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散文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梅赞散文三题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散文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7

梅赞散文三题,该文是散文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梅赞散文和梅赞类论文怎么撰写.

刘家桥

第一站去刘家桥.这些年,刘家桥暴得名声,我却还没有去过.朋友倒是去过的,但现在也乐意陪我并当个向导.

在路上,朋友告诉我,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3年(即1630年),乃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后裔刘元牙所建.刘家桥四处民居建筑总面积3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00多间,建筑风格有明清古庄园的味道.自古民风淳朴敦厚,有君子之风.

刘家桥离温泉不远,就在去通山的路边,路也好走,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到了刘家桥村,老远就看见弯弯的一汪河水如明镜般逶迤而来,在阳光下清澈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倏尔间,一座单孔廊桥映入眼帘,桥身大约20来米长,宽4米左右,半圆的拱洞是用砖石甃成,那白色的糯米浆还清晰可见,桥身是缕空的木质靠椅,既可作护栏,又可供人们纳凉歇息,廊桥的顶是黛瓦.整个廊桥,尤其是那半圆的单孔倒影在河边,就成了绝美的风景.一棵古树立在桥边,更增添了沧桑感.

这座桥原来就是连接河两岸的村落的,证明了我先前的猜测没错,要是不修这条公路,刘家桥村的古民居是混成一体的,就不象现在只有河的一岸紧靠有古民居,另一岸则连着咸通公路.当然也不能怪前人,改革开放之初,人的温饱都没解决,能修这条路,解决了通山通向外界的便捷问题,就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哪还有眼光搞旅游?用当时的眼光看,修一条便捷的公路,拆一些破败的民居,那还不是欢天喜地?

绿水人家绕.沿着小河走进刘家桥村,那种古民居的外墙一色呈现出明清建筑的式样.清砖黛瓦,高高的马头墙,一进三重或四重,整个屋堂家家相连.我探进一户人家,门框两边由青色的条石砌成,高高的门槛和顶上的门楣也是整块的条石,尽显主人家昔日的高贵和气派.祖堂烛火闪闪,地上满是红红的纸悄,显然是刚祭过祖的,中堂有一群人正打着,门厅则是几个小孩子在嬉戏,一家人团聚,很是怡然自得.我看一处门楣上写着“彭城世家”,便印证了刘家桥与汉高祖刘邦沾亲带故的传说.外墙上时有缕空的石窗,即使是为了采光,石窗上的花纹,也装饰得像艺术品,有飞禽鸟兽,有日月星辰,尽显先民的图腾和崇拜.古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有情趣得多.而屋内全是木结构,尤其是那木窗,雕花就更细致而精美.估计这户人家是梅花和桃花的粉丝,那窗棂的每个格子的转弯外,不是缀满梅花就是桃花.如果予以鲜艳的色彩,艳若桃花就活灵活现在眼前.

民居紧临的河里有两只竹排,正泊在岸边.可惜不是野渡,只是竹排横.见此,我童心大开,猛地蹦了上去.也许是我的力量太大,刚还平镜似的河水,已是涟漪泛滥,系着绳缆的竹排竟不停的晃动起来.慌张中,我迅速把脚张开,平衡着重量,扭动的身姿,才复如初,这才没有出丑.待竹排稳定下来后,我手拿竹蒿,做撑竹排状,朋友用手机给我来了一组连拍,我们的笑声就在这河上荡漾起来.

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这里先知春暖的是右军的最爱.那河中的白鹅,高昂着她的脖颈,曲项向天,一群一群在水中自然的游弋,全然不顾我在竹排上的表演.而对岸小广场上的大妈们,身扎红腰带,斜挂一面鼓,手拿小棒槌,扭起了秧歌舞.看来,这是这里的民俗表演,估计在客流量大的时候,表演的节目要多得多,不是怎么吸引游客呢?看着沿河搭起了不少食棚,就可想而知,旺季这里的游客就不会少.

刘家桥村不大,加上我们浮光掠影,心里还惦着下一个地方--崇阳田心黑桥村(我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便草草地结束了刘家桥的游历.

放羊少年

从刘家桥出来,回到武长公路上向南行,穿过翠竹岭隧道时,轮着我向朋友介绍了,这里原叫苦竹岭.我和朋友说,没有翠竹岭隧道时,我们当时从北向南回崇阳都得翻苦竹岭.虽然苦竹岭海拔并不高,但崎岖的山路,九道十八弯,尤其是下雪时,冰冻山路,也是异常难走,事故不断.我结婚那年,正值隆冬大雪,崇阳的一干同学朋友们并来温泉喝喜酒,车到苦竹岭就不能过了,同学和朋友们只得下车,硬是顶着凛冽的寒风,徒步翻过冰封的山径,再坐车赶到温泉.那份友情至今在我心中.而今好了,开挖了隧道,隧道成功后,人们给其取名翠竹岭,也还翠姑美丽之本来面目,也是再好不过了.

过了翠竹岭隧道,就到了崇阳的地界,不到十分钟,到了田铺后,我们就折向东北黑桥方向.去黑桥的路仍然是土路,不由得想起1976年一个细雨纷纷的时节,我们家从大市搬到田心黑桥,我是抱着一只白狗,妹妹是拎着一只鸡走进黑桥的.朋友听了大笑.小车在土路上飞扬,不一会儿就到了黑桥.朋友问黑桥什么来历,我也不甚了了.只知道黑桥是崇阳通向省城的一处陆路驿道,也是崇阳与通山相交处的一处货物集散地.我当年来到这里时,还有一处遮雨的廊厅在此,大概是给人歇息之处.至于桥在何处?河在何处?确实不得而知.到了我曾经住过的田心中学旧址,如今已换成了“明德小学”.当年的校舍荡然无存,连后面的茶山都夷成了平地,成了一片竹林.真是沧海何须千年,四十年间足够改变一切.

校园的正门紧锁着,想进也进不去.于是,我便带着朋友到学校侧边的一条河,当年我们春天在那赏百花,夏天在那划水,秋天在那割芦苇,冬天在那钓鱼,可见那时水沛充盈.没想到,我和朋友今天来到河边时,大失所望,当年那宽阔的河流如今竟变成了一条小圳,原来深不见底的潭水也只有潺潺流水声,葳蕤的草木几乎覆盖了整个河床.而且伸长到河中的草木,无一例外被上游冲来的塑料和垃圾挂满了枝条,像万国旗般在风中飘着,真是大煞风景.朋友揶揄我,这就是你常给我们吹的那条波浪宽的大河么?虽然给朋友说时确有吹的嫌疑,但也没想到如今是这个模样.一时无语.

光记得昔年的河流,而忽视了脚下的土地,即便刚从田塍上走过,也没有注视.当我从河流的失望中扭头回望四周的田野山川时,我分明看到了当年的婆娑山影,尤其是看到了那个在这河堤田塍上放羊的少年.

那个放羊的少年就是我,当时13岁.每天早上上课前,我都会牵着一头羊,最多的时候有七头,到晨露的河堤和田塍上去,让它们欢快地吃青草和灌木枝条上的嫩叶,一直到上课的铃声快响起时,我才匆忙地将羊拴在灌木的根部.那拴羊的绳子大概有4-5米长,围绕着这个半径,羊可吃到更多的青草和嫩叶.当时养羊,不是为了自己改善生活,而是为了远在江北小城的外公能满足这口口福.曾在西北行医的外公,入乡随俗地染上了这个癖好.回到鄂地后,父亲便找了他的一个学生,买来了一只小羊羔,索性自己喂起了羊.而那放牧的人就是我.说起这,我骄傲得不得了,我从最初的一只羊放到了七只.我还亲眼见到过羊妈妈生小羊羔呢.羊妈妈生小宝宝前使劲的叫唤,精神显得极为不安,那大肚子时而隆起时而收缩,我就把它牵进羊圈,等待着它的生产.只见羊宝宝的两只脚先从羊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那是羔羊的前肢,头部附于两前肢上,随着母羊的使劲,小羊羔完全生出.小羊羔被裹在一层薄薄的沾液里,那沾液象张透明的白纸一样,羊妈妈舔干羊宝宝的沾液后,羊宝宝就踉踉跄跄,踉踉跄跄地反复几次后便站起来了.看到生命的出生并伺弄它成长,也是一件满有成就感的事儿.

到了春节前,大概是冬至日,父亲就请当地的屠夫把那只养得最膘肥体壮的羊宰杀掉.而每每那样的时候,那只待宰的羊就可怜兮兮地几乎是流着泪望着我,“咩咩咩”地叫唤.我的眼泪也是刷刷地往下落,但我却无能为力改变它的命运,只能逃到远远的,装作看不见的样子,心却隐隐作疼好久.宰杀好后的羊,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那部分割下来,腌制起来,还用喷香的桂树、柏树枝进行熏烤.(待春节回故乡时给外公带回去.外公吃着腊羊肉,喝着西陵曲酒,摇头晃脑地读着古书,真是乐不可支.我这个小羊倌见了,也是美美地醉了.)然后,母亲把羊肉的其它部分,不能腌制的羊肠、羊肚、羊脚和羊骨头,用一口大锅一锅烩,顿时,那夹杂着些许膻味的羊肉香弥漫在校园.虽然嗅着香味,馋得我的口水直流,但我却不愿意去吃一块羊肉,母亲劝我,姐妹笑我,但仍然岿然不动.那可是我朝夕的伙伴啊,食其肉寝其皮我做不到.一直到近几年,我才吃羊肉,但我对当年不吃羊肉一点也不后悔,虽然错过这个美味好多年.

我还沉浸在往事中,一声牛“哞”的声音打断了我正浓的回忆.一农人牵着一头水牛过来.

只见他把牛拴在灌木的根部,一如我当年,然后去河边割草去了.看见牛,我很是兴奋,城里长大的朋友却没有我那样的好兴致.我很想过去骑在牛背上,重温当年在河滩上将牛作马骑着比赛的场景.小时候,最羡慕别人家里有牛养,而我们家由于成份不好,不配养牛,只能望牛兴叹.老家把牛唤作“油”,一次队里喊分“油”,我以为是分牛,高兴得不得了,当看到祖母拿着油壶去排队时,我才知道我听左了,失望至极.

现在,牛就在眼前,我不会放过和它亲密接触的.于是,踩着松软的田地,轻轻踱步过去,用手轻拂着牛的鬃髦.牛正低着头啃着田塍上的草,感到有人在亲近它,便把头抬起来看了看我,也许感到我并没恶意,又低下头去.两只弯弯似新月的牛角几乎触到了我的胸前,朋友见了,直叫,当心它的角抵着你了.我本能地退了一步,但手仍在牛背上轻拂,牛很配合我,没有丝毫的反感.于是,我想骑上去的念头涌上心来,我回忆着少年时是用什么方式跨上牛背的.尝试着用左脚去蹬牛前肢的关节处,那个地方有一凹处,刚好一只脚可以卡在那里用力,一蹬跃起,右脚肢一跨而上牛背.只可惜,我左脚蹬在凹处,却无力跃起,试着进行了几遍,还是无法蹬上去.不得不叹岁月催人老,当年一蹬跃起,像骑上战马,那种豪情和意气风发一去不返了.朋友看着我的窘态,笑得要闭过气.我只得把牛牵到一处田塍坎下,牛背几乎与田塍一般齐,借着这个高度,我顺利地骑上了牛背.牛仍然低着头在吃着草,没有丝毫的不愿意,我胆子也大了起来,收了收缰绳,牛才抬起头来.我试着吆喝“驾驾”,牛走了起来,我兴奋得大喊大叫,朋友又趁机给我连拍了不少的照片.

骑在牛背上,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些苍茫的群山,那些清澈的河流,那些善良的农民,那些清贫却不乏温暖的生活像放电影一般在眼前.我对朋友说,像不像个牧童?朋友笑着说,老牧童.哈哈,我也笑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极目这早春的田野,黄去的枯草是收割后的稻草桩子,泛着青色的是那些不知名的野草.没有了往日此时正青青的麦苗,正绿油油的油菜.乡村的人越来越少,田野就如此这般的空旷起来.即便是春节,也没有了往昔的喧闹,只有远处的村庄,还不时有袅袅炊烟,让人看得亲切;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也还偶尔有一声没一声.我对自己说,没必要那样沉重地叹息,更没必要那么的悲观,一切都还在顽强地生长着,传承着,正如我们这个久经磨难的民族,不一样生生不息么?

杀年猪

从黑桥出来,沿着武长公路继续南行,到我们今天的第三站:石山小学.石山小学门口的一排养猪场,我们曾经在那喂过猪.

那时的课上得少,劳动却多.我指着水塘边的一栋别墅对朋友说,那是我们曾经养猪的地方.准确说是石山大队的养猪场,养猪场是一幢长绺形的房子,里面分成两排猪舍,每一排猪舍有五六个,一共有十一二个猪栏.每一个猪栏里,大的一头猪,小的三四头,还有两只母猪.母猪拖着沉沉的身子,双排扣一样的几乎垂到了地上,看来母猪要生产了.那时我们就被安排在猪场里劳动.主要是打扫猪舍,煮猪食喂猪.猪食是加工稻子后的残余,我们称之为糠,再加上猪草,煮熟后的猪食散发出一股青草味,要不是加了一些泔水,人一样可吃.女生把猪食煮好后,我们就拎着猪食桶去给猪们喂食.生物钟的作用,我们一拎着猪食桶上来,两排猪舍的猪们就哄哄叽叽地拱了上来,争先恐后的,与人类无异.有科学家宣称,猪的智力一点也不亚于猴子,它们最好的时候有七八岁孩子的智商,只是猪比较懒,吃了睡,睡了吃把它的聪明遮蔽了.到了晚上,我和一康睡在猪舍里的饲养员的床上,那房子四周透风,风象吹着的口哨一样,“嗖嗖”的响.我很有些害怕,而一康还给我讲着鬼的故事,窗外仿佛有聂小倩的身影.一夜都没睡着,眼睛睁到天亮.而一康睡得好香,匀称的呼吸,一声一声,我听得分外真切.

在石山小学,最热闹的是杀年猪时.学校里杀年猪不是在阴历年,而是阳历年,因为过阴历年时,学校早已放假了.阳历年前的一天,学校便从大队的猪舍里赶出两头大大的肥猪.你看,操场上人头攒动,人欢猪叫.说猪聪明,此时略见一斑.猪好象有预感,从猪舍里赶它出来时,它硬是不肯出来,两个屠夫,两个帮手连拉带拽,才把两头猪赶出来.而且,一路上,猪都在拼命的叫唤,即使把它赶到操场,它还是在想拼命的逃脱.可屠夫们不是吃素的,他们有经验得很,使劲拽住猪的耳朵,是不会任它乱跑的.

把猪赶到事先架好的案板前,猪的叫唤显得更加凄惨起来,死死的不肯就范.但屠夫们却不管这些,在几个帮手的合力下,捉手的捉手,捉脚的捉脚,一直子就把大肥猪按到了案板上.猪头还在摇头晃脑的挣扎.随后,屠夫挑出一把尖尖的长刀来……猪的叫声一直不断,好像是在长啸,又好像在呜咽,接着便是,但声音越来越弱,后来就没有气息,一个生命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刹那间消失了.但我们那是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似乎猪的命运就是给人吃的.现在想起来,真为自己的没有同情心而脸红.

屠夫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只见他在猪的后脚肢用小刀划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吹,哦,他是吹猪,而不是吹牛.随着屠夫的脸涨得通红,猪渐渐被吹得鼓了起来.这时,屠夫把它放进已烧得滚烫的水盆里浸泡,当浸泡透了后,屠夫用一只铁钩钩住猪的屁股,并把猪挂在一只张开的人字梯上.这时,屠夫从竹篮中拿出剃毛刀,给猪刮毛.刮毛可是个技术活,要不然就刮不干净.只见屠夫的刀在猪身上刮得“嚯嚯”地响,猪毛便象秋风扫落叶般,落在地上.当猪毛刮尽后,屠夫把猪平放到案板上,哟,看那猪头,竟像一张含笑的脸.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一看还真是呢.也许它觉得把一切奉献给了人类,该含笑九泉罢.热闹看完了,我们就是等待吃肉,时称打牙祭.当厨房里飘出猪肉的醇香时,我们的口水早就流出来了.肉的味道已不记得了,但一盘肉一上来,就被抢光的场面还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站在操场上,闭上眼睛,往事像叶子一样,穿过了时空,纷纷飞到了我的脑海,让我回忆都回忆不过来.但我始终记得,那些弥漫在操场上空和后面茶山上的声音,分别是那个同学的.....虽然稚嫩,却充满童真,带着纯朴,包含向往.像燕子的呢喃,像竹鸡的鸣叫,像山雀的咏叹,像黄鹂的歌唱……

总结: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梅赞散文和梅赞方面的散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李梅散文三题 作者简介李梅,女,河南信阳人,教师,河南省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年度信阳散文编委 有散文作品发于数十家文学刊物,曾获全国散文原创大赛一……奖,部分作品入选河南省青年散文作家作品专辑.

2、 写出一个有情义的世间谈谈叶梅的散文 中这样说过“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常、最透彻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 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

3、 散文二题 ■李杰一田卷心菜一田的卷心菜,一碧的绿玫瑰 老家李庄,绿包菜千万亩,密匝匝站满东坡地,攒头攒脑齐瞅向我,而我也正寻它们来 秋收冬藏,万物蛰伏 此时,乡村的颜色已萧瑟备至,可你只挪眼向田野,立马绿了视线.

4、 梅赞一枝春 直僵僵的树叶,迎着白泠泠的雪儿,发出簌簌的响声 一夕之间,让近岁冬温,寒腊无雪的“失落”感荡然无存,也好像是对朋友圈热情似火的调侃、戏谑的一种积极回应 老天一旦重启天寒地冻的模.

5、 散文三题:旅途 冰山上的雪莲花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可这句话,在多雄拉山似乎并不适用 因为,这座被背夫们和徒步者翻过无数次的高山,在我看来,依旧没有路 穿过松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寸草.

6、 樊星散文两题:行走中的笔记 樊星,男,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 文学博士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研究 1997年—1998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