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哲学论文 马克思课程论文 结合家乡用马克思原理写论文大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大学马克思论文写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大学马克思论文格式

马克思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从双重使命到对殖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义和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7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义和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本文是马克思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殖*义和印度传统社会和双重使命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胡洁瑶

【摘 要】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视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说,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重建”的双重使命,为马克思在殖义问题和印度问题的经典立场.事实上,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摘录,可见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本文便旨在探讨马克思关于殖义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和发展.

【关键词】殖义;印度;欧洲中心主义;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1-0035-07

作者简介:胡洁瑶,(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

谈及马克思对殖义与被殖民社会的看法时,人们通常想起的是著名的“双重使命”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 在此,马克思认为历史地看,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但打破了印度社会停滞孤立的状态,而且为整个印度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物质条件.因此,被殖民统治对古老的印度而言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即英国殖民者充当了推动印度社会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

回顾1848年的《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会发现马克思在1853年论印度问题的一系列时评中表达的观点与《宣言》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宣言》展现了这样一幅社会发展的图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化为标志的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资产阶级则是推翻旧阶级和旧制度的最重要力量.因此,既然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那么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便是推动印度发展的必要环节.换言之,马克思对印度问题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当时的社会发展观之上的,即他以西欧历史为根据而总结的固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过程:原始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宣言》中尚未提及备受争议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对殖义的看法广受诟病,甚至令马克思遭受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等的指责.一些后殖民研究者批评马克思提出的是一种“完全忽视在非西方社会中的殖体经验的欧洲中心型的政治解放”

Cf. Castro Varela, María do Mar/Dhawan, Nikita: Postkoloniale Theorie. Eine kritische Einführung, Bielefeld: transcript, 2005, p. 64.,萨义德甚至抨击马克思对非西方世界进行了的东方化Cf. Edward Said, Oriental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p.9..事实上,对马克思殖民问题观点的批评意味着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观的否定,即对基于西欧历史的社会发展阶段说的否定.然而,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相较于1853年及之前的思想,后来的他无论在殖义问题还是在非西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都有更丰富和全面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Ⅱ)中马克思晚年的摘录、笔记的陆续整理出版,马克思在非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全貌得以被逐渐呈现出来.本文希望借助对马克思1853年以后论及印度问题,包括其他非西方社会的文本及其晚年笔记的研究,呈现出马克思在印度问题和殖义问题的观点发展和转变,即从先前认为英国殖民统治可以完成“双重使命”并且推动印度社会的发展,转变为批判地看待殖义,认为其对殖民地传统社会产生的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由此,我们也能够一窥马克思晚年在社会发展理论的转变.

一、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双重使命”

文章开头所引的关于“双重使命”的段落来自马克思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所写的时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结合同年另一篇同样著名的论印度问题的时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所谓的“破坏”与“重建”的具体内涵.

(一)破坏——打破印度传统社会的孤立、停滞状态

1853年的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批评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非常孤立、几近停滞的状态,甚至直言印度“没有历史”,从根本上缺乏推动自身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马克思看来,印度社会的孤立状态首先体现在其基层社会结构即村社制度,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村庄制度.在1853年6月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如此描绘印度的村社:“在某些这样的村社中,全村的土地是共同耕种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每个土地所有者耕种自己的土地.在这种村社内部存在着奴隶制和种姓制.荒地作为公共牧场.妻子和儿女从事家庭纺织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马克思指出的是村社内部的公有或半公有土地所有制、村社内部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村社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在他看来,村社的这些特性相当落后,极大地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马克思对村社制度给出更详细的描绘:

在印度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方面,印度人也像所有东方人一样,把他们的农业和商业所凭借的主要条件即大规模公共工程交给政府去管,另一方面,他们又散处于全国各地,通过农业和制造业的家庭结合而聚居在各个很小的中心地点.由于这两种情况,从远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结合体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在这看似中立的描述后,他话锋一转,直指村社制度实际上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同上,第142—143页.

换言之,印度社会的基层结构不仅不能为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自身就是巩固专制统治的最佳方式.无怪乎马克思忧心忡忡地认为亚洲社会亟需一场革命,否则难以向前发展: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同上,第143页.

英国的殖民统治恰好可以从根本上破坏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而成为刺激印度迈入现代化转型的外来动力.亚洲的社会革命的完成既需要英国殖民者的破坏,也依赖于他们的重建.

(二)重建——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分工方式和铁路系统

马克思认为印度作为“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注定要成为“征服者的战利品”,但与以往其他侵略者不同,英国作为比印度高级的文明,其殖民统治将有着改造和提升印度文明的深远意义.这种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生产领域中,尤其体现在英国人对印度传统纺织业的彻底摧毁和重建上.

以手织机和手纺车为生产工具的纺织业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印度一度依赖向欧洲出口棉纺产品以换取贵金属.可如今,拥有蒸汽机和更先进科技的“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凭借更高的生产效率生产出更低的产品,这些价廉物美的棉纺品大肆侵占印度市场;此外,英国统治者还在印度推行更高效的现代分工模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传统分工.他们“把纺工放在兰开夏郡,把织工放在孟加拉,或是把印度纺工和印度织工一齐消灭,这就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摧毁了它们的经济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同上,第142页. .先是摧毁作为印度社会结构枢纽的纺织业,继而破坏作为基础社会结构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公社,英国殖民者无疑已经抽掉了印度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石,传统社会结构的坍塌指日可待.

除了指出英国对印度传统的生产分工方式的破坏与重建,马克思还花了大量笔墨分析现代交通——铁路的建设给印度社会带来的深远意义.现代铁路将印度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地降低了村庄与村庄之间交通往来的难度,因此将极大地打破印度各村庄从前那种相互隔绝、呈原子状零星分布的状态,为社会内部的往来提供无数便利.而且,铁路系统的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工业水平的提高,直接地推动印度工业化进程.

马克思认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还达成了诸如实现印度的政治统一、训练现代化的印度军队、推行土地私有制、培养具备现代知识的新阶层等成就.客观上说,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确为印度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是推动这个消极停滞的古老社会发生变革的关键外部动力,如果不是唯一动力的话.

二、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的批评以及马克思关于印度的知识的来源

不难想象,马克思1853年发表的这番关于印度问题的言论将会遭到猛烈炮轰,其中批判火力最集中点聚焦于对马克思的欧洲中心主义与东方主义立场的抨击.所谓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主要体现为这样两种观点:1.西欧是世界经济的、政治的、理论的乃至人种的中心,认为西欧社会相比于其他社会而言具有优越性

Cf. Kolja Lindner, “Eurozentrius bei Marx”, in Kapital & Kritik. Nach der “neuen” MarxLektuere, edited by Werner Bonefeld and Michael Heinrich, VSA Verlag, 2011, pp.93-129.;2.西欧资本主义文明和历史具有普遍性,因此全世界都应该按照西欧模式发展自身Ibid. .所谓东方主义,按照萨义德的说法,则是指西欧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的研究与其说是真正关注非西方社会的真实状况,不如说是在以建构“西方经验”为目的而打造一个东方的“他者”Ibid..诚然,如果仅仅从1853年的两篇论印度的文章看,马克思显然难以摆脱这些指责.在马克思看来,考虑到印度社会的孤立与长期停滞,被更高级的英国文明殖民是印度迈向现代化的必要阶段.

本文并不旨在为1853年的马克思辩护,而仅仅意图初探其关于印度知识的来源,进而指出马克思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囿于当时盛行于欧洲和英国知识界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马克思很可能在没有仔细辨别知识来源和充分反思流行观点的情况下做出了对印度问题的草率分析.

马克思本人从未到过印度,甚至没有去过他所论及的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而且从现有的材料看来,在1853年以前马克思基本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印度历史.那么,马克思关于印度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呢?在马恩1853年6-7月的通信中,马克思曾多次提到一位法国人弗朗斯瓦·贝尔尼埃(Fran?ois Bernier)的印度游记.他在1853年6月2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在论述东方城市的形成方面,再没有比老弗朗斯瓦·贝尔尼埃(他在奥朗则布那里当了九年医生)在《大莫卧儿等国游记》中描述得更出色、更明确和更令人信服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55页. 随后,他又提到:“贝尔尼埃完全正确地看到,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同上,第256页. 可见,马克思关于印度的相当一部分知识来源于这位在印度居住了12年的法国医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游记,甚至称赞贝尔尼埃的书“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贝尔尼埃1670年从印度回到欧洲后出版了一本影响很大的印度游记,他在书中多次声称在印度只有统治者一个人占有所有的土地:

只要了解国家的情况和独特的管理制度,对所有这一切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国王是国中全部土地的唯一所有者,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是,整个首都,如德里或阿格拉,几乎完全靠军队生活,因此当国王要在某个时期出征时,全城的人都得随同前往.转引自同上书,第256页.

贝尔尼埃的相关论断被孟德斯鸠和黑格尔解读为东方专制主义的主要表现Cf. Kolja Lindner, “Eurozentrius bei Marx”, in Kapital & Kritik. Nach der “neuen” MarxLektuere, pp.93-129..事实上,贝尔尼埃的言论完全经不起历史学家们的推敲:印度在被殖民统治前早已存在土地私有制.

尽管与事实相去甚远,贝尔尼埃关于印度传统社会的诸多看法仍然流行于18、19世纪的欧洲知识界,而其中所蕴含的东方主义乃至种族中心主义的立场也一度被不加反思地采纳.本文并非想把马克思塑造为这一流行观点的“受害者”,仅仅是想指出马克思当时关于印度的知识的来源本身很可能就深深地带有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偏见的烙印,以此说明这种偏见也许并非是马克思本人添加的.事实上,1853年以后的马克思展现了更多关于殖义的反思,并且在对印度历史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推翻了自己早前的偏见.

三、马克思对殖义及其与殖民地传统社会关系的重新考察

(一)从爱尔兰的例子看殖义与殖民地传统社会的关系

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的马克思坚持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印度这片未开化的土地,那么在19世纪70年代系统地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对殖义是否必然促进落后的被殖民社会发展的观点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结果不同,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1652年,英国通过颁布“国会法令”来巩固自身在爱尔兰建立的恐怖统治制度,并且准许英国资产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大量掠夺爱尔兰土地.次年,又出台新的法令强迫财产和土地已被充公的爱尔兰人移民至荒凉的康诺特省和克莱尔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注释250. .除了通过掠夺土地破坏爱尔兰的农业外,英国议会于1698年通过一项对爱尔兰产品(主要是毛织品)输入英格兰和威尔士课以重税的法令,以此来打压爱尔兰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如此,无论是爱尔兰的农产品还是手工产品都失去了整个英国市场.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掠夺性行为导致爱尔兰本土发生严重饥荒,不计其数的爱尔兰人逃亡到北美和澳大利亚,同时爱尔兰本土出现接连不断的反殖民政府的起义运动同上,第341—358页. .1798年,爱尔兰民族解放起义被英国政府镇压后,英国国会颁布英爱合并法令,宣布解散爱尔兰议会,借此剥夺了爱尔兰最后的一点自治权.合并法令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英国与爱尔兰推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取消了18世纪末爱尔兰议会为维护新生的爱尔兰工业而制定的保护关税政策.这导致爱尔兰的工业由于不具备与英国发达工业竞争的能力而走向衰败,整个国家最终沦为英国的农业附属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注释258. .与认为英国殖民者促进了印度的工业化相反,马克思清楚地看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如何严重阻碍爱尔兰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每一次爱尔兰准备要在工业上有所发展,就会被压倒而重新成为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同上,第341—358页.

爱尔兰的案例让马克思意识到,殖义对于殖民地而言本质上是一个不对称地参与到世界市场的过程,极大地阻碍着殖民地发展出可与西欧国家媲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例如在爱尔兰有的只是农业、人口和军事的被疯狂掠夺.爱尔兰的被殖民只是大大增加了其宗主国的原始积累,却丝毫无助于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在这里殖义对殖民地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和论及印度时的情况截然不同,马克思论及爱尔兰时对殖义大加鞭挞,丝毫不见“双重使命”的影子.这意味着通过对爱尔兰被殖民历史的观察,马克思对殖义性质的看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也必将反过来影响马克思对印度问题的思考.当殖义的光环褪去后,非西方世界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面貌开始逐渐呈现出来.

(二)对前殖民时期的印度社会传统结构的重新考察

今天人们已无从知晓马克思晚年停下《资本论》的写作,转而埋头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是否与他对殖义以及对单线式社会发展观的反思有关,但马克思1879年以后的笔记中的确有大量关于非西方世界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摘 要和研究,其中不乏能够推翻其自身前期观点的内容.如前所述,1853年的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批评印度传统社会孤立、停滞、无变化、无历史,没有对这个古老的帝国表现出任何好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晚年的马克思似乎尤为关心一度被他批评为保守停滞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后甚至承认非西方传统社会内部事实上具备足够的动力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转型.换句话说,马克思摈弃了从前认为非西方社会停滞、无变化、无历史的观点,转而逐步意识到非西方社会的发展可能存在的自律性.

1879年秋天,马克思着手阅读和摘录年轻的俄国人类学家柯瓦列夫斯基(Maxim Kovalevsky)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Communal Landownership: The Causes, Course, and Consequences of Its Decline)一书.这本书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致力于梳理和探讨印度从古至今公有制形式的变化,并从此出发研究整个印度历史的变化,这也成为马克思阅读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内容.从阅读笔记来看,马克思跟随柯瓦列夫斯基将印度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分别对每个时期的公有制形式的变化加以考察:1.被穆斯林征服前的印度;2.穆斯林统治时期的印度;3.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被穆斯林征服前的印度社会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部分之一,他在阅读中发现了推动印度传统社会变化的矛盾和力量.马克思注意到,存在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村社制度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更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演化而来的:最早期的共同体几乎完全建立在氏族或血缘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为一定程度上以氏族为基础的拥有共同土地的村庄,即逐渐由血缘性公社向地域性公社过渡,在此基础上又缓慢发展成一种不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村社共同体,这种新近类型的村社共同体以周期性地重新平分土地为特征Cf. HansPeter Harstick: Karl Marx ber Formen vorkapitalistischer Produktion, Frankfurt/Main, New York: CampusVerlag, 1977, pp. 29-77. .马克思在附加的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推动印度传统共同体发展变化的社会对立:为了使亲属等级和份地大小更相适应,调和新近的定居者与传统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矛盾,公有土地的周期性重新平等分配成为必要Ibid., pp. 29-77. .找到古老的印度传统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发展动力,意味着马克思逐渐扭转自己先前的认识.

马克思在1879年的笔记中不仅肯定了印度传统社会存在着发展动力,而且注意到在英国殖民统治以前印度社会已经出现不同形式的私有财产的事实.马克思摘录到:“土地关系上出现不同的形式”Ibid., p.29. ,而公有制的解体更进一步地表现在“耕地,往往还有草地,归公社各个成员私人所有,只有所谓附属地(Appertinenzien)仍归公社成员共同所有”Cf. HansPeter Harstick: Karl Marx ber Formen vorkapitalistischer Produktion, Frankfurt/Main, New York: CampusVerlag, 1977, p.46. .同时,在莫卧儿帝国时期“私有财产已经如此根深蒂固于印度社会,以至于(这些不动产)必须要求以公开的方式被售卖”Ibid., p.53. .印度早在英国殖民统治以前便发展出不同形式的土地和财产所有制的事实,使得所谓统治者一人拥有所有土地的东方专制主义断言不攻自破,也使得英国人所谓促进了印度在所有制上的现代化的功劳被大打折扣.此外,马克思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英国殖民者为了巩固自身在印度的统治,在殖民时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土地公有制,即使部分推行私有制也只是以加强殖民统治为目的.鉴于此,英国殖民者在推动印度的土地私有化改革进程上配得多少功劳似乎相当值得商榷.

从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可以看到,他摈弃了相当一部分1853年时所掌握的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这意味着他将同时修正建立于其上的关于殖义和印度传统社会之间关系的观点.因为如果这些“认识”并不确切,那么以其为根据的推论必然岌岌可危.随着马克思对非西方世界的逐步深入研究,他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色彩便越发淡薄,他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理论便越发丰富和全面.

(三)为土地公有制与村社制度寻找新的历史定位

对于非西方社会的发展问题,19世纪60年代晚期以后的马克思至少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拓宽视域和深化思考的:一是上文提及的,从加深对非西方世界的社会结构的认识入手,丰富关于前资本主义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动力的知识;二是体现在为土地公有制和村社制度寻找新的历史定位的努力.对公有制的历史价值的真正重估,才能彰显一条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东方式进路的独特性.

与《宣言》中的观点不同,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重申了其在《资本论》法文版中已明确表达的观点: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替代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2页. .他指出俄国的问题不在于一种私有制形式将必然地替代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而在于要把俄国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鉴于俄国与西欧处于相去甚远的社会结构和进程,那些适用于西欧社会的历史规律并不必然地适用于俄国社会.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在复信三稿中正是以英国对印度土地公有制的破坏所导致的恶果,来论证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强行取代村社制度不仅不具有必然性,甚至还将给殖民地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至于比如说东印度……那里的土地公有制是由于英国的野蛮行为才被消灭的,这种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后退.”同上,第476页. 英国人在东印度大肆破坏土地公有制“得到的结果不过是破坏了当地的农业,使荒年更加频繁,饥馑更加严重”同上,第479页. .导致种种灾难性后果意味着英国对印度村社制度的破坏根本不具有正当性,也意味着并非在用一种更“高级的”制度取代“低级的”制度,事实上,英国给印度社会带来的破坏远远多于其所带来的“重建”.也许正是因为目睹了印度传统村社制度被破坏后产生的恶劣后果,马克思给俄国的建议是:“俄国能够通过本国农村公社的发展来摆脱它在农业上所处的绝境;通过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租佃来摆脱这种绝境的尝试,将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这种制度是同俄国的整个社会条件相抵触的.”同上,第467页. 这段话和本段开头提到的“资本主义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仅仅限于西欧各国”的论断是相互呼应的,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上一条超越私有制阶段的发展道路.

农村公社制度之所以并非必然地要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公社制度本身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具有超越和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缺陷的优势.马克思所赞赏的这种农业公社是一种最近类型的公有制形式,即摆脱了狭窄的血缘亲属关系的、以耕地公有为基础进行合作生产或集体生产的农业共同体.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9—469页. 这种农业公社制度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它使得生产资料(如设备、肥料、农艺方法等)得以共享,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应对耕地有限、土地贫瘠等挑战的能力.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4—466页. 在他看来,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俄国可以在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下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点,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导致的问题,最终迈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意味着俄国社会“不必自杀就能开始获得新的生命”.甚至应对资本主义生产在最发达的欧美各国中所遭到的致命危机的最好方式,也许恰恰就是向农村公社制度中的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回归.马克思晚年如此看重土地公有制和村社制度,以至于在1882年为俄文版《宣言》所作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

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26页.

这段话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土地公有制的革命性意义:如果建立在俄国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土地公有制能够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有机地结合且相互补充,那么一种以现代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便有实现的可能.有理由认为,在晚年马克思看来,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基于土地公有制的非资本主义社会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面临更少“客观障碍”,虽然缺乏足够的“主观意愿”.然而,只要从外部(比如从欧洲的工人阶级那里)适当地引入主观要素,处于土地公有制中的社会将革命性地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既通过爱尔兰的例子否定了殖义对被殖民地社会的利大于弊,又将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总结出来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定在西欧社会内部,经过长达十数年的潜心研究后,甚至赋予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和村社制度以极高的革命价值和意义.毫不夸张地说,晚年的马克思对殖义的态度乃至在社会发展理论上,都一定程度颠覆了自己前期的诸多观点.这种“颠覆”具体到印度问题,恐怕意味着马克思不得不重新反思“双重使命”说,而且在同情地理解印度传统社会自身结构和内部发展动力的前提下更多地思考迈向现代化的“印度道路”该如何走.

四、结语

通过研究对比马克思1853年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上关于印度的时评,和19世纪60年代晚期以后论及殖义的文章以及其晚年的笔记,本文旨在说明马克思在殖民统治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发展和变化.1853年的马克思对殖义怀抱相当乐观的态度,认为其将从根本上促进印度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这种乐观无疑源自其“单线式”社会发展观,这种历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宣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不断加深对殖义和殖民地传统社会的认识后,马克思的立场逐渐从某种程度上支持殖义转变为严厉地批判殖义,并且认为残酷的殖民统治破坏了非西方社会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马克思在殖义问题上的立场转变是否刺激了他重新思考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也许是未来值得探究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批判殖义与“多线式”社会发展观(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两种互相支持的立场和观点.因此,结合最新的一手与二手材料重新考察和理解马克思对殖义及其与被殖民地传统社会关系的观点,对从整体上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自《大纲》到《资本论》法文版中所展现出来的多线式历史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巳未)

该文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马克思专业范文可作为殖*义和印度传统社会和双重使命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从后殖义视角《丰乳肥臀》英译本 摘 要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的丰乳肥臀进行英语翻译,引起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但有些译文并没体现中国五千年特色文化,而为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建构了东西方平……的话语权,从而促进东西方和谐发展.

2、 纳丁戈迪默《另几种结局》的后殖义解读 周美莹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戈迪默贝多芬是十六分之一黑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包含三篇非虚构性随笔,总命名为另几种结局,本文以这几篇文章为着眼点,从后殖义视角探析戈迪默创作中对南非白人这一群体的.

3、 对小说《已知的世界》的后殖义解读 李娜 德宏师范高……专科学校摘 要已知的世界作为美国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在斩获普利策和都柏林奖项的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万千读者 本文通过对后殖义的简单介绍,加上对文章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4、 大人们总搞双重标准 几年前,我带我的女儿凯莱和她的朋友阿利克斯一起去吃晚饭,她们那时应该有六岁了 在要饭后甜点时,我让她们选择要么现在吃冰激凌,要么饭后吃泡泡糖 阿利克斯选择了冰激凌,凯莱选择了泡泡糖 阿利克斯吃完冰激凌.

5、 农村图书馆建设:公共空间和社会伦理的双重建构 摘要在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农村图书馆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图书馆的重新认识和发现 文章从空间与伦理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了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

6、 高校图书馆非通用语种义献建设的矛盾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非通用语种;资源建设;矛盾;解决方案摘要高校图书馆的非通用语种文献资源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对象国图书品种匮乏、采购渠道不通畅、编目环节薄弱、非通用语种人才短缺、共建共享程度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