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杭州师范大学期刊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毕业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河北师范大学论文格式 西北师范大学选修课论文封面 沈阳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与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师范大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0

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与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本文是师范大学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河北师范大学和资助政策和贫困生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张立鹏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 要:自2007年始,国家相继出台措施大幅调整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出现了积极和消极的双向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贫困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提高高校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贫困生;思想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40-03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介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高校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逐渐增多,高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我国自20世纪90年始,教育部、财政部和各地政府、高校已经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与帮扶,初步建立了包括“奖、贷、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资助政策体系.虽然此时的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广,也吸收了部分社会力量加入,但由于政策初建,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同时随着物件上涨、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高校贫困生问题依然突出.

基于此,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之后财政部和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国家奖助学金管理的文件.同时,各高校吸收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资金,利用自有资金,设立了政府以外的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这些项目,配合政府主导的资助项目,一起构成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较以往的资助体系而言,资助额度增大,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助学金的标准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资助范围更加广泛.据了解,“财政设立的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资助5万名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0.3%.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将奖励资助约51万名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高校国家助学金每年将资助约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1],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地方财政投入助学经费力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每年用于助学的经费将达到500亿元;不但帮助困难学生,而且注重奖励优秀学生,国家助学金主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而国家励志奖学金则是奖励贫困生当中品学兼优的小部分群体.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目前适用于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制度、勤工助学、师范生免费教育、陈中堂奖学金、华民慈善基金、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真维斯大学生助学金、新世纪女大学生助学金等十余种项目,平均每年有将近6500名学生获得各种资助.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特点

新资助政策体系一方面提高了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在贫困生的思想层面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双向的变化.了解并准确把握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的状况特点,对于高校贫困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辅导员对于贫困生的引导与帮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以河北师范大学200名在册贫困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群体座谈等方式,以旧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下贫困生思想状态为参照,对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重点研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

(一)积极变化

旧有的贫困生资助政策,由于资助力度与范围有限,只可以解决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基本费用,沉重的经济负担给他们带来了比物质贫穷还要严重的“精神贫穷”.但新资助政策资助强度和覆盖面大幅提高,为贫困生完成学业、发展自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党的阳光、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1],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了关怀、温暖,思想也发生了更加积极的变化.

1.思想积极向上,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家庭境遇使得贫困生较少经历过先进及优越的教育,视野不够宽广,缺少爱好及特长,与人交流时缺少自信.长期的生活拮据,使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相比,容易产生不平衡、失落、自卑等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甚至产生消极、逆反的抵触心理.在新资助政策体系普遍实施以前,高校贫困生得到的经济资助额度有限,绝大多数贫困生将更多业余时间用于勤工助学扩充经济来源或者埋头苦读,希望能用学习上的成绩给自己带来更多自信,无暇在人际交往方面倾入过多精力.

新的资助政策为每一名贫困生在大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与政策保障,切实体现了教育公平,使贫困生感受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对于大学生培养的重视,因此思想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调查当中,关于“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方面,参与调查的全部贫困生都选择了“比较符合”;关于“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方面,31%的贫困生选择了“比较符合”,47%的贫困生选择了“一般符合”.座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贫困资助完全可以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他们的需求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他们更多考虑“如何在四年学业中获得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大学作用、自我价值”等问题.这说明高校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及社会各种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动力,政治观念正确,思想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关心社会发展.此外,随着贫困生资助额度增高,资助范围扩大,绝大部分贫困生已经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及物质需求,因此,精神需要与精神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需求强烈,内心渴望平等、交流、融入集体,不希望由于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被排斥.调查显示,89%的贫困生希望同学们“平等对待自己”,而不是“给予自己更多的照顾”;68%的贫困生渴望融入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

2.客观认识贫困境遇,社会认知渐趋全面.以往,由于贫困生获得的资助极其有限,在其学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其他同学感受不到的困难,因此社会认知容易产生偏差.个别同学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社会发展资源不平衡造成的,人际关系是以利益为中心,充满势力和冷漠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等等.

新资助政策体系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帮扶,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导,使得贫困生在认可和关怀当中平和心态,完善社会认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现实情况,1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由于地域、经济等原因造成”,不会责怪家庭和父母,并且感激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辛苦供自己上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理性看待”、“坦然面对”,没有人觉得是件“丢脸”的事情.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目的,77%的学生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解决生活困难”.对于国家资助的意义,98%的学生认为“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资助,更代表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怀”.这就说明整体来讲,贫困生对于贫困境遇的认识是理性且客观的,社会认知也渐趋全面.

3.自立自强,自身责任感更加增强.新的资助政策不但鼓舞了贫困生的志气,而且给他们以自信和勇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国家的帮助一定可以实现独立、自主直至成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给贫困生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十分丰富,因此贫困生普遍希望能够早日接触社会,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自立自强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将近90%的贫困生有过校内勤工助学或者校外经历,甚至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生同时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问及假期安排,不少贫困生都选择以挣取新学期的学费或生活费,通过自身劳动减轻家庭负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贫困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助学贷款、奖助学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酬金以及校外所得等.这表明,绝大部分贫困生表现的自立自强,仍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境遇.此外,调查显示,在通过资助解决了个人的生活及学习问题之后,贫困生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当中.在个别访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了这样的愿望:努力学习,毕业以后靠自己能力找个好工作,工作以后给家里盖房子,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资助弟弟妹妹上大学.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尤其是家庭责任感很强,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

(二)不良倾向

1.依赖思想加重.新政策体系包含的各项高额资助使贫困生的生活水平有效提高,经济压力大大减弱.受调查的贫困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资助,81%的贫困生表示,受到的资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与此同时,大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依赖思想.接近17%的贫困生认为国家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如果没有获得相关资助,接近75%的贫困生会有“失落”、“不满”、“觉得不公平”等负面情绪.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理所应当受到国家以及社会资助的“等、靠、要”的心理,依赖外界援助,拼搏进取精神减弱.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得不到资助,就会埋怨社会不公平、学校不公平,甚至产生怨恨心理,从而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而这一现象在以往资助体系模式下,由于资助范围有限,且资助额度不高,所获资助并不足以解决贫困生的所有花费,所以并没有得到凸显.

2.攀比虚荣心理增长.据笔者近20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在2007年以前,贫困生得到的资助十分有限,因此倍感珍惜,谨慎使用,很少出现贫困生不合理消费的现象.但据此次调查发现,如今超过半数的贫困生有过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的现象.具体来讲,贫困生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支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性消费,如报考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资格证书、报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班、考取驾照等,另一部分则主要用来购买数码产品、品牌服装、化妆品、装饰品,或者用于聚餐、旅游等享受性消费上面,而享受性消费的比例要高于发展性消费比例.表现在部分贫困生身上的奢侈、浪费、挥霍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虚荣心强,攀比心理悄然增长.

3.感恩诚信精神弱化.新资助政策普遍实施之前,受资助的学生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大家并没有把获得贫困资助看作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更不会产生“只要家庭状况不优越就应当获得资助”、“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误解.受到资助的学生普遍勤俭朴素,对于他人及社会持感恩心态,并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回馈社会.但随着资助范围扩大,资助人数增多,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的贫困程度受到大家认可,进入贫困生库,就会获得相应资助;甚至认为,自己因家庭困难受到资助,是国家、社会以及他人对“弱势群体”的义务,感恩精神弱化.调查当中,问及“是否考虑过感谢帮助过你的个人或单位”,将近18%的学生选择“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此外,个别贫困生的诚信品质缺失.在和辅导员座谈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有关情况时,辅导员普遍表示部分大学生有提供虚假的贫困证明、故意夸大贫困程度、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特困生等不良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此外,在国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受助学生不按照还款计划及时还贷,个别受助学生考试、逃课旷课、违反校规校纪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启示

受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影响,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既有良好、积极的一面,也有不乏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这就要求高校的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要结合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变化特点,与时俱进,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针对性.

(一)帮扶理念由直接资助转向引导发展

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以往大多停留在经济及物质层面的短暂、一次性直接资助,对于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关心较多,对于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压力、交往就业压力等关注较少.而贫困生思想状况、心理压力的内在变化,对于他们如何看待外界资助、如何使用物质资助以及今后如何回馈等方面产生着本质的影响,所以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理念应由直接资助转向引导发展,引导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理性消费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将帮扶工作引向深入,使得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实现个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帮扶思路由以学校主导转向以贫困生需求为主导

如果仅把贫困生帮扶工作当作学校的一个常规工作,将贫困生单纯作为被帮扶者、被教育者,未考虑新资助政策体系带来的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变化,未吸引贫困生积极参加,而一律采用业已形成的模式化的、单一的、片面的工作方法,帮扶工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我们倡导新时期的贫困生帮扶工作以贫困生需求为主导,吸引贫困生主体积极参与、有效互动,最终实现贫困生“自助”.这就要求工作者充分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在尊重、理解他们发展需要的同时,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创新帮扶方法,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同时鼓励贫困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资助工作者与贫困生群体的良好互动,使他们在资助工作者的鼓励下,主动规划人生,自立、自强、自信,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三)帮扶手段由单一片面转向立体复合

系统复合的资助模式,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贫困生思想心理特点为依据,以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改变单一、片面的帮扶手段,综合考虑、系统实施.首先要通过长效管理,建立健全资助使用监督引导机制,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在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工作完成后,要对贫困生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引导,及时发现并有效引导贫困生高消费、奢侈浪费等行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受助资金.其次要加强人文关怀,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针对贫困生的思想变化特点与特定需求,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心理调适,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面对人生暂时的困难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迎接生活挑战.最后要搭建活动与实践平台,引导贫困生在提高技能与素质的过程中,自立自强、感恩诚信、回报社会.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高岗位技术含量,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使贫困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会艰苦奋斗,同时提升办公操作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与人相处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志愿活动,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责任,树立感恩诚信品质,用自己的行动奉献他人、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无忧上大学: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读[DB/OL].

http://www.chsi.com.cn/jyzx/200707/20070705/971643.html

评论,这是一篇适合河北师范大学和资助政策和贫困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师范大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校贫困生助学和资助体系管理工作 孔令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000)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的缓解,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正常地上学 但从目前来看,很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城市中部分经济来源单一、.

2、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体系的建设 基于社会新时期发展,高校要树立起先进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其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高校领导要加强对贫困学生资助管理的科学指导工作,督促相.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沈莉莉(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绩效考核、构建信息化平台……方式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

4、 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开设在本科大学生一年级的第一、二学期,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思想、观点、论断和要求需要引领大学生的.

5、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明确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通过提出相应的科学思考,进而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知,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可以从教育设计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思.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兴邦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在这种体系的引领下不断创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全面发展 文章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