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语言润色 语言文学论文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教学和杂志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的功能论文 小班语言教育论文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 c语言的参考文献 语言学术期刊 英语语言类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语言研究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醒世姻缘传》语言综述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语言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3

《醒世姻缘传》语言综述,本文是关于语言研究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醒世姻缘传》和综述和研究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醒世姻缘传》作为明末清初的一部大小说,不仅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其所涉及的方言、词法、句式等语言领域的问题亦备受学界关注,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绩.表现为:个案研究逐渐细化,词义研究趋于稳定,词类、句法系统化研究初步彰显等.这些成果对该书作者里居考释及近代汉语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该书语言研究成果不断,但在深度、广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方言词汇释义工作仍需深入探索,对个案问题的研究亦应放在断代史的层面宏观比较分析与检验,对作者里居问题可聚焦集中力量突破.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

《醒世姻缘传》为明末清初“西周生”所著,是17世纪重要的一部极具地域色彩的长篇白话小说.其“东方土音”特点突出,语言过渡性特点鲜明,是研究近代汉语与方言的珍贵语料,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极其必要的.

《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清人杨复吉曾揣度《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为蒲松龄,在20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也曾对《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提出见解,认为作者“西周生”必为蒲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才逐渐重视《醒世姻缘传》相关问题的研究.田璞的《〈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1985)[1]是第一篇行文中涉及语言学知识的文章.杨春宇《〈多大點孩子,看提留吊了似的頂脖揪〉などからの分析について——〈醒世姻縁傳〉に関する語彙研究の考察と管見》(2004)[2]曾初步从释义讨论、语源探索、同音假借词分析、关连标点修正、难解词汇探索等几方面梳理了至2003年以前中日学者有关《醒世姻缘传》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通过陆淡安、黄肃秋、白维国、李申、太田辰夫、香坂顺一、有田忠弘、阎红生(日)、植田均、地藏堂贞二等研究,深化了《醒世姻缘传》在中国近代汉语研究和方言研究的文本意义和学术价值.推动了《醒世姻缘传》语言研究的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醒世姻缘传》语言学研究论文有219篇,其中核心期刊32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36篇,涉及词典5部.虽然数量不及《红楼梦》《*梅》等,但发展势头强劲.博硕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可见《醒世姻缘传》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国外(以日本为主)重要学术网站上发表的有关《醒世姻缘传》的论文约49篇,其中有关语言学方面的论文38篇,占全部文献的77.6%.从国内外对《醒世姻缘传》的研究状况上看,从语言学角度出版的专著主要有5部,其中徐复岭的《〈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1993)[3]是唯一一部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角度全方面研究《醒世姻缘传》中语言现象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醒世姻缘传》流传至今版本较多,本论从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黄肃秋校注版《醒世姻缘传》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2018年以前国内外有关语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醒世姻缘传》语音研究

《醒世姻缘传》语音部分的研究成果相较于词汇、语法等方面数量较少,但常常与作者问题联系在一起,学者们更倾向于从语音的研究来窥探《醒世姻缘传》作者的真实面貌,在《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上较为有影响力的几个学说分别为:“蒲松龄说”“非蒲松龄说”“章丘人说”“河南人说”“诸城人说”“贾凫西说”“集体创作说”等,在语音研究方面,主要有“非蒲松龄说”“蒲松龄说”及其他说法.

(一)汉语史与方言史

在汉语史层面,学者们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语音现象放在汉语语音历史变化的角度去对比分析,进而反映《醒世姻缘传》中语言的特点及语音的变化规律.如李无未的《〈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1989)[4]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近体诗、口语诗谣、词三者用韵交相比较,认为“近体诗用韵大体上是遵守《广韵》韵系的,但未免脱离当时的语音实际.认为旧韵系残存于诗词创作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书本语音现象,也是促成它与实际语音相脱节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某一个字的研究,探索该字在整个汉语语音史的发展变化情况.

在方言史层面,学者们着重研究《醒世姻缘传》中的语音系统,将明末清初山东方音与现代山东方音及东北方音相对照,描摹两者之间的继承、变化关系.如邸宏香在《〈醒世姻缘传〉语音研究》(2005)[5]一文中对《醒世姻缘传》语音系统的声类、韵类、调类进行分析,考证三者的变化特点及规律,得出《醒世姻缘传》中的语音现象与今天的山东方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语音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天的东北方音相一致这一特点.在方言史的角度研究《醒世姻缘传》的语音问题,不仅可以了解山东方音的历史发展,而且对于探讨现今山东方音与东北方音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的来源都具有重要意义.除与其他地区方言对照外,学者们还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某一类字的研究来探求《醒世姻缘传》这本书中的方音特点,如阎红生在《試論〈醒世姻縁傳〉語言的幾個問題》(1996)[6]中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以同音为首要条件的两种借字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借字与本字原来并不同音,而且由相异到相同,可能隐含着重大的语音变化,如清浊不分,疑母与微母、影母合流,收-n与收-ng的韵部混淆,入声字与其他声类的字混淆等.但因发现例证太少,只能说存在这些现象,要揭示《醒世姻缘传》的语音系统,还需深入调查,寻找大量例证.”

(二)方言与作者里居考证问题

围绕作者问题,学者们从《醒世姻缘传》的方音特点入手,将蒲松龄的方音与《醒世姻缘传》的语音特点相对照,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如田璞在《〈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1985)一文中除将蒲松龄所作的《江生》与《醒世姻缘传》中的情节相比较外,还从《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方言土语入手,与蒲氏俚曲相对照,认为“从方言土语的运用断定《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必是蒲松龄,令人难以信服.”与田璞观点相反,王衍军在2001年及2004年相继发表《从次浊入声字的归属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2001)[7]及《〈醒世姻缘传〉的方音特点试析》(2004)[8]两篇文章,也从语音角度对作者问题进行考释,并从《醒世姻缘传》的方音特点出发,通过对次浊入声字归属问题的研究,认为“相比于贾凫西,蒲松龄的方言更符合《醒世姻缘传》中次浊入声字归入去声的语音特点”,并与《聊斋俚曲集》方言特点相比较,发现两书方言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中古入声字的归派正体现了冀鲁官话区的方音特点.因此认为《醒世姻缘传》作者应为蒲松龄.除对蒲松龄说持肯定或否定意见之外,还有许多学者通过对语音的研究来缩小作者范围.如邸宏香在《从语音基础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2010)[9]一文中对《醒世姻缘传》中语音特点进行辨析,确定“《醒世姻缘传》的语音基础是以兖州、济宁、邹城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确定作者即使不是山东人,也应该长期生活在山东,熟悉山东特别是鲁西南一带的地理、风俗和语言.”路广在《山东地区“给”音调查与〈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2012)[10]中对山东地区授予词“给”的多种读音进行语言调查,认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应该主要生活在“”音分布区域内.蒲松龄、章丘人处于“己”音区域内,皆有可能是《醒世姻缘传》作者,而丁耀亢和贾凫西不处于这个区域内,为其作者的可能性不大.”

二、《醒世姻缘传》词汇研究

学界对《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多侧重于考释疑难词汇的意义,及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词书中有关词义解释的缺漏、失误等不足的现象进行补充和订正.在词汇研究领域,是基于汉语史及其方言探源关系两个层面进行的.

(一)汉语史层面

相对于词汇的单纯释义及弥补缺失,汉语史层面的研究更侧重于说明某一类型词汇由古至今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黄悦在《〈醒世姻缘传〉亲属称谓研究》(2012)[11]一文中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各类亲属称谓进行归纳整理,将《醒世姻缘传》中的亲属称谓与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相对照,发现亲属称谓系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其语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有18个核心亲属称谓是自古以来就处于稳定的状态,变化不大的.张文文在《〈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及其与现代汉语比较分析》(2013)[12]中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90组同素异序词,并通过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分析其演变情况.此外,还有针对某一个词的分析,如石亮亮在《〈醒世姻緣傳〉の“情管”現代方言の“情管”に関する考察》(2017)[13]中对“情管”一词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醒世姻缘传》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探讨了两者在语感方面的差异.随后,分别考察了“情管”一词在《醒世姻缘传》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进一步阐明了“情管”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方言探源关系

学者们注重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方言词语进行考释及订正,并将其放在方言史的角度探索词义变化和规律.张鸿魁在《〈醒世姻缘传〉语词补注》(1992)[14]一文中参照《广韵》《集韵》考求本字本义,并对照《韵略汇通》参看近世常用俗字形、词义的发展,补充与纠正了《醒世姻缘传》中一些具有鲁西特色词语的词义.张泰、师为公、冯春田、王泽鹏等人都在对词语释义的同时考察其在方言变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除单纯的释义外,学者们还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词汇的研究,探索某一地区方言词的来源.如李无未、刘富华、禹平在《〈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2000)[15]一文中就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一些土语与现今吉林的方言词语做对比,认为“尽管两者之间的时空跨越很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没有什么变化”,探索出吉林方言词语与昔日的山东话之间有着较近亲缘关系这一特点.除了与吉林方言作对照,学者们还将《醒世姻缘传》中的词汇与山西、西北地区的方言联系,如雷汉卿的《西北方言词语在近代俗语词考释中的价值略论——以〈*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为例》(2005)[16]和曹瑞芳的《山西方言所见〈醒世姻缘传〉词语选释》(2005)[17]学者们将不同地区方言相比较,试图寻找某些方言词的起源与变化过程.将《醒世姻缘传》中的词汇放在汉语方言史的角度来考究,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有助于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醒世姻缘传》方言词嬗变的轨迹,为后期方言史的整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主要围绕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进行.在语法研究方面,因《醒世姻缘传》语言的独特性,各家的研究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带有方言色彩的词法与句法,但就整体而言非方言成分占研究主体,本文在论述时从词法与句法两个角度来梳理.

(一)词法研究

1.动词

在动词研究方面,对《醒世姻缘传》动词研究主要是以分类研究为主,重点是对动词重叠形式的研究.于亚楠、秦存钢、贺卫国、周永研和大島吉郎,都以动词重叠为研究对象,对其格式特点、语法意义、句能做出探析,指出《醒世姻缘传》在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张晓玲、温静、王敏对动词细化分类,分别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单音节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趋向动词进行研究.

2.形容词

对《醒世姻缘传》中形容词的研究,重点以形容词重叠式为主,如高小红在《〈醒世姻缘传〉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2009)[18]中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法形式、句能、语法意义、修辞功能的描写和对其重叠格式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对《醒世姻缘传》在形容词重叠这种语法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定位.与此相似的还有植田均的《現代方言に継承されている〈醒世姻縁傳〉中の複音節形容詞》(2006).[19]

3.量词

量词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量词进行分类描写,研究《醒世姻缘传》中量词的使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丁敏在对《醒世姻缘传》名量词与动量词研究时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量词与名词、动词之间的搭配规律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量词的语义特点及使用情况.徐慧文对《醒世姻缘传》所涉及的时间量词、专用量词、动量词、同形量词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历时比较与动态描写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量词分类讨论,例如在《〈醒世姻缘传〉同形量词研究》(2009)[20]中对《醒世姻缘传》的138个同形量词做了穷尽式考察,将它与同期的《儿女英雄传》《*梅》等作品横向对比,和现代汉语纵向比较,总结出同形量词的语义特征及主要格式.在《〈醒世姻缘传〉方言量词研究》(2006)[21]一文中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方言量词分布情况,将《醒世姻缘传》中具有方言色彩的26个专用量词和28个临时量词进行描写,并对书中量词的“儿化”“子化”现象加以总结.

4.代词

在内容上,人称代词研究是代词研究的重点,运用对比方法能进一步突出其演变规律.崔兰霞在研究《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时将其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逐一考察,并与当代临清方言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分别做了简单对比.同时,龙周莉、程志兵、徐复岭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对《醒世姻缘传》中的代词进行论述.

5.副词

从研究内容上看,不同学者以不同类型的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意功能及使用特征.如朱琳琳在《〈醒世姻缘传〉中的程度副词》(2012)[22]一文中将《醒世姻缘传》中的程度副词分为表强度、表弱度、表比较度三类,并选取该书中的部分程度副词作为对象进行描写说明.另外,邱姗姗、叶建军、刘蕾和王群都通过对某一类副词描写,深入探究其特点.除分类研究外,还有学者从汉语史的角度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副词进行整体把握,如植田均在《現代方言に継承された〈醒世姻縁傳〉中の副詞》(2006)[23]中例举了《醒世姻缘传》中几个典型的副词,将它们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对照,从而反映其继承关系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6.介词

介词方面的研究采用整体概括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艾尔丽在《〈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2000)[24]一文中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介词分为七类,对这七类介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进行描写,并运用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方法,讨论它们的用法及语法意义.在分类研究方面,路广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2003)[25]一文中以“从”“打”“齐”这三种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各自的用法进行比较分析,突出这三者之间的异同.

7.连词

对《醒世姻缘传》连词的研究多侧重于对转折连词的研究.如:邵妍对《醒世姻缘传》中的转折连词进行判断与分类,选取几个转折连词作了较为详尽地描写与分析,总结出这一时期转折连词的发展特征,发现近代汉语转折连词的形成与语法化的过程存在一致性这一特点.此外,还有学者对《醒世姻缘传》中的一系列方言连词进行考察,宋青将《醒世姻缘传》中沿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中方言连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方言连词的用法相对照,显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并比较两者在使用方面的异同,对明末清初山东方言连词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8.助词

助词研究方面,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针对某一个助词的探究.如:岳立静在《〈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2006)[26]一文中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助词根据近代汉语助词的一般分类标准,将助词分为四种类型,并逐一对其分析描写,探究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系统的发展特点.除此之外,岳立静对《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时还着重探究了“可”和“将”的语能,通过描写其分布特征、功能等特点,总结出助词“可”和“将”在近代汉语中的特点.

9.语气词

在语气词研究方面,学者们将语气词分为不同类型并举例分析,从而探究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如王爱香在《〈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2003)[27]一文中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将《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气词分为四类,并分别研究其在《醒世姻缘传》中的特点,体现近代语气词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情况.李映忠在《〈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2005)[28]一文中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对比、统计的方法,对《醒世姻缘传》中语气词存在的语言用法做了初步的分析.

除了单纯对《醒世姻缘传》中的词法进行研究外,学者们还将词法研究与作者研究相结合,其中涉及到的主要观点为“非蒲松龄说”.如张树铮、孙韵珩在《〈醒世姻缘传〉和〈聊斋理曲集〉语法特点的差异》(2005)[29]一文中通过对《醒世姻缘传》和《聊斋理曲集》两部作品中的宾语与补语的位置、助词“可”和“着”、代词“包”、人称代词、“的”的特殊用法,这些语法现象进行比较,指出两书作者不可能相同,同时也反映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不同区域的一些语法现象.持相同观点的有程志兵,他在《〈聊斋俚曲集〉与〈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的差异——兼谈两书的作者问题》(2009)[30]中将其与《聊斋俚曲集》的人称代词对比,分析两书人称代词数量、用法、频率的差异,得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是蒲松龄.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刘钧杰,他在《从言语特征看蒲松龄跟〈醒世姻缘传〉的关系》(1988)[31]一文中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对《聊斋理曲集》和《醒世姻缘传》中5项用词差异进行比较,初步得出蒲松龄不是《醒世姻缘传》作者这样一个结论.

《醒世姻缘传》这部作品在研究汉语词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对词法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需要深入研究《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语言现象.《醒世姻缘传》这部作品不仅为近代汉语词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也为后代研究现代汉语的词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句法研究

在句法研究方面,“把”字句与“被”字句研究成果较多,其研究内容涉及“把”字句“被”字句的结构形式,功能用法等方面.柳青在《〈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研究》(2010)[32]一文中通过对“把”字类处置式穷尽式分析归类,对《醒世姻缘传》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做出分析,从而建立对《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比较系统的认识.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曹思海在《〈醒世姻缘传〉“被”字研究》(2010)[33]中不仅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做出分析,同时还阐释了“把”“被”同现句的结构类型及其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其使用特点.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其他的角度研究《醒世姻缘传》句式特征,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对“比”字句、“给”字句、存现句、比较句、反问句等句式的研究.这些句型的研究种类繁多并各具特色,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除“把”字句与“被”字句外,学者们还着重研究《醒世姻缘传》中方言的句式结构问题,将《醒世姻缘传》中方言句式结构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用法相对照,从而反映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时期山东方言的历史面貌.曹大为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2000)[34]一文中,对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VNv和VN-v结构在结构构成、表达功能与语能方面进行分析,描绘这两种结构的使用特点及其异同.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冯春田、岳立静与崔山佳从《醒世姻缘传》的句式结构角度出发,通过与现代山东方言的句式结构相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山东方言的演变规律.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们对句式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细化,如魏金光则是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家去”一方言词进行分析,分析带有已成词“家去”句子的结构形式,及未成词“家”“去”句子的结构形式,研究其成词规律.

此外,在句法研究方面,学者们将《醒世姻缘传》中的句法研究与作者问题结合,通过对句法的研究进而考证《醒世姻缘传》作者身份.在句法方面研究主要有“非蒲松龄说”“其他说”等.在“非蒲松龄说”方面,如刘玥在《从处置式比较〈看醒世姻缘传〉非蒲松龄所作》(2010)[35]中从句法的层面进行探讨,通过对处置式的穷尽式考察,将口语性较强的《聊斋俚曲集》与《醒世姻缘传》比较,认为西周生非蒲松龄.在“其他说”方面,李焱、池静莲在《从差比句的比较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2003)[36]一文中,比较《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续*梅》三部作品的差比句,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并结合汉语发展史和山东方言的现状,认为“在行文风格上这三部作品存在着较大差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应该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鲁东或鲁中的山东人.”

对《醒世姻缘传》句式的研究,不仅对我们分析把握近代汉语句式向现代汉语句式过渡的特点有所启示,对于研究句子结构发展的演变规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可以考释作者问题,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相关时期的小说研究也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醒世姻缘传》语言与文化研究

除单纯地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外,还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语言问题的同时还将其内在社会文化现象揭示出来,为存在的语言现象研究提供更好的背景支持.

(一)称谓关系

学者们从《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社会称谓入手,通过对社会称谓的分类、归纳与整理揭示明清时期各个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如贾娇燕在《〈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2008)[37]一文中以《醒世姻缘传》中的社会称谓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尽地分类描写,在对语言事实进行求证,填补研究空白的同时,还多角度地显示《醒世姻缘传》中社会称谓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因素.与此相同的,还有贾娇燕的《从〈醒世姻缘传〉职业称谓看明清平民阶层》(2008)[38],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职业称谓进行统计分析,从侧面揭示了明清平民阶层的总体状况和不同类型.还有从亲属称谓词入手的,如王姝茵的《〈醒世姻縁伝〉の非親族への親族呼称語についての考察:“大嫂”と“奶奶”を例として》(2017)[39]等.

(二)婚俗关系

学者们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具有特色的方言词的研究,从而窥探明末清初时期的风土民情.如魏红在《从〈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看明清山东婚嫁礼俗》(2007)[40]中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与嫁娶有关的方言词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这些方言词来显示明末清初时期婚俗的特点,并揭示现代山东婚俗文化的来源和演变.从方言史的角度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加细致深入地揭示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所存在的风俗文化现象,为后续《醒世姻缘传》语言学及文学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称谓关系与婚俗关系外,个别学者还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服饰词语、隐语、谐音等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本语料的发展变化过程,并结合国俗语义学、民俗语言学等研究方法,探析语料背后的习俗惯制、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等人文信息.

五、《醒世姻缘传》语言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比较法

比较方法是研究汉语方言常见的研究方法,《醒世姻缘传》方言研究主要包括方言与方言比较,方言与现代汉语比较.

1.方言与方言比较

在汉语方言的研究中,将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比较,是窥探方言之间内部联系的重要方法.如李无未、刘富华、禹平在《〈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2000)一文中将《醒世姻缘传》中所用的“土语”与今吉林方言词语进行对照,进而探究出吉林话与昔日山东话之间存在着的难以割断的近亲缘关系.秦存钢在《〈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语注释辨正》(2003)[41]中以鱼台方言词为参照,对黄肃秋先生的注释作出补充辨正,为进一步研究《醒世姻缘传》使用哪一类的方言土语提供材料,也为山东方言的分区在词汇上提供依据.王泽鹏在《〈醒世姻缘传〉的词语注释问题》(2005)[42]一文中将《醒世姻缘传》词语注释中认为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语境与现代方言重新探究其真实词义,进而准确地注释方言词语.此外,还有曹瑞芳、王晋桃、王恩建、贺卫国、董淑慧等人,运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方言之间的关系及方言词语的补释问题.

2.方言与现代汉语比较

除了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外,还有是采用方言与现代汉语比较的方法,参照现代汉语的使用特点及含义,弥补《醒世姻缘传》中释词不准确,缺漏的情况.郑东珍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给”引例、释义补正——以〈醒世姻缘传〉语料为例》(2007)[43]一文中,将现代词典中已有“给”字的用法与《醒世姻缘传》中“给”字用法相对照,总结出以上三本现代词典中对“给”的意义漏释的情况.此外,还有雷汉卿、王育信、周志锋等人都通过方言与现代汉语词义之间的对照,进而补释词典中未收录的义项.

(二)分类描写法

分类描写法是对目标整体细致分类分析的方法,是研究词法句法重要的方法.例如艾尔丽在《〈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2000)一文中以介词为研究对象,根据语法意义将其分为七类,进而对近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变化情况作出总结.于此相同的还有王群,他在《〈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2001)[44]一文中将语法意义相同或相关的副词归为一类,共分析了27组副词,对副词的词汇特点从词形和构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此外,还有丁敏、朱琳琳、邱姗姗等人都是通过分类描写法对《醒世姻缘传》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六、《醒世姻缘传》语言研究的特点

(一)词义研究趋于稳定

自对《醒世姻缘传》语言学问题研究开始,《醒世姻缘传》方言词释义问题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在1981年版黄肃秋先生校注本注释基础上,许多学者参照《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词书,对其中缺漏以及注释不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与修订,如张泰、雷汉卿、李涛贤、洪帅等都从方言词义的角度对方言词进行考释.近些年,对方言词义的考释研究逐渐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是对于诸如“除的家”“步戏”等个别方言词的释义与发掘仍然有待深入.

(二)词类、句法系统化研究初步彰显

词法系统的研究总体上表现为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学者们在已有研究的各类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类词性进行细化,将细化的内容作为研究专题,根据其所涉及的语法意义进一步分类,做出穷尽式地考察与详尽地分析.如徐慧文在《〈醒世姻缘传〉量词研究》(2005)[45]的基础上将量词细化为时间量词、专有量词、动量词与同形量词,并进行逐一地考察分析,试图总结出各类量词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句法系统的研究相较于词法研究更侧重于整体铺开,《醒世姻缘传》的句法研究分类较多,各类句式层出不穷,如对“得”字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的分析.对句法的全面描写可以直观地揭示不同类型句式的特点,为后期全面研究《醒世姻缘传》的句法问题打下基础.

其中,对于方言词法、句法的研究却仅为词义研究的十分之一,方言语法研究方兴未艾,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新领域值得深入探索,因而应加强对方言语法的重视,促进方言研究均衡发展.

(三)重视历史比较研究

《醒世姻缘传》本是研究近代汉语与山东方言弥足珍贵的语料,因此,学者们对《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运用历时的比较方法.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及方言进行对照,对汉语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出某一语言现象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并将其放在断代史的角度进行研究,为近代汉语的演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对宏观地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也是极其必要的.为突出《醒世姻缘传》在汉语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会将《醒世姻缘传》与《红楼梦》《*梅》《聊斋俚曲集》等时代相近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将《醒世姻缘传》放在宏观的背景下研究,通过对几部作品的共时或历时比较,突出明清时期语言的变化特点及其演变规律.除此之外,通过作品与作品的比较,能找出行文风格、语言运用上存在的差异,这也为《醒世姻缘传》作者及成书年代等问题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四)个案研究逐渐细化

《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与以往的系统性研究相比逐渐细化,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具体.例如词法研究方面,由只针对连词、副词等某一大类词法的研究,逐渐细化为词法中某一小类的专题研究.如朱琳琳在《〈醒世姻缘传〉中的程度副词》(2012)一文中针对程度副词这一对象进行描写说明,并将《醒世姻缘传》中的程度副词继续细分为三小类,探求每一小类内部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除此之外,还有只针对某一词或字来研究某一词法特点,如路广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2003)一文中对介词的“从”“打”“齐”进行探究,根据这三种介词使用上的相似与差异之处勾画出其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岳立静、徐慧文、刘蕾、王桂龙等人都立足于某一具体细化的领域去研究《醒世姻缘传》的相关语法问题.

(五)作者里居与证据

方言史方面的研究注重在某一点上的深入,如对作者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将《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方言土语与当今山东、山西、吉林等地区的方言土语相对照,不仅能够反映该方言的起源变化等过程,通过方言土语等问题的探索还会侧面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醒世姻缘传》作者里居等.虽然对《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学界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发现,《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范围一直在逐渐缩小.因此,能够看出,通过语言研究来揭示《醒世姻缘传》的一系列背景问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六)展示世情小说的文本价值

在对《醒世姻缘传》文本研究时还会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明末清初那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及风土民情,反映当时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及整个社会的面貌,深化作品研究之义和社会认识价值.在解决《醒世姻缘传》语言学问题的同时增加文学色彩,这为全面研究《醒世姻缘传》提供了坚定的基础.

七、不足与展望

总体来说,虽然《醒世姻缘传》语言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多,在汉语史研究方面注重整体铺开,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系统研究的趋势,一些个案研究亦有所深入,但仍需进一步推进:

1.围绕作者里居问题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仍需齐头并进,互相提供语言学方面的内外证参照,进而形成有机的综观整合性证据;

2.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文本出现的难解方言词汇的释义工作、语音、语法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夯实文本语言研究的基础;

3.围绕词类、词法、句法的个案问题,应结合作品的成书年代和文本语境,放在断代史的层面上宏观地加以比较分析和检验,进一步彰显《醒世姻缘传》的文本价值和其在近代汉语发展史中的研究意义;

4.针对日文译本《醒世姻缘传》还匮乏语言释义与对照研究,从文本传播的层面上,进一步强化文本语言的跨文化研究与世界意义,也是对这部大小说进行语言研究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田璞.《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J].殷都学刊,1985,(4).

[2]杨春宇.「多大點孩子,看提留吊了似的頂脖揪」などからの分析について——『醒世姻縁傳』

に関する語彙研究の考察と管見[J].日本:中国語研究,2004,(46).

[3]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3.

[4]李无未.《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J].东疆学刊,1989,(4).

[5]邸宏香.《醒世姻缘传》语音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阎红生.試論《醒世姻縁傳》語言的幾個問題[J].日本:北陸大学紀要,1996,(20).

[7]王衍军.从次浊入声字的归属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J].蒲松龄研究,2001,(2).

[8]王衍军.《醒世姻缘传》的方音特点试析[J].古汉语研究,2004,(2).

[9]邸宏香.从语音基础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0,(3).

[10]路广.山东地区“给”音调查与《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2,(3).

[11]黄悦.《醒世姻缘传》亲属称谓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张文文.《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及其与现代汉语比较分析[J].汉字文化,2013,(1).

[13]石亮亮.『醒世姻緣傳』の“情管”と現代方言の“情管”に関する考察[D].日本:熊本大学社

会文化研究,2017,(15).

[14]张鸿魁.《醒世姻缘传》语词补注[J].蒲松龄研究,1992,(3).

[15]李无未,刘富华,禹平.《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2).

[16]雷汉卿.西北方言词语在近代俗语词考释中的价值略论——以《*梅词话》《醒世姻缘传》

和《聊斋俚曲集》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3).

[17]曹瑞芳.山西方言所见《醒世姻缘传》词语选释[J].长治学院学报,2005,(6).

[18]高小红.《醒世姻缘传》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植田均.現代方言に残存する『醒世姻縁傳』中の語彙(4)[J].日本:奈良産業大学紀要,

2002,(18).

[20]徐慧文.《醒世姻缘传》同形量词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9,(1).

[21]徐慧文.《醒世姻缘传》方言量词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6,(1).

[22]朱琳琳.《醒世姻缘传》中的程度副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6).

[23]植田均.現代方言に継承された『醒世姻縁傳』中の副詞[J].日本:奈良産業大学『産業と経

済』,2006,(21).

[24]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25]路广.《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J].泰山学院学报,2003,(5).

[26]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7]王爱香.《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8]李映忠.《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9]张树铮,孙韵珩.《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语法特点的差异[J].古汉语研究,2005,

(4).

[30]程志兵.《聊斋俚曲集》与《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的差异——兼谈两书的作者问题[J].山东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1]刘钧杰.从言语特征看蒲松龄跟《醒世姻缘传》的关系[J].语文研究,1988,(4).

[32]柳青.《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结构研究[J].语文学刊,2010,(7).

[34]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Z1).

[35]刘玥.从处置式比较看《醒世姻缘传》非蒲松龄所作[J].蒲松龄研究,2010,(1).

[36]李焱,池静莲.从差比句的比较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J].龙岩师专学报,2003,(4).

[37]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8]贾娇燕.从《醒世姻缘传》职业称谓看明清平民阶层[J].东岳论丛,2008,(6).

[39]王姝茵.『醒世姻縁伝』の非親族への親族呼称語についての考察:“大嫂”と“奶奶”を例と

して[D].日本:熊本大学社会文化研究,2017,(15).

[40]魏红.从《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看明清山东婚嫁礼俗[J].民俗研究,2007,(2).

[41]秦存钢.《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语注释辨正[J].泰山学院学报,2003,(5).

[42]王泽鹏.《醒世姻缘传》的词语注释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43]郑东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给”引例、释义补正——以《醒世姻缘

传》语料为例[J].文教资料,2007,(27).

[44]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5]徐慧文.《醒世姻缘传》量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ASurveyofXingshiYinyuanZhuan'slanguageStudies

YANGChun-yuMASu-yan

(SchoolofLiterature,Liaoning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Asatheoryofsizein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ies,theXingshiYinyuanZhuanisnotonlyforedbyliteraryresearchers,butalsoconcernedbyscholarsinthefieldofdialects,lexicalexpressions,sentencepatterns,andsoon,andhaadegreatachievementsintheresearch.Theresultsareaollows:thecasestudygraduallyrefines,thewordmeaningresearchtendstobestable,thepartofspeech,thesyntacticsystematizationresearchandsoon.TheseresultsheimportantreferencevalueforthestudyoftheauthorsaddressandrelatedproblemsinmodernChinese.Althoughtheresultsoflanguageresearchinthisbookarecontinuous,itneedstobefurtherstrengthenedintermsofdepthandbreadth,theinterpretationofdialectvocabularystillneedstobedeeplyexplored,andthecasestudyshouldalsobeputintomacroscopiccomparativeanalysisandtestatthelevelofthehistoryofdynasties.Theproblemoftheauthorsaddresscanfocusonbreakthrough.

Keywords:XingshiYinyuanZhuan;Languagestudy;summarize

(责任编辑:李汉举)

总而言之:此文是关于经典语言研究专业范文可作为《醒世姻缘传》和综述和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语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醒世姻缘传》评点者葛受之考 摘要醒世姻缘传(或称恶姻缘)的评点者葛受之应为明末清初人 据德平葛氏族谱光绪德平县志……文献记载,山东德平葛氏家族的葛元祉字“受之” 从生活年代、家学渊源、人生经历、方言土语….

2、 乡土之心,铁木之情论孙犁《铁木前传》中的民俗 摘要作为“白洋淀派”的领军人物,孙犁将作品与白洋淀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该地区的民情民俗,其作品也成为后世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拟从民俗的角度出发,对孙犁的中.

3、 《醒世恒言》观看语义场词汇考察 胡金淼 鞍山师范学院苗玉彬 鞍山师范学院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6801醒世恒言是明代末年,民间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 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

4、 《一朵红红的玫瑰》语言特色探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崇左532200)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4 083摘要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著名诗人罗.

5、 论唐传奇中托梦文学的社会内涵以《南柯太守传》、《枕中记》为例 摘要唐传奇在继承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基础上,结合唐朝时代文化特色,实现了小说由描写神仙鬼怪到人士传奇的转变 唐传奇中以“梦”来讲述人事故事的一类题材小说被称为托梦文学,他们大.

6、 这潭静深的湖水一一从语言和结构方面分析散文《童年随之而去》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 比越窑的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久闻木心先生之大名,初读其作品,感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