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经济视角期刊 以关爱学生为视角论文2000字 新视角期刊 论文选题视角 财务视角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视角杂志

关于视角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教育治理视角的师德建构理论和实践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视角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5

教育治理视角的师德建构理论和实践,本文是视角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和教育治理视角和理论与实践和师德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德性论与规范论是师德建构理论总体分析框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二者的激烈碰撞致使师德建构中出现了教师价值混乱、知行脱节、主体性丧失等问题.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来考察师德建构的实践路径,可以突破规范论与德性论的藩篱,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治理:师德:德性论:规范论

[中图分类号]CA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5843(2017)12 -0012 -04

[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7. 12. 003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全面来临的时代,我们的师德建设面临着传统美德思维与现代规范思维的两难选择.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从教育治理的战略高度来探讨师德建设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师德建构的两种理论逻辑

教师职业道德归根到底属于道德哲学的范畴,要考察师德建设的得失我们就不得不探究其的道德哲学基础.在师德建构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的路径:德性论与规范论.二者具有不同的问题意识、逻辑意蕴和理论取向.

(~)德性论与师德建构

德性论在西方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主要体现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其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直至工业化以前,德性论思想一直在道德建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所谓德性论,“是出自个体德性的*,即以个体的德性为自因的*.德性*的理论视角,注重行为者自身的德性或道德品质,把德性的形成、美德的培育看作是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1].德性论主要围绕“一个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怎样获得人生的幸福”这三个问题来探讨德性问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德性是人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人迈向幸福的必由之路.

孔子也认为,要成为一个好人,就必须要修“德”,即培养德性的品格.孔子把这种品格称之为“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之多.孔子以“仁”作为一切德性的总纲,统摄一切德目的道德原则.麦金太尔也在《德性之后》一书中写道:“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3]

长久以来,传统师德规范的形成和师德实践都受到德性论的影响.这种以道德哲学为基础的师德建设,追求教师的完美人格为目标,重点突出教师德性的养成和良好的自我修养.但是这种师德建构的方式缺乏可以量化和评价的标准,也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迷惘.

(二)规范论与师德建构

相对于德性论而言,规范论的发展历史要短得多,但是其影响却更加深远.规范论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扩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评价体系.所谓规范论,“是依凭规范的*,是以原则、准则、制度等规范形式为行为向导并视其为道德价值之根源的*”[4].规范论主要关注“什么是合理的道德规范”“我们怎么做才能符合道德规范”等问题.

规范论以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最为著名,其产生之后迅速取代了德性论的统治地位.规范论认为: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关注和研究,我们只需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只要人们的行为符合这些原则和规范,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的:如果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这些原则和规范,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恶的.规范论这种根据理性原则来确定道德规范的做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规范论为行动者提供了简单明了的行为指引,尤其是在面对道德冲突的时候,它几近科学决策的程序化操作更符合了人们对理论作为行动工具价值的心理预期”[5].近代以来,这种规范论为我们的师德建设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和清晰的评价底线.

规范论所要建立的是一种底线*,它要确定的是具体行为的规则界限.但是在师德规范中,我们看到的很多原则却不是底线*,而是一种对至善的追求,所以在规范论主导下的这种至善的追求就必然会导致师德建构的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师德建构的溃殇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全面来临的今天,德性论与规范论作为师德建构理论总体分析框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师德建构必然出现知识化、外在化和工具化的问题.

(一)师德建构的知识化导致知行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步完善,各个行业的道德规范也日趋完善.在职业生活领域,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规范:在教师职业生活领域,我们建立了由《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构成的师德规范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还是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都按照这些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教育目标形成适合学校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本.

这些完美的道德规范要求以“文本知识”的形式出现在受教者面前,在师德建构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知识化的特点.因此,由于教育和课堂授课的特殊性,师德教育也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一样来传递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师德教育成效的检验也是以简单的考试的形式来评判.

以知识的形式开展的师德教育教师只是对规范的条文感兴趣,以应付有关部门的考核.对于规范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则并不一定认同.在师德建构过程中,以记忆的形式对待知识,最终会导致知行脱节,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掌握得很扎实,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未必认同和践行.

(二)私德与公德界限模糊化导致价值混乱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综合.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教师的个人道德,师德作为职业生活(公共生活)的道德要求,属于“公德”的范畴:教师的个人道德则是更加宽泛的范畴,既包括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也包括私人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公众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等同于教师的个人道德,把对教师职业生活的道德要求扩展到了私人生活领域.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把教师的地位抬得非常高,比如“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将教师看作是为人师表的道德楷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师德建设中,公众就把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等同于提升教师的个人道德水平.

这种界限的模糊导致教师在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也会被要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也会被其亲属以师德规范来约束其行为.教师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从而无法区分职业生活和非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最终导致价值的混乱.

(三)底线*崇高化导致教师主体性缺失

规范论所确定的是底线*,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最根本的东西.但是反观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属于个别要求,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老师要作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甚至是“成圣成仁”.因此这种底线*崇高化就会导致教师对师德规范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同时,目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很少提及教师的权利.义务论规范的内在逻辑容易导致道德价值的虚无化和载体的非人化,从而使师德教育变成单向,教师变成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任何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到道德主体的身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它只有依附于道德主体并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这种外在的道德准则强加到教师身上,用过多的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势必会让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然而一切道德规范要真正作用于道德主体就必须被主体所认同,内化为情感和意志.没有教师主动地参与和内化,师德建构必然收效甚微.

三、教育治理视角下的师德建构路径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集聚地,如何让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中突围是师德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来考察师德建构的实践路径,可以突破规范论与德性论的藩篱,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一)师德治理的主体逻辑

从规范论的角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者无疑是师德规范的制定者,而教师则是师德规范的受众和践行者.从德性论的角度来看,教师美德的实现是教师自主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该既是师德规范的制定者又是师德规范的践行者.从教育治理的视角来看,治理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化管理过程.因此,在师德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元参与的师德治理主体系统,让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意愿.首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行政权力的掌握者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其次,作为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师德建设与实践中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践行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行为准则,增强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学校教育的相关人员,比如学生和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师德治理,一方面积极表达自己对师德规范和师德践行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

当然,在多元主体之中,教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为他们既是师德规范制定的参与者又是师德规范的践行者.要提高教师参与师德治理的积极性就需要唤醒教师的参与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是德性生成的根本途径.缺少这种自觉意识,教师无法意识到提升德性的重要意义,就会缺少自我提升的动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这种自觉意识,教师只是关注外在规范的遵守,认为只要自己不违背规范就是善的.要唤醒教师的自觉意识就要改变传统的规则本位,确立德性本位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的规则本位只是关注教师外在的教育活动,而忽略了教师内在品格的塑造,否定了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师德建设中确定德性本位的道德教育体系,才能为教师德性生成提供文化引领和制度保障.

(二)师德治理的维度与标准

师德治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必须区分教师的职业生活和闲暇生活,把握好师德规范的维度.教师首先是普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因此,师德治理的维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生活领域.我们要注重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实践活动,重视其闲暇生活的建构.闲暇生活是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之外,教师在其自由支配时间内的活动.有学者认为:“闲暇生活以其自由与和谐的本质与个体德性的根本发展指向相一致,闲暇生活的质量对于教师德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的闲暇生活存在时间缺乏、质量缺失以及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对教师德性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闲暇教育的制度建设,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保证教师闲暇生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促进教师德性的提升.”所以,师德治理的维度应该规范在教师的职业生活领域,对于职业生活之外并且与职业生活内容无涉的行为,我们就不能用师德来规范.

同时,师德治理应该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应该与特定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既不能超越现实,提出不切实际的、假大空的要求;也不能落后于时代,阻碍师德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由于师德的好坏很难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评,这也增加了师德治理的难度.所以,师德治理的标准应该把隐形的师德目标显性化,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师德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用教师的“德行”来体现教师的“德性”.

(三)师德治理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的师德治理主要依靠道德的手段,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我们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转变,这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权威的碎片化,道德的控制力在不断减弱.现代社会存在的多元价值观也必然导致人们的多元价值选择,那么主流价值观所推崇的道德权威、道德偶像的影响力就会趋于弱化并且越来越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德治理要取得成效,就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还应该使用法律、纪律等治理手段.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就有如下规定,即师德有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制”.由此,在师德治理过程中,援法人德,化德为法,互为倚重扶持,就可以克服原来单一治理手段的低效.

参考文献:

[1][4]吕耀怀.规范*、德性*及其关联[J].哲学动态,2009(5):29 - 33.

[2]亚里士多德,苗力田.尼各马可*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5.

[3l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1.

[5]童建军,李萍.德性论与规范论比较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9(3):27 - 31.

[6]申明.闲暇生活与教师德性之提升[J].教育科学研究,2010(3):70 -73.

(责任编辑:王野川)

此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教育治理视角和理论与实践和师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视角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视角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巴勒斯坦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和治理实践改革关注的热点 尽管巴勒斯坦多战乱,但其并未忽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该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也呈现出独特性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体系化.

2、 高校廉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摘要廉洁教育是提高当代高校廉洁精神文化水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廉洁精神文明是高校廉洁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动力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身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大学生廉洁不仅关乎着其个人身心健.

3、 论社区教育治理之必要和可能 摘 要社区教育治理不仅具有存生合法性、存在合理性,而且对于社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现实中,我们要尽快更新观念,从管理观迈.

4、 教育公平视角下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分析 梁 颖(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 · 昆明 650000)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9 036摘 要 在.

5、 国际视域下的教育治理:治理、组织和路径 国际视域下的“教育治理”治理、组织与路径①严孟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在对“教育治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路径的探索中,国内外的研究者意识到了.

6、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雾霾协同治理 刘雅静(宁夏区委党校,银川 750021)摘要作为一个涉及对象广泛的公共环境问题,雾霾的有效治理亟须清晰界定利益相关方并识别其行为选择,找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进而寻求多主体协同治理策略,力求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