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国家旅游地理杂志 地理杂志 地理论文1000字 地理小论文 地理教育期刊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地理硕士论文格式 地理杂志订阅 地理论文学术期刊 地理论文名称 地理教学杂志网站 测绘和空间地理信息期刊

地理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对几个地理现象等信息三则类论文范文检索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地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5

对几个地理现象等信息三则,本文是地理方面论文范文检索跟几个地理现象和三则和信息三则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对几个地理现象的解析

1.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

地球已经进入了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的时代,工业革命初期,这一数值为278ppm,这个浓度代表着大气、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处于自然平衡状态.随着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这种平衡被打破.过去10年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一直维持在接近400ppm的水平.2013年5月,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曾经首次监测到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00ppm的关口,但只是暂时和区域性的,而201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则全面突破400ppm,这标志着全球变暖进入更明显的时期.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除了人类活动之外,厄尔尼诺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厄尔尼诺在2015年达到顶峰,造成热带地区大面积干旱、雨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但厄尔尼诺影响目前已经结束,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却并未回落到正常水平.二氧化碳能够在大气中存留数千年,在海洋中存留的时间更长.

2.全球六成脊椎动物已被消灭

2016年10月,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称,1970年至今,由于人类的捕杀和生产活动,全球将近3/5的脊椎动物已被消灭.脊椎动物减少的五大驱动因素,按重要性排列依次是:栖息地消失、人类捕杀、污染、物种入侵和疾病.此外,气候变化也将成为一大威胁,一些动物已经因气温升高和气候模式的变化而减少.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到2020年可能会骤减2/3.科学家一致认为,地球物种已经进入过去50亿年中的第六个“大规模灭绝”时期,物种已比正常状况快1 000倍的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是大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了物种,这些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为人类提供清洁空气、水、食物和调节气候功能也会消失.

3.可再生能源成全球最大新增能源

2015年全球每天约安装50万个太阳能电池板,而全球绿色电力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53吉瓦,其中大多是风能和太阳能项目,超过了加拿大的总装机容量,也超过了2015年新增的常规矿物燃料和核能装机容量,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增能源.可再生能源引领全球电力市场发生转变,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新增陸地风电场的平均发电成本下降约30%,大型太阳能电站的成本则下降了67%,而今后五年其发电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在美国、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得到大力扶持.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各地的发展.专家预计,到2021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在世界的比重将会上升到28%.

4.全球九成人口呼吸污染空气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9月发布的报告中称,全球每10人中约9人呼吸的是污染空气,这份报告根据全球3 000多个地点收集来的数据分析形成.空气污染数据主要是空气中PM2.5颗粒值——每立方米空气中PM2.5颗粒超过10微克,则被认为不符合标准.目前,全球92%的人口生活在PM2.5超标地区,最严重地区包括东南亚、地中海东部及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每立方米空气含54微克PM2.5颗粒,印度为62微克,日本为13微克.空气污染使人类罹患中风、心脏病及肺癌等疾病风险大为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600万的死亡案例与空气污染有关,其中室外空气污染每年导致300多万人死亡.大气污染问题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应该努力减少矿物燃料使用,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切实控制污染源.

5.全球难民和流离失所者逾6 000万

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联合国难民署在2016年6月发布报告称,全球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总数已突破6 000万.从国家来看,全球难民近半数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三国,因叙利亚危机而前往他国避难的叙利亚难民就接近500万,而黎巴嫩是全球难民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平均每1 000人中就有183名难民.全球国内流离失所问题最为严重的3个国家是哥伦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哥伦比亚因为冲突等原因流离失所者人数接近700万.

未来能源之星

1.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化学式CH4?8H2O),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ydrate,简称GasHydrate),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可燃冰.

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可燃冰外表上看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像一个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因其外观像冰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164m3的天然气.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

2.可燃冰的形成及分布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塊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海底古生物遗骸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温度、压力及气——水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天然气水合物,分散于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自然界中的可燃冰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以分布的地理命名则分为“海域可燃冰”和“陆域可燃冰”.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燃冰矿点超过200多处.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km2,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中国可燃冰储量十分丰富.我国可燃冰的资源潜力约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可供中国使用200年.根据研究,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羌塘盆地和南海大陆坡及其深海.

3.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战略性与危险性共同打造的“双刃剑”.鉴于可燃冰的广阔前景,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可燃冰研究,但截至目前仍面临多个难题.首先,因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十分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其次,可燃冰开采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大.央视报道,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最后,可燃冰可采还面临高昂成本问题.有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南海可燃冰开采费用达20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达6元/立方米,而常规天然气本身开采只有不到1元/立方米,整整相差6倍.

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可燃冰的研究进度大概相当于30年前的页岩气研究情况,但考虑到气水合物的复杂性和链式环境影响,所以研究、开发进度会更加缓慢.目前为止,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5%,天然气则逼近40%.可以说,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能源安全挑战的关键时期.根据有关部门规划,可燃冰能源预计在2030年前后将推进至商业化阶段.

地球上水的起源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水起到了化学反应剂和润滑剂的作用,直接促进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起源和形成时间,决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生命起源的时间.地球上的水到底从哪儿来?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说”和“自源说”.不过,两种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

1.地球上的水是彗星小行星“撞”出来的

“外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地球外部.而外来水源的候选者之一便是彗星和富含水的小行星.被誉为“脏雪球”的彗星,其成分是水和星际尘埃,彗星撞击地球会带来大量的水.而有些富含水的小行星降落到地球上成为陨石,也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为0.5%~5%,有的可达10%以上,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含水更多.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陨石,大约占所有陨石总数的86%.正因如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时,将其中冰封的水资源带入地球环境中.

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慧星水的化学成分与地球水并不匹配.既然陨石是在地球形成阶段就已经降落到地球的,那么应该在地球的地幔中留下相应的化学痕迹.如果水确实是在这一阶段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那么地幔中的同位素水平和陨石中的同位素水平应该相同,而分析后发现,两者的同位素水平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证明,如果水确实是由彗星或小行星带到地球上的,则其来到地球上的时间并不是地球的形成期,而是地球演化到形成地壳和地幔之后的时期.但并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即水最开始其实是星际尘埃的组成部分,而地球则正是由星际尘埃所组成的.

2.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吹”出来的

外来水源的另一个候选者是太阳风.太阳风是指从太阳日冕向行星际空间辐射的连续的等离子体粒子流,是典型的电离原子,由大约90%的质子(氢核)、7%的α粒子(氦核)和极少量其它元素的原子核组成.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然后,这种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

3.地球上的水是“娘胎”里带的

“自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地球本身.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气体和尘埃经过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凝聚后的这些星子继续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后进一步增大生长而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起源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时溫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地球内部蕴含的水量是巨大的.地下深处的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水.有人根据地球深处岩浆的数量推测,在地球存在的45亿年内,深部岩浆释放的水量可达现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4.为何只有地球上有液态水

地球上的水来源于地球自身演化过程中的岩浆水等,天文学家更倾向于是彗星等撞击地球带来的水.目前两种观点谁都没有说服谁.可能两方面的来源都有,主要问题在于谁是主要来源,还很难下结论,需要更多证据.

液态水能否存在的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由于温度通常在0~100℃之间,因此,水才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40~50℃,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液态水.因此,水出现在地球上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现象.

此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几个地理现象和三则和信息三则方面的地理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利用地理现象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实效 摘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生活化、实时性的地理现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2、 河南测绘:强化党建,引领地理信息+ 本刊记者 王红闯为推动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发展和让中原更加出彩,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的建设为目标,将加强领导干.

3、 洛阳市多措并举提升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能力 近日,洛阳市国土资源局针对突发事件对应急测绘保障的要求,结合洛阳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测绘技术队伍现状,制定了洛阳市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着力提高测绘应急保障能力 预案明确了测绘地理信.

4、 基于3S的田园综合体地理信息快速获取 摘 要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模式 为了快速准确获取研究区的地理信息,从而指导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本文以湖南省洞庭湖区某一现代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实例,以3S和移动技术为手段,探讨地理.

5、 初中地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 【摘要】初中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不仅给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一定便捷,也为教育革新发展带来了诸多契机 地理作为初中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内容、知识面.

6、 涉密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管理 针对测绘地理信息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若是因为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管理人员的工作疏忽而导致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被泄露以及被其他人所利用,那么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是非常严重的危害 尤其是被其他的国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