅舅出门打工.临走前,妈妈亲手在他的贴身内衣里缝了几个口袋,用手绢把家里的大部分钱包好,塞进了这些口袋藏好.

一头挑着衣服被褥,一头挑着腊肉、干辣椒等食物,李力用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出发了.

一到火车站,他就吓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人.“到了站台,舅舅把我的扁担一拿,边使劲把我往上推,边说‘快上去占个座位’.我个子小,一下就挤上了火车,在人群中钻了半天,好不容易抢到了个位置.”20多年过去,李力依然记得当年的情形,“我看有人从窗户上爬进来,就赶紧伸出身子喊我舅舅,他把行李从窗户塞进来,接着自己也爬进来了,据说还是有好心人帮忙托了一下屁股才进来的.大冬天的,人人都挤得汗直流,车厢里到处都是人,下不去脚,连厕所里都挤了十几个人.”

在后来十多年的日子里,几乎每年春运,李力都在火车上颠簸,睡过行李架和座位下面,蹲过洗漱间和厕所.

“整个车厢里臭气难闻,打开车厢门的时候,会觉得一股腥臭的热浪扑面而来.不过时间久了,也闻不出来了.我有经验,开车前紧紧抱着行李,不然列车员把你的行李扔下去了,你就只好下车坐下一趟.不过这还算幸运的,买不到更遭罪.”李力说.

《人民日报》编辑袁晞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第二年开始经历春运.据他回忆,刚到北京那几年,北京到成都硬卧55元一张,排队一会儿就能买到.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连这家新闻单位的年节订票员也买不到票了.他只能花一倍的买软卧.几年后,什么都买不到了,只能坐飞机回成都.节前全价票,两口子往返5000元,被同事戏称为每年损失一台大彩电.“当年在成都,车站管理者要求买票的人必须一个人紧挨着一个人,后一个人必须抱着前一个人的腰,也不管前后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这样做不至于有人加塞儿,也可尽量避免出现混乱.”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背景】李力不知道的是,5年前社会学家张雨林首次提出“农民工”这个词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广东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吸引大量劳动力,无数像他一样的人,从家乡奔向全国各地,希望能够发家致富.乘火车早已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的出行方式,农民工成为了春运的主力军.运力不足,超员严重……春运开始变成一年一度的全国性问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春运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春节,由于农村经济政策落实,节前节后城乡集市贸易更为活跃,加上大专院校扩招,学生回家,知青回城,农田水利建设民工返乡,港澳同胞探亲访友,职工探亲密集,春运之路变得更为拥挤.1979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称春节期间有1亿人次乘火车.

1980年1月11日,现代意义上的“春运”字眼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将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第二年3月10日,“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从此,“春运”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1983年,春运由各省、市、自治区协助铁路变为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全社会支持,成为了春运运输能力层面的分水岭.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的大军.随之而来的“买票难”便成为这一时期最鲜亮的名词,在各大城市,买票的“人龙”成为城市的奇特景观.

1987年春运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民工潮春运,铁路旅客已近1.3亿人次,民工潮从广州火车站爆发,并于1988年席卷全国,最终发展为春运的另一个代名词.

198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全国每天有70万人站着乘火车”的报道,报道称大部分列车都超员80%以上,个别列车高达100%.延续到90年代,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后,以经济发展传导的春运现象又有了新的变化.以“民工流”为主力的旅客全民化,成为90年代春运的鲜明特征.

“民工流”成为春运的绝对主力,加之恢复高考以后逐年增加的学生流、做生意的商人流,汇聚成了新时代的春运主力军.此时,火车的拥挤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个别地区,已经蔓延到全国.只要有铁路的地方,就一定有“拥挤”.航空以及公路运输加进来以后,对铁路的压力也没有太大缓解.

21 世纪:进入了高铁时代

在济南做灌汤包生意的老吕夫妇已经来山东六年了,他们的老家在安徽芜湖,是标准的皖南人.随着2018 年春节的临近,他们把买票的事宜提上了日程.以往,老吕怕买不到票,12 月份就去火车站排队了,不过今年,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17 岁的儿子小吕手上.

春运期间,小吕边复习功课边盯在网上“买票”,不幸地只买到了普通快车的硬座.

下午5 点30 上车后,老吕一家三口和农 民工、白领等各式各样的人挤在一起,但毕竟有座位.无聊了看看ipad 上的电影、上上网,饿了去餐车吃饭,再跟隔壁的人聊聊天,困了就打个盹.“7 个小时的车程,很困,空气不怎么好.如果买到就好了,只要三个小时” 小吕说言语中略有遗憾.

【背景】几十年来,异乡人回家的心情没变,路途的终点没变,但从购票开始一直到推开老家的大门,很多细节都已犹如云泥之别.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铁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经过7 次大提速,进入了高铁时代.虽然春运依然是全国大难题,其“痛苦指数”明显下降.“春运变迁”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结构性变化”.

抢票“战场”前移

出行需求短时间内几何级数增长,无论是增加运力还是出行方式多样化,都无法改变“僧多粥少”的结构性矛盾.“一票难求”因而一直是春运的第一大难题,彻夜排队买票、从黄牛手中买高价票等曾是很多人的春节“痛点”.

如今这一幕得到改观.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改变了春运抢票格局,“提前购票,到点候车”成为常态.其中,网络售票渐成售票主力.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营运部副主任黄欣称,目前互联网购票已经占到总购票量的70%,而手机客户端购票又占到互联网售票的70%.

另一方面,随着铁路运力持续提升,春节“走得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春运旅客发送量连续大幅增长.

高铁成运力中坚

新一代人的春运记忆将是高铁.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成型,大中城市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高铁对铁路运力的提升无疑居功至伟.

以上月开通的沪昆高铁为例,从上海到昆明,由以前的30 多个小时缩短为11 小时左右.

2016 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2.2 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 以上,动车组完成工作量超过客运总量的一半以上.

乘车环境大为改善

原来的春运好似一部“人在囧途”,不用说过道,就连厕所,甚至是行李架上也会挤满旅客,上车需“飞檐走壁”,想去趟厕所则无异于“拼荆斩棘”了.

如今,高铁、动车日益加密,一趟车的乘客数量得到控制,乘车环境也得到改善.一人一座、偶有站票成常态,乘坐体验的舒适性远非以前可比.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铁也摆脱“白领”属性,逐渐成为农民工返乡的重要选择.

从“手提肩扛”到“轻装上阵”

在十余年前,对于很多返乡农民工来说,不异于一次“举家搬迁”,他们的行礼多数都是用蛇皮袋装着鼓鼓囊囊的被褥,还有干活用的工具,也有为家人准备的春节礼物.返乡农民工手提肩扛,有时只好用嘴含住,行李常常把车厢过道堵的水泄不通.

大包小包的现象仍然存在于春运之中,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装上阵,一个行李箱、一个双肩包常常就是全部行李.

如今,网购和快递业飞速发展,返乡者人未到家,年货已储备好.物质日趋丰富和消费观念转型,意味着供需双方的不对等发生转变,过年所需物资不必一同千里还乡.

而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对异乡人来说,回家也并非一年仅此一回.大包小包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也被分散在多次返乡经历中.

此文点评:该文是一篇关于记录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前世今生和时代变迁和春运相关记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恶魔修女,女巫审判和肥皂剧瘟疫:群体癔症的前世今生 Quan2006年的葡萄牙,学校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一所接一所沦陷,政府官员的桌上叠起的疫情报告显示,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先是几十个学生身上出现红疹,眩晕以及呼吸困难的症状,然后疫情很快蔓延至成百上千的学.

2、 年度字词:体现时代变迁,折射世态民情 不知不觉,2018年就要过去 如果用一个字、一个词来描述2018,哪个字最合适奋我们要奋发图强“汉语盘点2018”活动20日在北京揭晓,当选2018年度的国内字为“.

3、 香港地王的前世今生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讲述了—对父子挣扎在贫困和漠视的社会边缘的故事 影片里两人生活的房子局促,只放了一张双层床,儿子侧卧在上铺,父亲站立在床前,狭小的空间摆满了各类生活用具,现实中人们又把这种.

4、 自贸试验区:新时代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19 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 0 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建设自由.

5、 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转向 摘 要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驱使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即将到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也必将面临新的发展与变革,从智慧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发展将是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与趋势 .

6、 老祠堂的前世今生 追忆老祠堂,贺雪文,72号大院绘,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人都有姓氏,而姓氏的背后,就是宗祠 一座小小的宗祠,寄托着一个家族过去千百年的荣光岁月,承载着千里外游子们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