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 高校辅导员学刊 高校辅导员期刊 高校辅导员杂志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中国高校名称的翻译开题报告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高校海外论文 高校自建特色论文库 高校师德师风论文 上海高校学术期刊提升计划

关于高校类论文如何写 和西方话语在高校传播的表现形态、特征与应略有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高校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2

西方话语在高校传播的表现形态、特征与应略,该文是关于高校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话语和应对策略和表现形态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赵凤欣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国家不断加快对中国的话语渗透,话语安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一直是西方国家进行话语渗透的重要领域.从目前来看,西方话语传播的逻辑在于利用中国社会中的矛盾、热点,以隐蔽的方式否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只有剖析西方话语在高校传播的表现形态和特征,才能有效探寻高校话语建设的路径,话语困局.

[关键词]西方话语高校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2-000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02

[收稿日期]2016-06-21

[作者简介]赵凤欣(1989-),男,上海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作为一个语言概念,“不是一个具有明确指涉的实体,它只有在与话语的遭遇和交锋中才能被体验出来”[1].西方话语,作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透过各种社会思潮(如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等)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消解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反映到高校,使得话语权的争夺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西方话语在高校传播的表现形态、特征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分析、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话语思潮,是加强青年学生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桥梁.

一、西方话语在高校的表现形态

西方话语,本质在于以“另类”话语虚构着假象中国,以遮蔽了的“事实”推广西方国家的“普遍性”真理,在忽视着中国特殊性的同时,带来中国意识形态上的混乱.西方话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国国内的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搅拌在一起,以政治化、学理化、时尚化等形态发动宣传攻势[2],共同呈现出欺骗性和煽动性.

1.以“两个歪曲,两个否定”解构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对社会发挥着一种精神支撑作用”[3].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话语内容,构成了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因素.西方话语的既定目的和明确指向在于通过对青年的思想影响,改变青年的价值信仰,从而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

第一,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否定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的,但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下,理论能否站得住脚,关键在于民众的认同.同志曾经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够从现实关怀的角度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容易给青年学生造成“彼岸世界”的感觉.同时,概念化的宣传对于思想开放、适应了快阅读的青年来讲更是难以从生涩的文字中读出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导致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疏远”.而西方的话语体系,恰恰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化的难度,炮制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等,从指导思想上冲击中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否定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下,反马克思主义话语之所以有市场,除了中国本身的宣传路径亟待改善之外,与当前两种社会制度的力量对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社会反而进入了平稳发展期,这种态势极易掩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形态的判断,西方话语借机抓住青年学生的实用主义心理特征,制造舆论,迷惑一部分青年学生,将当前中国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归罪”于马克思主义,“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要“远离马克思”,回归“宪政”.

第二,歪曲党史的真实性,否定中国执政的合法性.中国的历史,是构成中国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方话语的基调来看,无论是借助何种载体、传播何种声音,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对执政地位的质疑,从而指向执政地位的合法性问题.西方话语对党史的歪曲,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依托网络媒体、学术讲座等等,以揭秘“真相”为标榜,抓住领袖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或伪造出一些并不存在的历史情节制造“新奇”话语.这种“学术研究”表面上是一种学术争论,实质上却有着鲜明的政治诉求.其二,以断章取义的方式妄加论断.对于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对于党的文献,不是从整体把握,而是截取几句话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显得“有理有据”,造成较大的迷惑性.其三,以西方的认知逻辑,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认识上升为“普遍真理”,在否定中国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同时,还暗示着社会主义道路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从而在青年学生中间确立西方社会的优越性.这种认知逻辑,是把西方政治理论的程序合法(即“选举”)视作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忽视着政治合法性的多样性,即中国的老百姓用小推车选择了的史实.

2.以“两个诱导,两个渗透”削弱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中国以迥异于西方的模式崛起,在直指各种“中国崩溃论”的谎言的同时也成为西方模式的最大威胁.西方国家在不遗余力的宣扬其经验模式的同时,也在加紧着物质与文化产品的输出.如果说这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些产品所捆绑的意识形态却不是自由发展的结果了.

第一,以物质产品为诱导,渗透消费主义理念.马克思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法则,推动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流动,更是产品所代表的消费理念在发展中国家的新一轮扩张.发端于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所建构的对奢侈品的追求,使得“时尚”、“品味”、“身份”等象征意义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变成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满足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6].这样一种话语与消费理念,对青年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内心牵引,堵塞了大学生对更高理想的追求,构成了大学生对西方社会向往的潜在风险.还有研究者认为,消费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陷阱还在于“把消费的自由扩大为个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政治的自由等,把人的物质的膨胀和满足简单地理解为达到‘自由理想’‘世界’的必经路径”[7].在消费主义话语之下,个人现实诉求的满足程度往往成为个人评判社会制度的重要参考,从而忽视了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注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能力下降.

第二,以文化产品为诱导,渗透西方政治道德理念.文化产品,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文化产品的认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地位的不对等使西方国家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也在试图谋划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即把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8].从圣诞节、情人节到美剧大片,西方的文化产品不断渗入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文化产品的倾销,在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推销,正如汉斯·摩根索指出:“它要征服和控制的目标不是领土或经济生活,而是人的头脑,同时将之作为改变两个国家权力关系的手段.”[9]因此,当文化产品与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产品就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工具,它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喜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间陷入到西方中心论之中.

二、西方话语在高校传播的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论证着中国现行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话语挑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论证方式与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意识形态的斗争呈现出更加复杂性的特征.

1.以隐蔽性的话语冲击高校的正面引导.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关系相对缓和,西方国家的话语也一改的对抗姿态,避免直接的冲突.在这种“和平”的背后,却是西方话语“摇身一变”,通过物质产品、文化交流等方式予以巧妙的包装,借助各种传播途径转入了“地下斗争”,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呈现出隐蔽性、迷惑性.从当下高校来讲,微信朋友圈等“微文化”的流行所带来的“圈子”现象使得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私密性.这种局限于一定范围的关系圈层,使得外部人员难以探知“圈子”内部讨论的信息,即便内部暗潮涌流,外面看起来也是风平浪静,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和主流话语的引导力.同时在“学术”或“公益”的幌子下,西方国家通过资助一些学术活动或青年团体开展活动,将意识形态夹杂其中,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对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之间的话语冲突,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非武器.”[10]西方话语在高校的传播,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崇拜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在于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从而达到其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隐蔽性之下的话语同化,实际上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这种难度表现在,西方的话语混杂在社会嘈杂的话语内部,不容易捕捉也不容易识别.

2.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社会热点问题,是在一定时期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并且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既有来自我国社会转型期现实矛盾的激发,也有来自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误传等等.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微小的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也可能酝酿成巨大的舆论事件.面对社会舆论,相关部门由于经过调查、取证等环节往往造成信息发布的滞后性,在舆论初期一度“失语”.西方话语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炮制出一系列的言论,渲染中国的“专制”,指责中国的“人权”等等.

从近几年来看,中国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往往是西方国家解读中国的.如2012年十八大权力交接时西方就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产生解读为派系斗争和裙带关系的产物[11],并不断制造舆论,试图通过否定中国的领导体制进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引发学生对中国执政合法性的“再思考”.西方利用社会热点发声的做法得力于其在信息技术工具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充分抓住了青年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点,从而任意“解读”党和政府的举措,恶意放大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以“出谋划策”的姿态引发学生的逆反性冲动,鼓吹“去意识形态化”的自由主义.

3.以分散性、多样化的方式加强话语渗透.自2014年10 月起,美国之音全面停止汉语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12].美国之音走向终点,实际上在宣告着西方国家传统对华宣传路径的没落,同时也在昭示着新兴的互联网等成为国家话语权争夺的重要阵地.相比传统的美国之音、BBC等,当下西方话语在华传播的路径更加分散性、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在于西方国家摆脱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开始利用互联网络等以全天候、不间断的姿态不断强化对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同时,分散性的特征使得这种影响呈现出一种“无声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不在,以更加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导着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增加了应对与防范的难度.尤其是西方话语借助文化载体,向青年学生虚构一个不存在的现实世界,使他们对大洋彼岸国家充满了向往.在此语境下,西方国家的话语就会让学生深信不疑,甚至成为“普世准则”.新时期西方话语的传播特点,增加了维护话语安全的难度,使得话语权更加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正如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3]

三、高校应对西方话语的策略

同志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4].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国际间交流与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在开放的时代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涉及到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重任.积极加强高校话语的塑造,占领舆论高地,是高校应对西方话语的必然举措.

1.直接回应西方话语,引领学生思想动态.直接回应西方话语,针对西方话语引发的舆论焦点加以驳斥,是消解西方话语影响力、传播主流思想的基本途径.西方话语对高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意识形态的渗透是最根本的,是西方话语的核心所在.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通过推导西方话语的事实矛盾、预设错误、标准“双重性”等等,及时解构西方话语,避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误导.

从当下来看,西方国家牢牢把握话语平台,形成的话语垄断地位,无形中增加了青年学生对西方话语的接受力,弱化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公益性的旗帜下,各种的文化交流使得隐性的话语、思想很难通过现有的审查机制予以甄别,西方话语由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沟通捕捉信息点,准确把握西方话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回应西方话语.尤其在一些重大的活动或重要的纪念日期间,一般都是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的时刻,对此要及时关注网络动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

2.以重大理论问题为切入点,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直接回应西方话语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会疲于应对.而通过重大理论问题为抓手,强化高校话语的说服力,则有助于掌握话语主动权,分解西方话语.重大理论问题,作为涉及意识形态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所以仍然强调其重要性,是基于两方面的挑战:从高校内部来讲,对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等重大理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因担心解释不清而尽量避开这些话题,于是高校不讲,网上乱讲,把学生推向了西方话语的说辞之中,出现了“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各种奇谈怪论.从外部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所有的政治问题、理论问题都离不开对国家道路选择的基本看法.西方话语在中国的根本指向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什么说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等等.由此可见,能否以重大理论问题为抓手,解决大学生的理论困惑,关系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如何阐释重大理论问题?当然绝非是简单开设一门课程或者集中上几次课,而是要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政课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执政地位合法性的由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给大学生带来困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就应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由此,解决好大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问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另外,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要注重语言的转化,要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解决学生的问题,不能完全照搬马列经典中的原话,回到灌输的老路子上去.马列经典著作,是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论支撑,具体应用到大学生的问题上面,还需要有一个再“翻译”的过程,要注重把抽象的话语变为具体生动的话语.只要把重大理论问题讲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就能体现出来.

3.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带动政治认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民族文化的认同,本质上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即对本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等等的认可与践行.这种文化认同,有助于为现实秩序的合法性提供依据,为现实政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是中华民族的“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现行的指导思想.两种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汇聚,必然具有契合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都反映了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期待.当下,社保制度等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逐渐成为现实,先民期待的“大同社会”的逐步实现同样论证着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也是可以逐步实现的.正如有研究指出,“文化认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出政治认同”[15]这种政治认同,表现在当下就是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基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同志曾经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6]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新路径,用民族文化吸引学生的眼球,使民族文化在学生中间更具影响力,在认同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达到认同本国意识形态的目的.

高校的话语安全,归根结底在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起到引领作用,能否得到学生的自觉认同.西方话语的冲击,一方面在于我国社会现实中的诸多矛盾问题尚未解决,另一方面在于“正确的不发声,错误的到处讲”,造成高校话语权的式微.面对西方话语的咄咄逼人之势,我国高校要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要主动出击,予以驳斥,让学生认识到西方话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虚伪性.只有在直接回应与肢解西方话语的双重作用下,才能有效地构建高校的意识形态防线.

参考文献:

[1]余伟如,张乾元.“话语中国”及其建构策略和评判标准[J].思想理论教育,2016(2).

[2]李芳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2).

[3]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4]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6]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4-255.

[7]袁三标,杜奋根.资本全球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安全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6(3) .

[8]赵英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和挑战[J].兰州学刊,2004(6) .

[9][美]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为了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李晖,孙芳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83.

[10][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79.

[11]郭苏建.领导集体权力交接:派系裙带关系还是制度因素[J].人民论坛,2013(10).

[12]陶短房.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J].环球人物,2014(23).

[13]占领制高点 掌握主动权——学习总书记关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4-02-16(7).

[14].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2).

[15]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16]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汇总,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话语和应对策略和表现形态方面的高校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高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数字动画短片的技术构成与表现形态简述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动画短片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构成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其中重点对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动画短片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总结,对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短片创作形式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数字视频;短.

2、 思政课应成为高校传播正能量的主课堂 刘运喜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关系高校的办学方向,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任务、使命决定了它必须传播正能量,灌输正能量,不能散布任何负能量 高校思政课必须成为正能量传播的主课堂 关键词 高.

3、 山西高校在校学生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大学期间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深受他们生理及形体正常和匀称发育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以太原师范.

4、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 ■杨智云/四川工商学院摘要高校辅导远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话语能力,不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关系到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

5、 中医药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路径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国粹,在大学精神塑造和凝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通过调查中医药文化在广州工商学院的传播现状,中医药文化在广州工商学院传播的困境,分析中医药文化在广州工商学院传.

6、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时代特征和演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时代特征;演化路径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研究内容,指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具有开放、成长与动态的时代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演化路径,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