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医学家和文学论文 古代音乐文献检索论文范文 廖旗平对中国古代家庭理财文献的综述 中国古代丧葬论文公开发表 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史1000字论文

古代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从《老学庵笔记》看古代的典章制度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古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9

从《老学庵笔记》看古代的典章制度,本文是古代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和典章制度和《老学庵笔记》和老学庵笔记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阮 怡

(四川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 陆游《老学庵笔记》一书是宋代著名的学术类笔记,此书保存了大量前朝或本朝典章制度,可分为科举制度、官吏制度、称谓制度、避讳制度几大类,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 《老学庵笔记》;科举;官吏;称谓;避讳

中图分类号: 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0-0097-02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老学庵笔记》文献价值及陆游误读之还原(项目编号14SB0361)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成果(2015M570793).

[作者简介] 阮怡,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都大学教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宋代文化.

笔记是一种随笔杂录式的散文,具有下笔自由、篇幅不拘、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叙事真切等特点.宋代这类笔记体作品大增,蔚然称盛,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是众多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此书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镜湖后绍熙年间所作.陆游熟谙各朝掌故,在此《笔记》中保存了大量前朝或本朝典章制度,如科举制度、官吏制度、称谓制度、避讳制度,这些制度多为陆游亲身经历或从前朝文献中总结而来,多为《宋史》不载.现择要述之:

一、科举制度

自隋唐大兴科举以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广大士人谋官的重要途径.宋朝继承科举制度,科举诸科中尤以进士科为重.宋初考试科目主要有诗、赋、论、策、帖经、墨义等.宋代各朝基本沿袭宋初之制,时有增删.应举士子需习诗赋、策论,读《论语》、《孟子》、《易》、《诗》、《书》、《礼》、《春秋左传》诸经书.《老学庵笔记》卷一记载进士所习有《何论》.

国初,《韵略》载进士所习有《何论》一首,施肩吾《及第勅》亦列其所习《何论》一首.《何论》盖如“三杰佐汉孰优”、“四科取士何先”之类.

可见,《何论》为进士必习科目,这一记载为史书不载.

宋朝科举中的锁厅制度,《老学庵笔记》中亦有记载.卷五曰:

祖宗故事:命官锁厅举进士者,先所属选官考试所业,通者方听取解.至省试程文纰缪者,勒停;不合格者,亦赎铜放,永不得应举.天圣间,方除前制.然未久,又诏文臣许锁厅两次,武臣止许一次,其严如此.

锁厅是宋代官吏考核升迁的一种制度,指宋代官制中现任官往应进士试,“言锁其官厅而往应试也.虽中,止迁官而不与科第,不中则停现任.”[1]P162《宋史》亦载“(大中祥符五年)诏:‘试锁厅者,州长吏先校试合格,始听取解;至礼部不合格,停其官,而考试及举送者,皆重置罪’”[2]P3611.《老学庵笔记》记载较《宋史》详细,记录了不合格者的处置办法为“赎铜放,永不得应举”.《老学庵笔记》曰“天圣间,方除前制”指锁厅不合格者不需勒停官职,且可再次应举.天圣四年闰五月《命官锁厅应举下第者仍听再举诏》曰“命官锁厅应举,自今更不先试所业,下第者免责罚,仍听再举.其历任有赃私罪及停废、责降、冲替未经叙用人,即不许应举”[3]P925.而《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只记为:“天圣初,旧制锁厅试落则停官,至是始诏免罪.”语焉不详,可相参照.《老学庵笔记》又言:“文臣许锁厅两次,武臣止许一次.”《宋会要辑稿》亦载天圣七年七月六日《文武臣锁厅应举诏》:“今后锁厅举人,许文臣两次,武臣一次取应.”[4]P4487《宋史》等书无相关记载,可补宋史之缺.

卷六记载科举考试中策题的变化.

国初,举人对策皆先写策题,然策题不过一二十句.其后策题寖多,而写题如初,举人甚以为苦.庆历初,贾文元公为中丞,始奏罢之.

《宋史》载:“(宋初)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后又改为“先策,次论,次赋及诗,次帖经、墨义”[2]P3613.均不详论策题变化,《老学庵笔记》可资参考.庆历贾昌朝奏请罢策题一事,《宋史》不载.《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载贾昌朝上奏曰:“省试举人策目已不誊录,则今后入试不须尽写问目,庶令不缀翰墨之功,详为条对.”[4]P4273此条可补《宋史》之缺.

《老学庵笔记》卷五介绍宋代糊名法兴起时间.

本朝进士,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真庙时,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科举舞弊时有发生.为维持考试公平,宋代实行糊名法,即“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2]P3610.陆游认为糊名法开始于宋真宗时期,由周起提议,此说受到古人质疑.武億《授堂文钞》卷二《书老学庵笔记后》认为此说非笃论,并引东坡题文加以反驳:

《东坡集·题伯父谢启后》天圣中都公始举进士于眉,年二十有二.时进士法宽,未有糊名也.[5]P146

天圣为宋仁宗时期年号,苏轼伯父仁宗时举进士尚未糊名,陆游却将糊名时间上溯至真宗朝,两说抵牾.《宋史》也有关于糊名时间的记载:“淳化三年,诸道贡士凡万七千余人.先是,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苏易简知贡举,受诏即赴贡院,仍糊名考校,遂为例.”[2]P360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载:“(淳化三年)三月戊戌,上御崇政殿,覆试合格进士……将作监丞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纳之,于是召两省三馆文学之士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3]P282综上所述,太宗淳化三年,由苏易简知贡举、陈靖提议的这次考试始用糊名法.王应麟《玉海》卷一一六《景德考试新格》条载:“景德四年十二月,礼部侍郎周起患贡举不公,因建糊名法.”[5]将糊名时间定为真宗年间,与陆游记载一致,而与正史不一.《文献通考》对此进行了合理解释:“淳化三年诸道举人凡万千余人,苏易简知举,殿试令糊名考校.(景德)四年,令礼部糊名考校.先糊名用之于殿试,今复用之礼部也.”[6]P287、P287武億提出苏轼伯父仁宗时期举进士尚未糊名的证据不足为证.据徐规《北宋的科举改革与弥封制》一文考证苏轼伯父苏涣在天圣中(1023~1032)举进士于眉州,参加的是发解试,而那时发解试尚未糊名.①

二、官吏制度

《老学庵笔记》中所述官吏制度涉及唐、宋朝官位设置变革、官员升迁贬谪等方面内容,现述如下:

(一)官位设置变革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载:“建炎元年,置御营司,以宰相为之使,仍以执政官兼副使.”《老学庵笔记》卷一载:

建炎初,按景德幸澶州故事,置御营使,以丞相领之,执政则为副使.上御朝,御营使、副先上奏本司事,然后三省、密院相继奏事.其重如此.

其记载更突出了御营使、御营副使的地位.又卷三载:

宣和中,百司庶府悉有内侍官为承受,实专其事,长贰皆取决焉.梁师成为秘书省承受,坐于长贰之上.所不置承受者,三省、密院、学士院而已.

《宋史》中,“承受”又写作“走马承受公事”“走马承受”等,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但对此官职无详细介绍.据考证,“承受”一词为“诸路经略安抚总管司走马承受并体量公事”之省称.[7]陆游详细记载了承受一职的设置范围、人员组成、职务高低.卷六又载:

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左右丞之上,其议出于李汉老.汉老时为右丞,盖暗省转厅,可径登揆路也.

《老学庵笔记》此条材料补充记载了参知政事与门下、中书侍郎恩数相同之制的形成原因.旧制左右丞转参知,参知有两人号东西厅,故曰转厅.李汉老即李炳,时为右丞,行使门下中书侍郎权力. “建炎三年,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2]P3775李炳直接升为参知政事,他为自身利益提出此议,由此遂为.

(二)官员升迁贬谪

《老学庵笔记》卷六载:

祖宗以来至靖康间,文武臣僚罢官,或服阙,或被罪,叙复到阙,皆有期限.如有故,须自陈给假.至建炎初,以军兴道梗,始有三年之限.后有特许从便赴阙,犹降旨云:“候边事宁息日依旧.”然遂不复举行矣.

服阙指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宋朝以来因服阙或被罪而罢官者,皆有期限,建炎以后因战乱频繁,遂无期限.又卷八载:

故事:谪散官虽别驾司马,皆封赐如故.故宋尚书在鄜畤诗云:“经时不巾栉,慵更佩金鱼.”东坡先生在儋耳,亦云“鹤发惊全白,犀围尚半红”是也.至司户参军,则夺封赐.故世传冦莱公谪雷州,借録事参军绿袍拜命,袍短才至膝.

封赐指佩金鱼穿官服等.宋代别驾司马仍可穿官服,朝廷仍然将他们员看待,与平民不同.而贬为司户参军则无封赐,只得借他人绿袍拜见.②卷十云:

宋文安公《自禁庭谪鄜畤》诗云:“九月一日奉急宣,连忙趋至閤门前.忽为典午知何罪,谪向鄜州更怃然!”盖当时谪黜者,召至閤门受命乃行也.

此叙官员贬谪从宫内出发的地点,亦可备参考.

三、称谓制度

记仁宗赐宗室名:

仁宗赐宗室名,太祖下曰“世”,太宗下曰“仲”,秦王下曰“叔”,皆兄弟行,“世”即长也.其后“世”字之曾孙又曰“伯”,则失之.(卷一)

论教主之名:

本朝废后入道,谓之“教主”.郭后曰金庭教主,孟后曰华阳教主,其实乃一师号耳.(卷二)

论太母之称:

太母,祖母也,犹谓祖为大父.熙宁、元丰间称曹太皇为太母.元祐中,称高太皇为太母,皆谓帝之祖母尔.元符中谓向太后为太母,绍兴中谓韦太后为太母,则非矣.(卷四)

陆游认为太母只能用于称皇上祖母,而不能用于称呼皇上的母亲.此说显得过于拘泥.其实太母既可专指皇帝祖母,也可泛称皇帝的母亲和祖母.如《旧唐书》卷五二《宪宗懿女皇后郭氏传》“后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8]P2197.郭后为穆宗、宣宗之母,敬宗、文宗、武宗的祖母.可见,用太母指母亲,唐亦有之.宋代更为流行.卷六云:

欧阳公记开宝钱文曰“宋通”.予按:周显徳钱文曰“周通”故国初因之,亦曰“宋通”.建隆、乾徳中皆然,不独开宝也.至太平兴国以后,乃以年号为钱文,至今皆然.欧公又谓宝元钱文曰“皇宋”.按《实录》所载亦同,然今钱中又有云“圣宋”者,大小钱皆有之.大钱折二,始于熙宁,则此名乃或出于熙宁以后矣.

记宋代钱币称谓变革的历史.此外,还有卷六“唐人本谓御史”条记唐宋“西台”含义之区别,卷六“唐人本以尚书省”条记唐宋南省含义之不同.卷八“唐自相辅以下”条详载唐宋两代“京官”一称的不同内涵等,都记载了唐宋时期一些称谓制度的变化情况,可资参考.

四、避讳制度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样的做法称为避讳.避讳制度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尊卑关系.《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也反映出了不同朝代的避讳情况.

(一)避嫌名

晋人避其君名,犹不避嫌名.康帝名岳,邓岳改名嶽(卷十)

晋人避讳,避君名而不避嫌名③.王羲之避先人讳也不避嫌名.

王羲之先讳“正”,故《法帖》中谓“正月”为“一月”,或为“初月”,其他“正”字率以“政”代之.(《续笔记》)

当然,晋朝也有避嫌名的情况.如《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祜卒,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9]P1022由此可知,晋是否避嫌名还未形成.而宋代避嫌名较严格:

王荆公父名益,故其所著《字说》无“益”字.苏东坡祖名序,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字;又以为未安,遂改作“引”,而谓“字序”曰“字说”.张芸叟父名盖,故表中云:“此乃伏遇皇帝陛下.”今人或效之,非也.(卷六)

宋人避讳完全采用另一字,即使用同音字尚觉不妥.

(二)讳二名

“二名不偏讳”是指如果名字是两字的,每一个单字不用避讳,只有连在一起时才需要避讳.

唐初不避二名.太宗时犹有民部,李世勣、虞世南皆不避也.至高宗即位,始改为户部.世南已卒,世勣去“世”字,惟名勣.或者尚如古卒哭乃讳欤?(卷十)

《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载《太宗诏》:“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以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10]P35可见,当时已有二名偏讳的情况,因此特意下诏不需偏讳二名.而到高宗即位,避二名情况较前代普遍.

(三)避前代讳

唐初,魏郑公等撰《隋书》,以隋文帝之父名忠,故凡“忠”字皆谓之“诚”.(《续笔记》)

唐初为隋避讳,表达对前人的尊敬.

陆游以史家独特的眼光将前朝或本朝的制度有意记录在随笔中,考镜源流,去伪存真,使《老学庵笔记》成为一部典型的学术类笔记,在研究宋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二载“(明道二年七月)乙亥,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乃委转运司所选词学并公勤者为考试监门封弥官”由此知发解试糊名时间为仁宗明道二年.

②宋朝规定若责授长史别驾以下散官“不以旧官高卑,并衣绿”(《萍州可谈》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③嫌名指与所避之字同音的字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随笔//袁枚全集(第五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徐松.宋会要辑稿[M].中华书局,1957 .

[5]王应麟.玉海[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6]马端临.文献通考[M].中华书局,1986.

[7]龚延明.宋代职官别名汇释选//宋史研究集刊[M].浙江古籍出版,1985.

[8]刘煦,等撰.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

[9]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10]王钦若.册府元龟[M].中华书局,1960.

结论,这是关于典章制度和《老学庵笔记》和老学庵笔记方面的古代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古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栊翠庵品茶》妙玉个性化语言描写的独特魅力 内容摘要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语言发展的最高成就,文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作者曹公惜墨如金,成功地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法,对于刻画妙玉性格、反映她的心理、表达她的思想感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

2、 用批判性思维推进文本细读以《老王》为例 ■ 欧阳炜近年来,随着陈思和、孙绍振……专家的大声疾呼,相关著作的连续出版,“文本细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里的一个热词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任性“细读”,.

3、 从意脉角度细读《老王》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是中学课本里面的经典之作 文章最后一句引人瞩目“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目前所见的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其教学思路大多围绕此.

4、 TBL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生《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选取我校2014级及2015级双语班护生共8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双语班护生40人为观察组,2014级双语班护生40人为对照组 (二)方法1 观察组教学方法采用TBL.

5、 北京老男孩张杨:2500公里雪山朝圣,打造心中的《冈仁波齐》 要去西藏拍一部纯粹到极点的文艺片张杨是个北京老男孩 1991 年,还在戏剧学院读书的他,在实习期决定背包旅行 拿着父母给的3000 块钱,带一个随身听、十几盘磁带、两本书,就上路了 从甘肃到青海,再到.

6、 《安德烈?瓦尔特笔记》青年纪德的告白 摘要文章以纪德早期作品安德烈·瓦尔特笔记中关于灵与肉的对立和爱与欲的分裂为线索,从小说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出发,通过细读文本阐述作者关于宗教、爱情和写作的思考,分析作者借助写作探求自我,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