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 中国茶文化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茶文化英语论文 中国茶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开题报告 中国茶文化英文论文 中国茶文化论文600字 关于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论文

中国茶文化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中国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有关论文怎么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中国茶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0

中国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本文是关于中国茶文化类论文怎么写跟文化遗产和数字化和保护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摘 要:中国茶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在归纳分析茶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提出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整体性和标准化.探讨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为相关研究开展提供基本思路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20-0110-02中国图书分类号:TS971文献标志码:A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早在三千年前,中国云南先民就开始驯化、制作、饮用茶叶,中国茶叶因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种类繁多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式,又结合不同地方的民风习俗,形成了极具多样性的中国茶文化体系.然而,与其他文化遗产类似,中国茶文化遗产正遭遇着全球化、城市化与商业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落寞与失传,商业活动的拆真与成为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通病.诸多茶文化遗产处于老少边穷地区,人口流失严重,致使传统习俗逐渐衰落消亡.基于保护中国农耕文明的璀璨遗产及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提出采用信息技术对中国茶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保护,以期永久记录与传播源远流长、魅力无穷的中华茶文化.

1茶文化遗产的现状

农史学家石声汉先生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农事活动发明创造、积累传承的,具有历史、科学及人文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系[1]”.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不仅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对于茶文化遗产来说,其物质遗产包括古茶树、古茶园、古道、茶舍、茶楼、茶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文化、制作工艺、茶会、茶宴、茶诗、茶画、茶具等.

1.1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茶树、古茶园、古道、古建筑等在盲目商业化的推动下,被人为毁坏,令人惋惜.云南古茶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毁茶种粮,古茶园面积从33000hm2降至13000hm2.然而,随着近年古茶园受到国际关注,茶叶攀升,古茶园附近不断出现新茶园,导致茶叶基因漂变[2].古茶园的生态体系被人为破坏,古茶树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如曾证明中国是茶叶原产地的标志性古茶树——南糯山800年茶树王,由于环境破坏和保护不善而仙逝.一些不可移动的古道或古建筑,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而被毁坏[3].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文化、手工制茶工艺等,逐渐衰落.中国茶文化遗产集中在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受城市化推进的影响,各地与茶相关的民俗文化正逐渐衰落消失.产茶地区的民俗文化,如云南白族、湖北土家族、湖南苗族等,原本保留着与茶相关的古老而复杂的礼仪,但由于茶叶种植地区生活环境艰苦,年青人更愿意外出打工来改善生活.相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来说,来自不同地域的农村文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年青人的观念和思想极易被同化,繁复的礼仪逐渐被简单的交际方式替代,导致茶文化的民俗内涵逐渐衰落.

随着工业化发展,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也面临失传.目前市场上的茶叶绝大多数采用全机械制茶,少部分茶户采用半机械方式,只有极少数匠人仍采用全手工制茶.手工炒茶工艺繁琐,工作幸苦.以炒茶为例,传统手工炒茶存在“抖、搭、捺、甩、抓,推、拉、摺、磨、扣”等12大手法,且需勤加练习,才能做出上品的炒茶.对于老品茶人和行家们来说,手工制茶甘香醇厚、口感更佳.采用机械模拟人手工过程能提高制茶效率,但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蕴.纵观现今茶叶市场,一些名茶虽保留其称号,但制作工艺已全面机械化,传统手工工艺只存于古籍与极少数民间匠人手中.

2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共享、传播等,其目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各文化的原生态和多样性,给未来重建工作提供真实直观的依据.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当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和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2.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第一原则.在数据采集和加工过程不受无关因素影响、不参入个人想法、不按个人喜好取舍对象,尊重受保护对象的原生特质,关注其原有形式及内涵,既不歪曲贬损,又不过度包装美化,以追求真实还原对象的全部内容.数字化保护的过程包含6个主要阶段——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共享、传播.在前5个阶段中,必须尊重其“原生文化”,不应存在修饰处理行为;而“传播”阶段可对其适度加工,形成“次生文化”,以利于公众群体的接纳以及文化的传承.可以借鉴现代戏曲的传播理念,如昆曲、京剧等为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在表现形式和方式上进行改良.

2.2整体性

茶文化遗产是指与茶叶的种植、制作、运输、销售、饮用等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其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而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以茶马古道为例,茶马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以马帮为载体,将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与藏区相连,形成古老茶马交易运输网络.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还包含与之相关的古老工艺、民俗、建筑、语言、传说、音乐、舞蹈等.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将保护对象视作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任何关键因素的变迁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演变甚至坍塌,比如现代宽阔的运输道路修入茶马古道地域,就会改变传统的运输路径,也造成原先古道沿途藏民的饮茶习俗及其文化的消失.因而数字化保护应讲究整体性原则,保护内容不应是对象局部的点或面,而应将目标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来实施系统化保护.

2.3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对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各阶段应遵守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模式和标准.“标准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数字化保护过程的规范化,还在于确保数据便于检索、共享和用于不同用途.Doerr和Stead(2011)认为“标准规范是一组丰富的概念模型或核心本体,以一种互补方式整合和覆盖数字世界的各元素的关系”.数字化保护的长远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互通的数字世界,而每一个访问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并获得所需数据信息,因而遵守通用标准是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标准化”要求制定统一的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框架、核心元数据标准以及数字化保护各阶段的标准,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

3.1采集与加工

数据采集技术包括笔录、录音、录像、高精扫描、三维建模等,其中三维建模技术又包括激光建模、红外线建模、无人机实景建模、动作捕捉、照片建模等.在选择数据采集技术时遵循“可还原性”原则,即选择未来可以还原对象的技术,如对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采取笔录或录音方式;制茶工艺、民俗礼仪、音乐舞蹈采取录像方式;古籍古画可采用高精扫描技术;茶楼、茶舍等建筑可选择激光三维建模技术;物件如茶具、茶桌等可采用红外线三维建模技术;古道、茶场等大范围场所则采用无人机实景建模技术.当数据采集后,由于原始数据信息量较大,需要进行数据的压缩编码与格式转换等.

3.2存储与传输

存储与传输阶段,各类电子文档须严格按照预设的模式规则进行描述,这些规则称为元数据.元数据能适合任何数据类型,它记录了如何(How)、何时(When)、由谁(Who)采集这一组数据,以及数据的加工方式.元数据对于计算机理解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至关重要,确保资源的可访问性、识别性和检索性,促进资源的组织与集成,并能提供资源的自动识别与存档.元数据的缺失会导致资源即使存储在数据库也不可见或不可访问.目前博物馆及艺术领域通用的元数据格式包括CIMI、CDWA、RLGREACHElementSet、VRACore等.中国2017年验收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也开发了一套元数据标准,能够给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3.3共享与传播

数据共享阶段主要是展示茶文化遗产的原貌,可采用书籍、音频、视频、全息影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手段.共享技术的选择应根据所面对的人群、共享场所及其他基础条件.对于博物馆来说,虚拟现实由于需要三维眼镜等显示设备而不便管理,不宜作为首选技术;而全息影像、增强现实同样具有良好的展示及用户体验效果,因而更适合博物馆的需求.数据传播阶段主要是对茶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加工和包装,并通过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以鼓励人们认识、关注茶文化遗产,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从而将数字化保护回归到大家保护、人人保护,真正做到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结束语

由于茶文化遗产的现存危机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对其保护不能仅靠旅游文化产业或法律法规,“数字化保护”是调和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一个永久性工程,应秉承严谨、审慎的态度,以真实性、整体性、标准化为基本原则,学习制茶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心全力完成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共享、传播等各阶段工作.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全球重要的文化遗产都将步入数字化道路,各数字博物馆之间的连接将变得更为紧密,所有领域包括茶文化遗产的数据都将被组织起来,形成庞大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保护中应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2):102-110.

[2]何露,闵庆文,袁正.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J].资源科学,2011,33(06):1060-1065.

[3]刘馨秋.基于农业遗产视角的江苏茶文化遗产资源分类及保护研究[J].中国农史,2013,32(05):117-125.

本文结论,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中国茶文化本科中国茶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化遗产和数字化和保护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曲红英(哈尔滨市方正县文化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800)【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机 文章分析了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2、 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艰巨性以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困境为例 向兰丽(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重点产荼区之一,保靖黄金茶仅是其中的特优茶品之一 这一特优荼品曾经名列明清两代宫廷“贡荼&rdqu.

3、 宗教文化数字化保护探析 内容提要数字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和新契机 由于我国宗教文化数字化保护仍面临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人才缺乏、相关工作管理存在缺陷……困境,文章从宗教文化数字化保护的价值出发,提出建立.

4、 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以广东省汕头市凤岗村为例 一、概述古村落有着丰富文化遗产,令人堪忧的是很多村落早已失去往日的样貌,甚至已经灰飞烟灭,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保护只是一个方面,对于更多人而言保护的意.

5、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困境和保护 满英子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其保护措施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民间文学类,具有传承单一的特性导致其保护效果不佳 目前,针对我国关于民间.

6、 面向数字化保护的湖南滩头木版年画语境 数字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一种重要方式 在数字化过程中,语境概念的引入成为深入解读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发生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 而语境究竟如何理解,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滩头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