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政论文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大一思修论文2000字 政论文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政论文 高校思政论文题目 关于小学生教育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 思政论文网 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思政类论文发表 思政类省级期刊

有关高校思政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大数据语境下高校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嬗变和重构基于新媒体的视角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高校思政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7

大数据语境下高校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嬗变和重构基于新媒体的视角,该文是有关高校思政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话语权和嬗变和大数据语境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谢 颖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550)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政教师扮演着引领者和指挥官的角色, 思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 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度融合,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大弱化了思政教师的话语权威, 思政教师的话语权遭遇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分析大数据语境下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嬗变与重构对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政课教师; 话语权; 嬗变; 重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5.036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8) 05—0108—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度融合, 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思政课教师传统的话语权威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充分认识和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与规律, 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分析大数据语境下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嬗变与重构对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 大数据的技术内涵和哲学内涵

(一) 大数据的技术内涵

2014年3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和细化了新媒体网络思政的内涵, 要求高校应当以新媒体为主要抓手落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不难看出, 随着新媒体在社会各阶层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新媒介为载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1]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 舍恩伯格认为, 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 服务或深刻见解. 大数据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4V” , 即大容量 (Volume) 、 多样性 (Vari-ety) 、 速度快 (Velocity) 、 价值性 (Value) .[2] 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 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 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 存储、 管理和分析的数据. 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 方法论, 它正给我们的生活、 工作带来思维的变革, 我们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 人类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 发现新知识, 增长新智慧, 创造新价值.

大数据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传播方式, 是依托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 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网络, 向用户提供信息 (数据) 服务, 发挥传播功能, 并能使传播者与受众 (用户) 互动的媒介的总和. 它以其数字化、 交互性、 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 开放性、 全方位的信息空间.[3] 就其技术层面而言, 新媒体指代的是数字化媒体.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 “信息高速公路” 时代, 信息传播的速度、 数量与质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新媒体的实质就是数字化媒体, 或者大数据.

统计数据表明, 当今网络的中坚力量是活跃而敏感的年轻人, 大专以上网民中多数人群为在校大学生, 高校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发源地. 基于此, 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师生关系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或将改写.

(二) 大数据的哲学内涵

在当今信息时代, 人类每天产生的数据都可能超过过去5000年之和. 在庞大而复杂的信息技术面前, 大数据方法正在成为信息时代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强有力的工具.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验世界的改变, 正如望远镜让人们看到了遥远的星球, 海量的数据让人们看到了复杂的世界. 大数据, 不仅仅是一种经验表征的新方式, 更是一种探索经验背后知识的新方法. “难以理解” 是大数据的核心特征. 突破了人类的智力, 还要突破人类的心理习惯. 这种“难以理解” , 其根本原因是 “低说明力” 却 “高预测力” , 这预示了一种新的科学. 海量的数据蕴含着经验世界中丰富的信息, 海量的数据便是海量的经验. 大数据是一种新的经验表现形式, 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类型. 在经验层面,大数据带来了 “无处不在” ;在方法层面, 大数据带来了 “难以理解” ;在科学层面, 大数据将带来 “新的世界” .[4] 就其哲学层面而言, 新媒体实现了人类与信息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人类认识世界并无万灵验方. 面对沃尔玛数以亿计的商品数据、 谷歌海量的搜索信息, 所有的传统分析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 大数据方法用海量数据代替少量样本, 用混杂数据代替精确数据, 用相关关系代替因果关系, 由此引发的宏观性和直接性是传统的认识方法所难以完全替代的,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某种意义上讲, 大数据方法正在开启人类认识世界的新方向, 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工具, 它无疑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正是大数据的哲学含义及其传达给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论意义.[5]

二、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 —追问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嬗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 由于信息的不对等, 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容易掌控对大学生的话语权, 也更容易树立起绝对的权威. 一般观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对纸质资料的阅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讲解来实现的.[6] 在思政课上专职思政课教师主要根据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来讲述指定的内容, 有的教师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 将教学内容死死圈定在教科书上, 冗长枯燥的理论讲述、 乏味的教学语言、 呆板的教学方法、 沉闷的课堂气氛, 学生们噤如寒蝉, 学期末以整齐划一的统一纸质版的考试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是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尚待考证. 大数据背景下, 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教学质效不断走向负面, 教师的话语权正经历着有意义的嬗变. 诚如马克思所说: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色彩, 但是精神的太阳, 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 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 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 就是的色彩! 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欢乐、 光明, 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适的表现; 精神只准穿着黑色的衣服, 可是花丛中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7] 在这里, 革命导师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 — —国家和法是绝对精神和理性的产物, 国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同样,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也只是让学生穿着黑色的衣服, 掌握着绝对的权威, 不让学生发声, 其效果必定无法实现. 教师的传播话语是否赢得更多的受众 — — “学生” , 要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常态, 关键点是思政教师必须掌握相对优势的话语权, 赢得更多的教育受众.

三、 正负效应共存 — —辩证看待大数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威的影响

(一)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弱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威

首先, 大数据时代, 海量信息的共享造成了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削弱. 传统思政教育语境下, 思政教师拥有稳定的信息传播源, 非常容易树立起话语权威, 其主体地位容易为学生所认可. 新媒体条件下, 海量的信息都可以共享, 在接收新的信息方面师生机会均等, 自由选择, 打破了传统信息不对等的局面, 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不再, 这无疑削弱了思政教师原有的话语优势.

其次,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降低了思政教师话语的调控力和吸引力. 传统思政教育中, 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 广播、 报纸等媒介了解各种信息, 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管理的手段对信息进行过滤, 有选择性对学生进行传授, 尽量避免带有负能量信息的传输, 对大学生的信息接收具有可控性; 但是新媒体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终端接收到任何信息, 已经先入为主, 教师对信息的把关力不从心, 话语的控制权威尽失. 此外, 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路人的角色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为艰难, 网络的多元化使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很多反马克思的和非马克思的观点充斥网络, 在大学生的辨别力和判断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 会强势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力.

再次,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特性呼唤高校思政教师及时更新话语的传播方式. 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尤其是手机终端的运用使得大学生零碎、 短时间、 高频率使用手机成为高校的新常态, 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更新教育的传播方式, 先入为主,主动进入大学生的信息领域与其成为 “圈内好友” ,才有可能了解到大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真实诉求、 利益关切, 有助于思政教师重构话语权威.

(二) 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面临很多新的机遇

一是新媒体拓展了话语的新空间. 网络世界、虚拟现实、 虚拟空间、 虚拟社会、 虚拟世界等一系列的社会交往模式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这无疑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向虚拟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新媒体在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独立自由空间的同时, 也拓展了思政教师的教育范围; 其次新媒体为思政教师的话语注入了新的动力. 由于新媒体的快捷、 即时、 简明、 时代性强等特点, 许多网络的话语形式、 内容和方式为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是新媒体创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交流互动的新范式. 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和受教育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话语资源, 尤其是全球性的社会思潮领域的话语资源, 从而使得教育的双主体在交往沟通中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也为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话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可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面” 的传授方式, 使得受教育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难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新媒体的运用恰恰打破了这种局限, 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虚拟交往的模式, 提供给师生之间以平等交流的机会, 因为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 教师也更能触摸到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

三是新媒体促进了思政课教师更新话语理论的自觉. 新媒体的运用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变化一时还难以适应, 课堂内外的话语空间正不断遭到挤压.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吸引力已经不再, 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迫切需要理论反思, 在反思中渐渐形成理论更新的自觉.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不断学习和熟悉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新技术、 新方法、 新手段, 创造虚拟教学情景, 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占领理论课教学新阵地.[8] 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 “全球视野” 、“国际思维” 的新理念, 主动把握新媒体时代话语的新特点,并以此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 为思政教育的话语权拓展更为开阔的空间.

四、 大数据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重构

话语权获得的基本途径是权力和权威. 权威就是人们在对话语者及其话语信任的基础上凭借话语者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优势, 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实现的. 权力是硬性的, 而权威是柔性的. 只有刚柔相济的话语, 才是最具有话语权的. 当权力与权威统一于话语主体时, 话语的传播才是最畅通无阻的, 其功能也最容易实现. 反之, 当权力与权威相背离时, 话语的传播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其功能也必大大削弱.[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 既要获得相关权力的支持, 又要加强思政课学科本身话语体系的建设, 二者的有机结合, 才能最终赢得话语权. 所谓话语重构, 就是依托大数据背景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话语权威体系. 构建思政教师新的话语权威, 其根本路径是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大数据时代, 大学生的学习、 生活以及思维观念呈现多维趋势, 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让大学生耳目一新, 甚至让其顶礼膜拜.

(一) 培养思政课教师的大数据思维意识.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 教师队伍大数据意识培养要先行. 思政教师应当主动学习, 深入了解大数据, 主动研究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10] 思政教师必须具备世界眼光、 拥有中国情怀、 把握时代特征三个维度, 所谓世界眼光, 指的是思政教师必须站在全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思考问题, 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所谓拥有中国情怀, 指的是思政教师必须熟悉国情、 熟读中国历史文化, 善于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挖掘教育资源, 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握时代特征, 意指思政课教师的思维与时代同步、 与国际接轨并以此来培养大数据思维.

(二) 大数据时代, 思政课教师要适时转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

大数据语境下大学教师需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必然要求其适应角色技能的多元复杂.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必须具备高超的教育艺术, 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 善于研究教育对象, 教育艺术是教师塑造自身与塑造学生的双向过程. 其次,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大学的使命决定的. 大学既是高深知识积累的时代产物, 也是传播和发展高深知识的专门场所. 研究高深知识是大学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 第三, 拥有较高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服务功能之一. 服务社会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扮演好社会服务者的角色之一,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社会科学领域, 思政教师要运用社会科学理论解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使大学能够更好地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思政教师必须善于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 提升思政课教师应用大数据的能力, 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重拾思政课堂的话语权

新媒体在现时代的应用铺天盖地, 其必然要求思政教师主动了解、 研究大数据, 使用新媒体. 就必须要提高他们的数据素养, 包括培养数据意识、 数据定位与采集能力、 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 数据反思与决策能力[11] .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 首先必须认识到大数据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 考虑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 并适时调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变化了的大学生思政课形势. 正如同志所说: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其次, 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 调整和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 借鉴美国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做法, 学习他们在不经意中讲好 “美国故事” 的本领. 如总书记所言,要像盐一样撒到每一道菜上, 而不要让学生光吃盐、 没有菜. 这涉及到技巧问题, 要做到 “润物细无声” , 不要给学生灌输的感觉[12] .

(四) 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理论素质, 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诉求

教师要正视大数据的弊端, 引导学生走出大数据掩盖下的陷阱. 大数据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自己创造的东西成为支配和奴役自己的工具, 人们完全依赖于机器的程式化判断, 丧失自己的情感、 意志和德性, 特别是丧失了人的自主意识、 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最终沦为数据洪流的奴隶[13] . 思政教育的重心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思辨过程.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 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辨别、 思考, 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从而构建科学的信仰体系, 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但是在新媒体盛行, 大数据当道的大背景下, 思政教师必须要扩充自己的理论涵养, 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 使经典理论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90后甚至00后的群体, 教师必须随时跟踪了解他们的兴趣点, 关注他们的价值诉求, 与他们同呼吸, 共命运. 否则, 思政教育就毫无功效, 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思政课应该是立体的, 不是平面的. 纯粹靠课堂上的几十节课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人生观, 显然不现实. 毫无疑问, 课堂主渠道的教学很重要, 但除此之外, 教育方法还必须更加多样化, 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一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 让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现实,包括历史古迹、 先烈们的精神遗产, 多看、 多发掘.高校要与革命老区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践基地, 比如遵义、 延安、 井冈山等作为高校学生生动的课堂实践. 尽量不给学生提供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 让他们自己了解、 发掘教材上所列的历史事实. 在与历史的真实对话中, 了解到历史的真相、 感知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二是教师自身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课程的相当投入. 学术素养是客观的, 若是没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教学内容将难以自洽, 这是每位老师面临的压力. 但就高校思政教师来说绝大部分都拥有研究生学历, 有学术研究的功底, 只要把时间、 精力、责任投入到研究当中, 是能够把问题研究透彻的.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 只有做好了研究,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对理论地把握好课程内容.

大数据时代光怪陆离, 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 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 在时代的潮流中迎难而上, 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 抢占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制高点, 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写自己无悔的人生.

上文点评,本文论述了适合话语权和嬗变和大数据语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高校思政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高校思政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失衡 摘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国高……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课程设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2、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选择--学习中国的十九大报告体会 摘要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度,针对高校思政课的客观实际,多次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

3、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和 摘 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将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我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4、 试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界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同时高校对于文化技能与思想素质都具有高水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进而促使高校对在校的思政老师综合素质上的要求逐渐提升 文章就对高校思政.

5、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施十九大精神三进新工程 摘要十九大开展以来,我国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思政课程对学生全身心的培养 十九大提出以“三进”新工程的实施来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达到改革的实际.

6、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中的境界追求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崭新的思考视角,提出了振聋发聩、释放正能量、积极有为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立足“方向自信.