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三国演义学年论文 三国演义期刊文献国外 三国演义刘备论文摘要 三国演义论文提纲 三国演义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三国演义》第一秘书李儒形象论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三国演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三国演义》第一秘书李儒形象论,该文是三国演义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李儒和《三国演义》和形象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董卓的谋士李儒作为“三国演义”第一秘,有五个第一,也是全书中结局最惨的秘书;李儒作为秘书最为关键的还是他高超的业务能力.他能高水平地完成信息工作、参谋工作,临危不乱进行危机处理.李儒秘书工作的一生告诫后人:做秘书,大是大非要分清,不能助纣为虐;忠诚是秘书最重要的品德,信任是做好秘书工作的第一法宝;有为才有位.

关键词:秘书;李儒;危机处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88-04

在《三国演义》人物的研究中,魏、蜀、吴三国的各类人物颇受学者们青睐.三足鼎立之前的人物研究,连曾经居朝堂的董卓也论者寥寥,更不用说他的谋士李儒了.但李儒却堪称《三国演义》第一秘书,值得全面、深入、细致地探究.

在《三国演义》中,李儒是作为董卓的谋士出现的.“谋”《左传·襄公四年》言“咨难为谋”[1].杨伯峻先生注曰:“难”可读为困难之难,亦可读难易之难.也就是说,“谋士”就是为他人解决困难而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人,与现代汉语之“谋士”即“出谋划策的人”[2]相通,就是为领导提供参谋咨询类智力服务者,是典型的智囊型秘书.李儒这个秘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一、《三国演义》第一秘书的五个第一

(一)小说中第一个以“谋士”出场,并有完整而全面展现机会的秘书

根据笔者的统计,《三国演义》中曾经做过秘书工作的有164位.李儒是第一位出场的“谋士”,在全书第三回首次亮相,之后第四、五、六、八、九回共计出场25次.作为董卓的亲信,他是董卓集团兴亡的重要见证人,汉末许多大事的谋划者甚至直接参与者,他谏明诏进京、立新君、收吕布、鸩少帝、迁都、设伏拒敌、平息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协调董卓与吕布的矛盾等,为董卓实现从封疆大吏到东汉末年实际的掌权者的转变,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第一个几乎全部虚构的秘书人物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在尊重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同时,许多具体人物、事件等都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清代章学诚先生的七分实三分虚之说基本属实.李儒就是全书“三分虚”中为数不多的,几乎全部虚构出来的秘书人物.

在比较可靠的历史文献中,李儒只有零星的记录:《后汉纪·孝献皇帝纪第二十六》言“卓使郎中令儒进酖于王”[3],董卓死后,“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追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4]

此李儒是董卓的高参李儒吗?答案是肯定的.主要依据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七分实”之处.上文“卓使郎中令儒进酖于王”值得重视:一是李儒鸩杀少帝,二是李儒奉董卓之命鸩杀少帝的.在《三国演义》中,鸩杀少帝就是董卓派李儒去执行的.所以,可以肯定此李儒即彼李儒.小说中李儒在董卓死后也被斩,与《后汉纪》所记不同,就是小说的“三分虚”之处了.

(三)全书结局最惨的秘书

《三国演义》中秘书有各种结局,有鞠躬尽瘁,死于任上的,比如曹操的谋士郭嘉;有由秘书而升为领导的,比如诸葛亮从刘备的军师升职为蜀汉的丞相,在后主当政时期,更是成为实际的掌权者;有为主公尽忠而亡的,比如袁绍的谋士田配;有因各种原因被领导杀死的,比如杨修、荀彧、荀攸.但是,李儒虽然被领导信任,但因领导罪恶滔天,他助纣为虐,犯了众怒,天下官民都不容,终于在领导被杀之后,被自己的家奴从床上绑起来,又被“缚市曹”杀害.因秘书而成为全民公敌,终被处决,全书中没有比他更惨的了.

(四)全书第一个纯粹的秘书

在《三国演义》出现的164名秘书中,有不少从秘书而转为领导的,妇孺皆知的诸葛亮之外,还有华歆,由谋士而官至相国等.但从全书第三回第一次出现“卓婿谋士李儒”,一直到董卓被吕布诛杀,作为大功臣的李儒,却始终只是个谋士.但是,这个谋士却不一般.他可以自由出入董卓的前庭后院.董卓到后花园寻吕布,李儒可以不经任何人通报,从戒备森严的董卓府门直接进入后花园.

(五)李儒是《三国演义》一等谋士

《三国演义》众谋士中,李儒的智谋是可圈可点的.劝董卓进京前先上表,奠定了董卓从封疆大吏走向汉朝实际统治者的基础,策反吕布,为董卓揽得股肱之臣;立新帝杀少帝,实现了董卓对朝廷的控制;迁都,使董卓的统治持续;拒诸侯,调停袁绍和公孙瓒的矛盾,显示出实际统治者的威力.而且,他还预测了董卓的下场.所以,在《三国演义》众谋士中“李儒是三国早期最重要的谋士,不是之一.”[5]李儒之才,不在荀彧、诸葛亮之下”[6].

二、《三国演义》第一秘书,强在何处

作为《三国演义》第一秘的李儒,不管有多少第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超强的工作能力.作为谋士,他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工作,及时适量

信息工作是领导决策的资料基础.李儒作为董卓在《三国演义》中几乎唯一的谋士,其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李儒的信息工作也无可挑剔.董卓在温明园大宴群臣,谈另立新君之事,座中只有丁原,明确表示不同立场.他背后的吕布,威风凛凛,手持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现在宴会刚刚不欢而散,董卓还在温明园门口.这个时候,领导要知道的就是跟这个背景有关的信息.李儒在宴会现场,自然明白,所以,这短短14字,此时却已够用.

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背景,就会惊讶李儒的信息工作水平了.董卓跟李儒讨论废立之事时,李儒建议“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第二天,就开始温明园宴会,结果就遇到丁原当场反对,险些当场动手.可以推测,李儒建议之时,绝对不会想到有人会不同意,所以才说,“有不从者斩之”.但是,李儒应该有两点是没有想到的:一是执金吾丁原(小说中所言荆州刺史是进京之前丁原的官职,现职执金吾)强烈反对废少帝;二是丁原有个叫吕布的义子,骁勇非常.所以,在董卓、丁原当场差点儿动武之时,李儒看到丁原身后的吕布,只能冒死为董卓打圆场.但是,等宴会结束,吕布在温明园外拿着方天画戟骑马奔跑时,李儒已经掌握了吕布的信息,而且就14个字,加上吕布的表现,就让不可一世的董卓乖乖地躲进了园中.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电子搜索引擎的时代,一个刚刚在领导与政敌剑拔弩张的紧张中回过神儿来的谋士,全凭人工,这么快就得到了如此有用的关于对手的随从的信息,这得多好的心理素质,得多高的信息检索效率啊!

(二)参谋工作,水平甚高

信息工作是秘书参谋咨询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李儒就是因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而且能够恰当运用,所以,能有高超的参谋工作,是董卓名副其实的“智囊”、高参.

曹操借献刀为名刺杀董卓,失败,操临时假戏真做,献了宝刀,以试马为由迅速逃离.董卓、吕布都怀疑曹操是以献刀之名行刺杀之实.但只是怀疑,却没有什么证据.李儒一来,马上就有了思路.这个思路的逻辑起点就是他掌握的信息: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验证曹操是否行刺的方案就是:派人去找他回来.如果曹操真来了,就是真的献刀,否则就是行刺.

曹操在当时是董卓比较信任的人物,所以可以带着刀直接来到董卓坐卧的内室.李儒对他的背景可谓了如指掌,得知曹操献刀之事后,他马上就可以告诉董卓,应该怎么办.而方案来自他准确的信息工作.董卓没有要他了解身边人物的情况,但李儒主动做到了.所以,他知道,曹操是一个人在这里做官,妻子儿女不在身边,也没有府邸,是住在寓所.刚好这时用上了.可以肯定,李儒掌握的曹操的信息应该远不止这么多.

而且李儒给的方案,简单易行,很快就可以得出结果.所以说,这一方案是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一个高超的方案.

如果这还只是个小事情,那么迁都就是大事了.在《三国演义》中,迁都也是李儒先提议的.当时,因为董卓“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曹操在陈留起兵,矫诏讨伐董卓,十七路诸侯都纷纷赶来,董卓兵败,几乎马上就要被诸侯义兵攻破虎牢关了.而且虎牢关距离洛阳都城仅仅50里路.可谓千钧一发之计.这时,要想摆脱被诸侯灭亡的命运,恐怕也只有迁都一条出路了.所以,董卓一问,李儒就建议:带兵回洛阳,把献帝迁往长安.董卓一听,果然“大喜”.

而且,董卓在跟朝臣们解释迁都的理由时,提出的也就是两个理由:一是敌兵就要攻进来了,我们肯定打不过;二是长安有天险函谷关,可以作为屏障.这不就是迁都方案执行的必然性论证吗?

而且,李儒还不只是出个主意,为了保证顺利迁都,防止诸侯兵追赶,他又建议在荥阳设伏兵.果然,曹操带一万多兵来追,中了李儒的伏兵之计.结果曹操受伤,险些丧命;一万多兵只剩下500多名.试想,如果没有伏兵,曹操一万多精兵赶到,董卓还能逃得掉吗?

为了帮助董卓度过这次危机,李儒可谓全力以赴,不但提出了可行的方案,还给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董卓能顺利到长安并能够迅速稳定下来,李儒的参谋之功,不可小觑.

此外,谏不杀袁绍,谏和解袁绍与公孙瓒的斗争等,李儒十余次参谋活动,都表现出李儒很高的参谋水平,此不赘述.

(三)临危不乱,危机处理的高手

虽然当时距离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提出“风险社会”的说法还有近1700年.但是,对于董卓而言,这个从边疆成功进京的外来户,口碑历来不好,国家治理又一团糟,说他是风险无处不在,危机层出不穷,也不为过.作为董卓身边最信任的谋士,一直像消防队长一般,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的确是危机处理的高手.

仅从董卓怒杀吕布,就可以看出李儒危急时刻的从容.

董卓一定程度上是靠骁勇的吕布才站稳了脚跟,司徒王允一个连环计,二人反目.在吕布戏貂蝉被董卓发现之后,二人矛盾激化到了顶点:董卓追着吕布打,拿方天画戟二掷吕布未遂.两人已经彻底恩断义绝,如果没有人阻拦,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李儒知道此事,当然晓得个中利害,所以,“因急走来”,想要劝解,却把董卓撞到了.但是,这一撞,恰巧改变了董、吕二人你追我赶的局面,让危险暂时停止了.李儒把董卓扶起来,刚好可以通过二人的对话,把事情交代清楚,同时李儒可以借机提出自己的意见,矛盾才有缓和的可能.

李儒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做了什么呢?首先是意识到危机的程度和秘书出现的必要性.所以,一看到董卓怒气冲冲冲进后园找吕布,就知道危机的本质在于董卓和吕布都很喜欢貂蝉,意识到二人因为这个女人,矛盾激化了.如此下去,可能带来的危害是给领导带来灭顶之灾,所谓“大事去矣”.而此时只有自己出现,才有可能改变局面.所以,他在没有什么危机处理预案,甚至没有时间考虑怎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赶快到位了.

秘书怎么解决危机呢?协调,也只有协调.李儒明白危机发生的相关背景,所以,直接给出了处理方案,还以楚庄王绝缨的典故来比照,用女子和心腹爱将的轻重比较,希望董卓学习楚庄王,把貂蝉送给吕布,以换取吕布的忠心.现在看来,李儒的解决方案确实是最彻底的,也是最有效的.但是,执行起来也是最难的:董卓本身也是之徒,怎能狠下心来把自己正在喜欢得不得了的爱姬送人?作为当事人的领导很难实施方案,李儒应该早已预料到,所以,才如此苦口婆心地劝解,而当时也有效果,董卓有点心动,赞同李儒的方案,认为“汝言亦是”,值得考虑.

从整个事件中李儒的表现看,遇到危机,及时了解情况,及早介入,不慌不乱,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说服领导实施.危机后第二天,等董卓平静下来了,又及时跟进,劝董卓“把貂蝉送与吕布”.可谓处理得当.

三、“第一秘”对当下秘书的启示

一个能力全面的一流谋士,深得领导信任,却落个如此结局.李儒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纵观其秘书生涯,对当下秘书的启示多多,兹择其要如下:

(一)秘书要有原则,分是非:看清领导的本质,不助纣为虐

吕思勉先生说“论起汉末的分裂来,董卓确是一个罪魁祸首”[8],与董卓同时的卢植,认为他“面善心狠,一入禁庭,毕生祸患”.董卓后来的作为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刚到洛阳,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他鸩杀少帝,还“,夜宿龙床”;迁都前,更是烧杀抢掠,连先帝后妃陵墓都盗挖.

但是,如此祸国殃民的大恶棍,李儒依然很卖力地为之效劳,只有助纣为虐之举,毫无规劝之实.所以他不得善终,成为整部书中结局最惨的谋士.

当下,这种十恶不赦的大恶霸不会太多了,但是各种心术不正的领导还会有的,如同已经出现的各路老虎和苍蝇[9].秘书应该以李儒为鉴,分清是非,绝对不能跟他们同流合污.

(二)忠诚

作为直接为领导提供辅助服务的人员,忠诚是秘书必备的职业道德之一.李儒对董卓可谓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在董卓面前几乎言听计从的重要原因.比如迁都,李儒给出了一揽子计划:面对十八路诸侯的围攻,刚刚战败,和亲不成的形势下,迁都是唯一保命之策.为了顺利迁都,他提出设伏兵的计策,把半路赶来追击的曹操杀得大败,几乎丧命.为了解决迁都之后的钱粮问题,他主动提出查抄洛阳富户和袁氏家族两种办法.为了解决组织问题,主动给出如此董卓式的无耻之策,如此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不可谓不忠心.更为可贵的是,如此忠诚的李儒,始终只是个谋士,他依然毫无怨言,一直尽职尽责地工作.

(三)信任是与领导和谐相处的第一法宝

是什么支撑李儒一直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呢?是领导的信任.从凉州刺史到汉朝的实际统治者,董卓虽然没给这个最忠诚的小弟封官,但每次遇到事情首先想到是跟他商量,而且李儒提出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这就是最大的信任.

(四)有为才有位

李儒作为董卓最信任的谋士,虽然没有什么高的职位,但是董卓对他言听计从.为什么?就是因为李儒是高超的参谋.无论面对什么问题,他都有对策.比如入主洛阳后,董卓胆大妄为,罪恶滔天,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一起攻打董卓,连董卓的王牌吕布也战败,和亲也失败,董卓眼看就有灭顶之灾了.董卓问李儒,李儒马上就分析形势:温侯新败,兵无战心.然后给出建议: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还有童谣来论证合法性.说得董卓“大喜”,“非汝言,吾实不悟”.但是,西安“残破零落”,迁都谈何容易啊.为了建新都,李儒更是提出建议,把洛阳城的富户全部财产充公,抄袁绍家族充公.为了防止十八路诸侯来追,又排兵布阵,在半路埋下伏兵.试想,如果没有李儒谏迁都,董卓恐怕早就一命归西了.

所以,李儒信任董卓,是因为他确实能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排忧解难,才能在领导面前有地位.虽然李儒没有得到官位,但是董卓的府上,前庭后院他都能去,董卓废少帝,另立新帝,是李儒在仪式上宣读策文;鸩杀少帝,是李儒带人去执行.这种地位,是什么官职也无法描述的.

当下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在企业,秘书只有能够帮领导解决问题,解决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才可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

李儒作为《三国演义》第一秘,有多个第一,本人能力全面,得到领导的充分赏识,也生活得风风光光,但终因领导的罪大恶极而臭名昭著,不得善终.反观李儒的一生,作为当下的秘书,更应有原则、有忠诚,有作为,才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为组织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933-93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20.

〔3〕李兴和.袁宏《后汉纪》集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08.325,340.

(责任编辑 徐阳)

此文评论:该文是关于李儒和《三国演义》和形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三国演义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三国演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 摘 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宰相,因人物特点比较突出被古往今来的众多小说家选中并做了很多另类阐释 三国演义作为最早对诸葛亮进行深入描写的小说之一,因多方面的原因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美化,甚至神化 本文简.

2、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吕可昕/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当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个性和处事方法具有多面性的特点 本文从乱世的奸雄、治世的能臣以及汉室的逆贼这几个方面出发,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了.

3、 中西传统义利观以《三国演义》和《艾凡赫》为例 摘 要中西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在文化上的差异显著,尤其是对义利观的不同态度 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 关键词中西;传统义利观作者简介汤璇璇(1994),女,汉族,安徽省铜.

4、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在人性上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人物 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而仅仅是作为一名英雄进行描写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作为“.

5、 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完美形象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有着封建社会特殊的时代背景,作者通过该书表达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和英雄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渲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理念,三是.

6、 有胆有识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看到这豪情万丈的词,一个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便会在我眼前浮现 三国演义以黄巾军起义为引线,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